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生平第一次到台北,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北上念大學,
雖然是服完兵役後才考上夜間部大學,
但畢竟總算完成了自己和父親的心願。
二十幾年前,台灣南部的家長普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
尤其是我母親那邊的親戚,好像每一個小孩子都很會念書,
而且年紀較大的幾位表哥表姐都陸陸續續考上國立大學或出國留學,
所以幾年前,我的一個小表妹曾經跟我訴苦過,
她說當阿嬤的外孫很辛苦,因為都要很會念書才行。
原本我從小學開始,始終成績都不曾掉到第二名以下,
是眾親友心目中往後可以放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的首要候選人,
無奈!慢慢長大後,我這個過去曾經是親友眼中天資聰穎的人,
竟然會因為迷戀文學以及鄙視傳統科考取士扼殺思想自由的叛逆思想,
搞到念到高三時,還醉心於學校校刊編輯及博覽群書的樂趣,
大學聯考自然是名落孫山,以致憤而去當了一年短暫高雄市社工人員,
然後就因應國家的需要,穿著綠色軍服遠渡小金門當兵去了!
在遠方這個最接近中國廈門的小島上,
我照例用稿紙寫詩、寫日記,同時也立下了誓言,
那就是當我脫下軍服的時候,我會考上大學,而且要念台北的學校,
因為我想去台北看一看那個讓我心儀已久的「明星咖啡廳」。
或許因為自己覺得服完兵役後,
在人生的進度上,已經跟同齡的同學落後甚遠,
因此我說服了父親的堅持,故意不去報考日間部的大學,
而選擇了就讀夜間部的大學,
當我以第一志願考上文化大學夜間部大眾傳播學系後,
當時為了快速實現半工半讀的想法,
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在出版社擔任助理編輯的工作,
竟然忘記了當初了要親臨目睹「明星咖啡廳」的丰采的心願,
等到我想到了這個心願時,明星咖啡廳卻已經關門了!
當我真正踏入「明星咖啡廳」的時候,
已經是「明星咖啡廳」在2004年重新開幕的「明星咖啡廳」,
而我那時候,卻已經是一個四十二歲的中年人了。
對於三十幾年前,曾經是慘綠少年的我而言,
台北的「明星咖啡廳」,就如同等於臺灣文學寶庫一樣,
幾乎所有我喜歡的作家都曾經在這裡寫過文章,
也曾經一再地在他們的作品裡提到「明星咖啡廳」。
所以,導致後來在我的刻版映像裡,
「明星咖啡廳」是一個曾經有著許多文學家在此駐足寫作討論的文學園地,
殊不知這家咖啡廳,曾經是一群流落於台灣的白俄羅斯貴族和簡錦錐所創立的,
更不知到這家咖啡廳和國共戰爭前的上海「明星咖啡廳」有著深厚的淵源,
這些資訊和故事,都是成年以後我陸續從各項報章雜誌所看來的,
但是完整的故事,還是經由這一本「武昌街一段七號」的出版,
才得以讓我了解了老闆簡錦錐和這群白俄羅斯人之間的故事。
其實提到我會閱讀到「武昌街一段七號」這本書,
真的是很巧的一件事情,
那就是當我昨天到客戶那裏提完一份企劃案後,
因為還有部份規劃得和合作的夥伴討論,
所以在週五的傍晚,我拿著企劃案來到了城中區,
跟這位以往是我在廣告公司的同仁討論部份修改的內容後,
原本是說好要和另一位同事一起聚餐的,因為這位朋友臨時有點急事需處理,
在等待的空檔下,為了不在辦公室裡影響其處理公務,
我一個人穿著風衣在下著細雨的城中區散步,
剛好走到「明星咖啡廳」,赫然發現一樓的麵包販售處,剛好擺上這本書,
於是我就將它買下,一口氣將它看完,
當閱讀完後這本書時,朋友也說他的公事處理完了,這才去南京東路吃唰羊肉。
閱讀完「武昌街一段七號」這本書後,雖然和朋友去吃聚餐,
但其在有吃飯的時候,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
腦袋裡一直地在回憶著,
那個屬於五十幾年前的「明星咖啡廳」:
1917年當俄共推翻了沙皇政權後,一群白俄人先後流亡到上海、台北。
在這群人思念著遠方的家鄉時,食物或許是治療鄉愁的最佳靈藥。
於是他們把明星當成了故鄉,到明星買羅宋湯、俄羅斯軟糖,舉行晚宴和舞會。
那時候,簡錦錐才18歲,某日白俄羅斯人艾斯尼到簡家商店買拐杖,
家裡只有略通英語的簡錦錐可以和他溝通,
沒想到因為這樣邂遘,兩人因此結為忘年好友,
簡錦錐還透過艾斯尼的協助幫忙飛虎隊的成員整修房屋,因此還發了一筆小財。
為了思念故鄉,艾斯尼和五位同鄉合夥開設專賣俄國食物的咖啡廳,
同時也不忘拉了簡錦錐這個忘年之教入股。
