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怨的青春

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
請你,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
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那麽,
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
也要在心裏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長大了以後,你才會知道,在驀然回首的刹那,
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
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


 


席幕容的詩




 


這個禮拜幾乎都是出差忙碌的日子,


今天一大早才在南二高的東山休息站,


舉辦一場台南縣芒果行銷的記者會,


下午就趕到台南市棒球場,


去探視部門同事所執行的棒球夏令營,


好不容易下午五點多的時候,


難得有空坐在球場的看台上抽煙休息,


突然接到朋友的來電,


是打來問我有關一位網路上朋友的心情狀況!


 


老實說,


最近我真的忙昏頭了,


能夠在晚上勉強寫些東西,或是回覆留言,


就已經有點體力超支了,


所以我起碼在七月上旬前,


委實無法到一些好朋友的部落格上去一一拜訪,


所以今天還一時無法馬上回覆朋友的問題。


只是我知道,


人生最苦痛的事情或許還是莫過於男女之間的情愛吧!


說到這裡,


倒是讓我想起了席幕容的這首「無怨的青春」,


我真的很贊同這首詩的觀點,


相逢自是有緣,


尤其是有緣當情人,更是前世修來的因緣,


所以即使到最後不得不分手,也要好好的說聲再見!


也要在心裏存著感謝,感謝他〈她〉給了你一份記憶。


 





 


 


老實說,


最近連續看完「人間條件」三集的舞台劇DVD後,


心理的感觸極多,


雖然也分別寫下了一些感想,


但或許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


我總認為寫下的這些文字,


都不足以代表我內心感想的萬份之一,


但礙於工作關係,時間被切割的如此零碎,


看來也只能再日後稍有空閒時,


再執筆為文,再作一些補充吧!


 


但是我必須要承認的一點,


那就是看了此劇後,


坦白講,更讓我得到堅信的肯定,


那就是人與人的相處,還是越單純越好,


純粹的對人家好,不含甚麼動機和目的。


單純的良善面對一切,


是唯一可以在價值錯亂的社會體系裡支撐自己繼續前進的的動力。


 



「越是在忙亂中,越是要注意自己的思緒和行動,


尤其是一些小細節更不要忽略掉了。」


 


今晚就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來面對這些天的忙碌工作,


也用來和各位好朋友共同勉勵吧!


也同時祝福大家都能夠心想事成。


 



PS:個人很喜歡林風眠的畫,附上幾幅她的畫作給大家欣賞。



 



 


 


延伸閱讀


 


◎融合中西文化的畫家林風眠


 


林風眠(1900—1991)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於廣東梅縣,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他先在蒂戒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後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1925年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後來的浙江美術學院)任校長。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風眠於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於是一位富於創新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後輩畫家産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林風眠是“中西融合”這一藝術理想的倡導者、開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義以後的現代繪畫的營養,與中國傳統水墨和境界相結合,並融入了個人的人生經歷。是已經接近了“東西方和諧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畫家。受到學界泰斗蔡元培的賞識與提攜,成爲我國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的首任院長。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張“相容並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廣納人才。培養出李可染、吳冠中、王朝聞、艾青、趙無極、趙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藝術名家。

林風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響,承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波瀾,倡導新藝術運動,積極擔負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衆道德,進而促成社會改造與進步的重任。他銳意革新藝術教育,請木匠出身的畫家齊白石登上講臺,聘請法國教授克羅多講授西畫,並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階級共用的藝術”等口號,全國藝壇爲之歡呼。他提倡兼收並蓄,調和中西藝術,並身體力行,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個性化的抒情畫風,爲中國現代繪畫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和風格典範,也是20世紀實踐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開拓精神的先驅,林風眠是中國現代畫壇的藝術大師,傑出的藝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的創始人。是中國現代繪畫史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的畫風


 


他的作品總有一種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這種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審美情趣的悲劇美。這與畫家本人顛簸曲折的一生有關。

