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暮色


 


日頭將要沉落西 水面染五彩
男女老幼在等待 漁船倒返來

桃色樓窗門半開 琴聲訴悲哀

啊~幽怨的心情無人知


朦朧月色白光線 浮出紗帽山
河流水影色變換 海風陣陣寒

一隻小鳥找無伴 歇在船頭岸

啊~美妙的啼叫動心肝


淡水黃昏帶詩意 夜霧罩四邊
教堂鐘聲心空虛 響對海面去

埔頂燈光真稀微 閃閃像天星

啊~難忘的情景引心悲


 


傳唱年代:1957


作詞: 葉俊林 老師


作曲:葉俊麟/洪一峰


http://tw.youtube.com/watch?v=WDnP16R03HA八十歲國寶潘瓊斌薩克斯演奏曲




 


「淡水暮色」這首歌曲是我最欣賞的音樂前輩 葉俊林 老師的作品,


葉俊麟老師雖然已經去世多年,


但他那種具有長者風範的身影,


迄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與 葉俊林 老師結緣,是起源於十幾年我在廣告公司任職的時候,


那時候,我幫國內一家最大的食品企業寫了一個企劃案,


是針對銀髮族所舉辦的卡拉OK歌唱公益活動,


由於在這活動之前,未曾有過類似的經驗,


所以找來也曾和我任職同一家廣告公司的音樂前輩 周宜新 老師擔任顧問,


透過他的關係,請來 葉俊麟 老師擔任比賽的評審,


那幾年中,由於工作關係,


我 和葉 老師聊了很多事情,


其中就包含了這首歌曲的故事,


根據 葉 老師親口跟我所說的,


會寫這首歌的原因,是因為他認識了一位煙花女子,


後來因同情而兩人之間產生了情愫,


但礙於 葉 老師當時已經有了妻小而作罷。


這則故事,在坊間的一些文章裡雖然都曾經寫過,


但似乎 都與葉 老師本身的情感無關,


雖說我那時候聽 葉 老師說完這個故事後,


一直追問後來這個愛情故事的繼續發展如何?


但 葉 老師都是笑著跟我說,他家的另一半不同意阿!


我不知道當 時葉 老師跟我親口說的故事是否真實,


還是他在跟我開玩笑,


但事過境遷了,我也無法去求證了,


但是這首歌確實是因一位在淡水的煙花女子所寫的,倒是真的。


 


記得,我當初說好要為他寫傳記的事情,


也因為我後來工作忙碌,加上 葉 老師因高齡體弱的關係,


直到他去世之前,這個幫他寫自傳的願望也告結束,遂成為我一輩子的遺憾。


後來我有去參加音樂人幫 葉 老師籌辦的紀念音樂會,


也算是去對 葉 老師致意。


 


另外,在這裡我也要澄清一件事情,


坊間的文字記錄大多紀錄「淡水暮色」這首歌曲,


作詞者為葉俊麟,作曲者為寶島歌王 洪一峰 先生,


其實根據 葉 老師親口對我所說的,


這首歌的作曲也是 葉 老師和洪一峰共同創作的,


只是當 時洪一峰 先生知名度很高,所以作曲者就掛上洪一峰的名字了,


這個證據,可由「傳唱年代」一文中可資證明。




                                                                   老街咖啡館


 



今天是週六假日,


雖說天氣悶熱,很想在家裡繼續當宅男,


但是終究敵不過淡水的誘惑,


我還是決定帶著一本「歲月台灣」的老照片文集,


搭上捷運,開始我的淡水之旅。


 


淡水,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我有很多第一次都發生在淡水,


第一次北上唸書後,第一次去玩的地方,


就是搭乘當時的台鐵淡水線到淡水的。


第一次拍攝劇情式的幻燈片畢業製作,


就是我和同組的同學到淡水老街和淡江大學拍攝的。


第一次將原本一直在台北市區舉辦的兒童寫生比賽,


轉移到淡水舉行的,也是發生在淡水捷運站廣場。


第一次碰到我大學學弟視障藝人胡清祥吹奏黑達仔(豎笛),


也是在淡水。


 


