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的下旬,
在書店看到了聯合文學為黃春明老師出版的「黃春明作品集」,
當場感到非常的興奮。
因為我一直是黃春明老師的忠實讀者,
從他早期的小說「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
到他的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可以這樣說啦,那就是他往昔的創作我都有閱讀和收藏。
老實說,從小時候讀聞了課本的「青番公的故事」後,
我就開始喜歡黃春明老師的作品了,
可是我卻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我會黃老師在一起工作過。
那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
也就是黃春明老師出版「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的那一年。
那時候我才進廣告公司兩年多而已,
雖然已經當上了課長,不過嚴格來說,還算是廣告界的菜鳥,
只是我比別人幸運一些,很榮幸的在進入清華廣告公司後,
就在公司的公關部擔任統一企業公益活動的企劃窗口,
所以能有機會得因為共同合作服務統一企業這個客戶的關係,
認識了當時國華廣告以及華威葛瑞廣告的總經理和其它的高階主管,
那時候黃春明老師剛好接受國華廣告公司的聘請,
擔任國華廣告公司的資深創意指導。
由於那時候統一企業公司,〈1990年〉
正在籌畫一個橫跨二十一世紀的公益活動,
這個長達十年的企業活動的規劃任務,
就是交給我們這幾家長期代理統一廣告業務的廣告公司負責。
承蒙清華廣告公司沈董事長的力挺,
我這個菜鳥課長就代表了清華廣告參與了這一次的盛會,
當然也因為這樣,
締造了我往後負責規畫和執行統一的公益活動長達十四個年頭。
而我和黃春明老師共事的時間,
也就在那幾次大活動的籌備期中,
一起開過好幾次規畫會議
雖然那段共事的時間並不長,見面的時間也不多,
但是黃春明老師幽默和善於說故事的特色及神情,
我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
當然啦,經過二十幾年的歲月洗禮,
我想老師應該對我也沒什麼印象了,
不過對於這樣的結果,我並不在意,
因為在這一生當中,
我可以和我喜歡的作家短暫的共事過,
我已經覺得很榮幸,也很幸福了。
坦白的說,在我印象中,
開始在腦海裡有著黃春明老師清晰印象的記憶,
應該要從武昌街的明星咖啡屋開始。
由於黃老師好打不平的個性,
所以幾乎讀遍了台灣全省的師範學校,
那時候的師範學校是屬於三年制的公費學校,
初中畢業考上後,念完三年後就可以任教國小,
再經過多家的師範學校的轉學後,
最後他終於在屏東師範畢業了,並任教於宜蘭的廣興國小。
後來他離開任教的學校來到台北後,
他賣過便當,也當過電台記者,也在廣告公司任職過….。
可以說他從事的工作就如他念過的學校一樣的多。
不過僅管如此,黃春明早期很重要的作品,
很多都是窩在明星咖啡屋裡寫出來的。
那時候身上沒什麼錢的黃春明,
憑藉著一杯咖啡的費用,
就耗在明星咖啡屋裡一整天,
而明星咖啡屋的簡老闆也因惜才而不與計較,
甚至聽說當年明星咖啡屋要關店暫時休業的時候,
簡老闆還送了一套明星咖啡理的桌椅給黃春明呢?
