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都看過「海角七號」這部電影,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到這部電影的導演魏德聖曾寫過ㄧ本書,
那是在2002年時,由時報出版社出版的「小導演失業日記」,
那是34歲的電視編導魏德聖,失業半年間的日記。
這本日記裡記載他在沒有因「海角七號」這部電影暴紅之前,
每天面臨著失業以及房屋貸款和劇本難產惡劣懷境下,
天天提著電腦,從永和騎車過福和橋到公館的咖啡館,
坐上一天,寫著迄今還不曉得能不能拍成的電影劇本,
日記行間夾雜著面對現實的無奈、不甘,及尋找理想的掙扎、反省。
這是一篇實錄,也可以算是一篇自傳小說。
作者自比為一條金魚、藉由真人與金魚為第一人稱輪替寫成,
雖然虛實交錯而有趣,但在風趣的字眼間裡,
還是可以讓讀者領略到導演魏德聖矢志從事電影工作的煎熬和毅力,
這本書的內容,其令人感動之處,並不亞於電影「海角七號」。
其實這本書的出版,當初可能沒有受到眾人的注意,
就連我這種勤跑書店的人,都未曾注意到有這一本書,
如今,「海角七號」這部電影火紅之福,
時報出版社適時推出新版的「小導演失業日記」,
連同舊版的「小導演失業日記」一起在書店中販售,
我是在週六晚上,在執行活動後二十幾個小時未曾闔眼的疲倦狀態下,
路過誠品台大店時購買的。
當時是抱著想說假日可能還會下雨,既然騎不了自行車,
那麼選幾本書回家看的心態近去書店的,
沒想到一進書店,就看到此書,
當然是要買回家先賭為快了!
不料,或許因為這幾天的活動執行太累,
週六晚上只看了三分之一,便在床上躺平了,
週日睡到中午,吃完中飯後,繼續將這本書看完後,
仍究繼續累攤在床上,一直睡到凌晨一點才起床。
起床後地趕快上部落格介紹此書給各位好朋友,
本書售價頗為便宜,三百元不到,
支持國片和喜歡導演魏德聖的朋友們,
可以趕快去買這本書,若舊版還有的話,一起買更划算,
就讓年輕的魏導多拿一些本書的版稅吧!
讓他可以多存一點錢拍更好的電影吧!
附註:本書書評推薦
◎文/果子離(一座孤讀的島嶼-台長)
這個人,有才氣而無財氣,有骨氣而無運氣,有堅持,有理想,有直有諒有多聞,但觥籌交錯的本領從缺,圓滑妥協的能力不足,常常和機會失之交臂,常常和成功擦肩而過。這位在朋友眼中集倒楣、失意於一身的有為青年,這回趁著失業賦閒,窩在咖啡廳寫劇本,並把這段期間的所思所感,從真實人生到異想世界,以日記體裁整理成時報出版的《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他署名小魏,從作者自介到廣告文宣到內文,都未寫出本名,或許心想,既為小人物,既然潦倒失意,名號報出來無人聞問,不如不說。
他是電影導演魏德聖,拍過《七月天》。看過「純16獨立影展」的影迷,對這部作品當不陌生。──七月,燥熱多雨的季節,浮躁無語的心情。父親死了,諸事不宜,棺木擺在大廳一個多月,家裡負債累累,主角少年去賭場工作。這部背負家庭債務的少年輓歌,讓小魏負債一百多萬,外加新居房貸,債務背負得更重更沈,男兒當自強,不過賺錢不易,在上一個案子和下一個案子之間,動輒出現空檔,這叫失業,勵志書或人生導師稱之為待業。
於是,小魏每天騎機車到台大旁的三十五元咖啡店,在人多的嘈雜環境猛寫三個劇本,把王家祥的小說《倒風內海》改編為三部曲,以荷據時期的台灣為背景,原住民、漢人、荷蘭人,三個角度,每個角度各寫一部,呈現那個時代。寫劇本成為無業的遁辭,成為吃軟飯之餘的安慰,雖然這些劇本,不知道民國幾年才有機會(甚至悲觀點不知道今生今世有沒有可能)找到足夠的資金開拍。
據說這三部劇本在朋友間風評不錯,我們有理由好奇,有必要盼望,並且集中念力發功發想,天佑本片如願開拍。這麼說,是因為小魏在日記裡不時的表達對台灣歷史、對傳統人性的觀點和省思,見解不俗,想法獨到,顯露出「我思故我在」的善辯性格,表現出「我有話要說」的強烈意圖。比如,小魏說,原住民是鹿,漢人是鯨魚,荷蘭人是蝴蝶。在台灣的漢人是鯨魚,馳騁大海,看似威風,但只能浮出水面仰望天空,無法像蒼鷹俯瞰大地,所以前進後退,過去現在未來都只能在海洋。鯨的眼界,鯨的局限。
小魏又說,許多人批評台灣是海洋國家,如今海洋性格蕩然無存,小魏不苟同,他認為台灣完整的保存了海洋性格,因為人類的海洋性格就是海盜性格,海盜正是不擇手段絕處逢生的族群。而台灣人就是絕處逢生的典型族群,為了生存而自私短見,但生命充滿爆發力。
若問為什麼要寫歷史故事,尤其累人的台灣歷史故事?小魏會告訴你說他喜歡。他討厭城市,寧願活在四百年前的世界,如有前世今生,希望前生能經歷劇本所寫的那個時代,與單純相愛、單純殺戮的人一起生活。──「想像自己全身赤裸地行走在大地;想像自己為品嘗愛人的身體而苦練琴藝;想像自己擲標、射箭、撂倒獵物;想像自己砍下兩顆異族人的頭顱;也想像另一名紋身戰士手裡揚起了我的頭顱...那個野蠻的世界單純多了。」
