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大家有多久沒有閱讀過文學作品了?


也不知道各位對於台灣文學有什麼樣的認知?


還有您認識多少位臺灣文學作家呢?


對於上述的問題,或許您可能涉獵極深,也許您全然無知。


但是,沒有關係,不妨趁著春節假期,來一趟台灣文學之旅吧!


 


原本是日領時期的台灣州廳,是一棟具有八十年歷史的國定古蹟。


從戰後的空軍供應司令部(1949-1969)到台南市政府(1969-1997)的辦公大樓,


然後再演變成為當今的台灣文學博物館,本身就是一棟很迷人的建築。


只要我因公務因素得在假日停留在台南的時候,


這裡一直都是我最常去的地方,


只因為我可以在這裡尋找到心靈的安靜,


並且還可以找尋到台灣早期著名文學家的蹤跡。


 


由於台灣歷經原住民、荷西、明鄭、清領、日治、國民政府等多元文化的洗禮,


從早期這些文學前輩的作品中,


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台灣先民在這一塊土地上奮鬥的心血,


雖然隨著台灣經濟腳步的快速成長,


很多人早已經遺忘掉台灣先民當初蔽路籃縷的開拓精神,


現今的大多數人一心只汲汲追求名利與富貴,


早也就忘了台灣人的精神是什麼了。


 


如今由於受到這一波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因素,


很多人面對這嚴苛的挑戰,莫不叫苦連天,


好像迄今還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其實不然,只要我們稍稍回憶到我們小時後的生活,


試著回想我們的父執輩他們那一代刻苦耐勞的生活情況,


我想,就應該可以找得到答案了!


那就是重新找回真正台灣人的精神:刻苦耐勞,認份踏實。




 


今天是大年除夕的前一天,俗稱小年夜,


即使經濟再怎麼不景氣,這幾天的傳統市場和大賣場依舊擠滿了人潮,


因為過年是華人最重視的一個節慶,


平常再怎麼省喫儉用,過節也一定要吃一頓比往常豐盛的年夜飯,


只不過即使現在景氣再怎麼差,


現在普通人的年夜飯比起四、五十年前的台灣家庭而言,


早已經不知道好上多少倍了!


 


過年誠然是一個充滿喜慶的日子,


但更是一個感恩惜福的日子!


在這個小年夜裏,


我期望大家若在新春假期裡還不曉得要去哪裡玩的時候,


何妨走一趟台南文學博物館,


親身體驗一下這些知名台灣文學作家的創作背景和相關資訊,


除了可以親身體會這些作家的創作精神外,


也可以感受到台灣先民為了生活所付出的辛勤,


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裡,


也是讓我們學習勤儉和直樸精神的開始,


就讓開春的這個時節,讓我ㄧ起共享心靈之美,


讓我們一起學習堅毅和勤勞的台灣先民美德。





 


台灣文學博物館新春期間的特別展覽


 


「幸福文學館」特展


 