隨著歲月的增長
昔日被稱為鄉土文學作家的黃春明,
在台灣民主政治的開放後,以及尊重台灣文化的落實,
這位致力於文學創作的作家,開始得到了應有重視與肯定。
我覺得,即使是緊接而來加諸於黃老師的讚譽和頭銜,
也只能算是公平地給與他應得的榮譽而已。
然而在他開始致力創作於兒童文學,
並致力於兒童舞台劇的推展時,
老天爺開了黃老師一個玩笑,
他那位即將也要成為文學界的明日之星的兒子國峻,
竟然為情所困而自殺身亡。
好在堅強的黃老師,在走過這段喪子之痛後,
仍然不變其赤子之心,繼續致力於兒童文學和戲劇的創造。
不過也有一件值得讓黃老師欣慰的事情,
那就是前些時期,黃老師的另一位兒子還幫黃老師生了一個金孫,
這讓已經七十幾歲的黃春明興奮不已,
這位以老頑童著稱的阿公,
還期許以後要跟他的金孫一起合作演舞台劇呢。
黃春明老師,被稱為台灣為學的國寶,
我想這對於這位長年奉獻給文學的老前輩而言,是最恰當不過了。
由於近來黃老師的文學創作幾乎都以兒童文學及劇場為主,
較少看到他新的文學作品,
如今聯經出版社集結了黃老師的舊作和最新的著作,
出版了「黃春明作品集」,
我除了立刻買下之外,
當然也要隆重的推薦各位囉。
「黃春明作品集」介紹:
●看海的日子
為底層的小人物發聲,一向是黃春明創作中最大的關懷。
看海的日子〉刻劃委身青樓卻不向命運低頭的妓女白梅,以堅強的意志,重新找回生存的尊嚴;〈青番公的故事〉描寫青番公雖遭遇洪災,卻仍不屈不撓守護家園,並珍惜自己一手創立的家園,他希望後代子孫,莫忘先人的努力,並要堅定地承繼這份力量。
透過小說,黃春明將底層人物的悲哀與喜樂、既卑微又尊嚴的眾生相,活靈活現地寫了出來。他故事中的小人物,以無比強韌的生命力,在逆境中茁壯,綻放出耀眼的生命光芒。
對土地的濃厚情感,使黃春明在勾勒社會問題時,不只有悲苦的一面,他筆下的人物往往在陷入命運困境之際,仍不忘展開笑容,讀之令人既悲且喜,亦能感受到人性的溫暖,那可以說是土地賦予黃春明的力量。
〈兒子的大玩偶〉裡的坤樹,為了生計裝扮成廣告人,在街頭四處遊走,慣看父親小丑面目的孩子,有天看到父親未上妝的臉龐時,竟認不得而嚎啕大哭,無奈的父親只好取出粉塊,在臉上慢慢地塗抹起來……人生的荒謬與哀傷,莫甚乎此。
黃春明的筆,也披露臺灣在美日兩國經濟殖民下之社會圖像,如〈蘋果的滋味〉裡,受傷的工人阿發,受洋人餽贈,竟忘記自己失去了一條腿的悲哀,如此的反差與卑微,怎不叫人揪心。〈我愛瑪莉〉、〈小琪的那頂帽子〉則描述來自農村的小人物,為了在工商社會求生存,得忍受美日的經濟文化殖民,扭曲自我,在矛盾中掙扎的處境。
●莎喲娜啦.再見
黃春明的小說中蘊含著鮮明的民族意識。像〈莎喲娜啦.再見〉中被迫帶日本人到礁溪去嫖自己同胞姊妹的黃君,他內心的衝突與掙扎,最後在他一手設計的假譯下,左批日人右打臺灣崇日學生,終於得到宣洩的出口。黃春明的筆,也表現出他對土地的關懷和熱愛,就算現實生活充滿挫折與困境,故事主角的堅毅,總讓人們感受到那一線生機。像在〈鑼〉中因打鑼工作被廣告喇叭車所淘汰、長期失業的憨欽仔,其自尊與自欺的心理的矛盾交錯,黃春明寫來深刻而入微。
其他收錄在本書中的短篇故事如〈溺死一隻老貓〉、〈癬〉等等,黃春明仍以戲而不謔的筆調、關愛的眼神擁抱筆下這些小人物,其所要針砭的不是看似荒謬可笑的小人物,而是使他們陷入困境的社會問題。儘管社會環境不斷改變,始終不變的是黃春明一貫對小人物的關懷。
●放生
《放生》寫的是農村老人的眾生相、浮世繪,黃春明用生花妙筆,描摹了這些身處社會邊緣的老人群像,例如瞎子阿木、一位像土地公的銀鬚老人、為村民唸報紙的「現此時先生」等等。這些老人過去為了哺育子女和打拚經濟流血流汗,現在卻被「放」置在鄉下,任其自「生」自滅。
