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歡九份和金瓜石的景致,


平時最喜常去的地方,


除了淡水之外,


九份和金瓜石兩個地方都是我的首選。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


我都會背著簡單的背包,


搭車去走訪這兩個地方。


 


為甚麼我會特別喜歡這兩個地方呢?


除了這兩個地方景色非常吸引我之外


主要是因為交通簡便。


 


我家住在樹林,


要到九份實在是很方便,


首先選擇搭乘台鐵的區間車到瑞芳,


然後在瑞芳火車站的對面招呼牌,轉搭基隆客運前往九份,


而且一定要先到九份下車,先逛完九份以後,


再從九份搭車到金瓜石黃金博物物館園區。


 


因為基隆客運的金九線的終點站就在金瓜石博物館園區,


在此搭車到瑞芳或是基隆轉乘其他交通工具,都非常方便。


而且有在這而上車,有座位座的機會很大。


我最喜歡帶著一本小說,在火車上看,


讓心靈上不但可以欣賞到美景,


而且也同時可以感受到文學之美。


 


在此建議要到九份和金瓜石兩個風景區去玩時,


我建議可以多多利用上述的大眾運輸交通工具,


在台北市地區的旅客可以在捷運復興北路站附近搭公車前往,


另外在瑞芳火車站的旅客服務中心,


也販售有台灣觀光巴士的車票,


不但可以暢遊水湳洞、九份、金瓜石所謂的「水金九」景區之外,


同時也可以到達龍洞及福龍等地。


交通真的非常方便!若是開車到這些地方,


尤其是假日的時候,不但容易塞車,


而且車子得停在景點很遠的停車場,


這樣很容易破壞您欣賞風景的情緒的。


 




 


這陣子,在我的周遭委時發生不少事情,


連續在兩個月內動了兩次小手術,


原本計畫準備明年國家考試的計畫,


也可能因為最近幫朋友新店舖開張提案的關係,


可能再度復出,


讓自己原本想自動失業一年的構想,也有可能因此生變。


此外,


在自己的人際關係上,也有少許有待改進的地方。


因此特意選在提完企劃案後的第二天,走訪九份和金瓜石。


 


坦白說,九份和金瓜石的美麗,


除了冬天稍冷之外〈但亦有其美麗的地方〉,


其餘的三個季節,都分別可以分別呈現該季節的特色和美麗。


 


秋天這個季節,對於詩人而言,


其實各有極端的敘述,


有的詩人認為秋天這個季節天氣涼爽,季節變化顯著,


隨著楓紅時節,以詩文讚嘆秋之瑰麗。


但也有詩人認為秋天乃時令變化的季節,


從炎熱經過短暫的舒適氣候後,馬上嚴冬將至,


彷彿人的心情劇烈變化一樣,


所以也有多詠歎或是比擬秋天愁緒的詩文。


 


不過平心而論,對於怕熱的我,


最喜歡秋天的季節,即使這個季節讓人感覺有點短暫,


卻也是適合到處閒逛欣賞美景的好時節。


即使心裡有所愁思,


但是配合著秋風蕭瑟的吹拂,


就如同美學大師何懷碩老師所寫的那本書名一樣:「苦澀的美感」,


苦澀也有美感阿。


 




 


來到九份,


可以感受到這個原本因為礦業結束而逐漸走向沒落的小城,


已經因觀光旅遊的興起,再度繁華了起來,


在下著些微細雨的九份老街,雖然不是例假日,


但老街的人潮依舊不減,只是少了假日擁擠的不勘,


剛好可以放慢腳步,以悠閒的心情,


走訪這個曾經以礦業興起的小城。


 


九份,我來的次數,


多的我已經數不清了,


在廣告公司服務的時候,


有時候會在壓力大的時候,


找一個上班日子的下午,


一個人開車到九份的的茶館喝茶。


也曾經帶隊導覽九份的美景和享受當地的美食。


 


尤其是在冬季下著雨的時候,


走在沒什麼人跡的老街上,


一個人感受孤寂淒涼之美。


也曾和親密的朋友夜宿九份民宿,


欣賞這山城的夜景。


 


可以說,九份帶給我的感覺,


就像這紅塵俗世一樣:


有榮華富貴也有衰敗沒落,


也有著人生的喜怒哀樂。


 




 


