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三年,深受國人喜愛的音樂劇「歌劇魅影」,
已經又在台北的小巨蛋正式上演了,
有別於上次來台演出的國家劇院場地,
如何在小巨蛋這個場地,
得以演出水晶燈掉下的那種震撼效果,
好像也成為了國內媒體和觀眾的期待呢。
歌劇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音樂劇,
故事主要是以中世紀時期法國巴黎的加尼葉歌劇院(Opera Garnier),
作為整個故的主要舞台,
故事主要在描述一個年輕的女歌劇演員和一個年輕貴族,
與一個躲藏在歌劇院地底的怪人(魅影),
他們三個人之間的愛恨情仇。
卡斯頓.勒胡的原著小說在出版之後,
但是其中最出名的,也最受世人喜愛的演出型式,
莫過於由知名製作人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該劇自上正式演出之後,大受觀眾好評,
而且迄今已經創下世界上四大音樂劇中最長壽的演出記錄了,
此外莎拉布萊曼雖然已經不再飾演劇中的女主角了,
但其過去精彩的演出和優美動人的歌聲,
也早已深烙在每一個觀眾的內心深處了。
既然提到了「歌劇魅影」這部著名的音樂劇,
那麼就不得不提一下所謂的世界上的四大音樂劇了!
到底是那幾齣音樂劇,被稱為世界上四大音樂劇呢?
那麼就讓UNCLE也來介紹一下囉:
◎四大音樂劇介紹
●貓〈CATS〉
從「貓」的眼中看世界和人生
音樂劇《貓》與其他音樂劇相比,它在音樂與舞蹈的創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樂的元素,並將觀賞性放在首位. 使戲劇表演更加通俗化,大眾化,現代化。這大概就是《貓》能在眾多舞臺藝術中異軍突起,廣受觀眾歡迎的一個主要原因。據介紹,在百老匯的音樂劇中,絕大多數製作都是不惜投入鉅資運用聲,光,電等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創造出夢幻般的舞臺面貌,具有強烈的視聽衝擊力。還有《貓》劇中突出的一點:人物的化裝。全劇共有36只貓,為了表現貓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徵,他們的化裝也是形態各異,各具特色,形象逼真。
《貓》不僅是一部異彩多姿、充滿動感魅力和時代氣息的音樂劇,同時,它也飽含著濃郁的生活哲理和人間情懷。就象有人所說,這是一部“從貓的眼中看世界和看人生”的音樂劇。“回憶”是《貓》劇的主題曲,也是該劇最著名的唱段。據說,在《貓》的首演前夕,導演對其中的音樂部分還不是很滿意,認為全劇“還缺少一個核心唱段”,否則,就達不到情感和戲劇高潮。當晚,韋伯回到家裡苦苦構思了一夜,最後終於寫出了這首盪氣迴腸、後來傳遍全世界的著名歌曲。
《貓》是勞埃德·韋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在倫敦和百老匯上演時間最長的一部音樂劇,該劇於1981年5月11日在倫敦西區的新倫敦劇院首演,2002年5月11日落幕,前後歷時21年。在美國紐約百老匯的演出從1982年10月7日開始,2000年9月10日結束。此外,德國漢堡、奧地利的維也納、芬蘭的赫爾辛基和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等地的劇院也曾長期固定上演。同時,還有8個製作公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該劇。1983年,《貓》榮獲最佳音樂劇獎等七項托尼獎。
目前,《貓》已經被翻譯成14種不同的語言,在全球150個以上的都會城市演出,觀眾超過6500萬人。演出季跨越時間之長、演出場次和觀眾人數之多、票房收入之高都創造了娛樂文化歷史上的最高記錄。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淒美的「歌劇魅影」
《歌劇魅影》是根據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的小說《Le Fantom De L'opera》改編的。在音樂劇裡的Christine既深愛著Raoul,但也被才華橫溢的Phantom,以及他所代表的黑暗與神秘,所吸引。與一個疏忽來去、把崇高的巴黎歌劇院以及人情道德都棄於腳下的Phantom相愛,這樣華麗刺激的戀情,不光是Christine,也許是很多人在心底隱藏的小小幻想。想想看,古老的巴黎歌劇院下面,深得不知多少尺的地底,漆黑水面上的小船,船頭上站著的黑披風白面具的神秘客,害怕是有的,但也夠風情吧。當然,幻想再美,也不能構成真正的感情,Christine最終選擇的,還是好好先生Raoul。
《歌劇魅影》1986年10月在倫敦首演,至今全球已有8000多萬人觀看過這部音樂劇,其全球票房收入已經達到32億美元,是好萊塢最成功的商業大片《泰坦尼克號》票房的兩倍多。
●西貢小姐〈Miss Saigon〉
「西貢小姐」─被戰爭所摧毀的一切