在《放生》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老年人在臺灣社會面臨產業轉型時,造成的無奈與落寞。其內容仍秉持著黃春明一貫的悲憫筆調,在高齡化社會形成之際,創作出獨具見地的作品,建構出黃春明關懷老年人的小說世界,允為當前文學界最重要的小說作品。
●沒有時刻的月臺
本書收錄黃春明近年所寫的小說〈沒有時刻的月臺〉、〈有一隻懷錶〉等,以及早期未收錄成書,具現代主義色彩的作品。如〈男人與小刀〉,邊緣性格的苦澀青年與小刀相依互屬,最後竟將一把危險的刀割進體內來。又如細膩刻畫戀愛故事的〈跟著腳走〉,失業記者M掙扎於愛情、現實冷酷之間,一日內奔波宜蘭、臺北兩地。與戀人G之間的真愛約定,終被殘酷的現實、猛暴的颱風一刀割裂、毀壞。〈金絲雀的哀歌變奏曲〉筆法迥異於黃春明其他作品,活靈活現描繪一對父母與病榻少女之間,生命與愛的交集。
此外,書中彙編的「最短篇」,則用簡單的文字,呈現意味深遠的故事。以〈買觀音〉為例,老婦人買了假雞血石觀音像,被眾人點破後不斷重複「我是買觀音、我是買觀音……」,其拒絕承認受騙的情緒,夾雜了崇拜神祇的單純心情,嘮叨反覆的口吻勾勒出老婦人的無奈。
本書之小說人物多有深刻思考。讀者隨故事主角遁入內心獨白,遠離人間,而令人錯愕、出乎意料的小說結局,則令人產生一種獨白過後的自省觀照。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在戲謔嘲諷的文字下,黃春明的散文和小說一樣,既犀利又寫實。喜歡黃春明小說的讀者,一定也會愛上他的散文。在黃春明的散文集裡依然可以看到親切的人物和動人的故事,不過和小說相比,其散文作品更能流露出他內在的關懷,也更突顯他純真良善的人格。在〈屋頂上的番茄樹〉一文中,黃春明自述他筆下的鄉俗小民在他腦海中不斷湧現,令他忍不住想用文學形式鋪陳這股強韌的生命力,因為這些小人物感動了他,於是寫出了這麼多動人的作品。
這本書是黃春明的第一本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中的各個篇章或唯美,或質樸,在在顯現出一位文學大師最真實的生活態度,是不容錯過的精采著作。
●九彎十八拐
本書主要針對社會文化現象提出議論。如〈打一個比方〉對本土意識受到選舉的操弄有所反省;〈寵壞自己的暴發戶〉譴責雪山隧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除了對社會時事的檢討與批判,黃春明也以趣味的筆調寫出〈一隻便祕的老鼠〉、〈眉刷刷眉〉等小品,〈一隻便祕的老鼠〉描述一個老農夫如何利用花生米殺鼠,啟發我們要發揮創意,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眉刷刷眉〉一文講一位失業多時的年輕人如何設計整眉工具的市場行銷,讀之令人莞爾。
黃春明的散文樸素、寫實且誠懇,引發讀者的共鳴。他提出的深刻且客觀的評論,不但發人深省,更是對社會的當頭棒喝!
●大便老師
《大便老師》一書呈現出黃春明的創作理念與生活感悟。一如本書中〈一個作者的卑鄙心靈〉通篇以戲謔的方式說明一個作者的卑鄙之處,藉以深刻地自省作家的創作心態和寫作方向;〈大便老師〉則生動活潑地描繪黃春明的教育觀,從引導一群小朋友捏泥土做大便的創意教學中,延伸孩子無限的創造力,並以一首有關大便的閩南童謠進行飲食與健康的隨機教育。
黃春明的散文表現了他面對生活的「真」、純正人格的「善」、文字藝術的「美」,讓我們在這個擾攘的世界,仍能透過其作品感受到難得的真善美!