林風眠是廣東梅縣人,原名鳳鳴,出生於1900年。早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在第戎美術學院,後又來到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繪畫。20年代,年僅25歲的林風眠出任國立北平藝專的校長。1928年又在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出任校長。抗戰期間,林風眠輾轉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畫,極力試圖打破傳統繪畫程式。1950年林風眠辭去杭州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之職,遷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國式的二層樓房裏,專門從事繪畫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攜女離國,他孑然一身,過起略似重慶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協組織他到農村、山區、漁場深人生活外,他就閉門作畫,每天子時已過,鄰居五能看到林風眠畫室裏的亮光。十幾個春秋過去,藝壇幾乎忘記了林風眠,然而這正是他的藝術黃金時代,“林風眠格體”在寂寞耕耘中臻於爐火純青。50年代,他的藝術更受到貶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兩幅畫以換取一點兒生活費。10年動亂期間,面對一次次抄家,無奈之中的林風眠將其數十年的心血千余張精心之作浸入浴缸,從抽水馬桶中沖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過著隱居般的生活。老人的頭髮幾乎全部脫落了,人老了但藝術卻不老,他的畫色彩更熱烈、筆墨更放縱、韻味更醇厚。



林風眠終生致力於溶合中西繪畫傳統,創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他原名林風鳴,後來改成風眠。生於1900年,卒於1991年8月18日。終年91歲。

到了晚年,1989年林風眠在臺北展示了一批如《屈原》、《南天門》、《火燒赤壁》、《惡夢》、《痛苦》、《基督之死》等作品,一改往日和平優美而爲激烈慘澹的畫面,墨線強勁而多斜勢,多折落,多擊撞,充滿不安和張力。情感如狂風暴雨,激蕩、衝撞著胸中暴裂的火花。

著名畫家吳冠中借用京劇的腔來說明林風眠的藝術特色。他說,林風眠的腔是獨特而鮮明的,他寓圓于方。他基本採用方形畫面,追求最大的擴展與最嚴謹的緊縮,在脹與縮的矛盾搏鬥中構成力的平衡。裸女、古裝仕女、修女、縮頸的烏鴉、貓頭鷹、蓮花、浮萍、團扇、檸檬、秋葉等等弧曲之美的形象都譜入了林風眠的唱腔。但他又不僅僅局限於圓,在使用圓這個盾牌的同時,不斷揮舞長矛:鋒利的葦葉、漂拂的柳絲、橫斜的枝葉、白鷺的腿、漁翁的竿……,形成既對照又和諧,統一在一幅畫面之中。林風眠的這些特點對當代畫家有深遠的影響。

市場價格 林風眠早年多畫油畫,但他的油畫多已散失,很難找到,據說抗戰時日本兵曾 拿他的油畫當防雨布。他晚年始終未曾再畫油畫。

林風眠作品的市場一是香港,二是紐約,三是北京,所售作品價格較高的是兩類:一是仕女,二是蘆雁一類的花鳥畫。

林風眠本人定居香港,港臺東南亞的收藏家更喜歡他的作品。林風眠作品正式進入香港的國際藝術市場是在1980年,當年5月曾拍賣過他4幅作品,兩幅立軸。兩本冊頁,價格很高。1981年拍賣時,價格有所增長。當時很少有林風眠作品這種鏡框式畫幅,這種畫便於現代客廳中懸挂。1986年現代仕女畫進入拍賣行,當年拍賣了兩幅作品,一幅是方形鏡片,68.5×69公分,題爲《美人》,拍賣到35000港元;另一幅是題爲《裸女》的斗方,約比前一幅小一倍,但價格卻達到42000港元。這兩幅價格比較高,與過世名家徐悲鴻、齊白石、傅抱石的作品差不多等價。

1989年後由於畫展成功而使價格大幅度上升,一幅立軸《十友圖》是85000港元,常畫的題材《蘆雁圖》達到10萬,《秋林小屋》達到14萬,另一幅《仕女》直沖到24萬港元。  


 

1990年其市場地位已很穩固,其間又在北京辦了一次大型畫展,更提高了知名度。1990年出售的作品又比1989年提高了一個層次,而且交付拍賣的有近20幅,比以前多了幾倍。《彈玩圖》22萬,《靜物》26萬多,《少女圓琴》38萬,一個大幅《裸女》達到55萬,創下他個人作品的最高售價。作品能達到50萬港元的當時屈指可數。林風眠作品已成爲藝術拍賣市場最引人注目的目標之一。  

