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對於崑曲這個名詞的認識,


主要是來自讀書的時候,從課本得來的國學常識,


只因唐詩、宋詞的一些名作還算多少在教科書上出現,


加上個人就讀高中的時候也喜歡寫新詩,


倒是對唐詩和宋詞了解甚多。


但是對於元明的雜劇,


大概也只是侷限於背誦記憶的一些如湯顯祖等作家的名字而已,


致於像梨園戲和崑曲等傳統戲劇藝術,那可就完全不甚了解了。


 


而真正接觸到崑曲,是來自我在羅斯福路上的書店所買下的一本簡體字書,


那是介紹白先勇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相關內容報導的一本著作,


後來我又在公共電視上看到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轉播,


對於於劇中主角細膩的唱功和水袖之美,以及所演繹出文學藝術之美,


就如同我後來看了台灣的「漢唐樂府」以及王心心的唐詩南管吟唱一樣,


同樣感到驚豔,這才發現原來精緻的戲曲劇藝術,


竟然可以將美術、音樂和文學結合的那麼的溫柔婉約,那麼的細緻迷人。




 


其實很早就知到「新版玉簪記」要來台灣演出了,


前天在誠品書局西門町店發現天下文化出版的「色膽包天玉簪記」,


裡面不但記載了總策劃人白先勇的訪問外,


還有劇中精華折子戲「秋江」的VCD


當下就將此書買下,並於昨天在電腦上觀賞「秋江」這段折子戲。


看完的感覺真的果然正如同白先勇所說的:「牡丹亭是史詩,玉簪記是精品。」


 


這位自稱為崑曲永遠的義工作家,


他認為「牡丹亭」在崑曲的地位固然不可取代,


但「玉簪記」的美學成就更突出,


他在策劃「親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時候,


或許舞台和服裝的設計仍屬裝飾性質,


但到了「新版玉簪記」首演時,


所有的演出項目都已融合成整體的文化了。


 


這次的「新版玉簪記」,


仍然由原先擔任「牡丹亭」的王童擔任美術總監、服裝設計,


並邀來書法名家董陽孜撰寫書法,再加上由奚淞親筆繪製的佛像,


作為整齣戲劇演出的大幅布景,並由大陸古琴名家李祥霆現場演奏千年古琴,


這把琴名為「九霄環佩」,係唐太宗第三個兒子李亨繼位時用的皇家珍品,


已經有一千兩百年的歷史,此次到台灣演出,也將由李祥霆親自演奏此琴。


 


這種集合國內書法家、畫家和頂尖的美術設計人員的卡司,


先不提演出的人員,就已經是讓人羨艷不已了,


更何況還請來崑曲名師岳美緹、華文漪親自指導,


由原先「青春版牡丹亭」的班底俞玖林、沈豐英擔任男女主角,


我想這種以經由傳統與現代結合而成的新崑曲美學,


應該會是繼「親春版牡丹亭」後又令人激賞的一部佳作,


也會更為加深觀眾對於崑曲新美學的深刻印象。



                                                青春版牡丹亭劇照


 



新版「玉簪記」介紹:


 


新版《玉簪記》採極簡、寫意風格,將崑曲美學推向更高一層抒情詩化的境界。董陽孜的書法及奚淞的繪畫藝術創造出一個舞台上的水墨世界,加上美術總監王童的服裝設計讓整場節目更加淡雅精緻。名書法家董陽孜因應劇中不同場景、人物與目的揮寫了各式不同的字體,起了畫龍點晴的效果,尤其是那些已入於畫境的獨創草書,靈活動蕩,極盡抽象寫意的喻示作用。在舞台視覺審美上,更與名家奚淞的畫相互輝映,共同以生動的中國線條藝術塑造了一片詩情畫意,為崑曲創造了戲曲表演藝術前所未見的新境界。

白先勇製作人向來對崑曲觀眾的培養不遺餘力,此次玉簪記的演出,每場次提供限量學生百元票,由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希望能夠吸引年輕觀眾走入劇場,讓這個文化傳承下去。兩位男女主角歷經這些年的演出磨練,演技更臻純熟,再次合作演出令人期待。超強製作群的堅強陣容,勢必再造白先勇風潮,為今年藝文界的最大盛事。

新版《玉簪記》共有:〈投庵〉〈琴挑〉〈問病〉〈偷詩〉〈催試〉〈秋江〉等六折,是描述書生潘必正與道姑陳妙常之間偶然與巧合的愛情和婚姻故事。
生於河南的書生潘必正,父親先前曾為其與陳嬌蓮指腹為婚,事隔十六年,兩家失聯音訊未通,潘必正到臨安赴試,因病落第,羞歸故里,投靠在金陵出家的姑母也就是女貞觀主,乃借寓觀中。姑母督促他攻讀詩書,待下科再去應試。
宦家之女陳嬌蓮,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遭逢金兵南侵之禍,荒亂中母女失散。陳嬌蓮無奈避入金陵女貞觀,帶髮修行,道名妙常。
潘必正與陳妙常無意間相見後多次巧遇,漸有愛慕之意,年輕的兩人熱戀中侵犯清規戒律,造成女貞觀群心混亂,被觀主覺察,逼迫潘必正即刻離庵赴京應試,並親自押送江邊,不讓潘必正與陳妙常話別。陳妙常驚聞潘必正被觀主逼走後,心急如焚的自雇一葉扁舟,緊必正之船,兩人依依難捨互贈玉簪、玉佩作為心盟表記,泣別秋江。

