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兩個電視專訪,感觸極多。


一集是王偉忠主持的「我們一家訪問人」,


訪問的人物是羅大佑。


另一個專訪是GOODTV由李晶玉所主持的「真情俱樂部」,


專訪的人物是HTC CEO周永明。


 


在訪問羅大佑的專輯裡,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一句話,


是主持人王偉忠說的:


「中國的知識份子,無法令人,也不受命於人。」


我很喜歡這句話。


 


我想台灣很多四、五年級生,


都應該或多或少會有一種使命感,


那就是對於國家和社會的關懷與責任。


但或許因為個人的因素或是事業的選擇,


甚至是出自於對政客的鄙視,


因此沒有走向從政的道路。


 


但是面對社會亂象,或是媒體報導的偏頗,


以及對於政府無能及因意識形態爭鬥而無法做好長期規劃,


而感到痛心疾首。


所以只好寫寫文章,罵罵看不順眼的人事物。


也就是因為自己本身沒有擔任政府公職,


無法制定良好的政策,


無法命令或是監督下屬做好事情,


但又因為自認為是知識份子的一員,


認為自己擁有獨立思考且不受制於人的獨特性格,


我想有很多週遭的朋友和我,或許就是這種典型的人。


 



 


HTC CEO周永明,緬甸僑生,


在緬甸讀完二專的教育後來台謀事,


立志當電子工程師的他,


後來在台灣陸續完成大學教育及政大企管碩士班的學位,


從一個電腦專精的工程師,


轉而成為研發智慧型手機的舵手。


甚至在宏達電最賺錢的時候,


毅然決定將宏達電的定位,


從代工轉為自創品牌。


歷經兩年的轉型,經歷媒體及其他廠商的質疑,


如今HTC已成為世界百大品牌之一,


也成為智慧型手機的國際大廠,


而這位HTCCEO甚至被媒體譽為賈伯斯的接班人之一。


 


HTC的成功,


固然是王雪紅和創始股東卓火土兩人有識人之明,


懂得讓周永明全力衝刺。


但是周永明能夠成就HTC的一番事業,


也因為他個人的努力與永遠創新的堅持。


 


在李晶玉的訪談中,


周永明談到HTC的謙卑哲學,


周永明認為因為謙卑的關係,


讓人可以聽得到別人對於自己的建議和批評,


也因為謙卑的美德,


可以充分地為客戶處心積慮的著想,


也因為可以謙卑的傾聽別人的建議,


累積經驗做出更為創新的商品。


 


聽完周永明這段話後,


感觸真的很深。


原來謙卑真的是創新的原動力阿,


同時也是讓自己保持不敗的唯一利器。


 




 


自從今年六月份我辭去國內某人力銀行行銷顧問一職後,


我一直刻意讓自己屬於失業狀態。


這期間,我花了一些時間,


將台灣台鐵的一百個車站跑完,


並將這一系列的造訪寫成文章,


陸續PO在自己的部落格上。


 


這期間,我也曾規劃每天到圖書館去K書,


想要完成我高中時期的一個夢想,


想報考明年八月份的檢察事務官考試,


好完成我昔日年少時期,


想當檢察官或是律師的一個期望。


 


 


這段期間,


我也曾為了往後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


一心想要好好利用這段時間多看一些書,


吸收更多專業的資訊,好累積往後復出的能量。


 


但實際上,因為完全無法擺脫身處俗世煩擾的因素,


這期間我也歷經了小手術以及若干病痛的折磨。


甚至也陰錯陽差參與了國內某經紀公司的邀約,


成為該公旗下沒有簽約的的「藝人」之一。


最近也因為朋友的介紹,


接觸了一家位於萬里夢幻店鋪成立的行銷工作,


近日內,即將為其店鋪成立臉書粉絲團等執行工作。


 


或許這段時間,我太過於執著,


或許也因為在職場上長久養成的危機感,


因此,總是覺得辭掉工作後的這些日子,


是要讓我自己好好多吸收新知的,


是要讓我自己為往後的復出多做準備的,


同時也是要讓自己多出去走走看看的。


所以我對於一些可以接外快的工作,


心理上總有些許的排斥。


但是我對於某些朋友要我幫一些專業上的小忙,


我似乎又不擅於拒絕。


如此下來,


我總覺得跟當初辭去工作的決定,有所衝突,


因而常讓自己感到一種莫名的焦慮。


 


這一點讓我的一位好友看不下去了!