幸福文學展體驗甜蜜滿溢的滋味國立台灣文學館華麗的建築外觀、典雅的場域氛圍以及迷人的歷史風華,一直是台南的婚紗攝影勝地之一,許多新人的幸福記憶就從華麗的百年建築國立台灣文學館開始。配合5週年館慶,台文館日推出「幸福文學館」特展,展出本館為背景的各時代的新人婚紗影像展、台灣各族群傳統結婚禮服,並搭配文學家的幸福詩篇,一方面紀錄台灣文學館的歡樂容顏,同時也傳遞幸福滋味。「幸福文學館」特展展場分為五區,分別為「步上幸福」、「幸福嫁衣」、「幸福律動」、「幸福影像」、「幸福點唱機」,除了以文學家甜蜜的詩句朗誦婚姻的美麗,更以結婚禮服散播象徵幸福的甜蜜滋味。展場設計從階梯上詩人李魁賢1984年的<水晶的形成>作品開始:「夜暮盡頭/我看不到回家的路/在月光懷抱裡 /我看不到自己的位置,原來/我已化成水晶/全身透明/在黑暗中映照月光」,沿著詩人的詩句走進展場,一步一步邀請民眾感受幸福氛圍,設計師林國基 2006年的幸福嫁衣作品「青樓軼事」以裝置藝術方式將作品放置在入口處,這件作品以中國近代美術史上奇女子潘玉良畫作中的仕女們為靈感來源,擷取畫中的意境、用色、圖騰、款式,運用蕾絲讓女人又愛又憐,愛的是它的浪漫織紋,憐的是它的性感遐想,同時也戀上它的柔美觸感激起難以釋懷的情懷。「幸福嫁衣」以文學家、客家、原住民、新舊移民及當代服裝設計師的結婚禮服照片與嫁衣作品,巧妙搭配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幸福詩篇,展出結婚禮服的文學家有楊雲萍夫婦、 朱西甯 夫人劉慕沙、霍斯陸曼.伐伐、奧威尼.卡露斯、白茲.牟固那那,當代知名服裝設計師則有林國基、胡雅娟、林函蓁、許鳳玉的嫁衣作品;為了讓民眾感受幸福滋味,也配合婚紗展出作家筆下的幸福詩篇:李魁賢<水晶的形成>、楊雲萍<妻>、劉慕沙<代序背後的風景>、利玉芳<嫁>、董恕明<纏來纏去>、洪淑苓<合婚>、若驩<幸福,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展場中,別出心裁的多媒體的影像裝置「幸福的律動」利用色塊及符碼解構幸福的內涵,手槍、戰鬥機、唇印、紅心對比來暗喻幸福的真諦;「幸福點唱機」錄製了由台灣文學詩文編而成的歌曲,以及台灣在地創作者的歌曲,各式各樣的幸福樂章任觀眾欣賞聆聽。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落,則是以台灣文學館為背景的結婚照,每張照片都洋溢著幸福笑顏,此區也特別蒐集了民眾的幸福宣言:「幸福就是被所愛的人需要。」、「幸福就是為你蓋一座城堡。」、「相望白頭即是幸福」…..,一句句道出幸福的真滋味。「幸福文學館」特展於10日起展出,,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加,一起體驗甜蜜滿溢的滋味。


 


展覽時間 : 2008/10/10 - 2009/03/08


週期:每天


展覽地點:展覽室E,F


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




 


 


「大河浩蕩:鍾肇政文學展」


 


鍾肇政是台灣文學史上極為重要的先行者,其小說創作與文學參與,都是台灣文壇重要的資產。鍾老用一生的力量,經營文學的能量,描繪台灣人民受傷與壓抑的心靈,並企圖為台灣歷史與命運留下史詩般的見證,因而奮力書寫「大河小說」,藉此喚醒台灣人的自我意識與民族精神。台文館於1017日起於展覽室D推出「大河浩蕩:鍾肇政文學展」,呈現鍾老一生文學的成績與貢獻,並表彰其作為台灣知識份子精神標竿的人格。展場分為五區,分別為「鍾肇政生平」、「走進文學世界」、「現身文壇」、「追溯作家身影」、「傳遞火炬的長跑者」展覽手法以創意、互動及藝術性取代傳統的靜態的展示方式,呈現出在戰後台灣的文學發展史裡,重量級人物鍾肇政寫作60餘年致力於台灣文學主體性地位的建構。展區中珍貴文物包括鍾肇政致林海音、陳火泉、葉石濤信、文友及鍾老生平的珍貴的老照片。鍾老在淡 江中學 老師規定要買來上書法課用的毛筆,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仍被鍾老完好保留它、鍾老60餘年來創作不輟所用的金筆、前總統 李登輝 先生所贈的紀念筆( 李登輝 先生為鍾老淡江中學前一屆的學長)。鍾老參觀展覽時表示,展場那張具有50-60年歷史的檜木書桌,當時花費900元買下,而那時的教師月薪是400-500元,加上 鍾 夫人張九妹賣掉所養的一批小豬共賺得800元購得此桌,日後鍾肇政就在此桌上寫出多部台灣文學重要的作品,這張桌子也成就了一位台灣文學的重要作家。鍾老本人也指出,如果他個人在台灣文學上有任何成就的話,都要感念這張桌子,以及感念她的妻子。為了呈現這段感情,展示團隊製作小豬模型放置於書桌旁作為困苦年代致力寫作的精神像徵,此外嵌在面上的插滿小旗幟的餐桌、桌上的老式收音機,還原了熱心公共事務的他的生活,在九年代前後,鍾老投入街頭運動與政治選舉的活動中時,時常在住家一樓的餐桌上擺滿標語旗幟,一邊收聽「寶島客家電台」的節目,一邊撰寫有關客家運動、本土文化精神的論述文章的場景。本展除了介紹鍾老的生平以及文學成就與文壇往來之外,更帶領觀眾真正走入鍾老的文學世界。由插畫家所繪製的《台灣人三部曲》之〈沈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的人物表,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文章中的主人翁的性格,帶領觀眾進入鍾老的文學世界。展場的一隅以壁畫的方式模擬了《八角塔下》陸志龍與同學為去過的菊屋食堂,牆上畫了食堂往門口望去的景象,與作品同時期的古董方桌,讓坐在其中的觀眾好像置身鍾老的文章裡,也成為鍾老筆下的人物。隔著一個布廉壁畫上畫著「一隻很考究的紫紅色台灣式眠床,帳子繡著大紅色彩的花朵和嬉水的鴛鴦,氣派不凡,前是一張圓桌,配著幾隻圓木凳」,將淡江中學學生躲避「教護聯盟」的先生的最佳地點。掛在天花板上面的巨大天狗吃月、貓與2倍大的老鼠,引了大家進入鍾老筆下《魯冰花》天才小畫家古阿明的畫作世界。國立台灣文學館今年度重量級文學主題特展「大河浩蕩:鍾肇政文學展」,自1017日起展出,推廣教育系列活動規劃〈魯冰花〉〈插天山之歌〉電影欣賞 (1025日、111)2場專家導讀( 11月8、22)、鍾肇政文學之旅( 11月29 ),期盼透過多元化的推廣教育活動,更進一步瞭解鍾肇政的文學世界。