演出長度約190分鐘:
上半場約120分鐘,中場休息20分鐘,下半場約50分鐘


 


新版「玉簪記」超級組合製作群:


超級總製作人/白先勇
藝術指導/岳美緹、華文漪
導演/翁國生
製作人/陳怡蓁
美術總監及服裝設計/王童
服裝設計/曾詠霓
書法家/董陽孜
畫家/奚淞
編劇/張淑香
樂設計/周雪華
舞台設計/王孟超
燈光設計/黃祖延
主要演出/俞玖林、沈豐英
攝影師/許培鴻




                                         新版玉簪記 劇照


 



延伸閱讀


 


◎「色膽包天 玉簪記」:


 


本書由白先勇策畫,製作團隊共同書寫:包括張淑香的新劇本、新觀點,崑劇前輩華文漪與岳美緹的現身說戲,書法家董陽孜的書法揮灑,畫家奚淞的白描佛像與色空不二,王童、曾詠霓的淡雅服飾,王孟超的極簡舞台設計,古琴大師李祥霆與千年唐代古琴「九霄環佩」劇中亮相,美學家辛意雲的情愛新詮……將一齣今日看來也毫不落伍的愛情戲曲,演繹得淋漓盡致,圖文並茂,雅俗共賞。


出版社:天下文化






                     新版玉簪記 劇照



 



◎崑曲


崑曲是發源於1415世紀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唸做表、舞蹈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崑劇。崑曲以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主要以中州官話為唱說語言。崑曲在200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時代,在北方興起雜劇,由許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戲文起源於宋代南遷前後。初時,南戲文加北雜劇成傳奇


 


根據《南詞引正》,崑曲發源於蘇州崑山,形成於元代末年,明代崑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元代末年,南戲傳到崑山地區後,與當地的民間曲調互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腔,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有長足的發展。根據周玄暐的《涇林續記》,明太祖朱元璋也注意到崑曲,可見當時崑曲的規模已經不小。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又有「水磨調」、「水磨腔」之稱。稍遲出現了用崑腔演唱的傳奇新作《玉玦記》、《鳴鳳記》、《浣紗記》等,新腔始風行大江南北,成為領導性的戲曲聲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崑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如京劇;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規範的主力。


 


崑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摺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蕩,藝隨人走,今天崑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護成為當務之急。


 


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1956年,浙江崑蘇劇團根據傳奇《雙熊夢》改編的《十五貫》登台,周恩來在觀看了《十五貫》的演出後做了兩次講話。周恩來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這次搶救救活了崑曲的劇團體制和人事制度。從那時起各地陸續成立的崑劇團,形成了崑曲舞台的大致格局。


 


目前的職業崑劇團體:在中國大陸現有江蘇省蘇崑劇團(成立於1956年,原名蘇州蘇崑劇團,2001年改名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江蘇省崑劇院上海崑劇團、杭州浙江崑劇團、北京北方崑曲劇院、郴州湖南省崑劇團6家崑劇專業藝術團體,以及


浙江永嘉崑曲傳習所,被稱為「六團(院)一所」。







                                                       新版玉簪記 劇照



 



◎崑曲名劇:


浣紗記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最有名的折子是遊園、驚夢。


長生殿 /十五貫,「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琵琶記 /繡襦記 /玉簪記 /西樓記 /南西廂記 /鳳凰山 /紅梨記 /艷雲亭


金雀記 /桃花扇





                                                               新版玉簪記 劇照


◎玉簪記


《玉簪記》為明朝浙江錢塘人高濂所撰,全本三十三齣,取材《古今女史》中女貞觀尼陳妙常,與潘必正相愛,經臨江令張于湖斷為夫婦事。


敷演南宋潘必正與陳嬌蓮自幼定親,後嬌蓮之父亡故,又值金兀朮南侵,嬌蓮與母失散,寄居道觀,法名妙常。必正上京赴試,因病下第休歸,寄居於姑母主持的女貞觀中,巧遇妙常,兩人並不相識。必正愛慕妙常的文才風韻,以琴曲傾吐心聲,妙常懾於教規,以琴曲拒之。必正相思成疾,妙常聞訊探視,仍然不敢明言。其後,妙常填詞一首,吐露真情,為必正所得,妙常無可辯解,遂訂終身之約。事為姑母察覺,逼潘提早進京赴試,潘無奈啟程,妙常趕至秋江,互訴衷情,堅守前盟。必正得中進士後,回觀迎娶。夫妻回家時喜見陳母亦在潘家依親,母女亦得團圓。


《玉簪記》被譽為中國十大古典喜劇之一,非常細膩的描寫兩位主角內心感情,文辭典雅而不深奧;曲調平和而不流俗;唱腔轉折而不拗嗓,是雅俗共賞的好戲。「琴挑」的月下相逢使潘、陳二人互生愛慕之心,緊隨其後的「問病」、「偷詩」,則是陳、潘為愛情所做的試探。潘因思念成疾,陳藉故來慰問;陳相思而作詞,潘恰好偷而頌之,一來一往的猜心遊戲使感情化暗為明。在姑母發現他們的秘密後強行催逼侄兒提早赴試時,妙常以堅貞不渝的愛情信念,借一葉扁舟追至江心,兩人秋江盟誓。此劇把古典藝術的力量便發展到了極致,一切外部環境所造成的悲劇因素,在樂觀通達的精神境介面前,都顯得那麼軟弱無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