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十多年前從南部北上求學後,


就一直很喜歡到艋舺龍山寺去逛,


除了到龍山寺燒香祈福外,


也愛在附近的老社區閒晃,


享受那種舊街所擁有的獨特氛圍。


也因為如此,常常會有一些偶而的驚艷發現。


位於廣州街的「周記」的鹹粥和近這幾年常去的「莽葛拾遺」二手書店,


就是在這種不經意的閒逛下發現的。


 


對於「剝皮寮」老街,


其實十幾年前就發現到了,


那時候,一直覺得位於老松國小旁和廣州街一帶的建築很有特色,


那些融合了清代和日領時代等的各式建築,


如牌樓厝或是半邊街、兩面店以及牌樓厝的建築群,


總是會讓我駐足凝視許久。


只是常會因為這些建築物的日益凋零破敗,心裡感覺得非常可惜。


後來聽到市政單位有意要整建這個舊社區,倒是覺得很欣慰。


只是後來幾次去看剝皮寮」老街,


對於台北市政府的重建維修進度緩慢,有點不是很滿意就是了,


因為迄今也不過整建了部分建築物而已,


不過或許我比較鄉愿吧,總覺得做得慢,總比甚麼都不作還好吧!


好啦,不多說了,


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剝皮寮」吧!






清朝咸豐10年,因為淡水的開阜,


艋舺(今萬華)遂成為了北台灣物產的加工出口地,


也因此成就了艋舺這個地區空前的繁榮昌盛,


而「剝皮寮」就是見證了這一段歷史的主要角色之一。


 


「剝皮寮」是舊時台北萬華區的一個地名,


明確的位置,應該是包含了老松國小校園的南側,


和現今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以及昆明街所包圍的區域,


「剝皮寮」這個地名的由來,根據當地老一輩的街坊所言,


剝皮寮係因清朝時期,由福州商船所運進的杉木,


得在此剝去樹皮,再轉往他處加工,所以因此而得名。

就在目前鄰近康定路和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


早期因為逐漸發展成為煤炭販售的集散地,因此被通為「土炭市」,


在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因此擁有不少精緻的洋樓建築,


該街道的成形約在1850年代台灣清治時期


據說,該街道亦為清朝割日時,


還是台灣仕紳發起成立台灣民主國遊行的起點呢。


 


其實,說起「剝皮寮」能夠繼續留存迄今,也算是一種僥倖,


因為這些街道在1945時,因被政府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


因此不能夠增建和改建,才意外被完整保留到現在。


可是卻也一直讓這些老建築群任意的荒廢迄今,


直到2006,「剝皮寮」的東段部分才盈市政府整修成為歷史街道區,


不過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迄今還仍維持頹圮的老舊建築模樣。


所以這也是我認為有關單位對於文化建設維護過於緩慢的微詞阿。



 






 


老實說,漫步走在這種大都會的城市角落,


除了暫時可以撇開都會的煩囂和喧鬧之外,


又可以感受到這些建築群的歷史人文,


真的是一種最省錢也最節省時間的一種旅遊方式,


因為只要捷運一搭,在龍山寺站下車,沿著龍山寺走一下路就到了。


當然啦,既然為大家介紹了所謂的城市角落之旅,


少不得也要為大家介紹一下美食囉!


 


就在現今「剝皮寮」對面,也就是在廣州街上,


目前還有許多傳統小吃和中藥店繼續在營業,


其中當然是要以周記的肉粥和進財的切仔麵最為有名,


至於過去一點的西昌街則是以青草店和夜市聞名。


 


至於若要詳細了解以往「剝皮寮」街廓內的商店,

到底都是在賣些甚麼東西的話,您大可走進位於廣州街101號,


在這棟使用玻璃、鋼架的的建材,很巧妙地將舊有的建築形式隔離起來,


並將原先騎樓的二樓建築,規劃成為辦公室使用的「鄉土教育中心」,


自己親身體驗一下昔日常民生活的模式。


 


在這動新落成的「鄉土教育中心」裡所展示的文物,


係由剝皮寮附近的居民所提供,


大多是屬於傳統閩南式的生活禮俗,


以及日據時期、台灣光復初期使用的物件。


 