展覽時間 : 2008/10/17 - 2009/04/01


週期:每天


展覽地點:展覽室D


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




 


延伸閱讀


 


國立台灣文學館成立簡史


國立台灣文學館為日據時代台南州廳,前身是台南市政府,是一座具有八十餘年的國定古蹟,它隨著不同的時期而經歷不同的使用性質、單位與改建,包括有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廳(1916-1945)、戰後的空軍供應司令部(1949-1969)與台南市政府(1969-1997)的辦公大樓 1991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設立「現代文學資料館」計畫,經行政院通過,但1994年調整政策,將「現代文學資料館」併入「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計劃」,設「文學史料組」,後經各界關切台灣文學發展人士奔走,多次協商、溝通,行政院於1998年復將「文學史料組」提升為「國家文學館」,歷經「國立臺灣文學館」等名稱討論,於2003年定名為「國家臺灣文學館」。




 


◎台灣文學博物館的誕生


 


台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荷西、明鄭、清領、日治、民國以來,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累積大量文學作品,孕育出豐厚多元的內涵,惟因歷史與政治之傾軋,諸多文學書冊與相關史料隨世流失,散迭各處,殊為可惜。為能有系統蒐集、保存、研究這些珍貴的文學資產,文化界人士極力奔走呼籲,希望成立專責機構擔負此任。
1991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設立「現代文學資料館」計畫,經行政院通過,但1994年調整政策,將「現代文學資料館」併入「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計劃」,設「文學史料組」,後經各界關切台灣文學發展人士奔走,多次協商、溝通,行政院於1998年復將「文學史料組」提升為「國家文學館」,歷經「國家臺灣文學館」等名稱討論,於2007年定名為「國立臺灣文學館」。
國立台灣文學館館舍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定古蹟,前身為日治時期台南州廳,落成於1916年,戰後曾為空戰供應司令部、台南市政府所用。因經歷不同單位與不同時期使用,致使本建築許多構造因戰爭或年久失修而毀損。在歷任文建會主委的擘畫與支持下,迭經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兩任主任及同仁之努力,自1997年開始進行修復整建工程,至2003年修築成為地上二層、地下三層之建築,面貌煥然一新。20031017日 ,遙念台灣史重要文化啟蒙團體「台灣文化協會」之成立精神,「國立台灣文學館」選定此日正式開館營運。
國立台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本館另設有文學圖書閱覽區、兒童文學書房等空間,提供多元化服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