close


 


以往常騎乘自行車經過台大醫學院舊館,


會被這棟建築所著迷。


只是我當時還真的還搞不清楚,


這棟建築物是日據時代創校后唯一留存的建築物,


甚至還將它和台大醫院舊館給搞混了,


總以為它就是台大醫院舊館建築的一部分,


後來這才搞清楚,


原來台大醫學院舊館和台大醫院舊館是有分別的,


以下就來粗略介紹一下這兩棟歷史建築吧:




                             台大醫學院舊館


 


 



○台大醫學院舊館(市定古蹟)


 


台大醫學院的前身,


可以追溯到至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


當時的總督府聘請自東京帝大出身的醫生來台傳授醫學知識,


是為台灣最早的現代醫學校。


後來,隨著年代的演進,


初期的醫學講習所正式發展為「總督府醫學校」,


到大正八年(1919年)的時候,又改稱「醫事專門學校」,


昭和九年(1934年)則改稱「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台灣光復後,改稱為「台灣大學醫學院」,


台灣大學醫學院,一直都是台灣醫界的搖籃,


培養過無數仁心仁術的名醫。


 


台大醫學院的建築,


最早建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為木造的校舍,


直到明治四十年(1907年)才改改建為磚造建築,


現在所遺留這棟舊館,就是迄今碩果僅存的一棟。


台大醫學院舊館建築,


係採用十九世紀法國盛行的曼薩爾(Mansard)式屋頂,


一樓外牆為拱廊型式,二樓則為希臘柱式迴廊,


整棟建築呈現非常的典雅。


 


台大醫學院教館的內部,有大禮堂一座,


其平面山牆及翼塔在戰後曾遭修改,


整體的建築平面配置是屬於不規則的合院,並有廊橋前後相接連。


 


台大醫學院舊館的建築風格,採用的是文藝復興建築樣式,


從建築的拱形窗、對柱、衛塔和支柱等特色,可以看出這種建築風格。


台大醫學院舊館整個高抬的台基和台大醫院的建築一樣,


主要用意不但可以用於防潮,


同時也可突顯建築物的高聳和穩重,


相當適合醫院的需求。


 


醫學院舊館主要的入口處在今日的仁愛路上,


入口處的台階上落葉繽紛,給人一種浪漫的感覺,


走廊空間雖然不大,但配上柔和的燈光,


卻會給人一種溫馨喜悅的感覺。


 


入口處有三個大型拱形牆與二樓的三個拱形窗相互呼應,


拱形窗和間隔用的柱子則是一氣呵成,


有點類似「拱形柱式」的建築樣式。


在這棟建築物的最上方半圓形的中央處,


有一個圓形牛眼裝飾,


照理說,拱形窗的正中央的拱頂石所放置的弧形拱石,


本有支撐建築物的效用,不過此處僅為裝飾而已。


 


此建築現被稱為台大醫學院二號館,


同時也是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的館址。



 



                                       台大醫學院舊館


 


 


台大醫院舊館(市定古蹟)


 


台大醫院在日據時代稱作「台北病院」,


建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剛開始建造的時候,係為木造建築,


也是日據時代台灣第一座公立醫院。


 


目前的舊館建築,完工於大正五年(1916年),


是以紅磚與鋼筋混泥土為主的建築物,


建造後,成為當時東亞最大的醫院之一。


 


這棟建築物的設計者為東京帝大畢業的近藤十郎。


當時的台灣總督府為了在台灣蓋建各項公共建築,


陸續引進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系畢業的年輕建築師來台,


這些年輕的建築師,當然也為台灣留下了不少美麗的建築物,


如設計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台北水源地唧筒室(自來水博物館)的野村一郎,


設計台中州廳、台南地方法院、公賣局、台灣總督府(總統府)的森山松之助,設計台北高等法院、台北公會堂(中山堂)的井手薰,


這些人,都是出身於東京帝大的年輕建築師。


他們專精於當時歐洲建築界所流行的「歷史式樣」風格。


 