這次來到九份,


我不是來享受「竽仔番薯餐廳」阿嬤的滷豬腳,


也不是到「阿妹茶酒館」品茗,


而是為了探望「昇平戲院」。


 


這個曾經是日據時代台灣最大的戲院,


跟隨著九份礦業的結束而沒落,


也曾隨著侯孝賢「悲情城市」,


以及吳念真導演的「戀戀風塵」兩部電影,


曾經再度紅極一時。


 


但是這棟經歷歲月摧殘破敗的本體建築,


也曾經是我極度擔憂的事情。


我總認為那麼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會就此衰敗毀滅。


所幸,好東西終於有了美好的歸宿,


我很高興這次昇平戲院經過整修以後,


能夠重新再度呈現昔日的風華。


希望正如同新北市政府宣傳的文字一樣,


祝福昇平戲院從此可以「歌舞昇平」。


 




 


金瓜石,


曾經是身懷追金夢者的天堂,


也曾經風華一時的城鎮。


但是在秋天來到這個地方,


遠眺著山嵐,漫步走在櫻花小道上,


感受著秋風輕拂的舒爽,


讓我想到了一首經典老歌:秋纏


 


「有一份憂,有一份喜,還有一份迷離。
像一個夢,像一個迷,像神話一樣美麗。
輕輕的風,細細的雨,激起了愛的漣漪。
只想著你,忘了自己,陶醉在愛河裡。」


此時此景,還頗有浪漫的氛圍吧。


 


 


其實,我逛金瓜石博物館園區的心情,


並沒有那樣的浪漫,


倒是對於最近跟自己所發生有關情感的事情有一些感慨。


 


在金瓜石的小徑上,


我突然想到最近重讀六祖慧能的禪詩,深有所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總覺得有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惹出來的,


無須去否定人性的考驗。
放手成全,或許可以讓事情更加完美,


我何不做一個福慧俱長的人。
所謂的「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應該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


 




 


延伸閱讀


 


○昇平戲院


 


「昇平座」完工於1937年,是台灣北部第一家戲院,其規模於日治時期也是台灣之最。光復後改稱「昇平戲院」,內分上下兩層,設計完善,約可容納2千人。


建於1914年的昇平戲院,原址在基山街市場旁,1937年遷移到輕便路與豎崎路口的現址。


 


日治時期昇平戲院是全台最大的戲院, ,佔地大約為兩百坪,約建於昭和2年(1927年),原為木造戲臺,後來遇到一次的強烈颱風,被吹倒了,於民國40年(1951年)才改為水泥空心磚與木結構屋頂,一直保留到今天。


 


日據時期,由於昇平戲院是全台灣最大的戲院。在繁華的淘金期,這兒曾經是台灣北部第一家戲院,四周娛樂場所環繞,取名昇平,帶有歌舞昇平之意味。演出的戲劇種類很多,如日本的新劇、歌仔戲、默片、日本片及台語、國語電影等等,當時每個月先排20天演歌仔戲,演完後再播10天的電影。


 


當時在電影演出的時候,戲院會請辯士來講述電影情節,在辯士的講述過程中,時而會一有兩句的插播,如尋人等,大家也不以為意,認為這是很平常的事。每逢戲院入場或散場時,豎崎路石階上的木屐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廣場上人聲嘈雜,通宵達旦。自1986年停業後,門前蕭瑟、昇平不再、繁華褪色,隱約彈奏著落寞的悲歌。


 


1986年停止營業後,昇平戲院不再昇平、不再繁華,剩下的是落寞的遺址悲歌;1989年電影《悲情城市》在戲院口沿豎崎路直上的石階,以及兩旁建築取景造成轟動,昇平戲院再度吸引許多遊客,現在大家來九份,還是不忘來此取景留影,一同追憶似水年華。


 


2011年秋天,昇平戲院經修復整建,再度點亮燈火,並舉辦一系列啟用活動,邀請民眾前往九份,坐在老戲院的戲台下,一同感受當年的繁華。


 




 


 


後記:


由於是週午走訪山城,下午旅客的人潮漸多,


我不喜歡人潮壅擠的山城,所以提早下車,


前往瑞芳車站搭乘台鐵區間車返回樹林住處,


未能造訪水湳洞,希望在不久之後,


能夠選一個非例假日再度專訪水湳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