像出生艋舺頂新街的呂阿昌,


在日領時代獲得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並在今康定路與廣州街口,開設「懷安醫院」懸壺濟世,


如今在重新修復的剝皮寮(廣州街與昆明街口),亦屬於呂阿昌家所有。


呂家就提供了那個時期醫生出診的醫藥箱提供展,


只見那質樸的墨綠色鐵箱子,裡面裝著棉花、針管、藥瓶等簡單的醫療器材。


讓人看了,越發地激起了內心的思古情懷阿。


 


各位朋友,


「剝皮寮」是一個只要半天就可以滿足懷舊和享受美食的城市景點喔,


有空可以去逛逛喔,來個城市角落之旅吧!


 



 




 


延伸閱讀


 


◎剝皮寮的著名建築


 


永興亭


臺灣經濟日報社」發行人林佛樹舊址,在林佛樹一家搬離剝皮寮後,永興亭舊址陸續承租為布店、西服店、眼鏡行以及販售腳踏車和電視的二手商行。永興亭華麗的建築立面,依稀可見往日繁華。


 


茶桌仔店---秀英茶室、長壽號茶桌仔店


秀英茶室位於康定路173巷5號,是剝皮寮有名的傳統茶桌仔店,主要提供茶飲以及點心。自日治時代至拆遷為止,走過了80幾個年頭,林陳被抱、林秀英及郭林梅吉三位女士的經營,讓傳統的清茶店增添了溫婉的氣息。茶室店面歷經三次遷徙:從康定路179號遷至廣州街151號,最後遷至現址,但茶的清香、糕餅的新鮮及主人的好客,則是多年不變的好滋味。來客大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子,多來自於萬華鄰近區域,如中和、永和、士林、板橋等地,而較遠的

基隆、桃園、松山等地的常客也不在少數。由於茶室的設備簡易,所吸引的來向多為中下階層的一般民眾,特別是在鄰近市場經營販售生意的小販,以及過去臺北火車站的三輪車伕,都是秀英茶室的主要客源。小小的店面,來自各方的茶友齊聚其中談笑飲茶,是剝皮寮中獨具特色的景象。


廣州街161號的店面在戰後一分為二,分別經營長壽號茶桌仔店以及切仔麵店。由於茶桌仔店的經營者為陳長壽,因此店名也以「長壽」為名。長壽號自民國四十幾年開始經營,在店主辭世之後,店面由他的妻子、媳婦接手經營,由於店裡一直是各方茶客的集會所在,生意不惡。店屋前別具特色的三拱牌樓面,以及茶客們飲茶聊天的情景,都是剝皮寮獨具特色的景致。民國八十八年剝皮寮拆遷之後,遷徙到南寧路繼續經營。


 


道壇---威靈壇


  威靈壇,位於康定路173巷7號,是俗稱「師公貴」的道壇,日治時代至今歷經五代經營,由於在第三代高懋貴時事業到達顛峰,人稱「師公貴」,此稱號不脛而走沿用至今,目前掌壇者為第四代的高文垶和他的兒子。因屬於「紅頭」師公,主要進行收驚、補運、祝壽、驅邪避凶及招財納福等相關法事。民國八十八年剝皮寮拆遷之後,威靈壇遷至廣州街98號2樓繼續經營。威靈壇舊址房舍及庭園有著濃厚日本風味,庭園中盤根錯節的老樹及日式枯山水設計都體現了主人的品味。


 


旅館:日祥旅社


  日祥旅社位於臺北市康定路173巷17號,具有日式木格窗立面的古樸建築外觀。旅社原名「明和旅社分部」,由呂姓代書經營,是廣州街上明和大旅社的分店。而後旅社頂\讓給外地人賴先生,改名為日祥旅社繼續經營,直至民國八十八年剝皮寮拆遷前才結束營業。日祥旅社的性質類似於販仔間,為地區性的小旅社,客戶來源較為複雜,費用也較為低廉,一般多為中下階層民眾暫時居住。


 


