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


 


火車已經到車站 阮的心頭漸漸重


看人歡喜來接親人 阮是傷心來相送


 


無情的喇叭聲音 聲聲彈


月台邊依依難捨 心所愛的人


 


火車已經過車站 阮的眼眶已經紅


車窗內心愛的人 只有期待夜夜夢


 


(全曲重覆一次)


 


語言:台語,  曲長: 4m3 s


作曲:林垂立,  編曲:


監製:施文彬,  填詞:林垂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OLMywBYSvc




 


今天要請各位朋友聽一首由「音樂磁場」所演唱的閩南語歌「車站」,


原唱者是張秀卿,她也是因這首歌曲而走紅歌壇的。


 


談起我和火車的淵源,


這要從我國小一年級時說起,


又於Uncle小時候沒有唸過幼稚園,


只憑著我媽教會我的國語注音符號和六歲就會背誦的九九乘法,


我就這樣開始我的國小學習生涯,


也由於沒唸過幼稚園的關係,


所以我剛進國小唸書的時候還不是很聽懂得國語,


因此國小一年級的第一次月考,我的國語科只考了個七十幾分,


我父親為了鼓勵我努力向上,


還特地承諾我,表示要是我往後月考每個科目都考一百分的話,


他要買一套火車模型送給我。


 


也不知道是我父親的鼓勵有效,還是我後來真的開了竅,


我記得一年級時的那一年往後的月考,我每科都考一百分,


甚至一直唸到國小六年級畢業時,都還是保持班上前二名的成績,


只是我父親或許因為工作忙的關係,


早已經忘了曾經要買模型火車給我這檔子事了。


當然以我們那個時代的親子關係而言,


做兒子的哪敢跟父親邀求其實踐諾言,


以致我現在只要經過有販售模型火車的店面,


總要駐足觀看一下店內所擺設的模型火車,


這大概跟小時候父親的承諾有關吧!


 


倒是我真正和火車結下不解之緣,


是發生在我就讀高雄岡山中學的時候,


由於我國中三年級的時候因為闌尾炎開刀,


導致耽誤了學校資優班的輔導課課程,


因此在高中聯考摔了一跤,


只能考上當時的省立岡山中學,


由於那時後,家住高雄市前鎮區,


我每天得騎腳踏車到高雄火車站,再搭乘火車到岡山唸書,


這種每天依靠火車通勤的生活,大概有兩年之久,


直到升上高三後,因為大學聯考的關係,想節省擠火車的體力,


才改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位置坐的公路局的專車,


(雖然節省了不少擠火車的體力和時間,


但也少了可以在通勤火車上看到台南家專和樹人醫校的女同學的機會。)


 


經歷過高中兩年的火車通勤生涯候,


原以為我往後的人生,應該不大會和火車有太多的關連性了,


沒想到來到台北讀大學候,就因為工作關係定居在台北,


為了不要讓自己的房屋貸款負擔太大,


房子竟然是買在距離樹林火車站不遠處的台北縣樹林市,


因此也註定了我這十幾年固定搭乘台鐵通勤電車和捷運上班的日常生活模式。


 


或許也因為往花東線行駛的火車都是由樹林站發車的,


就地利之便,我也很愛搭乘火車到宜蘭去逛逛,


加上以前有位好朋友住在新竹,我也常在假日搭通勤火車到新竹玩,


所以台鐵的火車對我而言,是擁有很多的美好記憶的。


 


這一兩年又因為高鐵的完成,


我到台南總公司出差的交通工具也大半由飛機改為搭乘台灣高鐵了,


我想一直到我退休以前,我應該都會和火車保持著很密切的關係吧!


 


不曉得各位朋友和火車的互動關係是怎樣呢?


倒是從今天起,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北館),


有一項「臺灣鐵道百年特展」的展示活動,


我想在台灣出生的朋友,尤其是從南部北上上學或工作的朋友,


大概都有搭乘火車的經驗吧,


搞不好您們也有好幾件跟火車有關的難忘回憶也說不定!


 


身為台灣人要知台灣事,吃台灣米要懂得台灣的歷史和文化,


我的好朋友們,有空不妨撥個時間去台博館看看這項特展吧!