就在1949年,明星咖啡廳在就武昌街城隍廟的對面掛起了了招牌,
只是那時明星還不叫作明星,它只有一個英文名字,就叫:Astoria。
在當時的台灣地板不是黃泥土就是水泥地板的時後。
Astoria卻是滿室的木質地板,並以咖啡渣在地板上鋪出一個通道,
讓一上了樓梯就可以聞到濃濃的咖啡香。
據說台北的Astoria的合夥人伏爾林,曾在上海霞飛路開設Astoria咖啡館。
因此台北的Astoria完全按照上海的版本打造的。
而明星咖啡廳迄今最有名的俄羅斯軟糖,
則是由另一合夥人列比洛夫夫婦負責製作,
列比洛夫曾在俄國王宮廚房裡工作,懂得這種調製軟糖的方法。
由於在1950的那個年代裡,因台海情勢緊張,
伏爾林和列比洛夫陸續移民海外,原本艾斯尼也想遠赴美國,
後來因為為了處分明星咖啡廳的產權,
艾斯尼和另一位俄羅斯合夥人決裂,因此只得留了下來。
為了怕艾斯尼失去工作無法留在台灣,
簡錦錐後來獨資把Astoria給頂了下來,並請艾斯尼當顧問。
1964年Astoria重新開幕,掛上了中文字「明星」,
此時已經象徵著惜日白俄的時代已經逝去,
來店的客人也慢慢換成了白先勇、黃春明等臺灣文學作家了,,,,,。
「武昌街一段七號」這本書,
收錄了台灣知名文學作家在此伏案寫作的足跡,
以及創辦人簡錦錐不為人知的智慧與膽識,
和情義相挺六位白俄羅斯人以及擁抱各種真心有緣客的精彩故事,
讓你我讀完後除了感動之餘外,
還會發現簡錦錐這位已經是七十八歲高齡的老先生,
他所具備的那種這就可貴的台灣精神。
可以這樣說,看這本書,除了回顧明星咖啡廳的傳奇之外,
就好像在享受一杯暖烘烘的台灣人文史咖啡一般,
不但香氣四溢,而又令人隱隱激動,
帶著你我走過以往的時空隧道,
回去體會什麼叫做古早的人情義理和美好的過去。
明星咖啡廳老闆簡錦錐
延伸閱讀
◎「武昌街一段七號-他和明星咖啡廳的故事」小檔案
作者:謝祝芬
出版社 /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9/02/27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年輕時期的簡錦錐和白俄羅斯人艾斯尼合影
◎明星咖啡廳簡史
民國三十八年,台北第一間製作西式糕點的麵包店開幕了,在戰後台灣甫光復、物資尚匱乏的年代,各種小巧可愛的小餅乾、小蛋糕吸引許多達官 富商的 夫人們注意,紛紛差遣家裡的佣人到此購買,排隊的人潮常常擠得店前的騎樓水洩不通,這間店就是位於武昌街的明星西點麵包。蔣方良最喜愛她的家鄉味—俄羅斯軟糖,蔣宋美齡獨好高貴的桂圓核桃糕,蔣中正生前最後一個生日蛋糕也訂購於此。
正確來講,明星咖啡廳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民國21~38年左右,從上海開始,在當時的霞飛路上;第二階段是從民國38年國民黨政府遷台~民國50年代;第三階段就是民國50年代~民國78年休業。明星最鼎盛的時代,一個是第二階段搬遷來台,很多外國人喜歡在此聚會的時候,一個是第三階段很多很多作家來寫作的時候。
明星的動人故事不僅於她的著名糕點,位於二樓曾經停業15年又於三年前(2004年)重新營業的咖啡廳,也是台北文化地標的所在之一。白先勇的著作「明星咖啡館」寫的就是發生在這裡的故事;黃春 明的 太太總是以咖啡廳的桌子當兒子的尿布台;詩人周夢蝶在一樓騎樓擺書攤;林懷民告訴父親隨時打電話來都可以找到他…。民國70年代的台北文人雅士,大概沒有一個不在明星流連的,而這一切都歸因於為人厚道的老闆 簡 先生,他從來不會因為這些當時窮的文人們只點一杯咖啡就坐上一天而有任何怠慢之處,久而久之,明星就成了許多文藝聚會的場所。
現年已經七十好幾的 簡 先生,十七歲起就和同國民黨一起自上海遷台的五位俄羅斯人合夥開明星西點麵包廠。原本就在上海開店的五位俄羅斯人,來台後因為人生地不熟,結識了當時作台灣土產生意而懂英語的 簡 先生,在 簡 先生的幫忙下將明星於武昌街重新開張。受邀加入明星經營的 簡 先生,跟著股東之一,曾任俄羅斯沙皇廚師的雷比地夫(Levdove),學會了作沙皇的御用點心--俄羅斯軟糖,在俄國人相繼離台後,這軟糖的獨門配方就由 簡 先生傳承了下來,成了明星最具特色的糕點。俄羅斯軟糖常溫下外層軟綿綿內層夾心核桃脆;冷凍後口感Q,成為夏日解暑的最佳茶點,因為用的是一點都不妥協的「最好是當天生的」新鮮雞蛋,才有如此令人無法忘懷的口感。
明星咖啡廳的咖啡

明星咖啡廳的俄羅斯軟糖

昔日蔣經國夫婦也曾到過明星咖啡廳和白俄羅斯人聚會

往昔的明星咖啡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