 裝訂廠---太陽製本所


  原位於康定路173巷37、39號的太陽製本昕是臺北最早的裝訂廠之一,自日治時代至今歷經三代。在將近百年的經營中,太陽製本所歷經了手工製本至今日全面機器裝訂的過程,《故宮文物》、《蔣總統哀思錄》乃至於目前當紅的《西街少年》都是太陽製本所負責裝訂的書籍。在剝皮寮拆遷之後,太陽製本所遷至中和繼續經營,雖然往日樸拙的手工製本情況不再,附近居民協同摺書頁的合作分工也被機器取代,但太陽製本所在印刷裝訂業聚集的中和,找到了傳統與現代裝訂廠間的平衡點,秉持著製作精美書籍的信念而努力經營。


 


土炭販賣---土炭市


  土炭市在剝皮寮街西側,即今康定路與廣州街的交會處一帶,為昔日販售煤炭、木炭的店家聚集之處。由於形成售炭業聚集的情況,久而久之「土炭市」的名號不脛而走,後來由於道路的闢建,土炭市逐漸沒落。因為地處交通要道的交會處,加上秀英茶室當時位於廣州街151號,來往的茶客多為臺北車站的三輪車伕,三輪車的聚集成為此處的一個特色,之後因為秀英茶室搬遷至康定路173巷內,這樣的情況才逐漸消失。


 


 米店---宋協興


  宋協興號位於廣州街153、155號,為經營米殼販賣的商號。經營的宋家原居住於今日的臥龍街一帶,經營米殼的批發買賣並兼賣鴉片。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左右,因為躲避盜匪的緣故搬到萬華康定路173巷10號,仍舊經營米殼及鴉片販賣。日治中期,因為鴉片的販賣遭遇困難,轉而純粹經營米的批發、零售買賣,也因為市區改正,便將屋厝轉向廣州街,改建為西式的牌樓厝。光復後由於經營人手不足,生意有所影響,民國七十八年結束營業。在結束營業後,一樓店面曾出租作為機車行及自助餐店。宋協興號的房舍上,醒目的「宋」字樣,標示著當年宋家經營米業的輝煌。


 


浴池---鳳翔浴室


鳳翔浴室位於廣州街143號,由黃德所、陳姮月天婦合力經營,是一間傳統式的公共澡堂。光復初期,屋主曾經陸續開設桌球店、撞球館,直到民國五十二年有鑑於戰後人口爆炸、居住空間不足而缺乏浴室空間的情況,改經營浴室,成為鄰近民眾沐浴泡澡的場所。「鳳翔」對名來自於「鳳鳥逆風飛翔」的想法,經營者希望浴室的經營也能像鳳凰一樣,在逆風中自在飛,因此將浴室取名為「鳳翔」。由於鳳翔浴室屬於傳統式浴池,僅提供熱水和泡澡的空間,採行自助式的管理,因此收費較為低廉,前來泡澡的客人多為社會中下階層民眾。隨著時代變遷,經濟高度發展,生活品質提升,家家戶戶幾乎都擁有浴室及熱水器,到浴室洗澡消費的客人逐漸減少,鳳翔浴室也於民國七十六年結束營業。雖然浴室隨著人們需求降低而消失於市井之中,成為臺灣沒落的行業之一,卻也呈現了常民的生活歷程。在結邁營業後,一樓店面出租作為販售熱帶魚和古董的商店。





◎住在皮寮的名人:


 


皮寮位於艋舺,在兩百餘年的發展歲月中,有著常民百姓生活的點滴,也有著文人逸士到訪的足跡。清末知名的國學大師章太炎,便曾來到剝皮寮短居住,在此撰寫了數十篇文章。京都帝大醫學博士的呂阿昌醫師,亦在此處懸壺濟世,開設懷安醫院,造福無數百姓。著名報人林佛樹,則在剝皮寮永興亭開設了「臺灣經濟日報社」,報導臺北市民生經濟相關的新聞。


 


