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天氣炎熱,假日頂著大太陽騎自行車,


其實並非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但為了身體健康,


勢必又得冒著溽暑,頂著大太陽繼續邁前。


只是基於我的工作職責,


有時候假日還得加班出差,


所以單是靠著零星的假日騎自行車運動,


運動量顯然不足。


 


所幸前些天國內知名廣告片導演許老闆來訪,


告知我公司附近捷運站旁有台北縣政府免費借自行車服務,


而且還可以甲地車乙地還,


昨天下班後,我刻意到借車服務站詢問,


果然如我的老友許老闆所說的一樣。


 


於是我馬上辦妥了手續後,


就將公事包放在自行車前的籃子內,


頂著晚上的微風迅速騎往捷運板橋府中站,


雖然此款車無法跟我的那一台MILK相比擬,


也非變速車款,但是由於距離不遠,而且又是平地馬路,


對於每次都有五、六十公里騎乘經驗的我而言,


騎起來真的是非常舒服,


不到十五分鐘,我就從捷運江子翠站騎到板橋府中站了,


由於時候還早,我還了車後,


還刻意到誠品保前店逛了一下,


順便還買了兩本新書,


分別是許陽明先生的「媽媽的乳房許足女士的人生歲月及家族記事」,


以及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買完書後,這才搭上台鐵區間車返回樹林。


 


我想往後,我下班都可以如法泡製,


從江子翠騎自行車到板橋市公所後,


再用走路方式走到板橋車站轉搭台鐵回樹林家中,


如此維持每週至少三趟,約四十幾分鐘的運動〈包含走路到車站〉,


再加上沒有出差時,假日可以騎長距離的路程,


我想這樣的運動量,應該勉強足夠吧!


 


今天除了很高興可以找到一個經常的運動方式外,


另外也買了二本好書,以下就來好好介紹這兩本書吧!




 


新書介紹:


 


◎書名:媽媽的乳房許足女士的人生歲月及家族記事


 


作者    許陽明


出版社 / 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 2009/08/25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裝訂 / 平裝


 


內容簡介


 


聯合推薦:吳念真、李遠哲、光禹、廖輝英、李彩娥、鍾肇政、鍾鐵民、鄭邦鎮、,江文瑜、許建崑、許以心。


 


媽媽的乳房,是我幼年時生命最重要的依靠,也是人生中最溫暖的回憶,更象徵著斯土斯民的恩典。如果你也是有故事的人,這本書將讓你齊心共鳴、熱淚盈眶!


媽媽從療養院回來的第一晚,抱我回家時,一歲多的我嚴重認生,整晚吵鬧不安。最後,媽媽亮出乳房讓我吸吮,我才逐漸得到安撫,抱著媽媽的乳房入睡。從此,我睡覺時,一定要抱著媽媽的乳房,才願意睡覺。回顧媽媽苦難的一生,最具體留給我們的是對生命永不看破、永不放棄的身教。一時的希望破滅,必定期待下一個機會;這一年的希望破滅,必定期待下一年的機會;這一代的希望破滅,必定還期待下一代的機會,絕不放棄。


這些年我花了一些時間訪查、考證,寫下過去年少時無法抒解的傷感,也寫下對媽媽至深和永遠的懷念。三十九年後的今天,回首,才憬悟原來人間正道是滄桑。悲歡離合原該歸諸緣分,苦痛缺憾只有還諸天地,一切,原該有個理解了。


 


 


媒體推薦


 


「讀許陽明先生的這本書稿是我近年來少有的閱讀經驗,它不同於類似聆聽或者被文字逐步牽引到作者的世界裡,相反的,它卻是毫無警覺地被作者的回憶所觸動,然後引發自我回憶快速衍生、爆發,之後又與作者的回憶相互融合的激烈騷動的過程;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彷彿也在腦袋裡完成了一本屬於自己生命歷程的書,因為我們都走過同樣的年代,經歷類似的生命起伏,而且似乎都有同樣一個堅韌的母親帶引我們走過艱辛的歲月,不同的只是她們的容貌、性格以及面對危難時護衛子女的姿態。」
--吳念真


 