建議我既然不想再重返朝九晚五的固定上下班工作環境,


又要顧及現實的生活費用,


為甚麼不去試著接一些我專業上可以賺取的生活費,


然後繼續維持我想要做的一些事情,


這也就是我為甚麼最近開始提案接案的原因。


 


 


今天看了這兩集的人物專訪,


突然讓我對於我自己這半年來,


因為自動失業後所產生的焦慮,


有了新的認識和自省。


 


原來,這些日子我所真正想要的,


是去尋找一個讓我覺得,


讓我覺得非常有意義的一份工作。


這份工作或是做為,


在金錢上的獲得或許只要夠讓自己圖得溫飽,


讓自己晚年得以擁有基本的生活費即可。


但那一定是要讓我覺得,


是一件非常有義的工作或是行為。


可以讓我無毋枉此生的感覺。


 


前天對我而言,或許對我是好事連連,


我對客戶的提案終於要進入執行的階段,


經紀公司也突然要我去試鏡,


若順利的話,極有可能飾演一位類似檢察官的角色。


 


這兩項工作乍看之下,似乎差異性還滿大的,


但是我覺得並不相違背。


行銷專業,尤其是如何透過流行的網路行銷,


傳遞商品或是理念的訊息,


一直是我持續研究及關注的課題。


 


而進入所謂戲劇或是演藝生涯,


雖不是我以往人生規劃的選項之一,


但是喜歡從事電影或是戲劇編導與制作的工作,


卻也曾是我年輕時期的夢想之一。


 


此外,


我也決定在近日在FACEBOOK成立「Uncle’Shane私塾館」社團,


除了在這個社團陸續發表我的遊記、文學介紹、電影評論外,


也將會陸續PO上我整理的有關專業書籍的筆記和名人故事館等項目,


當然也開放讓大家在這個網路社團裡,發表相關的文章,


無償當一個經營傳遞知識的播種者,


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很有意義,


也是值得我努力去做的行為之一吧!


 




 


延伸閱讀:


HTC執行長周永明分享他的經營策略」


〈本文轉載自政大校友會網站〉


 


從一開始只有10人的公司,到現在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領導品牌,政大企家班10日邀請企家班校友、HTC執行長周永明分享HTC一路成長的經營策略,在一貫「創新」價值下,除了技術更發展品牌,成為國際企業。


周永明是企家班第23屆校友,在他與其他主管的帶領下,HTCOEM(代工生產)ODM(設計代工)成功轉型成品牌商,並成為世界智慧型手機的龍頭品牌。他曾獲頒2010Wireless Week Leadership Awards行動通訊傑出成就獎,也被美國《Laptop》雜誌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行動產業領導者。


 


「價值是和稀少性有關,一堆人進來做,它的價值就會減少」,周永明表示,台灣產業複製技術很快,因此當時HTC在策略上選定一個技術門檻高的產業。政大講座教授司徒達賢也認為,技術不是永久的,因此要趁有一些技術基礎時,在人家技術趕上前,先發展品牌。


 


HTC一貫的品牌價值是「創新」,周永明表示,創新的價值很高,但是要先把價值想好再創新,而不是先創新再期待產生價值。他也提到,組織跟人都有不喜歡改變的慣性,加上原來做的事情看起來沒什麼錯,要改就很困難。追求成功「改變」,必須勾勒出清楚的願景,再由團隊貫徹執行,並出現一些短期成果,才能把公司帶起來。


 


HTC2002年開發出第一款智慧型手機,並於2006年開始發展自有品牌,決定縮減代工業務,當時HTC內部也有人提議,品牌和代工可以分開做,但周永明認為,品牌成功率已經很低了,如果再把資源切一半就更難,因此最後決定全力集中資源發展品牌。


 


經過努力,現在HTC已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司徒達賢表示,發展國際品牌最重要是了解消費者,要面對通路、法規等,這些都是ODM廠商不需面對的。周永明也提到,開始發展自有品牌後,他們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更能以「人」為核心,發展更人性化的功能。


 


許多企業在邁向國際化時,常以本國文化領導企業,導致與海外員工產生文化隔閡,無形間浪費許多成本,周永明讓公司適應外國文化,並隨時調整,讓外國人才認為HTC是個可以發揮創新的地方,塑造員工的榮譽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企業」。


 




 


●羅大佑小檔案


 


羅大佑1954720日-),臺灣苗栗縣客家人,是台灣知名創作歌手、音樂家,有「華語流行樂教父」之稱。曾創作並演唱《戀曲1980》、《戀曲1990》、《童年》、《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愛人同志》、《亞細亞的孤兒》、《野百合也有春天》、《皇后大道東》、《之乎者也》、《海上花》、《是否》等粵語膾炙人口的歌曲,對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校園民歌及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風格轉變有劃時代的影響,其歌曲也是許多歌手爭相翻唱的對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