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愛看推理小說,尤其是日系的推理小說,
因為日系的推理小說除了所謂密室殺人等情節作品外,
其實近代一些得過各項獎項的推理作家,
其作品早就超越了所謂的本格派和社會派的範疇,
甚至其文學性還相當的濃厚呢,因此很多推理名家,
都曾經還陸續得過「介川賞」或是「直木賞」這兩個日本文學的大獎呢。
所以當我看過歐美一些名家的推理小說後,
〈如謀殺天后謀殺天后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及艾勒里·昆恩等人的作品。〉
我就一投栽進去日系推理小說的世界裡。
當然啦!我也要感謝早期的商周出版社和同屬一個集團的獨步文化,
以及默默耕耘的新雨版社和相繼推出系列推理作品的皇冠出版社,
由於有這些出版社的推動,我才能可以那麼大量地接觸日系推理小說,
當然啦!每個月零用錢也在這地方花上不少錢就是了。
好啦!趕快言歸正傳來談談貫井德郎所寫的「轉生」這本小說,
其實這本小說應該是屬於十足的醫學推理,
藉由一位接受換心手術的大學生,
因為自從接受到心臟移植手術後,
開始發現他的一些行為好像跟未開刀前有所不同,
譬如愛吃肉類,突然會畫畫和對古典音樂造詣等,都非他以往所為的動作。
因此激發了這位大學生開始追查捐贈給他心臟的到底是甚麼樣的人?
這篇小說除了主角不斷再追尋最後捐贈者是誰以外,
整本小說所隱藏的涵義,
應該還是所謂的人性價值觀的判斷!
因為到底是誰才有資格來判定捐贈器官者死亡後,
器官要捐給誰的優先順序?
另外,作者也說明了人類的神經縮氨酸非僅僅只是存在於腦裡而已,
而是分散在整個體內的理論。
由於心臟乃是是獨立於腦外的器官,
因此捐贈心臟器官者的神經末梢〈擁有神經縮氨酸〉也會經由移植手術後,
刺激了受捐贈者的大腦神經末梢,所以原捐贈者的某些記憶,
也會浮現在受捐贈者的腦海理。
也就是因為上述的緣故,受贈者還存有捐贈者的記憶和某些行為,
等於也算是象徵性的在某些方面也延續了捐贈者〈死者〉的生命,
所以作者才將這本書的書名定為「轉生」,我覺得這名字取得還真適當。
世田谷美術館
「轉生」內容簡介:
面對生命終點的最後一刻,你的抉擇會是什麼?
擁有重獲新生的契機之時,卻只能成為他人的記憶?
故事中的主角和泉在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之後,
開始不斷夢見一個名叫惠理子的此前從未見過的女性,
和泉被夢中的惠理子吸引住了。
同時,他發現自己還擁有了與手術前完全不同的知識,
譬如以前從未聽過的曲子和作曲家自己能馬上說出來,
從没看過的或者以前根本看不懂的美術作品也能描述得很精辟。
和泉覺得自己的新心臟以前的主人應該是位擅長繪畫和作曲的人,
經過一番調查,開始知道有橋本奈央子這樣一個女性的心臟捐贈者,
但是和泉看到她的照片卻明顯地感覺到和夢中的惠理子完全不同,
正當和泉不知所措的時候,惠理子又在夢適時地出現了,
和泉依照夢境的綫索查訪到了一個叫世田谷的小美術館,
同時和泉也在世田谷美術館的畫展簽名名冊上發現了惠理子的名字 ,
原來惠理子還活著,那這個心臟的主人是誰啊?
原主人是怎麽死的呢?惠理子與其又是何關係呢?
