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館家族聚餐回來後,


無意中打開公共電視頻道,


發現公視正在重播2009年,


為了慶祝蘭陵劇坊三十周年慶,


同時也是為了向創辦人吳靜吉伯是祝賀七十大壽,


由金士傑編導的「新荷珠新配」。


 


其實這齣「新荷珠新配」我在2009年就看過一次了,


更早之前,也就是三十二年前我還是十五歲的時候,


我也看過了由李國修和劉若瑀主演的第一個版本。


在這三十二年之間,我已經忘了看過多少個版本的荷珠新配」。


但每次看,心裡總是和十五歲第一次看的心情一樣的激動。


 



 


十五歲的時候,我還就讀高中,


是一個典型的文藝少年,


不但在學校熱中於搞校刊,


書包裡除了便當之外,


裝的都是課外書籍,一本教科書都沒有,


因為我每學期開學領完新教科書後,


就將新教科書擺在家裡,


然後到高雄的舊書攤又買了一套該學期的教科書,


再把這些舊教科書放到學校桌子的抽屜裡。


 


所以我高中三年上學的書包,


裝的都是和教科書無關的課外書。


這些曾經裝在書包裡的課外書,


我依稀記得有未央歌、佛洛伊德夢的解析、齊克果日記,


白先勇的謫仙記、安娜.卡列尼娜、傳統下的獨白等等。


 


那個時代,台灣還有黨禁、報禁及戒嚴,


民主進步黨還處於黨外時期,


甚至被王昇的總政戰部比喻為共黨的同路人。


 


所以是一個思想封閉,對於新知渴望的年代。


而我是一個不怎麼乖的中學生,


看過柏楊和李敖所寫過的所謂的禁書,


熱中批判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政治統治,


匢圇吞棗的閱讀各種課外書籍。


 


這時候,吳靜吉博士學成歸國,


寫了一本「青年的四個大夢」暢銷書籍,


也創辦了蘭陵劇坊。


而打響蘭陵劇坊的第一齣戲,


就是荷珠新配」。


這齣戲以及吳靜吉博士為台灣文藝界帶來的創意思潮,


曾經帶給我那個同屬文藝青年的同齡者非常大的衝擊,


讓台灣的戲劇創意以及藝文思潮有著莫大的鼓勵,


這也是我為甚麼在高中從甲組〈準備報考理工科系大學〉,


毅然轉到乙組〈準備報考文科大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十幾年了,


那個當初看到荷珠新配」的十五歲少年,


如今幾經是四十七歲的中年人,


或許當初所許下的理想和志願,


迄今有的部分尚未實現。


但三十幾年後我看「新荷珠新配」,


依然和年輕的心情是相同的,


還是那麼激動!那麼興奮!


 


或許如同金寶〈金士傑〉老師所說的,


固然第一代演出的演員,


如今都已經是五、六十歲的「高齡」了!


翻滾的動作也許緩慢了,


音揚頓挫的聲音或許演完後得喘息甚久,


但其所富於時代的意義是非常經典的。


 


當然了!在紀念蘭陵劇坊三十週年的「新荷珠新配」裡,


又加入了傳承的味道,讓蘭陵劇坊後輩的演員加入演出,


讓我們可以看到李國修和劉若瑀、馬汀尼他們當初演出的神韻,


又可以看到趙自強、郎祖筠他們的精彩演出。


正如同我晚上在公館家族聚餐的意義一樣的,


既是我們這些姨表親戚的相聚,


也有下一代子女們傳承聯繫的功能。


 


我有幸生長在台灣,


更有幸於青年求學和出社會做事時期,


台灣由戒嚴及一黨獨大的政治局面,


轉變為民主開放的多元化社會。


雖然台灣的民主政治仍有進步的空間,


需要像我這樣的中年人們繼續努力改善,


但也寄望下一代年人能夠在比我這一代,


享有更多更好的資源的同時,


一起開創台灣的美好世代。




 



 


延伸閱讀


 


○「荷珠新配」


 


1962年時,老舍以京劇《荷珠配》為基礎,改編話劇《荷珠配:六場話劇》,《荷珠配》。


1978年暑假,金士傑接下了1976年成立的「耕莘實驗劇團」團務,並且從政治大學請來心理學家吳靜吉擔任指導老師。參加過紐約前衛劇場「辣媽媽實驗劇場」的吳靜吉,為了突破演員的心理障礙,加強肢體語言的訓練,採用西方現代劇場的訓練方法,以「三種劇藝」、「四個方向」和「五大類別」作為訓練內容和目標,進行為期一年多的苦訓。


 


19804月,「耕莘實驗劇團」正式命名為「蘭陵劇坊」,3個月後,蘭陵劇坊在實驗劇展中演出了《包袱》和《荷珠新配》兩齣戲,激起了觀眾和藝文界的熱烈迴響,也開啟了臺灣現代劇場的序幕。其中,《荷珠新配》更讓「蘭陵劇坊」在此後10年間,成為台灣最受注目的當代小劇場,這齣戲正是金士傑在卓明等好友、師長的慫恿之下,改編京劇《荷珠配》完成的一齣現代喜劇。




京劇「荷珠配」


 



○「新荷珠新配」


 


《荷珠新配》為蘭陵劇團的創團名作,也是台灣劇場界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荷》劇改變了台灣長久以來話劇的結構與概念,於三十年後的今日再次重演,便是希望能夠在舞台上展現當初的劇場氛圍,讓這一經典的劇碼能夠在現代劇場舞台上重新發生。故本次的演出傾全力找回當初最原始、最完整之演員組合,重現歷史精神。

由於《荷珠新配》的演出風格乃是經由大量的即興表演所累積出來的,與時代性有著相當緊密的連結,此次的重新搬演也將會回歸《荷珠新配》的本質,著重於如何與當代社會現象產生共鳴,演出風格與內容勢必會與當年略有差異。

舞台上的演出強調視覺造型跟音樂性的營造,希望藉此與當代產生一種更緊密的連結性,藉由運用當代科技與藝術呈現《荷》劇之新氣象。此次演出,無論幕前與幕後都將以蘭陵劇團表演系統衍生出來的藝術工作者為主要的演出中心,希望這樣的一齣戲能夠讓三十年前的藝術愛好者與共同追逐劇場藝術的人們,能夠偕同新觀眾跨越時空回到過去,參與當時的戲劇演出,體驗那原汁原味的時代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