以經營中國古代繪畫爲主的紐約市場在80年代末開始出售林風眠作品,所售作品形式多是鏡框,價格在4000-10000 美元,個別精品能達到2萬美元。

美國收藏家比較喜歡他那種帶西方風格的中國畫,方形圖畫也適合他們的口味。作品中簡練的線條,明快的色彩都給人一耐人尋味的印象。





 


 


◎何謂「風眠體」


 


1937年,林風眠在苦心經營的杭州藝專已度過了十個春秋。一年前,代表著林風眠“藝術運動”精神的《亞波羅》出到第17期終於不再出版了,對於來林風眠來說,這是他一個時期的結束,也是亞波羅精神的終結,從此,改造社會的藝術運動對於林風眠而言,已不再是他的夢想了。象徵著進取、熱情的亞波羅精神被平靜、深沈的悲劇精神所代替,這種精神的實質正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所寫到:“因爲你,雖飽經憂患,卻沒有痛苦,以同樣平靜的態度,對待命運的打擊和恩寵;能夠那麽適當地調和感情和理智,不讓命運隨意玩弄於指掌之間,那樣的人才是真正幸福。”而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風眠體正是這一有如月光一般冷凝的悲劇精神的藝術反映。

1937年,是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的一年,在當局的命令下,林風眠不得不離開自己一手建立的學校,帶領全校200多名師生和大量的圖書教具,彙入難民的大潮,向西南後方轉移。1938年,杭州藝專和同樣逃難於斯的北京藝專合併,成立了抗戰時期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合併後的學校,採用委員制而廢校長制,由於經費、教育方針、人事等衆多問題,校內的各類矛盾時常發生。而有誰能想到,這兩所林風眠都任過校長的學校的合併,卻最終導致他辭去校領導的職務。

不過,這時的林風眠對這些累人的瑣事已感到越來越厭煩了,經歷了最後的兩次"倒林"風波後,他終於離開了國立專。 藝術運動的夢碎了,儘管林風眠後來也會偶爾說:“與世隔絕起來,新藝術運動的擔子交給誰?”的話,這,畢竟只是一種感傷懷舊的情結所累。然而如果以爲林風眠就此放棄了藝術的追求,那就錯了。另有一個夢,從林風眠踏上歐洲的土地時就一直沒放棄過,那就是對於中西藝術的彙通與融合。

從國立藝專隱退下來後,林風眠開始了在重慶嘉陵江畔的藝術探索生活。從具體的形式上而言,大體可歸納爲"方紙布陣"的畫面佈局和對傳統"筆墨"觀念的改造。對於這種新藝術形式探索的評價,隨著近年來畫壇林風眠熱的而頗有成果,小文就不多加評述了。簡單地說,林風眠的中西融合更多地體現在觀念上,他由學習西方自然主義轉而服膺於印象主義、野獸派、立方主義等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因而他試圖用西方現代藝術運動的觀念來切入中國繪畫,同時,林風眠的留學時間大多消磨在東方博物館的陶瓷作品上,造成了他作品中技術成分的缺失,在林風眠的作品中,中國畫賴以生存的骨線被抽去了"筆墨"的特質,同樣地,黑色在他的作品中也僅僅被當作一種色彩來看待而失去了在傳統中國畫中具有的特殊意義。這也造成了他的畫從外觀上看更像西方畫,從而被人誤解爲不傳統。但是從作品的內涵來看,那種冷凝的悲劇精神在畫面上的昇華,使之更爲鍥合中國畫"心畫"的純粹性,獨具一格的林氏畫風-風眠體終呈現在世人眼前。林風眠曾一度爲自己的畫還算不算中國畫而苦惱,在如今看來,這種苦惱完全是多餘,因爲林風眠對於繪畫觀念的重視已足以使其創作在當時的時代具有渡世金針的作用,從而成爲標領時會,開資後學的一代新風。

林風眠關於中西融合的觀點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傳統筆墨觀念,同時開啓了對於諸如形式、材料等方面的關注,極大地豐富了20世紀中國繪畫的創作面貌,爲衆多後繼者諸如吳冠中、趙無極、劉國松等提供了可借鑒、深入的課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實在可算作是中國現代繪畫藝術的啓蒙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