「《媽媽的乳房》,是人子對命運多舛的母親最深的追念;也是對緣薄而看似薄倖的生身父親、事後寬諒的一種接納;更是一個苦命孩子,度過無家可蔽、空有父親卻苦無依恃的童年,以及孤絕慘澹的青少年,在娶妻生子、走過半生之後,回首蒼茫人生,終於放下無語問天的孤憤,與生命、造物的一種和解!」
--廖輝英


 


「《媽媽的乳房》正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從母親的乳房得到安撫出發,到母親得到乳癌後往生而結束本書。『乳房』形成了貫串全書的譬喻,從而賦予全書在作者與母親兩人追尋希望與不斷失望的張力下,一頁一頁展開孩子眼中,母親波瀾壯闊的生命史。」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江文瑜


 


「陽明娓娓說來,童年、貧窮、台北、廟宇、問卜、爭吵、毆打、昏亂的印象襲來,令人感觸良多;我們都一樣,都被香火、父權與自卑情結給綁架了。這也是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在長大以後,都有社會主義傾向,要為貧苦大眾、弱勢群體,尤其是被壓抑的女性,討一份公道。」
--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許建崑


 


「此書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一位女性獨特的一生。她與許多同時代的女性一樣,是養女、是二房、是母親、是女兒。然而,這些身分不能泯滅她是有血有淚、真實存在過的女性個體。當『女性群像』成為一個流行的概念時,此書也在在提醒我們,這些「群像」中的每一位,都值得以十一萬字這樣的篇幅書寫。」
--許陽明之女,現於英國修讀英國文學博士學位/許以心


 


作者簡介


 


許陽明
對文化藝術極有興趣,多年來不僅呼籲搶救國寶台語老片、北投溫泉博物館、蔡瑞月舞蹈社……等等,在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推動、指定之文化資產已經超過50件以上。於公職任內擔任主政之計畫,也榮獲許多景觀獎項,包括: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榮獲美國水濱中心親水之都競圖規劃類首獎,為亞洲唯一得獎城市;其他也備受如內政部綠建築貢獻獎,國家卓越建設獎,優質校園景觀園治獎等等肯定。


寫我土地,寫我人民,是許陽明這些年來很深的想望。在出版寫我土地的《女巫之湯》,並獲選中國時報2000年社區營造「開卷」好書之後,再度用心動情完成了這本寫我人民的《媽媽的乳房》,歷經13年書寫,原來難以抒解的情感,終成將缺憾還諸天地的美麗歸屬。


經歷
立志打破報禁,自學生時代起即努力,並擔任了報禁解除後第一份反對報「首都早報」的副社長。立志打破萬年國會,參與了國會全面改選後的第一次選舉,在台北市當選第二屆國大代表,擔任過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民進黨團幹事長。立志打破黨禁,之後擔任民進黨報總編輯、民進黨副秘書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台南市副市長。多年來在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推動指定的法定古蹟已經超過五十件以上。


擔任台南市副市長時期受命擔任主政的計畫,近年來榮獲許多景觀獎項:2005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榮獲美國水濱中心親水之都競圖規劃類首獎,為亞洲唯一得獎城市。安平樹屋榮獲2005優質都市景觀園冶獎。安平港港濱歷史公園榮獲2006優質都市景觀園冶獎。台南公會堂(含吳園)、西門國小校舍暨景觀工程榮獲2007優質都市景觀園冶獎。安平港歷史水景公園第一、二期工程、原台南武德殿及歷史溪流成功溪修護工程、湖濱水鳥保育公園榮獲2008優質公共景觀園冶獎。忠義國小更榮獲2005內政部營建署第三屆魅力城鄉大獎(文化生活景觀獎)、2005內政部綠建築貢獻獎、2006國家卓越建設獎(優良環境文化類全國首獎)、蛻變忠義--以生活環境博物館理念打造新校園榮獲2008優質校園景觀園冶獎。台南市海岸景觀工程、安平古運鹽碼頭、觀景橋遊憩碼頭工程計畫,榮獲2009公共景觀園冶獎……等等。


作品
著有:《總統與行政院長職權關係之研究》、《行憲後國家緊急權運作史》(於《八十年代》連載時與雜誌一併查禁)、《女巫之湯--北投溫泉鄉重建筆記》,獲2000年中國時報最佳社區營造類書籍、《1979-2008中美台對「一個中國」政策的論述之演變》。主編:《人民制憲會議實錄》、《全國民間經濟會議實錄》、《破繭的台灣:九年代的見證》。




                                                      許陽明


 



◎書名: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作者    龍應台


出版社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9/08/26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內容簡介: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1949年開始,帶著不同傷痛的一群人,在這個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是時候了,在歷史的這一頁即將永遠地翻過之前,我們還來得及為他們做些什麼?


