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上海新天地整舊如新的建築,


是一個具有流行時尚和貴族氣息的地方,


那麼位於上海泰康路上的田子坊,


就是一個保有純樸氣息的氛圍的所在。


 


不同於以重金打造的新天地,


彷彿如同從舊石庫門築走出的貴婦,


雖保有昔日石庫門、屋瓦、磚牆等建築外觀,但卻是整舊如新,


在漂亮的燈光和現代化及內部裝潢的改造下,


給予了石庫門老建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全新的風貌,


雖然集結了時尚和浪漫於一體,添增了不少另類石庫門的氛圍。


但也讓喜歡緬懷昔日舊上海老建築的我,


總感覺到似乎缺少了那麼一點樸質無華的氣息。


 


但是位於上海泰康路的「田子坊」卻讓我感到非常的對味!


因為田子坊並不像新天地那樣,


整個區域都是經過細心重建過的。


當您走在田子坊的街弄裡,


依然可以看到昔日上海石庫門建築的面貌,


可以親身感受到傳統石庫門建築社區裡的擁擠、淩亂和老舊。


 


我覺得像田子坊這樣的舊社區,


才是我印象中昔日的上海記憶,


可以一面在裡面的巷弄裡走著,


一面緬懷當年上海「十里洋場」的氣味,


這種親切和親民的感覺,


我想絕非現代高樓大廈呈現出的疏離感所可比擬的。


 


但是,田子坊若只是單純以舊式里弄的形式保存下來而已,


那麼跟一般受保護的歷史古蹟也沒什麼兩樣!


因為位於上海盧灣區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


曾經獲選為大陸最佳創意產業園區,


舊有里弄的居民仍舊住在原址,


但是卻將里弄的一樓或是二樓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商店,


里弄裡充滿著各式的藝廊、創意商店以及咖啡店和美食店,


每天都有來自各國的觀光客來此參觀,


一方面可以領略到老上海巷弄裡的建築,


也同時可以感受到現代摩登的創意作品。


 


田子坊的歷史,大致可以追溯到30年代,


當時的大陸畫家汪雅塵帶著他的夫人,


入住舊名志成坊 (現今田子坊)的隱雲樓,


創辦了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與藝術家為主的「力社」。


到了90年代後期,大批藝術家如陳逸飛、爾冬強等人,


紛紛看中這裡的弄堂小路,加上後期當地政府刻意的培植,


如今,田子坊也已經被公認為是上海重要的創意園區之一。






 



 


延伸閱讀


 


原汁原味的上海氣味:田子坊


 


「田子坊」是位於上海市泰康路的幾條老巷弄,街道兩旁是有上百年歷史的石庫門建築,雖顯破敗,倒也別具老上海風情。


幾年前中國著名畫家陳逸飛利用這裡的廢棄倉庫建起了工作室,沒想到泰康路竟一夜成名,許多藝術工作家包括攝影師爾冬強等,也陸續搬進附近的廢棄倉庫,一條默默無聞的小街頓時成了藝術街。


經過上海市政府的規劃改造,如今泰康路已經成為中外視覺創意設計機構爭相進駐的熱土,目前泰康路上往昔的弄堂廠房內,已經進駐了中外近百家視覺創意設計機構,成為上海最大的視覺創意設計基地,並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


 


踏進田子坊,每分每秒都能感受到那熱氣騰騰的上海味道。最值得驕傲的是,這裡的原有建築絲毫未被損壞,還保持著原汁原味的上海里弄特色,相當一部分民宅穩紮於其中,從小在這裡出生的居民照樣過著自己平實的日子。這裡不僅有建築,更有生活,糾結纏繞在石庫門上面的電線、弄堂裡排滿的自行車、陽臺上迎風招展的毛巾拖把、吱吱作響的木樓梯、還有穿著很上海的里弄人家,其實,這些也正是讓中外遊客真正追逐的元素:原汁原味的上海氣味。


在田子坊最愜意的一件事,就是找一家居民老屋咖啡小店,坐在斑駁陸離的紅磚黑門小弄堂裡,沉浸在老上海的市井生活中,喝喝咖啡聊聊天,然後起身一家一戶的逛小店。每一家店都是一個華麗的夢。更令人讚嘆的是裡邊的文字敘訴,雅得深入人心!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經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多少個故事,多少個典故,多少個名人,多少個記憶,與石庫門緊緊的連繫在一起。地處上海市中心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是一片有著七八十年屋齡的老城廂石庫門,這裡曾經是最普通的老上海弄堂,四五戶人家合用一個灶間、木樓梯咯咯作響,弄堂裡擺滿了自行車,抬頭便是密密麻麻交織纏繞的電線……