所以說淡水,似乎藏有我許多年少的夢想和回憶


所以我每當假日想外出走走的時候,


第一個選項,總會是選淡水。


因為淡水那哩,有著我年少時期的青春夢記憶阿。





 



延伸閱讀:


 


◎「淡水暮色」這首歌的故事:


 


葉俊麟有一回跟著一部電影的外景隊在淡水渡船頭附近拍片,近黃昏 時有許多漁船準備回航,渡船頭上擠滿了迎接親人的婦女和小孩。此時,他瞧見身後的房舍內有個煙花女子探出頭來低聲吟唱著歌曲,彷 彿正在怨嘆岸邊的親人歡喜團圓,而自己卻每天沒親沒故地墮落飄零 。就在那一瞬間,葉俊麟靈感泉湧,蹲在大樹下掏出紙筆就寫了起來。此時,位於馬偕醫館旁的長老教會鐘聲響起,他便走向斜坡,望著 紅磚色的仿哥德式教堂,再遠眺對岸觀音山山腳下已亮起燈火的房舍 ,隨著日暮西沉,他也完成了整首歌的歌詞。這首歌完成後的二、三 天,適巧洪一峰要出一張自己創作的個人專輯,而後,他和洪一峰一起推敲如何配上最優美的旋律,或許兩人研討中,潺潺的淡水河流聲,激發了他們的靈思吧!以致有此佳構。


( 陳豊明 先生 熱心提供


 


 


 


 


◎葉俊麟


 


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出生於基隆,父親經營布莊生意,初解世事,六歲就被送進漢塾,跟隨邱金龍、謝煥章、陳耀 東三位 老師學習漢文和書法,逐日背頌唐詩、宋詞,扎下深厚文學基礎。及長入基隆市寶光公學校就讀,十四、五歲就能吟詩作對,葉家布莊門聯「德望方殷師宴子昌期裕後效陶公」,就是出自這位十五歲少年家之手,布莊顧客遇有需書寫喜幛、輓聯時,也是由小小年紀的他,爬上長條桌櫃,舉起「大筆」寫就。「葉家布莊的後生會作詩」在鄉里間傳了開來,「才子」之名不逕而走。

進入青春期的葉俊麟,多情、易感的個性逐漸顯現,基隆著名的風景區,如高砂公園的崙仔頂、神社附近的石阪公園、近郊的社寮(現在的和平島)......,都有他躑躅的身影,有時,他也喜歡帶上一本詩集或小說,讀多、看多、想多了,就在日記中揮灑心情,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也將他一步步推向寫作之路,十六歲在高等科就學時,參加舞台劇「蠢動的第五列」演出後,激發他創作的意念,參加演出四個月後即發表舞台劇處女作「潮流」,那一年他才十七歲。


高等科念了一年,葉俊麟轉入「石阪商業專科學校」就讀,就是現在的基隆商專,畢業後進入「橫井商業株式會社」工作,一九三九年進入「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任職,在「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他遇到了淺口一夫先生,將他帶入音樂創作的殿堂。一九四0年三月的某一天,下班後,葉俊麟獨自在公司陽台放聲高歌,被奉派駐台的淺口一夫聽到,原於東京歌謠學校任教的淺口一夫,當場糾正他的唱腔後,也相當讚美他的歌唱天賦,就收他為學生,直到淺口一夫回日本,約有兩年半的時間,葉俊麟天天到老師的宿舍報到,課程內容從發聲法、樂理、作曲、編曲、作詞,傳統而嚴格的教學方式,札下深厚音樂根基,為他日後的歌詞創作預藏豐富的礦源。

