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下午七點下班時候,


走出公司樓下的迴廊,


突然聽到一陣吵雜的聲音,


仔細一聽,原來是蟬鳴的聲音。


 


公司自從搬到信義路這棟擁有誠品旗艦店賣場的國際大樓後,


很多來洽公的人都很羨慕我們的員工,能夠在擁有這麼國際級的辦公室裡辦公,


其實他們都有所不知阿,


我們可是天天過著進出每個樓層得靠感應卡的日子,


有訪客來更是麻煩,


訪客必須先得在樓下螢幕前打電話給要拜訪的樓層接待人員外外,


還得照相存證後製卡,方能進入,因此很多協力單位到訪過一次之後,


往後開會都盡量跟我約在樓下的咖啡廳,因為誰也不想領受這種麻煩。


不過對於喜歡購物或是享受流行時尚的朋友,


在我們這個信義區上班倒是方便許多就是了。


 


或許前陣子太過於忙碌了,疏於注意,


以致一直到昨天下班後才察覺原來信義商業區竟然也有蟬鳴的叫聲,


真的,昨天聽到一陣蟬鳴後,竟讓我想起林懷民的小說「蟬」裡的男主角,


在六十年代的西門町鬧區裡竟然也聽到蟬鳴,


在小說裡,也許是真的蟬鳴,也許是男主角的想像--回憶起那年的蟬鳴,


可是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我,真的在台北的信義商圈聽到蟬鳴。





 


既然想到了林懷民的這本小說「蟬」,


我想今天就來聊聊這本小說吧!


我家的書架上有兩個不同版本的「蟬」,


一本是早期大地出版社出版的,


另外一本是近期印刻出版社出版的,


其實這兩個版本我都買過數本送人,


我就讀高中的時候,因還逢台灣戒嚴時期,


所以在年輕的歲月中,總隱隱覺得那時期的社會不夠開放自由,


總覺得年輕人不應該只是讀書、考試及就業而已,


因此在學校搞校刊的時候,總是會藉由文字宣洩心中的一些不滿,


也因為這樣認識了一些所謂志同道合的朋友,

因為閱讀了林懷民的「蟬」後,深為內容所感,


故買了幾本送給當時的一些好友。


第二次買這本書送人,主要是印刻再次出版,


當時是買來送給我當時的女朋友,好讓她知道六七十年代的年輕人的想法。


 


其實我常說,當林懷民老師放棄了小說去學習舞蹈之後,


台灣的文學界少了一位偉大的小說家,但在藝文界卻多了「雲門」。


這種結果或許對於喜歡林懷民小說的人會覺得遺憾,


但是能夠讓台灣擁有一個聞名國際的「雲門」,似乎也是我們樂見的。


 






                   這張照片是名攝影家郭英聲幫林懷民拍的年輕時照片


 


「蟬」這本小說集裡總共收錄了五篇小說,


分別是「穿紅襯衫的男孩」、「虹外虹」、「逝者」、「蟬」和「辭鄉」,


這些小說大概寫於1968、1969的年代吧,我那時候五歲,還沒念小學呢。


那時候的林懷民老師才二十幾]歲,還是一個大學生吧,


但卻能寫出了那麼好的小說,所以我才會說可惜,


台灣少了一位偉大的小說家。


 


小說集的第一篇是「穿紅襯衫的男孩」,


作者藉由喜歡穿著紅襯衫的男主角的勞動工作者的角色,


和同年齡只會死讀書的大學生作了一個強烈的對比,


但是男主角卻在生活中找不到生命的動力,


只能拼命賺錢去買輛機車,


藉由拉風的飆車飆出生命的快感,才能感受生命的存在。


 


這種年輕虛無的年代彷彿就跟「野鴿子的黃昏」的作者王尚義一樣,


即使如同念到台大醫學院的高材生,還是對於生命充滿了虛無與絕望,


可見當時的政治和社會氛圍的確讓年輕人少了很多的原動力。


 


 


第二篇「虹外虹」,寫的是作者在當兵的時候去新店碧游泳泛舟,


救了一個快溺斃的小孩後,然後自己又快要在溺斃前獲救,


獲救後的他回到了重慶南路的「明星咖啡屋」,


彷彿生命由重新獲得了救贖一般。


作者似乎是想藉由此篇小說用來探討生命的意義吧。


 


 


第三篇「逝者」,本文作者描寫同時穿插處理在金門當兵同袍之死,


以及和在台北大表哥死於非洲車禍的兩個故事。


其中有關情節和銜接處的處理真的得非常地純熟,


以一個當時的大學生而言,真的是功力非凡。


 