那個野蠻的世界單純多了。但是單純的世界一去不返,文明國度的野蠻卻如影隨形。不得志的小導演只好見賢思齊,在傳記裡和潦倒至極的大畫家梵谷相濡以沫。小魏始終以英雄自許,只不過這樣的英雄「無法被認同與欣賞」。在自怨自艾中,小魏想起採訪過的原住民,聽他講述當年參與霧社事件的英勇事蹟,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相比之下,自身的遭遇,事業的挫敗,何其卑微。小魏想通了,做不成斷頭英雄,可以扮演關鍵性的無名英雄。轉念一想,人,又活了過來。
能導能演的戴立忍在書序說,他曾問小魏,不惜血本,用三倍於短片輔導金的規模拍片,值得嗎?小魏回答:「如果連自己都不願意投資自己,還怎麼要別人投資你?」
這句話帶種夠帥。懷才不遇的人滿街走,能投資自己的卻不多見。套「天助自助者」的格言模式,上天投資自我投資者。憑高度的自省和堅持,小魏能不能發,不知道,但肯定不會讓影迷、讀者失望,因為他敢賭注,他是敢從水族箱躍出、下墜的黃金魚。
◎蕭菊貞推薦序 ◎文/導演 蕭菊貞
有才氣有骨氣的聳男
在台灣說電影太沉重,拍電影更落魄。偏偏我身邊的朋友大多數都很落魄失意,大家聚在一塊最爽的發洩,就是肆無忌憚的一吐怨氣,我想這氣的威力要是收集起來,恐怕足夠摧毀一座電影城了。
小魏,我們認識好久了,從最落魄的時候,我們可以為了實現創作的夢,一起去拍兒童頻道的宣傳片,甚至窮瘋了去接一個購物頻道「賣馬桶」的企劃,忙了一個多月後被拒絕,然後我們一個人只領了5000元。我的朋友中,總覺得他最倒楣,運氣最不好,聽他說他的際遇,你會跟著捧腹大笑,又有點想哭,這是他說故事的功力。有獅子座的驕傲,有想當大男人的霸氣,也有失意人的自嘲,更多的是來自南台灣的一種土味。有一次他穿著T恤七分褲問我:「你覺得我很聳很落魄嗎?」
「嗯……一點點啦,不過穿帥一點也沒什麼不好。」
「為什麼大家都只注重外表,不在乎我真正的東西呢?難道我穿上名牌的衣服,我就一定很厲害嗎?」我懂他大概又受了什麼委屈。
他有才氣,有實力,有骨氣,但是不會應酬,講話很笨,很多堅持,所以他經常與成功擦肩而過。還記得有一回一家電視台買了他的電影《七月天》,內容說的是南部一個少年的成長故事,電視台簽了約付了頭期款後,卻又要退貨,因為影片中少年講髒話太多。當時一群朋友都要幫他,勸他堅持到底,已經簽了約,絕不要退錢,但本來一直好強的他,卻絲毫沒有與電視台爭辯,就答應解約,然後保持沉默。那時候朋友們都為他抱不平,罵他笨,可是他卻說,「我不願意讓我的作品受到屈辱。」大家還是罵他無聊的堅持,可是我們都知道他心裡的難受。一直到現在,我還是認為那部電影是那一年中拍得最好看的獨立製片,不矯飾去討好學者和影評,也不唱高調去膨脹自己,就是一個簡單的、動人的故事。
這本書,看起來很過癮,在男人與黃金魚將之間穿梭,真的讓我們看見了一個創作者的內心世界,男人的私秘說話,到底小魏是男人還是魚?他的真和率性,讓我們都自由了。
(寫到這兒,我已經可以想像他看到之後的表情:你把我講得這麼爛,這樣我很沒面子ㄟ。呵呵,小魏這是真的。)
延伸閱讀
◎「小導演失業日記(PA0010)──黃金魚將撒母耳」小檔案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自傳,舉債千萬也要拍電影!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戲劇、電影
叢書系列:Passion系列
作者:小魏
台南人,一九六九年生。
雖然因為拍了一部叫《海角七號》的電影,
忽然聲名大噪、廣受矚目,
但其實也曾經失業,
每天騎車到台大旁的三十元咖啡店,
寫著一本不知何時才能順利開拍的劇本。
第一次誠實地寫日記。
不過誠實的人容易自卑,
所以偶爾精神會分裂成一隻自傲的魚。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08日
台南縣永康市人,台灣電影導演。遠東工專(現遠東科技大學)電機科畢業,退伍後開始從事電影工作,2008年因執導電影《海角七號》票房獲得佳績,聲名大噪。
魏德聖作品
●導演
●副導演
1996年 -電影《麻將》
●策劃
●短片
1995年-《夕顏》(video作品,劇情片)
1996年-《對話三部》(16mm劇情片)
1997年-《黎明之前》(16mm劇情片)
1999年-《七月天》(About July,16mm劇情片)
2003年-《賽德克.巴萊》(試拍片)
●劇本
1994年-「賣冰的兒子」
2000年-「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
2003年-「火焚之軀──西拉雅」
●書籍
2002年-《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