但是生活並非一直順遂。一九四四年底,二次大戰的餘燼漫延到基隆,葉家布莊一夕之間全毀,全家人不得不疏散到妻子的娘家「頂雙溪」即現在的台北縣雙溪鄉。戰後初期,接受了十多年的日文教育好像完全派不上用場,一九四六年,他隻身來到台北修習華語文(白話文),迫於生活,還擺過地攤。苦修華語文,使他在創作華語歌詞時,不會有語氣阻滯的障礙,一九五0年,他自譜詞曲寫下第一首創作曲<秋風落葉>,但一直到一九五七年才正式發表,也在這一年他認識作曲家也是歌手的 洪一峰 先生,兩人的合作,寫出不少佳作,也帶動另一波台灣創作歌謠的風潮。




                               我的大學學弟    視障藝人胡清祥


 


◎黑達仔藝人-胡清祥的音樂故事


 


幸福的家庭


小時候,生長在一個父母親也都是視障者的家庭裡。和哥哥、姑姑、爺爺奶奶共同居住,家人的情感聯繫極為緊密,可能因為一家之中有三個盲人的緣故!我並沒有因為自己眼睛而感到難過或自卑的感覺。


現在想來,這真是幸運。在我和朋友、計程車司機、老師們的談話中,我都稱這種家庭叫做幸運家庭,而我身處其中,是幸運兒。父母親也是視障,讓我在家中不是特例,不會被寵壞,反而有較大的自我主張空間,可以選擇自己喜歡作的事。


 


啟明學校的成長歲月


小學一年級時,就進入台北市立啟明學校就讀,一直到高三。在啟明,上下學都要參加升降旗典禮,會由學長姐組成的學生樂隊來伴奏國歌、國旗歌及頒獎樂,五六年級時,我開始自己搭公車上下學,放學總是逗留很久很晚才回到家,其實是跑去學長姐的教室裡頭聽他們唱歌、彈琴,當時隱約感覺那就是我要的,但說不出口,僅能在心中默默羨慕。


國一下,學長問我, 想不想吹圓號(法國號的前身),我不假思索的猛點頭。在苦練了快一年以後,我正式加入啟明學校管樂隊,非常開心,因為我站在曾經是我所羨慕的位置上了。


 


情定豎笛


一日下午,一位學長正在練習豎笛,我正巧從旁邊走過。當時他練的是一首古典的曲子,樂曲聲讓我停下了腳步,我被這如仙樂般的樂聲給震懾住了,那應該是高一的事了吧!高二上,我告訴管 樂指導 老師,我想學習豎笛,並且用豎笛去考大學聯考。在老師的鼓勵下,正式開始了我的豎笛生涯。


 


爸爸的支持


高二下,我問爸爸可以讓我考大學嗎?爸爸思索了一下,回答我說,國三的時候,我希望你不要讀書了,來跟我們一樣學按摩,但你選擇了讀書,現在你又要告訴我想考大學,你會不會後悔啊!如果給你念了,要記得音樂只能是你的興趣,千萬別想把他當作吃飯的工具喔!


        只想趕快獲得爸爸允諾的我,趕緊答應了,於是爸爸花了幾萬塊,為我買了一把二手豎笛,父母親從事的是辛苦按摩業,這支珍貴的豎笛,讓我知道父親的支持,也讓我下定決心,要更努力用功。


 


父親驟逝


1998年,我考上文化大學西洋音樂系,這是給我的一個肯定,也是父親一念間決定支持我學音樂的具體成果,我成為家族中唯一念大學的孩子。正在一切都似乎朝向幸福遠景之時,大一下學期,爸爸中風了,在爸爸的中風快要康復之際,醫生卻診斷出爸爸得了鼻咽癌,如此大的打擊,讓我體會到痛徹心匪的感覺,奮戰八個月,在我大二下學期期末考的最後一天,爸爸走了,一直到現在,我對他仍有無盡的思念。


因為豎笛,我得以進入文化大學,因為豎笛,我現在能有自己謀生的能力,也因為豎笛,結識了陪伴在我身邊多年的女友,對父親無盡的感謝,我已經無法實質回報,這麼多年過去,失去父親的傷痛仍在,我不斷的告訴自己,要加油,要活得更好,要走出自己的路。


(以上文章轉載自胡清祥的音樂故事


 


胡清祥個人部落格:http://blog.yam.com/flyhor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