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有著濃鬱老上海特色的弄堂,被拆遷建起摩天高樓。幸好,田子坊在這一片高速發展的中心地帶,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生存模式,成為重要的文化地標,這個地標的賣點不是宏偉和高大,而是小巧玲瓏、曲折委婉、豐富融合。


 


往田子坊的思南路上,沿街的法國梧桐,本身就是歷史,孫中山,周恩來,梅蘭芳,張學良,袁世凱……他們都曾在這裡住過。美麗的綠色隧道,梧桐無語,樹影斑駁,過濾了層層昔日的恩怨得失


思南路上的孫中山紀念館,主要有故居和文物館兩個展示場所, 孫中山 先生於1918年入住於此,19253月孫中山逝世後,宋慶齡繼續在此居住至1937年,19881月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以前這條弄堂裏有十幾家小廠,是上海特定時期工業發展的縮影,經過充分挖掘,進行再創造,老廠房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商業和社會效果,這裡已成為上海最大的視覺創意設計基地,也形成了一定的視覺創意設計產業規模。


 


田子坊印刻著老上海的形,流淌著老上海的魂,它的原汁原味、它的陽春白雪,讓人魂牽夢繞。如果說前世的古老與今生的情調相互糾纏碰撞,會產生異常的豐厚觀感與新鮮朝氣,那麼田子坊這片飽含著深沉韻味和時尚潮流的土地,會給我們一種不一樣的情感與體驗


 


不經意的走在巷弄間,四週流動的風景真讓人迷亂,老舊的建築遇上現代的咖啡餐飲文化,新潮的設計與陳舊文化的交疊,在在都讓人嘆為觀止。


 


田子坊無論是招牌還是商品,每家店鋪都極力展現只屬於自己的風格,目的就是為了要突出唯一的、吸睛的特性。


這裡不僅有建築,更有生活,糾結纏繞在石庫門上面的電線、弄堂裡排滿的自行車、陽臺上迎風招展的毛巾拖把、吱吱作響的木樓梯、還有穿著很上海的里弄人家,其實,這些也正是讓老外遊客真正追逐的元素:原汁原味的上海氣味。


看玄黑的木門和朱紅的窗櫺,看窗臺下探頭的泰迪熊,看時尚的櫥窗和精緻的商品,還有咖啡桌前品香的老外,會有許多關於歐陸風情的遐想。穿梭徘徊,時而像在老上海尋常人家的巷弄中尋寶,時而又像走進法國普羅旺斯小鎮,兩種感覺交替,仿佛在文化兩極中穿行。


 


這裡沒有進行開膛破肚式的改造,而是將歷史和現代巧妙地融合,透過窄窄的弄堂,可以觸摸到這個城市歷史的脈絡。千回百轉的巷子,斑駁的民居,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資訊和歷史的記憶,在這裡,文化是可以感知的,記憶是可以觸摸的


這裡賣的東西,多的是限量設計小物,燈飾、玩具、T恤、首飾等,皆充滿生活品味。



 


○泰康路地段的歷史特徵


泰康路的初步形成是法租界築路擴展的結果。因這一地塊乃擴界後期所得,且其位於和華界毗鄰之處,所以在這一地段留下了整齊的法式風格洋樓,也留下了極具上海特色的石庫門建築,它們一起構建出泰康路地段的里弄文化。而不同風貌建築的佈局則可清晰地顯示出泰康路發展與擴張的軌跡乃至上海的歷史脈絡。在"邨比坊好,坊比裏好"的命名規則中,我們可以發現在""中的多是整齊完好帶有歐陸法式風格的聯立小洋房式建築,它們的牆棱一人多高處有大幅度的向內凹角,廚房之外的牆壁上有連接著樓上壁爐的大管道排煙設計。而在""""之間,我們則更多的會看到一口口廢棄的水井以及外觀不一結構類似的石庫門建築。


 


泰康路地段所在的盧灣區以法租界文化為主要特徵,由於法國來中國的多為傳教士和文化人,區境北部的文化氣息較濃。而居住于區境北部的華人,也多屬於有錢階層,文化水準較高。同時,租界的相對安定,也使得一大批當時在上海的文藝界人士落戶盧灣,文化活動頻繁。丁玲、胡也頻、沈從文、徐志摩、蕭紅、蕭軍等作家詩人都曾在境內從事創作活動;張大千、劉海粟、豐子愷等一代大師曾在此居住、創作、辦學;洪深的上海戲劇協社,田漢、歐陽予倩的南國社等在此上演了許多愛國救亡戲劇。區內的文化事業也很繁榮,《新青年》、《生活週刊》等都在此出版。而在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和後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中,諸多的領導機關和領導人,長期設寓所及會場于區內的法租界,如孫中山故居、中共一大會址等。