延伸閱讀:
◎黃春明老師介紹
黃春明為臺灣國寶級文學大師,1935年出生於宜蘭羅東,在八歲那年,他的母親逝世,留下五個孩子。在動盪中,他讀過好幾個學校,1956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最後1958年畢業於屏東師院且任教宜蘭廣興國小。1962年於宜蘭通信兵學校服役,以〈城仔落車〉等作品陸續投稿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他當過小學教員、電器行學徒、通信兵、電台編輯、拍記錄片、廣告企劃、愛迪達公司經理等,他的作品多發表在尉天總主編「文學季刊」和「文學」,以及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
黃春明1963年服務於中廣宜蘭電台,擔任記者並主持「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等節目,1966年與林美音結婚,遷居台北,服務於廣告界,加入《文學季刊》。1969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仙人掌出版社)。
1972年策畫「貝貝劇場--哈哈樂園」九十集(中視),親自擔任編劇一職,首次引進日本杖頭木偶,塑造家喻戶曉的人物「小瓜呆」。1973年拍攝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中視),開啟紀錄片及報紙副刊報導文學新紀元。1974年出版《鑼》與《莎喲娜拉‧再見》(遠景出版社);1975年出版《小寡婦》(遠景出版社);1976年出版臺灣民謠記事「鄉土組曲」(遠流出版社);1979年出版《我愛瑪莉》(遠景出版社),於1980年獲吳三連文藝獎。
八○年代,很多台灣新電影的導演喜歡以黃春明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如<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莎喲娜啦‧再見>、<看海的日子>、<我愛瑪莉>等七部。1983年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中國電影公司),吳念真編劇,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分任導演。〈看海的日子〉改編成同名電影,黃春明自行編劇,王童導演。1984年〈兩個油漆匠〉改編為電影,吳念真編劇,虞戡平導演。〈莎喲娜啦‧再見〉則由黃春明親自編,葉金勝導演。
1985年出版一套「黃春明小說集」,包括:《青番公的故事》、《鑼》、《莎喲哪啦‧再見》(皇冠出版社);1988年出版《瞎子阿木-黃春明選集》(香港九龍文藝風出版社,葛浩文選)。
1989年任私立文化大學廣告系特聘講師。出版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與《黃春明電影小說集:兩個油漆匠》(皇冠出版社),1990年出版「黃春明文學漫畫」《王善壽與牛進》(皇冠出版社)。
黃春明早年從事台灣鄉土小說的創作,近幾年生命的重心則擺在兒童文學、兒童戲劇、以及社區總體營造的文化工作。1992年主編語言教材「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河洛語教學手冊、錄音帶」、「本土語言-河洛語系注音符號簡介」(宜蘭縣政府)。1993年他把跑道換到童話世界,出版「黃春明童話」,包括《小麻雀‧稻草人》、《愛吃糖的皇帝》、《短鼻象》、《小駝背》、《我是貓也》等五本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並於家鄉宜蘭設立吉祥巷工作室,著手進行「宜蘭縣通俗博物誌圖鑑」田野採訪記錄,他極力推動戲劇及鄉土文藝活動,進行鄉土文化的研究與著作。忙碌之間,仍然到附近的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授文學創作及兒童戲劇,又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兼任藝術教師,編導兒童舞台劇《稻草人和小麻雀》(國立藝術館,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
1994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受邀到全台灣各地演出兒童舞台劇,又和頂呱呱企業合作設立「頂呱呱黃春明兒童劇場」,推出說故事的「週末劇場」,演出創團戲《土龍愛吃餅》;兒童舞台劇《稻草人和小麻雀》全省巡迴演出。1995年編導兒童舞台劇《掛鈴噹》(北台灣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與編導大型兒童歌舞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國家戲劇院,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