和泉一直不斷的這樣想著…….。
後來和泉是藉由與惠理子多次的交談後,
才得知和泉腦中的某些記憶以及手術後的某些具有藝術的行為,
竟然是惠理子死去的男朋友所具有的特徵,
而這位死去的男子是在一次護衛惠理子的時候讓歹徒給殺害的。
因此和泉透過惠理子的引介,去見了這位任職大法官的死者的父親,
想詢問自己的心臟是否為這位大法官死去的兒子所捐贈的。
起初這位大法官不願承認,
還且還指出他的兒子是死於和泉心臟移植手術的前兩天的事實,
用來證明他的兒子死亡後的心臟是無法移植給和泉的。
後來還是和泉在接到幾通要他不要再追查下去的恐嚇電話後,
以極度懷疑的心情再度前往訪問這位死者的父親,
和泉認始終為這位父親的身分有可能是傳說中的「神之委員會」的委員之一,
因為傳說中的這個委員會的成員所舉行會議的共同決議,
有權決定哪一個人可以先行接受捐贈者的器官。
就在和泉的一再提出理論根據的追問下,
這位大法官才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這個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在和泉手術之前,在經過委員會的評定下,
和泉原來不是第一個可以優先接受捐贈器官的人,
只是後來因為大法官的兒子死於非命,
加上當時醫學上正好有一個很純熟,
但還未能正式受到認可的長時間留存捐贈心臟的技術,
況且死者又是大法官這位委員會成員自己的親生兒子,
所以才能以實驗的性質將自己死去兒子的心臟捐給和泉,
但在當時所謂醫學倫理及相關法令還未趨於完善的時空環境下,
這個委員會的成員當然不願意和泉繼續追查下去……

世田谷公園
各位朋友看完這個內容簡介後,覺得怎樣?
其實看完這篇小說後,我和故事中的主角和泉一樣,
同樣對於所謂「神之委員會」竟然可以主宰器官捐贈的優先人選,
感到很不可思議。
雖然說若按照患者的優先順序來安排器官移植手續數的話,
或許極有可能會有高齡者或是原先健康就不佳的患者優先得到器官移植的順序,
這樣子對於那些也需要器官移植,而正值壯年或是對於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
好像也不是很公平。
但是讓這些所謂社會各階層精英所組成的委員會來決定受贈者的優先順序,
這樣的做法是否又真的是公平呢?
只是就如同書中那位大法官曾經對和泉所說過的話,
在人工器官還無法完全替代人體器官移植時,
好像又非得依靠他們這些人來承擔這些操縱生殺大權的原罪…
是耶?非耶?
雖然這只是虛構的小說內容,但若是實際發生在您我的身上,
我們又會有甚麼樣的看法?您又會怎麼說呢?
我認為是作者在這篇推理小說中,一直所要傳達給讀者重要的課題。

◎推理小說「轉生」小檔案
作者:貫井德郎
譯者:鄭美滿
出版社:新雨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1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270059
裝訂:平裝
作者簡介:
貫井德郎
一九六八年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畢業後,任職於不動產公司。一九九三年以《慟哭》一書入圍第四屆?川哲也獎最終候補作品,從此踏入推理文壇。《慟哭》也是作者最為人稱頌的作品之一。二○○六年再次以《愚行錄》入圍第一三五屆直木獎。其餘重要著作有:《失蹤症候群》、《殺人症候群》、《烙印》、《天使之屍》、《修羅之終》、《崩潰──與結婚有關的八個情景》、《鬼流殺生祭》、《光與影的誘惑》、《轉生》、《三稜鏡》、《妖奇切斷譜》等
延伸閱讀
◎甚麼是「推理小說」?
