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位於臺北市迪化老街上,是台灣的國家三級古蹟。該廟廟地十分狹窄,面積約祇有46大,卻是大稻埕一帶地區的重要人民信仰中心,也是臺北相當重要的廟宇之一。


一般來說,霞海城隍廟所屬宗教應為道教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城隍信仰,屬多神教。該廟除了主祀城隍爺外,也旁祀城隍夫人,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範謝將軍七爺八爺),八將馬使爺義勇公。另外,該小廟現容納有600多尊各式神像,也是該廟的特色之一。


城隍信仰


中國道教信仰中的城隍是兼管陰陽的神祇,也是中國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城隍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審判和移送之職。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城隍的崇拜盛行於中國、臺灣新加坡


臺灣現有的城隍信仰是道教結合佛教儒教民間信仰。台灣城隍是唯一有階級之分的台灣主要神祇,該階級封號皆沿習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所敕封頒定。該敕封稱省都府城隍為「威靈公」,州城隍為「綏靖侯」,縣城隍為「顯佑伯」,其行使的職權限於各管轄區域之內。也就是說,台灣城隍中,掌管全國的稱「都城隍」,掌管省的稱「省城隍」(例如,台灣省城隍廟),掌管府的稱「府城隍」(台灣府城隍廟),掌管一縣的稱「縣城隍」。(杭州吳山城隍閣)


因為,大稻埕霞海城隍屬民間自行奉祀的城隍,並非欽定官祀,因此其廟名中既沒有管轄省縣市地名,其城隍也沒敕封尊稱,這是與其他城隍廟比較不相同的。



起源


1821年,百餘名泉州同安人搭船移民至台灣艋舺。順利到達目的地後,新移民中的其中一位商人陳金絨,於艋舺八甲庄自宅供奉攜自同安故里的城隍神像以方便該地同安人祭祀。


1853年,艋舺發生嚴重的分類械鬥。也稱頂下郊拼的衝突中,同樣來自泉州,包含晉江惠安南安三邑居民聯手攻擊同安人。因而落敗的同安人,不得不放棄艋舺居住地遷移至大稻埕避禍。當時從動亂中僥倖保存的城隍神像,於遷徙大稻埕後仍祭祀於陳家。


1856年,大稻埕的同安人開始籌建城隍廟。經林右澡、陳浩然與蘇斐然等人的資助,1859年3月18日座落於南街(今迪化街一段現廟址)上的城隍廟正式完工。該廟因南街街道狹窄因素,廟埕與廟殿均十分擁擠。不含前方廟埕,該廟僅祇有46坪大小。


此間非官祀的城隍小廟,因為其主祀城隍神像來自原本是中國泉州同安縣霞城(下店鄉)海邊的臨海門廟,因此廟名定為霞海。另外,在祭祀神祇方面,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除了供奉從泉州過來的城隍神像外,也如其他城隍廟相同的旁祀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範謝將軍(七爺八爺),八將等等。比較特殊的是,該廟側殿旁祀於1853年分類械鬥中喪生的38位同安鄉勇,並以義勇公稱呼之。


 


五月十三迎城隍


相傳中國農曆5月13日為城隍爺生日,各地城隍均於該日期前後舉行祭典,霞海城隍廟亦也循例舉行。該廟第一次大規模祭典史載為1979年的農曆5月13日。1896年日治時期初期,台灣總督府曾明令禁止該祭典舉行,不過因為1898年臺北發生瘟疫,為免民怨,總督府才又再予開禁。


1898年—1937年之間,該廟結合法主公廟慈聖宮的5月13日的祭典,一直都是臺北最大的祭典。而正式名稱為「城隍遶境」的該祭典,其行程包括:



  • 農曆5月6日起安營紮寨,放軍安五營(安東營,安南營,安西營,安北營,與安中營)於該廟附近的土地廟
  • 農曆5月11日至5月12日,七爺八爺出巡。
  • 農曆5月13日城隍爺遶境。

該繞境祭典除了相關祭祀科儀外,還另搭配布袋戲歌仔戲等民俗活動。當時,霞海城隍的五月十三生日祭典與農曆三月的台灣中南部的媽祖生日祭典共稱為台灣兩大道教祭典。也因此,台灣民間當時流傳著:「三月瘋媽祖,五月看城隍」的俗語。





現況


1937年之後,因為二戰爆發與之後國民政府集會限制因素,加上城市都會的時代變化。該祭典規模不再如以往盛大。不過,每年農曆5月13日仍有不少道教信徒參與該祭典。


1985年,台灣內政部明定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為國家三級古蹟,並自1996年起,結合年貨大街的活動,讓該廟成為迪化街的觀光重點之一。除外,因為該廟於1994年起的新型態企業化的經營,並利用城隍夫人月下老人類似西方愛神神祇做宣傳,該廟參訪人數於1990年代末期後,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