《西貢小姐》是由Claude-Michel Schonberg與Alain Boublil共同創作的一部音樂劇。《西貢小姐》是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現代改編版;該劇於1989年9月20日,在英國倫敦特魯裡街(Drury Lane)的皇家歌劇院(Theatre Royal)首次公演,共演出4264場,於1999年10月30日才結束。在1991年4月11日《西貢小姐》在美國紐約百老匯歌劇院公演,於2001年1月28日結束,共演出4092場。
這部音樂劇的靈感來自於一本雜誌裡的照片。Claude-Michel Schonberg看到了這張照片,照片上是一個越南女孩正要登上從胡志明市飛往美國的飛機,去見她從未謀面的曾經在越南當兵的父親。女孩的母親握著她的手,知道她一去就再也見不到她了,母親的沉默和女孩的淚水表現了由戰爭摧毀的相愛的人們的生活。Schonberg認為這位母親為孩子的做法是“最大的犧牲”,這也成為了《西貢小姐》一劇的中心主題。
該劇滿載了無數提名和讚美,獲得1989和1990年度的勞倫斯·奧立弗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和1991年度的東尼獎(Tony Awards)。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領略「悲慘世界」的哀傷
《悲慘世界》改自法國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說,在英國公演於1985年。之後,在世界各大洲都有不斷的演出. 它被稱為世界上最有名的音樂劇,當然也許是因為更多人聽說過的《悲慘世界》是雨果的小說的關係。不過也因為原書的名氣太大,音樂劇在一開始很受評論家的排擠。
誰想觀眾的反應卻十分積極,票房的收入相當好,就這樣劇團支持過了最艱難的初始階段。之後不久《悲慘世界》就轉到倫敦西頭(英國舞臺劇中心)後來又越洋過海到美國的百老匯,自此一發而不可收。舞臺劇在全世界七十多個城市公演,直到現在,十五年後的今天,仍在匈牙利,德國和日本連續公演。
《悲慘世界》與大多數音樂劇相比,它的劇情要哀傷沉重得多,也有很多嚴肅悲壯的歌,偶爾一兩個輕鬆的或是悠揚的歌馬上又會被鐵和血的聲音蓋過。
以上是著名的世界四大音樂劇的簡單介紹。
當然啦!
要感受到這四大音樂劇的魅力,
最佳的選擇當然是觀看現場的演出囉,
但若有沒時間或出國的機會,
選購他們演出記錄的DVD回家觀賞,也是一種方式啦!
延伸閱讀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原著小檔案
作者:卡斯頓.勒胡/著
譯者:楊玟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3253755
裝訂:平裝
◎巴黎歌劇院
加尼葉歌劇院(法語:Opéra Garnier),通常稱為巴黎歌劇院(法語:Opéra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擁有2200個座位的歌劇院。巴黎歌劇院是一座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由法國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所設計,被認為是新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
巴黎歌劇院是由當年的巴黎警察廳廳長城市規劃藍圖所規劃訂定的城市規劃藍圖中的中心項目。當幾年後城市規劃藍圖中的其他項目完成之後,1860年12月,法國藝術部終於決定了興建巴黎歌劇院,在171件作品之中,年僅35歲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作品脫穎而出,不過那時候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1861年夏天,歌劇院開始著手興建,不過問題接種而來:首先是地基下面有條溪流使地基無法穩固,再來就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和第四次革命使尚未完成的歌劇院停工。就這樣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劇院在重重困難下方於1875年正式啟用,建造費一共超過4,700萬法郎。
1875年1月5日,第一套歌劇《猶太少女》在歌劇院上演,巴黎歌劇院正式揭幕。在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短路走火掉下,一名中年婦女不幸死亡,此事後被改編為《歌聲魅影》中的著名場面。
巴黎歌劇院面積11,000平方米,共有2,156個座位,中央的枝形吊燈重量超過6噸,龐大的舞台可以容納多達450位藝術家。建築風格華麗,裝飾著精美的色彩繽紛的大理石橫樑、廊柱和大量的雕像,其中很多是希臘神話中神的肖像。劇院前廳的廊柱間,陳列著很多著名作曲家的半身銅像,如莫扎特和貝多芬。內部有交錯的走廊、樓梯井、休息室和平台供人們在演出間隙進行社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