                                                  彰化扇形調度場


 


 


臺灣鐵道百年特展介紹:


 


1895年,日本開始治理臺灣,為了政治、軍事及殖產的需要,立刻著手興建「縱貫鐵道」,把臺灣陸上運輸幹線,從北部的基隆港直接連通到南部的打狗港。鑒於築路工程的困難,縱貫鐵道的建設是由新竹、打狗兩端分頭並進,並從1900年起分段通車,一直到1908年最艱困的三義豐原山線路段完成後,才全線通車。在最後期完成的7號隧道南洞口,由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提上「一氣通」三個字,象徵臺灣從此一路通暢,打破南北地理及文化上的藩籬,邁入新的紀元。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國立臺灣博物館


根據臺博館策展人研究組李永裕的敘述,日治時期1895年即開始籌建「縱貫鐵道」,希望臺灣陸上運輸從基隆港直通打狗港,就是「北高縱貫線」。1908年,歷經8年 後,在三義豐原之山線的最艱困工程完成後才全線通車;於是當時的兒玉源太郎總督便在最後完成隧道南口,題製「一氣通」石匾象徵臺灣一路通暢,邁入新紀元。當時臺灣總督府為迎閑院宮載仁親王親臨臺灣剪綵通車,同時展現治理臺灣成效,便敇令興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並急就章地在親王蒞臨 的前夕,讓這座「博物館」正式開館。因緣際會有當年臺灣縱貫鐵路通車,才有今日國立臺灣博物館的誕生!

他說從19082008的這一百 年來,縱貫鐵道對臺灣的經濟發展、文化蘊育,甚至國族認同等,都帶來莫大影響與貢獻。在軍事方面,兵員及軍事物資可以有效率的快速移動和部署,有效嚇阻當時中南部的反抗運動;在經濟方面,南北貨物可以較廉的方式大量流通,並且從基隆港出口到日本,使得整個臺灣的經濟規模因此大幅成長。因此,縱貫鐵道的全 通,也促使臺灣第一次的空間觀念革命。因此值此臺灣鐵道全通百週年之際,展示縱貫鐵道豐富多元的演進史,並藉此深入探討其對臺灣各個層面的深遠影響。其中有關臺灣民眾的鐵道初體驗,李永裕笑著舉例的說,當1901年縱貫鐵道南部線剛通車時,火車頭因為缺水臨時停車,日籍司機向附近的農民命令「提水來」,農民卻向火車頭潑水,以為火車頭和水牛一樣需要潑水休息,也成為今日饒富趣味的故事。

這項特展分為兩大主題,第一項主題「庶民生活」,展出 包含百年鐵道旅行、經濟關係、二次大戰與二二八、海陸聯運、鐵公路競合、輕便鐵道、鐵道文學、鐵道美術、鐵道音樂等,展示物件包含照片、文件、鐵路便當盒、餐車菜單、歷代火車票、時刻表等;第二項主題「技術演進」,以1896年鐵道測量定線的軼事作為起點,展示縱貫鐵道重要的橋梁、隧道、車站、軌道建設內容,並探討隨著車輛、號誌系統,乃至電氣化的演進,在鐵路運轉上的典範移轉的效果。

展覽中最具震憾力的展品,就屬臺灣鐵路珍藏且首次展 出長達6公尺 多的「日治時期縱貫鐵道大安橋興建結構手繪圖」,全圖繪工精緻、布局完整,另外還有許多動靜態的火車模型,和現場互動體驗的「人力巡道車」,讓參觀者能親身體會鐵路工作的辛苦,並在緬懷舊日火車情懷中,也能感受保存與發揚鐵道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義意。

展示內容中另外一個有趣的焦 點是完成於20世紀初的縱貫鐵道隧道、橋梁以及車站,這些都是當時工程技術的精華呈現,包含魚籐坪橋、大安溪橋、大甲溪橋、山線長大隧道等,都是經典的工程作品。另外臺北鐵道飯店、基隆、臺北、新竹、臺中等大型車站建築,也是劃時代的帝國統治象徵。從展場中不同規模的車站建築,可以一窺沿線風土民情的內 涵。


 


展覽名稱:縱貫南北一氣通臺灣鐵道百年特展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北)