 


在租界內,各種文化可以並存發展,有追求新奇的海派文化、講究奢華的消遣文化,也有激進的抗議和批判的文化。那些高級的花園公寓裏住著名聲顯赫文藝界泰斗,而在那些石庫門建築的亭子間裏也同樣孕育出一大批中國文藝界的新生力量。歐洲的、拉美的文化可以在建築、生活方式上得以體現,但中國傳統的禮儀規範、文化積澱一樣通過在此生活的各個階層的中國人來影響著這個區域內的文化氛圍。


 


而租界的建設亦帶動了上海市政的發展,以及西方文明的傳播。租界內的建設多仿造西方近代城市模式,運用近代西方的市政建設和管理方法,大大改變了中國原有的城市結構和功能。在租界內亦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的應用以及西方文明在生活中的體現,不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生活方式,都讓中國人可以從中瞭解西方世界,甚至潛移默化的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從而傳播西方文明。在這一過程中,滬上居民將這些西方文化整合進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發揮自身的特色,使之成為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區境南部由於不在租界之內,成為城市底層居民聚集的南市區,這一地塊多為棚戶簡屋,基本沒有市政建設,生活條件及衛生環境較差,是貧苦勞動者的生活工作地。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北片多舊式里弄建築,但亦有法式風格建築混於其間。這裏人口密集,內多小店鋪,居民多小商販、小職員和一般勞動者。而南片發展緩慢,除內日暉市外,民國前仍多農田墳地,抗戰期間,外省居民大量湧入,居民以人力車夫、菜販為主,多就地搭建"滾地龍",形成人口密集的棚戶區。


 


與區境北部法租界的異國情調不同,南市的居民生活中則充滿了中國民間文化的氣息。農曆清明、七月半、 十月初一 的城隍出巡,沿途敲鑼打鼓,有龍舞、獅舞、高蹺、雜耍、說唱、小吃、攤販等。清明時節還有迎高昌司會、瞿真人廟會。 農曆正月初五 則是祭祀性的民間舞蹈"跳財神",商店大戶點香燭、供魚肉、放鞭炮迎財神演出,祈望來年財源茂盛。打浦橋一帶更是被稱為"江北大世界",那裏一些民間藝人自搭大蓬為場,演出魔術、雜耍及小戲,場外有各種小吃,形成一個底層居民的娛樂場所。


 


泰康路地段就是連接著截然不同的南北區的蘆家灣地區的一部分,因此,在這裏可以看到上述區境北部租界文化和南市區中國民間文化的奇異融合。在這一地段有著文學藝術界的知名人士,洋溢著西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可以看到上海里弄的嘈雜喧囂,做著各項營生的小攤小販;可以看到點頭握手說早上好的西方禮儀,聞到濃郁的咖啡香氣,聽到悠揚的歌是西洋樂器聲,也可以在路邊的小攤上嘗嘗並不衛生的各色吃食,觀賞走南闖北的藝人的精彩雜耍和武術套路。總之,在這裏秩序和混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共存。



在這裏,有著靜謐的花園洋房,成排石庫門里弄,及里弄工廠,也有高高矮矮的磚木平房和龍魚混雜的棚戶區。這裏有當時與張大千齊名的"金魚先生" 汪亞塵的寓所"隱雲樓",亦有政壇風雲人物楊度的故居;地下黨員秦鴻鈞在此從事他的革命活動,能夠登上香煙廣告的美麗女子也成長於此;新華藝專在此創建,這裏也是小攤販和雜貨店形成的地方商業群。


 


值得一題的是,蘆家灣地區作為華洋結合部,它既是整個法國風貌帶的尾段與延續,也是租界與非租界區生活形態的交融之地。它是一個過渡,使得法租界不至於失去對上海華界的依託,同時也讓華界可以通過這裏感受到西方文明對中國傳統的衝擊。從空間上講,它保持了整個法國建築風貌帶的完整,使得其整個發展的脈絡及建築形態的演變得以清晰呈現;從時間上來說,這裏是法租界擴張的終點,是上海歷史發展的見證。同時其本身就包含了整個法租界建築的各種形態,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既是整個風貌帶的一部分,也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小社會。






 




 



 




 




 





我在這裡買了一只上海牌的骨董機械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