龍應台,華人最犀利的一枝筆,繼思考家族情感的暢銷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之後,龍應台再度推出15萬字新書《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


龍應台說,「我再怎麼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龍應台


祖籍湖南衡山,1952 年生於高雄縣大寮鄉,小時於高雄縣茄萣鄉成長。近年來常駐三個地址:香港沙灣徑二十五號濱於海,台北仰德大道白雲山莊藏於山,金華街月涵堂隱於市。寫作教書兼成立基金會推動全球意識之餘,最流連愛做之事,就是懷著相機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個人的攝影課。


 


學歷:臺南女中,1974 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1983 年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經歷:
1986
年至 1999 年間,旅居德國,並於海德堡大學研究。
1999
年出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
2003
年秋,龍應台出任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
2004
8 月出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2005
9 月,龍應台返回臺灣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並與企業界、知識界的好友創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08
10 受禮聘為香港大學「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並在港大校園成立「龍應台寫作室。」





 



延伸閱讀


 


◎龍應台發表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梳理60年前的歷史傷痛


 


醞釀10年,行走萬里路,知名作家龍應台2日推出巨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文學的角度,梳理發生在60年前的歷史傷痛。龍應台說,寫這本書,除了向父母那一整代的人,做一個致意和告別,也希望提醒現代年輕人,唯有了解歷史,才能避免痛苦再次發生。


走遍3大洋5大洲,閉關400天,作家龍應台正式發表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誠實的態度,重新回顧1949年當時國民政府兵敗撤離到台灣,改變全球華人命運的年代。


在新書中,龍應台以許多無名的人物為主角,以個人情感和命運為主軸,呈現一個「你所不知道的一九四九」。為了忠實呈現,龍應台訪談許多長輩,包括:親身經歷濟南城破的盧雪芳、因身為日軍俘虜營監視員而在戰後被判刑10年的柯景星、參與接收台灣的70軍成員林精武、加入國軍轉而成為解放軍的台東卑南族陳清山和吳阿吉;另外包括:總統馬英九的母親秦厚修、作家白先勇、企業家林百里等人,在1949年時,所遭遇的故事也都成了龍應台筆下的生動題材。


龍應台說,這本書表面上好像是寫給19歲的兒子,事實上是向父母那一代的人,做一個致意和告別,也希望提醒現代年輕人,由於這些長輩們經歷的痛苦,我們現在才能享受和平的生活,龍應台說:『(原音)整個過程裡頭,我只是感覺到,面對那個大的歷史,面對長輩他們所經過跌倒的地方,每個坑、每次流血的地方,我心裡有非常謙卑的感覺,就是我們在和平長大的感覺,你顯得特別優雅、開闊、國際視野,其實全部都是因為前面有這些人,他們曾經經過什麼樣的痛苦,給了我們這個和平的土壤。』龍應台說,外省人1949年來到台灣和本省人共同生活,組成命運共同體,但彼此卻完全不知道對方的情感脈絡,不懂對方的傷痛;她認為,有些創傷即使過了60年,記憶的黑盒子還是需要被打開、被治療,才能避免傷痛轉化成政治上的鬥爭,龍應台:『(原音)原來我們共同生活了60年的、相濡以沫,你走在街上、進入電梯,進入高鐵車廂裡,每天擠在一起的人,你其實60年來從沒問過身邊那個人,他心裡最痛的地方是在哪裡。我們竟然湊合著60年,而沒有真正把整個邊緣化的蓋子打開過,我想說的是,你心裡的傷痛,如果沒有打開過,它永遠不會治療好,然後它就會惡化,轉化成政治鬥爭。』花了1年多時間完成「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龍應台說,她是帶著謙卑寫這本書,說沒哭是騙人的,整個寫作過程雖然很孤獨,可是她深深感覺到許多人的靈魂跟她在一起,讓她非常感動,她也希望這本書可以有助於大陸了解台灣,了解一個時代的傷痛。


PCHOME新聞





                                                      龍應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