展覽類型:特別展覽


展覽時間:2008/4/26~ 2008/12/7


主辦單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國立臺灣博物館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交通部


協辦單位:臺灣高速鐵路有限公司


 


館址:臺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二號 ( 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


展覽館總機:(02)2382-2566 館前行政大樓 總機:(02) 2382-2699


            傳真:(02) 2382-2684




                                                                                          台 鐵的太魯閣號
      


 


延伸閱讀: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北)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當時日本政府為紀念臺灣南北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於19081024日 設置「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開館時有典品一萬多件。1915年博物館的新館舍臺北新公園內落成啟用,成為日本殖民政府在臺興築之公共建築中的代表性傑作之一。


國民政府來臺後,本館於1949年改隸省教育廳,更名「臺灣省立博物館」,期間經歷19611994年兩次閉館大修,1999年改隸中央而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National Taiwan Museum)至今。各年代名稱雖異,卻是臺灣日治時期唯一度過戰火、經歷政權更迭,至今仍於原址開放營運的博物館。


這座從上一世紀初就立於臺北火車站前的博物館,座居清代臺北城東西主軸與南北次軸交叉點,以其典雅莊嚴的建築、豐富多樣的展示蒐藏與核心的地理位置為重要的歷史地標之一,1998年內政部評定本館館舍為「國定古蹟」。從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至今日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它見證了臺灣的歷史歲月,同時也記錄了這塊土地自然人文的點滴映像。透過博物館這道窗,您將看到臺灣地質、人文、動物及植物發展的軌跡和面貌。今日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仍延續當年創館時的規模,目前設有人類學、地學、動物學、植物學及推廣組等五個研究組,蒐藏研究以臺灣本土的文化歷史、生物物種及自然現象為主要方向,並將成果透過主題展示、教育活動、出版及各項合作計劃等方式呈現與延伸,服務廣大群眾,達到博物館教育的目標。


 


◎國立臺灣博物館建築特色:


 


國立臺灣博物館現在的建築主體,係當時日本政府為了紀念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遂設計建造一座足以代表殖民成績的紀念館。

1913
年,強制拆除於臺北新公園中清代舊天后宮之後動工,館舍於1915年落成,捐給總督府作為博物館使用,成為當今臺灣少數且具代表性的日治時期仿西洋古典式建築。

博物館建築是一座揉合了多種古典西洋建築元素的建築體,整體建築平面配置呈「一」字形,正面朝北面對館前路,南面面向二二八和平公園,使博物館可以收攬到園內最多的自然景觀。

此外,臺灣夏季氣候炎熱,南北一字形的座向,可以減少西曬的面積,充分顯現建築師配合都市計劃和反映氣候的考量。

博物館的主要入口和大廳位於中央,兩翼的展覽室以中央大廳為基準,左右對稱,型式簡潔有力。
  


 


                      


                                                龍藤斷橋



◎台灣鐵路的起源


 


臺灣鐵路創建於清光緒十三年 (1887)為巡撫劉銘傳所倡導,劉氏為眼光遠大,才識兼備之軍事政治家,時值清政府守舊,大力反對興築 鐵路,淞滬鐵路正遭拆毀之際,洞察鐵路對國防、政治、經濟、文化之 重要,迭次奏請清政府,並獲直隸總督李鴻章保舉贊成,始奉准興築。


劉氏於光緒十三年五月在台北設立臺灣鐵路局,派員赴南洋招募商 股,並延聘德人墨爾漢為工程監督,英人馬利遜為總工程司,先自台北 至基隆勘測路線計 28.6公里,同年六月在台北大稻埕開工,歷經艱辛, 於光緒十七年竣工。
劉氏並在光緒十四年展築台北經桃園街、中壢、大湖口,以迄新竹 路線計 78.1公里,克服了種種困難,卒於光緒十九年竣工,全部工期合 計六年五個月,用銀129萬餘兩。

劉氏原擬繼續向南展築至台南,未幾因病辭職,繼任巡撫邵友濂鑑於建築工程浩大,籌款困難,奉准清廷停工,路線遂建至新竹而終止。


 


 


◎台灣鐵路局-台灣鐵路博物館網站


http://www.railway.gov.tw/museum/index.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