1996年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兒童舞台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承辦「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宣導」,參與宜蘭縣梅花社區、天送埤社區總體營造之規劃。
1998年發表久違的短篇小說《九根手指頭的故事》和「老人系列」〈死去活來〉、〈銀鬚上的春天〉、〈呷鬼的來了〉於聯合報副刊,獲得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的文學類獎項,象徵國家最高榮譽的藝文獎項,評審委員會的共識為:作品風格獨特,深具創意、作品關懷社會,對當代文壇深具影響、作品具累積性成就。同年他又出席北京中國作家協會主辦「黃春明作品研討會」主持社教節目「生命、告白」(超級電視台),策劃出版《十個舊地名的故事》(宜蘭縣政府,李賴主編)。1999年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兒童舞台劇《愛吃糖的皇帝》,替公視代言,主要負責推薦戲劇節目,希望公視能多作兒童的好節目,因為兒童是我們的未來。
黃春明2001年受邀為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的駐校作家,於2002年受邀為政大駐校藝術家,於2003年投入本土戲曲的推動,陸續編導兒童劇及歌仔戲,擔任宜蘭縣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陸續多齣兒童劇及編導歌仔戲「杜子春」及「愛吃糖的皇帝」,展現其對歌仔戲改革的具體實踐。
◎黃國峻追思茶聚樂聲伴花香/黃春明溫馨告別愛子
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他自己決定,他就是要用他的生命去愛她,我們如何能夠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要求他按照我們的規則走?」為小兒子黃國峻舉行了一個素淨的追思茶聚,知名作家黃春明昨天緩緩道出他現下的心情,親手將冰冷的身軀解下的黃師母也說,國峻心靈上讓他承受的痛苦「一定遠比雙親失去他的痛苦還要多」,雖有千般不捨,情願相信他已經回到了幸福的時空。
昨天一整個早上,黃家門口沒有傳統告別式鑼鼓喧天的喧鬧,屋內流洩不止的鋼琴音樂伴隨滿室的香水百合,黃春明邀約文壇好友尉天聰夫婦、遠流發行人王榮文、吳靜吉博士、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等「看過國峻」的長輩一起參加黃春明定名為「嘻笑怒罵」的聚會,黃國峻生前的小說出版商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許悔之、副總編輯鄭麗娥等人也都到現場,陪伴黃國峻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無論再如何不捨,就算再怎樣克制,總是有人聽著聽著就開始吸著鼻子,忍不住眼淚,不忍年輕的生命如曇花般就這樣消逝。
傳閱著黃國峻的相片,黃春明說,小時候是個小可愛,但已經顯露了敏感早熟的本質。黃春明的老友陳映真說,黃國峻出生時他還在警備總部,後來慢慢認識這個小男孩,「當時我在編湯英生的故事,講著講著,忽然黃國峻不見了,原來他躲在牆角哭,那時我就跟黃春明說,這小孩太敏感,要好好照顧他。」詩人楊澤說,總以為自己年紀長黃國峻一輩,很多話不曾對他說,「我要告訴他,他是這一代最有才華的小說家,他的中外文學根底,已與生命相呼應,成為他秀美氣質的一部份。」許悔之朗讀了他寫給黃國峻的新詩《好奇怪的人生啊》給在座大家,並為他當晚得知意外之後,長哭不已,讓黃春明安慰感到抱歉。
黃春明說,他希望告別的氣氛是溫馨的,不要弄得交通阻塞,鑼鼓喧天,「你們現在踩的地板,這幾年來都是國峻在擦的,他喜歡乾淨,有時愛講笑話,親近藝術、文學及音樂,是個心思細膩的孩子。」黃春明擔心跟兒子最親近的妻子也跟著「去了」,這幾天一直刺激她,甚至故意跟她作對,「一直安慰她,她就會覺得自己真是受害者,真的無法堅強。」黃師母昨天帶著大家參觀兒子的房間,滿室回憶,不用的抽屜黃國峻拿來當成書櫃,生性節省,自省性強,這三十二年黃國峻帶給全家的快樂,遠非筆墨可以形容。
為了紀念這位早逝的小說家,誠品書店將在七月六日舉辦「盲目地注視——黃國峻其人其文」紀念座談,《誠品好讀》七月號以及《聯合文學》雜誌也將製作紀念專題,讓讀者更了解他的作品與內心世界。
◎「黃春明作品集」總序
聽者有意─黃春明
為自己的小說集寫一篇序文,本來就是一件不怎麼困難的事,也是禮所當然。然而,對我而言,曾經很認真地寫過一些小說,後來寫寫停停,有一段時間,一停就是十多年。現在又要為我的舊小說集,換了出版社另寫一篇序文,這好像已經失去新產品可以打廣告的條件了,寫什麼好呢?
