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從三峽返家的時候,


路過金石堂書局,不免又進去晃了一下,


眼尖的我突然看到一本書,書名是「最後的將軍--德川慶喜」,


是由經常榮獲直木賞的日本名作家司馬遼太郎所寫的,


以往我也一直想研究這位決定「大政俸返」促成日本維新的末代將軍的心路歷程,


如今看到這一本書,當然毫不考慮的將它買下,


回家後原本想睡個小覺起床再看這本書,


沒想到在床上翻開第一頁瀏覽後,就欲罷不能,


最後還是一口氣看完它。


看完有幾點感想:


一、這一本「最後的將軍--德川慶喜」,絕對是一本翻案歷史小說,


        日本近代史描寫的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


        是一個想繼續延續幕府政權的專制統治者,


        後迫於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及西鄉隆盛等倒幕派的運作,不得不將政權交出;


        而「最後的將軍--德川慶喜」這本書裡,透過司馬遼太郎細膩的描寫,


        德川慶喜自知在日本那個風雲變色的時代裡,幕府政治已經不合時宜,


        他也不想當上幕府第十五代的將軍,


        他認為日本那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攘夷,而是開國,如何振興日本的國力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從最激烈的「尊王攘夷論」者轉換成為「開國論」者,


        並以他雄辯的能力亟力說服他的幕僚,也接受了版本龍馬的「大政奉還」論。


        再因不想背負著背叛朝廷的罪名,他決定兵不血刃的交出江戶政權。


        我頗贊同司馬遼太郎的論點。


        因為幕府政治末代,身為所謂御三家的水戶黃門,


        〈德川慶喜係出身於御三家的水戶黃門再過繼給御三卿的一橋家〉


         水戶黃門這條源自德川家康的血脈,自古就遵從儒學,


         堅守幕府將軍只不過是受天皇之託管理政權,並是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的論點,


         所以從其家訓傳統來看,毋寧相信德川慶喜是有誠意要將政權俸返給明治政府的。


         另外以近代日本史的記載,以當時的兵力而言,


         德川慶喜是有實力可以跟倒幕派的軍力來一場大火拼的,


         但是他卻選擇和平解決,自己退隱,所以也可以證明他是明辨時事識大體之人。


         再者他退隱後,堅決不見還在明治維新政府任官的舊屬,


         避免新政府猜忌誤會,亦可證明他的委曲求全。


二、從這本書的內容中讓我想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


        以德川慶喜自幼所受的嚴格教育及本身的氣度而言,


        其實他還算是一位可以試圖振興德川幕府的將軍候選人,


        但他懂得衡量當時日本情勢及民心所向,


        選擇退隱,最後以受豐腴明治政府的公爵華族終老,對於日本維新政府的現代化作出貢獻。


         而自小就嬌生慣養的溥儀,非旦能力不足以當個領導者,


        只為復興愛新覺羅式的統治權,甘於受日本政府利用當所謂的滿洲國皇帝,


        最後接受中共的勞改,兩者顯然有天囊之別。


三、從大歷史的觀點來看,德川慶喜的能力顯然超越過第十三、四代將軍。


        若在太平盛事,德川慶喜可能是日本史書裡記載的英明領導者也說不定,


        但那時候的日本面臨鎖國政策的解體,外強侵略的危險,


        唯有維新才能讓日本富強起來,這是德川慶喜的宿命!


        但是他卻給了自己很好的定位,那就是放棄全力,


        甘冒著德川家族的最後終結者的不命譽,


        但卻促成了日本的維新革命,擠入世界強國之列。


        反之溥儀,同樣面臨末代王朝的滅亡宿命,


        卻選擇復辟做最後的爭扎,導致成了阻礙中國民主政權建立的絆腳石。


        所以政治人物宿命和自我定位的關係真的足以改變歷史的。


        也就是「認份」跟「不認份」常常可以讓一個人產生很大不同的因果關係。


        所以閩南語的俗諺「做人愛認份」是很有哲理的一句話喔!


 


       


          被日本明治天皇封為公爵的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


 


日本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簡歷:


幕府第十五任將軍德川慶喜,於1866年12月5日就任,為歷史上最後一位幕府將軍。第二次征長戰爭後,土佐藩的維新志士板本龍馬極力提倡<<大政奉還論>>,德川慶喜只道籍著<<大政奉還>>重新掌握統治日本的權力。1867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答應收回德川慶喜交出的政權。


倒幕派為了要找到討幕的藉口,因此,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與朝廷公卿岩倉具視便決定於1868年1月3日發動政變,由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復古>>,廢除幕府,並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他們知道德川慶喜絕不會交出首長之職位,更不會把德川家所屬的領地納給天皇。於是便可以德川慶喜違抗聖旨為理由,名正言順地發動討幕之戰。


德川慶喜眼見自己在京都兵力不足,只好假裝同意會議的決定,但須與老中們商量過後才可答覆朝廷。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與倒幕派在京都發生武力衝突,德川慶喜只有暫時率兵前往大阪。


鳥羽、伏見之戰後,幕府大勢已去,德川慶喜於3月5日離開江戶城,住進上野寬永寺,以示對新政府的不抵抗。4月6日西鄉隆盛與幕臣勝海舟在江戶達成無血開城的七項和平協議,協議包括德川慶喜隱退,幕府家臣全部遷出江戶城,軍艦武器全數交給新政府軍及交出江戶城等。4月11日江戶開城。


就這樣統治日本長達二百六十年的德川幕府終於滅亡,1868年9月3日,天皇下詔書,把江戶改名為東京,10月23日,將年號改為明治,翌年4月,天皇從京都遷往東京,東京便成為日本的首都。令日本新的明治維新終於在1872年終於揭開序幕。


歷史上皆有很多人謂德川家康為一無膽將軍,對他離開京都逃到大阪一事批評得最厲害,事實上的確如此,假若他並非離開京都,諸中央幕府之不理,倒幕派才不會這麼輕易控制政府,歷史亦有可能改寫。




 


好不容易三峽古街的修復終於趕在今年春節前完成,


下午剛好心情有點給它Blue,


所以Uncle Shane下午就一個人跑去三峽閒晃,


只見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雖然仍舊有些店家還是沒有開張,


有些則是為了趕賺春節遊客的錢,


臨時擺了個香腸或是飲料攤,


但是也有一些頗有特色的店直得去逛逛的!


其實會長期關注三峽古街的修復與再造,


除了是離自己的住家很近以外,


另一方面是台灣在古雞修復及保存再生上一 直為人詬病,


所以才會一直很擔心三峽古蹟的修復工程會搞成怎樣?


不過平心而論,我雖非專家,


但就自己的觀點而言,我是頗為肯定啦!


原本這一條老街在多年前一直是面臨拆除的命運,


因為地皮是在太值錢了,


後來因為台灣吹起一股復古及維護文物古蹟的潮流風,


加上後來的執政者是乎也相當重視所謂的文化的建設,


〈雖然下野的政黨老愛批評現在的執政黨是以文化作秀文化美容騙選票,


    但宜蘭冬山河以及高雄愛河的整治成功,對當地居民及觀光事業沒幫助嗎?〉


因此三峽老街沒有步入插除的宿命。


得以再現風華,真的是大家有幸阿!




                                    不同的燈籠造型顯現三峽當地的特產如藍染、礦業等




                            質樸的店面加上藝術品很能襯托老街迷人的風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