推理小說,是以推理方式解開故事謎題(大多數是找出殺人兇手)的一種小說,通常故事都含有兇殺案與偵探,亦有部份並非以兇殺為主要劇情走向,諸如找尋失物或解開奇異事件的謎底等。所以叫做偵探小說,不過揭開謎底的並非都非得是偵探。
大眾印象中的推理小說,在推理界中是所謂的本格派──一般被認為是正統推理,或說主流推理,也就是站在讀者閱讀立場時,可藉由作者提供線索享受解謎樂趣的推理小說;或至少是以推理解謎為主軸的推理小說。通常較易為廣大推理謎所推崇。其他還有一些相關流派諸如社會派、冷硬派、法庭派等等。
現今為一般人所能接受的觀點,那就是所謂現代的推理小說的發展是由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兇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開始的,後來到柯南·道爾創造出的神探福爾摩斯,開始將推理小說逐漸自成一格。因此福爾摩斯也成為小說中名偵探的經典;「名偵探與助手」的搭擋模式由此展開。
直至後來被封為謀殺天后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筆下赫丘勒·白羅與海斯汀、美國推理名家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筆下同名偵探艾勒里與其警探父親、近代日本推理作家島田莊司筆下的御手洗潔與石岡等等,或多或少延用了這樣一個名偵探與其助手的模式。
目前台灣市面上主流推理小說的主要兩個來源為:歐美推理與日系推理。而由國人以中文創作的推理小說幾乎很少,或許這和推理小說非台灣文學的主流有關。
◎推理小說的類型介紹:
推理小說類型大致上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一、物證推理類:以亞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筆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以及奧斯汀·傅利曼(Richard Austin Freeman)筆下的約翰·宋戴克博士(Dr.John Evelyn Thorndyke)為代表,其特點為:專注於犯罪現場的物證搜集與搜索(諸如指紋、腳印、血液跡、現場遺落物品等此類)和破解犯人挖空心思所佈置的物理或化學詭計以推論出犯人的犯罪手法,並以此找出犯人。而這也是一般推理小說的主要類型。
二、心證推理類:以G. K. 卻斯特頓(Gilbert Keith Chesterton)筆下的布朗神父 (Father Brown)為代表,其特點為:從對人們的行為模式與對人性的直觀洞察(亦即是犯罪心理學),從而推論出犯人的犯罪模式和犯罪動機,並以此找出犯人。
當然啦,推理小說類型不侷限就是’這幾類,以上所述,也只不過是基本的類型罷了。
◎推理小說的派別:
推理小說中的派別分類,與一般文學分類的感覺很類似,多數都是模糊而難以明確分類的,總是會有一部作品同時有人分別認定是不同的派別,很少有作品可以精確地納入某一分類。然而流派仍多少有些區別性,在這裡僅歸納整理一些推理評論家所做的分類。
● 本格派:
又可稱為古典派或傳統派。以推理解謎為主要走向,是推理小說的主流。本格派可滿足以解謎為樂趣的讀者,通常儘可能地讓讀者和偵探擁有同樣線索、站在同一平面。本格派中部份作者,書中會有「向讀者挑戰」的宣言(例如艾勒里),也就是告訴讀者「到這裡你已擁有足以解開謎題的線索」,挑戰讀者是否能與偵探一樣解開謎題。因此,注重公平與理性邏輯,是本類型推理的特徵。
● 變格派:
以詭譎氣氛營造與異常心理為主軸,謎團通常極具驚奇性或為異想天開的構想,著重於出人意表的故事情節。
● 社會派:
某種程度上為反對本格派「流於紙上謎題遊戲」而生,強調推理小說不應只是推理,更應當反映並描寫現實社會。此派推理小說較著重於社會寫實。
● 冷硬派:
英文為 Hard-boiled,源起於美國。「冷硬」一詞原為形容一次大戰時受過磨練的部隊軍人;用到推理小說中,即是指既冷酷又強硬的偵探角色。在這一類型的小說中,動作場面較多,解謎比例減少,主要為寫實化的偵探角色導向小說,描述偵探如何憑著一雙硬拳和打不死的精神,執著地追尋真相。本類型代表的作家有達許·漢密特、雷蒙·錢德勒、詹姆斯·肯恩、米凱·史必林及勞倫斯·卜洛克。另外,此流派也在四零年代衍申出黑色電影。
● 寫實派:
沒有神探的推理小說,主要描寫幹探(警員)追查線索的過程,福里曼˙克勞夫玆的《桶子》是當中的代表作。
● 法庭派:
顧名思義,以法庭辯論為主軸,通常場景發生於法庭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