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桃樹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
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那裡呢?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今天早上搭乘高鐵南下高雄夢時代購物中心,
主要是為了查看一下明天開始的展示活動進場有無問題,
明天中午將要搭乘中午的班機到金門,
並以小三通方式搭船到福建泉州看展,
原本預定下週一下午回台灣,
但因公司臨時通知下週一要開董事會,
所以只得提早於週日趕回,
而且還是透過關係協調航空公司的機位,這才有辦法提前回來。
其實類似種匆促成行,像趕場作秀一般的生活步調,
我似乎早已適應了,偶而能夠悠哉一下,自己都還覺得不大習慣呢?
所以總覺得日子過得飛快,快得就像朱自清這一篇散文「匆匆」裡說的:
「…….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朱自清,我想有很多朋友都認識他吧,
大家對他的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是曾經被列為教科書的那一篇「背影」。
其實我還滿喜歡閱讀朱自清的散文的,
雖然有些學者曾撰文對於他的著作有一些評論,
但還是不會影響到我對朱自清的喜愛與印象,
畢竟我讀國中一年級的時候,
所購買的第一本精裝課外書就是「朱自清全集」阿。

延伸閱讀:
◎朱自清散文「匆匆」原文: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樹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那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來去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並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裡,除徘徊外,有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縣。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
本名朱自華,在揚州長大,191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並遵父母之命,與武鍾謙結婚。因為家貧的關係,他要儘快讀完大學,當時的大學一般是四年,但他三年便讀完了。他就讀北京大學時,是新潮社的創社成員,參與五四運動,亦曾參加平民教育演講團。其間兩名兒女出生。1920年畢業,其後任教中學,五、六年之間,教過七所學校,生活不穩定,年紀輕輕,家庭負擔便很重,而造成了他老成持重的性格。1925年,即27歲時,在朋友介紹下,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教書。1929年11月26日,妻子武氏病逝。1931年在倫敦修讀英國文學和語言學,次年回國,不久後與陳竹隱結婚。
1948年6月18日簽署《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8月6日胃病復發,發展至胃穿孔,12日在貧病交迫下辭世[1]。在《別了,司徒雷登》毛澤東認為朱自清和聞一多更勝伯夷,「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關於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評價,一直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李素伯說散文集《背影》給人以「芳香的迷醉」,葉聖陶說《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匆匆》等文,「都有點做作,太過於注重修辭,不怎麼自然」。這幾篇散文「論文字,平穩清楚,找不出一點差池,可是總覺得缺少一個靈魂,一種口語裡所包含的生氣」。
旅美學人夏志清則認為〈荷塘月色〉這些文字「『美』得化不開……讀了實在令人肉麻」,「其實朱自清五四時期的散文(《背影》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讀後令人肉麻,那裡比得上琦君?」,「《背影》究竟不是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蘇軾的《前赤壁賦》這樣擲地有金石聲的好文章,用不著當它為中國散文的代表作來代代傳誦。」,至於《匆匆》、《荷塘月色》等名文則「文品太低,現在一般副刊上的散文(且不論名家的),調子都比《匆匆》高」[2]。
但中國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對朱自清的散文評價甚高,《綠》、《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曾被選入中小學的語文課本,甚至要求學生背誦。
《背影》一文亦常年入選台灣之國語教科書。
作品列表
《雪朝》(1922年;文學研究會的成員的合集)
《毀滅》(1923年;長詩)
散文:
《蹤跡》(1924年;朱自清首本詩與散文集)
《背影》(1928年)
《歐遊雜記》(1934年)
《倫敦雜記》(1943年)
《你我》
語文論述:
《新詩雜話》
《經典常談》
《詩言辨志研究》
《標準和尺度》
《語文零拾》
《論雅俗共賞》
《書評與議文》
PS:以上照片取材於網路
留言列表


{{ article.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