在各種不同的場合,經常有一些看來很陌生,但又很親切的人,一遇見我的時候,親和地沒幾分把握地問:「你是……?」我不好意思地笑笑,他也笑著接著說:「我是看你的小說長大的。」我不知道他們以前有沒有認錯人過,我遇到的人,都是那麼笑容可掬的,有些還找我拍一張照片。我已經七十有五的老人了,看他們稍年輕一些的人,想想自己,如果他們當時看的是〈鑼〉、〈看海的日子〉、〈溺死一隻老貓〉,或是〈莎喲娜啦.再見〉、〈蘋果的滋味〉等等之類,被人歸類為鄉土小說的那一些的話,那已是三、四十年前了,算一算也差不多,我真的是老了。但是又有些不服氣,我還一直在工作,只是在做一些和小說不一樣的工作罷了。這突然讓我想起么兒國峻,他念初中的時候,有一天我不知為什麼事嘆氣,說自己老了。他聽了之後跟我開玩笑地問我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一句話用閩南語怎麼講。我想了一下,用很標準的閩南讀音唸了一遍。他說不對,他用閩話的語音說了他的意思,他說:「老是老還有人比我更老。」他叫我不要嘆老。現在想起來,這樣的玩笑話,還可以拿來自我安慰一下。可是,我偏偏被罩在「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句俗諺的魔咒裡。當讀者純粹地為了他的支持和鼓勵說:「我是讀你的小說長大的」這句話,因為接受的是我,別人不會知道我的感受。高興那是一定的,但是那種感覺是錐入心裡而變化,特別是在我停筆不寫小說已久的現在,聽到這樣的善意招呼,我除了難堪還是難堪。這在死愛面子的我,就像怕打針的人,針筒還在護士手裡懸在半空,他就哀叫。那樣的話,就變成我的自問;怎麼不寫小說了?江郎才盡?這我不承認,我確實還有上打以上的題材的好小說可以寫。在四十年前就預告過一長篇《龍眼的季節》。每一年朋友,或是家人,當他們吃起龍眼的時候就糗我,更可惡的是國峻,有一次他告訴我,說我的「龍眼的季節」這個題目應該改一改。問他怎麼改。他說改為「等待龍眼的季節」。你說可惡不可惡。另外還有一篇長篇,題目「夕陽卡在那山頭」,這一篇也寫四、五十張稿紙,結果擱在書架上的檔案夾,也有十多年了,國峻又笑我亂取題目。「看!卡住了吧。」要不是他人已經走了,真想打他幾下屁股。
我被譽為老頑童是有原因的,我除喜歡小說,也愛畫圖,還有音樂,這一、二十年來愛死了戲劇,特別把兒童劇的工作,當作使命在搞。為什麼不?我們目前臺灣的兒童素養教材與活動在哪裡?有的話質在哪裡?小孩子的歌曲、戲劇、電影、讀物在哪裡?還有,有的話,有幾個小孩子的家庭付得起欣賞的費用?我一直認為臺灣的未來就在目前的小孩子,因為看不出目前的環境,真正對小孩子成長關心,所以令我焦慮,我雖然只有棉薄之力,也只好全力以赴。這些年來,我在戲劇上,包括改良的歌仔戲和話劇,所留下來的文字,不下五、六十萬字。因而就將小說擱在一旁了。
這次一起出八本集子,舊有的四本小說集和一本散文集子,新出的另外三本是這幾年來,忙中抽空寫的零星幾篇小說,還有以前沒收錄的小說,加上一些散文,其中寫作時間較密集的方塊專欄;它們是《九彎十八拐》、《沒有時刻的月臺》和《大便老師》。
非常感謝那一些看我小說長大的朋友,謝謝聯合文學的同仁,沒有他們逼我,我要出書恐怕遙遙無期。我已被逼回來面對小說創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