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當時台北市長官邸剛剛做為藝文場地使用時,
我還在廣告公司任職,
有一次因為客戶在那裡舉行一個記者會,
那時候正逢寒流來襲,
我頂著寒冷的天氣前往參加,
因為現場人潮太多,
我只進去跟客戶寒暄幾句就走出門口觀禮,
只是覺得冷的要命,
這就是我對於台北市長官邸第一個印象。
沒想到事隔十六年,我會再度閒逛到這個地方來,
而且是在十月份一個秋高氣爽的天氣造訪,
那種強烈的對比,還真是有趣!
其實說真的,
我還真的滿喜歡徐州路的,
若要我舉一個台北可以散步的街道,
我還真的很推薦大家去逛逛徐州路呢,
除了要到徐州路的交通很便捷之外,
主要是徐州路週遭附近還遺留也許多日式舊建築,
像台大法商學院就是在徐州路上,
選一個好天氣在這裡四處走走,
晚上還可前往附近林森北路上的龍門客棧吃水餃和滷菜呢。
走過徐州路四十六號,
在三尺高的圍牆及四周兩、三層樓高的大樹護蔭下,
有一座日式建築,附近環境頗為清幽,
這裡就是以前的台北市長官邸,
這棟台北是昔日的市長官邸,
建於一九四O年(日本昭和十五年),
是為和洋混合日式住宅的典型代表。
因為日本的住宅建築在明治時代以後,
受到西方建築技術的影響,
除了和室鋪榻榻米外,各廳或書房都傾向於西化,
用來放置西式家具如沙發、書櫃等,
這種風格稱為「和洋混合式」建築。
這棟官邸和位於長安西路的舊市府大樓(現當代美術館),
都屬於「和洋混合式」的建築,
在日治時期所留下來的日式宅院中,算是比較少見。
依據建築學者李乾朗的研究,
當時對不同等級官員的官舍,有不同的分級,
所謂的州知事或廳知事被列為第一級,
第一級、第二級官舍基地面積大約在兩百坪以上,
台北市長官邸在當時就是列為第一級的官舍,
基地共八百坪、建地三百坪,
是目前和台東的廳知事官邸是保存最完整的日本時代官邸。
至今已經有六十餘年歷史的市長官邸,
在民國八十三年以前的歷任市長,
除吳伯雄之外,包括高玉樹、張豐緒、林洋港、
以及李登輝、邵恩新、楊金欉、許水德、黃大洲等,
他們在任內都居住於這棟官邸裡,
所以這棟建築頗具有歷史的價值。
官邸在吳伯雄時代,
曾編列預算計畫改建為市府一級首長的官舍,
但由於預算遭議會刪除,最後只有作罷。
也好再因為這樣,這棟歷史建築迄今才得保存下來。
黃大洲是最後一位進住的市長,
八十三年底卸任搬離後,
官邸從此就無人居住,
當時的市府秘書處,只得派一名管理員負責看管。
市長官邸的再生運用,
始於陳水扁當任台北市長任內,
當時市府在八十四年底,
由新聞處舉辦了一場「發現新官邸」記者會,
廣邀學者專家、藝文界、表演團體等,舉辦座談會,
而且於民國八十五年元旦,首度開放市民參觀。
並在同年三月,市長官邸由新聞處統籌,
重新規劃為「官邸咖啡屋」,
提供有關音樂、戲劇、影片、攝影、美術、
及文學等各項藝術作為展演場所,
也同時提供作家、詩人各項藝術創作者,
及台北市市民聚會休閒之用,
「官邸咖啡屋」就是當時是暫用的名稱。
八十六年間,當時的新聞處為修繕市長官邸,
做了一系列土地重新測量,並籌措預算。
但因後來發現官邸改建為咖啡屋後,
並不符合土地分區使用管制規則,
所以無法取得營業執照,
最後接受都市發展局的建議,
改以設立文康中心提出申請,
並著手研擬各項管理、使用要點。
八十七年三月,
市長官邸藝文中心修建及表演廳興建工程開工,
委託登琨豔建築師、蔡元良建築師設計規劃,
八月十七日完工。
並公開徵求「市長官邸藝文中心」委託經營單位。
十月廿三日,「市長官邸」重新開放,
開幕活動「老樹新枝—台北市民深入市長官邸」,
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主辦,為期八週。
官邸在馬英九接任後的次年(八十八年)十一月,
台北市文化局成立,
官邸的主管單位由新聞處轉交文化局,
經過設計重整,委外經營對外開放,定位為藝文中心,
並以文史哲為主軸,推動文學、哲學論壇,
此一清幽寧靜的日式庭院建築從此更得以延續。
市長官邸在空間規劃上,
規畫有一個提供餐飲服務的休憩空間,
以及一個可以容納約一百人的表演廳,
還有一個可做小型會議室、講座的和式講堂,
及一個展示藝術文化品的生活藝術館,
和一個小小的陽光商舖,
另外還有一個面積約一百坪的前庭、後院兩個露天廣場。
由於官邸房舍本身設計良好,採光極佳,
一抬頭就可以看到外面的綠茵,
經過仔細規劃的庭院造景,
也使得每個小小空間各有其意境。
進門右手邊為生活藝術館,提供小型展覽;
左邊的陽光商舖則不定時展售生活美學用品。
咖啡廳是一處頗受市民歡迎的地方,
天暖時,露天座尤其搶手;
我那天造訪食,不少藝文界的朋友就在此享用咖啡。
另外,綠竹造景的走廊、挑高的表演廳,也都頗具特色,
前庭廣場樹下的石桌,也是一個是休息的好地方,
在此坐擁綠樹及清幽的小徑和心型水池,
享受難得的寧靜與輕靈,
很容易會讓人忘卻自己正身處於喧囂擾攘的都市叢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