當時歐洲所流行的建築風格,趨向於「後文藝復興」的樣式,


被稱作「新古典主義」(Neo Classic),也被叫作「矯飾主義」(Manneri sm),這類的建築非常重視建築外觀的裝飾,


加上當時也非常流行英國維多利亞式的鄉村風格,


英國維多利亞式的建築風格非常喜愛用紅磚疊砌,


由於日本明治維新及現代化的過程中,


大多向英國學習,因此日本的建築師也深受這種風格的影響。


因此台大醫院舊館本身的建築,


則充分反映出這個時期建築美學的傑出作品。


 


台大醫院舊館樓高三層,


以紅磚與洗石子相間砌成,


入口門廊有四組希臘式的柱頭,每兩根為一組,


左右兩側則是三根柱,最外側柱子為方柱,


這樣組合的方式主要為使轉角顯得穩重和堅固。


這些柱子的柱頭有雙螺旋造形,


並加上成串的葡萄裝飾,整體顯得更為典雅精緻。


另為醫院大門兩旁的窗台上面,有著繁複的勳章水泥飾紋。


屋頂兩側則有方形的衛塔,中間為三角形山牆。


是一棟很漂亮的歷史建築。


而且目前還在使用,廣闊的大廳到處都是看門診的人群,


在裡面拍照,還真的是有點不大容易呢。





                                     台大醫學院舊館



 


延伸閱讀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通常簡稱為臺大醫院,是台灣一所創建於1895的公立醫療機構,目前是下轄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一所教學醫院


 


○歷史沿革:


 


1895臺大醫院創建,院址初設於臺北市大稻埕千秋街(今常德街,近長安西路即西寧北路海霸王後方),名為大日本臺灣病院,屬陸軍省軍醫部管轄,1896改為臺北廳管轄改稱為臺北病院


 


1897於臺北病院設立醫學講習所,為臺灣醫學教育的開始並租賃附近民房為校舍。


 


1898遷至現址(臺北市常德街1號,即目前臺大醫院總院西址所在位置),更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


 


1912開始進行整建為文藝復興風格之熱帶式建築,於1921完工,是當時東南亞最大型、最現代化之醫院。


 


1938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


 


1945,改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原日赤醫院即現臺北市立中興醫院為第二附屬醫院)


 


1947,改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1950,校長傅斯年認為附屬醫院係日治名稱,故改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1991新大樓(現稱東址)整建完成,兩院區間2004年興建景福地下通道貫連。現今全院有員工五千餘人,病床二千餘張,每日門診服務量逾六千人次。


 


2000行政院核定接收國軍817醫院,改名公館院區。


 


20044衛生署署立雲林醫院改制為臺大醫院雲林分院;81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改制為臺大醫院北護分院。


 


2007年奉行政院核定承接北海岸金山醫院,院長由台大醫院派任。


創建迄今百餘年來,在醫療服務上,臺大醫院的臨床醫療品質也是首屈一指。而臺大醫院在肝炎器官移植鼻咽癌、癌症診斷治療及生醫光電上的先鋒研究成就,亦獲得國際的肯定而享負盛名。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總院:


 


醫學院附設醫院總院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分東、西兩址,被中山南路所分隔。


西址即沿用日治時期之原址,位於常德街一號,也是常德街唯一的門牌。主要負責門診業務。同時,精神部,復健部,腫瘤醫學部,以及牙科部的病房均設在西址。2003SARS疫情發生之後,增設6E1負壓隔離加護病房。西址建築群除主建築外,西南方為檢驗大樓,東北方為兒童醫療大樓。


東址為中山南路七號,原址為醫學院校地,建築物與醫學院大樓相連接。東址大樓於19919開始使用,主要負責急診,住院、手術與專門檢查項目,除醫院與醫學院大樓外,還有基因體醫學中心。




                                             台大醫學院舊館




                           台大醫院舊館


 





                              台大醫院舊館





                       台大醫院舊館


                     台大醫院舊館大廳






                              台大醫院舊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ne'view 的頭像
Shane'view

Shane's View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