第四篇「蟬」,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會將它作為這本小說集的書名,


在這篇小說裡,林懷民老師他寫出了那個年代的文藝青年的生活迷惘,


這些年輕人去野人咖啡屋地下室混,聽西洋音樂、聽披頭四,聽搖滾樂跳舞


讀書、泡咖啡屋、出國唸書,好像成了當時大學生的制式動作,


心裡雖然想突破,但卻依然逃脫不了當時整個的大環境。


 


其實我喜歡這篇小說,最主要還是林懷民老師在描寫蟬聲的情境:


「那縷蟬歌,夏夜草際的螢光一樣的飄忽。


遼遠而切近,陌生而熟悉,那麼纖弱,又那麼清晰。


忽然斷了。過一會兒,又飄了出來,在夜西門的喧囂中,


猶如一條細細的蠶絲,發著微渺的幽光,徐緩而堅韌地,


由一團亂線中抽出,愈抽愈長。在空間纏纏綿綿、迴繞不休;


像一隻小提琴的絃音,扶搖直上,


超凌了整個交響樂隊的聲浪,徘徊在一段慢板上,哆嗦、戰慄著……」


 


最後一篇小說「辭鄉」的完成,


那時候林懷民已經在「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工作坊攻讀學位了,


這片小說應該是他出國留學前回到嘉義新港老家祭祖的回憶吧!


那種中國人的傳統,出國就猶如古時候考上科舉一般,


得回鄉祭祖稟告列祖列宗,子孫光宗耀祖不入家風的習俗。


 


其實林懷民老師還又一些小說作品沒有再行出版,


如「安德列夫紀得的冬天」等小說,


我總覺得可惜,我曾因此詢問過印刻文學的田總,


問他為甚麼不要求林懷民老師將所有的小說重印出版,


我想若出版,還是會受到大家肯定的。




 


延伸閱讀


 


◎蟬


 


蟬(學名Cicadidae)是半翅目昆蟲的一,由於其雄性發出的聲響(zhīliǎo, zhīliǎo, zhīliǎo...),又叫知了。蟬具有透明的有脈紋的翅膀和分得很開的小眼睛。


雄性蟬身體兩側有能夠發出很大聲響的「鼓室」。他們趴在樹榦上,向前或左右扭動肚子來調節發出的聲響。


蟬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黑暗中渡過,只有約半個月的時間,是活在陽光下歌詠的生命。有的蟬在地底下生活5年、7年,甚至長達13年、17年,其中還經歷了4次的蛻皮。


 


蟬的生命存在雖短而艱辛,在泥土下寂寞無聲,自己不知哪一天是適宜的季節以便乘勢而出?也不知道哪一天要發生「質的跳躍」?


蟬的一生早已被造物主訂定了生命的程式設計,在黑暗中經歷一次次的蛻變,為要擁有一個堅硬的軀殼,得以在時候滿足的時候,踴躍地鑽出地面。


 


蟬響亮的鳴叫聲就像夏天來臨時的歌手,你知道牠們是怎麼鳴叫的嗎?是口中發出來的呢?還是像螽斯一樣,舉翅而歌?都不對!其實蟬是利用位於腹部的發音器發音的,而且只有雄蟲具有這種結構,所以也是區別兩性最好的特徵。蟬聲聽多了或許令人心煩,但聽在雌蟬耳裡,可是無比悅耳的情歌喔!牠們聽到之後,便會飛到雄蟬的身邊進行交尾,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蟬的幼蟲在土中度過,以植物的根部為食,故常被視為害蟲,蟬的幼期有好幾年,以北美的十七年蟬為例,幼蟲會在土中生活長達十七年,才爬出地面羽化!但成蟲壽命通常只有兩三週,只吃些水分樹汁維持生命,在盡情歌唱之後,交尾死亡。


十七年蟄伏,換來一個月左右的成蟲生命,叫牠如何不拚命大聲歌唱呢?


 


◎周期蟬


 


比較著名的蟬是「十七年蟬」或「周期蟬」(Magicicada)。原產于美國東部地區,這些蟬在地下蟄伏十三或十七年,然後破土而出。


根據他們出現的年份,周期蟬被分為30個「群」。群1號到17號是十七年蟬,群18號到30號是十三年蟬。一些群並不存在,但為了方便起見而保留。群4號已於2003年出現。而下一次的十三年蟬為將於2011年出現的群19號。群10號,一種十七年蟬,已經出現于2004年5月紐澤西州北卡羅萊納州


 


◎台灣熊蟬〈學名Cryptotympana holsti〉


 


在夏天(五至九月)的校園林間常可聽到連續之「下~下~下~」音,那大概就是台灣熊蟬的叫聲,其身體呈黑色,大小約五公分;另外校園中還有兩種外型相似的熊蟬,一種為紅脈熊蟬(前翅前緣為紅色),另一種為熊蟬(中、後腳為黃色),要仔細分辨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ne'view 的頭像
    Shane'view

    Shane's View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