國學大師旅居剝皮寮


  據黃玉齋在〈章太炎與本市操觚界〉一文中的考證,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為今廣州街123號。國學大師章太炎,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戊戌政變失敗之時,為躲避清廷所頒布的「鉤黨令」,輾轉來臺避難。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十二月七日至隔年六月十日旅臺的半年期間,章太炎便居住在艋舺的福地藔街,並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欄記者,在報紙上發表了五十多篇對清廷批判及對臺灣觀感的文章。在臺期間,章太炎更參加了由日人組成的吟社,也在報紙上與日本文人唱和。在剝皮寮拆遷之前,廣州街123號曾開設了一家遠近知名的豆漿店。  


  因章太炎的國學貢獻,其來臺居所於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十九日正式由臺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廣州街123號和125號兩棟建物內部相通,125號二樓後進陽台牆面上還留有難得一見的泥塑聯文。


 


醫學博士懸壺艋舺


  呂阿昌在剝皮寮有著四棟房舍,係指昆明街298、300、302號以及廣州街97號等四棟樓房。呂阿昌祖籍泉州晉江,出生於艋舺頂新街(今西昌街),父親呂春營曾在鹿港的「錦玉香舖」擔任掌櫃,而後自立開業,在艋舺西昌街開設「振玉香舖」,遠近馬名。呂阿昌曾經就讀於艋舺公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大正四年(1915)年從臺灣總督府學校畢業後,呂阿昌在新莊開業,並進入杜聰明的藥理學研究室進行鴉片研究。之後,將醫院遷回艋舺,於今康定路與廣州街轉角處(今臺北國際商業銀行)開設「懷安醫院」,懸壺濟世,專長為內科及小兒科。昭和十年 ( 1935 )以〈阿片アルカロイドノ家兎血糖ニ及ボス影響〉一文獲得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其後歷任臺北市會議員、國大代表、臺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臺灣省醫師公會理事長等職,並曾擔任老松、龍山公學校的校醫,以及龍山國校家長會會長。民國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呂阿昌與蔡培火至屏東縣大武山上的藥草農場勘查,突然心臟病發,與世長辭,「懷安醫院」也隨之結束經營。


  呂阿昌醫師家屋位於昆明街與廣州街交會處,交通便利,在剝皮寮拆遷前曾出租作為檳榔攤皮用。房舍為水泥粉光的牌樓厝,女兒牆上有半圓弧形的山頭,騎樓則有兩根圓形間柱,在剝皮寮的街屋中獨樹一格。


 


著名報人操觚剝皮寮


  林佛樹,為著名的經濟記者,曾經擔任《臺灣新民報》經濟版主筆,並著有《臺灣經濟要覧》、《臺灣經濟の基礎知識》、《米殼管理と果荷機構》等多部經濟相關著作。於新民報擔任多年記者,在昭和十六年(1941)《臺灣新民報》改版為《興南新聞》之後,則擔任論說委員兼社會部長的管理職。林佛樹積極參與文化運動,大正十二年(1923)年,與蔣滑水等人成立了「臺北青年讀書會」。昭和十九年(1944)在戰時新聞統制政策下,《興南新聞》與全島其他五家主要報社共同被併入《臺灣新報》,戰後則則由行政長官官署接管,改名為《臺灣新生報》。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十日,林佛樹楊雲范萍吳濁流王詩琅等人一同發起《民報》,強調臺灣人反抗殖民統治的鬥爭精神,以自別於具有官方色彩的《臺灣新生報》。次年,林佛樹在住處(康定路163-~171號的永興亭)開設「臺灣經濟日報社」,以報導臺北地區糧食的相關行情為主,每日發行量約為千份。民國四十五年應聘為中興大學教師,也結束了「臺灣經濟日報社」的經營,舉家搬離剝皮寮。在經濟記者、教師的身份外,林佛樹也對於臺灣的文藝有著熱情,民國五十三年,參加了吳濁流為《臺灣文藝》創刊而灣辦的文藝座談會,發抒對於臺灣文學的看法。對於臺灣社會的熱情,也讓林佛樹的生平顯得多彩絢爛。


 


『鄉土教育中心服務台』


台北市廣州街101號~09:00-16:00


(週一休館)


 


http://hcec.tp.edu.tw


 


PS:以上部份照片引用字網路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ne'view 的頭像
    Shane'view

    Shane's View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