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在1949年由張邱東松所發表的「燒肉粽」,
可以說是很成功的將「市井小民之聲」轉換為歌曲的經典之作,
也可以稱得上是台灣歌謠中最具代表性的行業歌曲。
1949,由於國民政府剛播遷來台,
當時社會的物價漲得飛快,
(那個年代四萬塊舊台幣只能兌換一塊錢新台幣)
造成普羅大眾生活的極為不安定,且失業問題又異常嚴重,
這樣的環境,對於一直期盼光復的台灣人民來說,
無疑是一個非常嚴酷的打擊。
因此在這首歌曲中才會有下列這樣非常寫實的敘述:
『自悲自嘆歹命人,父母本來很疼痛,
乎我讀書幾落冬,出業頭路無半項,
暫時來賣燒肉,燒肉粽,燒肉粽,賣燒肉粽』,
○「燒肉粽」的歌詞〈詞曲:張邱東松(1949年)
自悲自歎歹命人,父母本來真疼痛,乎我讀書幾落冬,
出業頭路無半項,暫時來賣燒肉粽,燒肉粽 燒肉粽,賣燒肉粽!
要做生理真困難,若無本錢做袂動,不正行為是不通,
所以暫時做這款,今(擔)著認真賣肉粽,燒肉粽 燒肉粽,賣燒肉粽!
物件一日一日貴,厝內頭嘴這大堆,雙腳行到要撐腿,
誅著無銷上克虧,認真在賣燒肉粽,燒肉粽 燒肉粽,賣燒肉粽!
要做大來不敢望,要做小來又無空,更深風冷腳手凍,
誰人知我的苦痛,環境迫我賣肉粽,燒肉粽 燒肉粽,賣燒肉粽!
燒肉粽的叫賣聲,曾經是那麼句耳熟能詳的聲音,
從當年穿梭街弄騎鐵馬沿街叫賣,
再加上郭金發先聲渾厚的低音唱出「燒肉粽」的曲調,
迄今在回憶起來,還真的是記憶猶新呢。
「燒肉粽」,是張邱東松在一九四九年所發表的歌曲,
根據張邱東松夫人的回憶,燒肉粽的創作由來是這樣的:
有一天,半夜三更,張邱東松正在批閱學生的考卷,
夫婦兩人閒著無事開始聊天,
忽然聽到一陣陣淒涼的「燒肉粽」叫賣聲,
她心想:晚睡的人們,聽到這親切的呼喚,必然食指大動,
但是又有誰去憐憫他們的夜生活的辛苦呢?
於是她建議她的先生何不為這些小販寫一首歌。
於是「燒肉粽」這首歌曲就這樣誕生了。
「燒肉粽」這首歌發表的年代,
正是國民政府遷台的那一年,
當時的台灣所面臨的是極為動盪不安的局面,
加上通貨膨脹和上嚴重的失業率,
好像也只有作小生意,才能成為最好的出路。
而肉粽是台灣最具特色的一種食品,
同時它是民間端午節應景的食品,
也因此才有人開始做賣「燒肉粽」這種沿街叫喊的小生意。
「燒肉粽」這首歌曲首尾,都以「燒肉粽」的叫賣聲,
用來增加整個曲調的氣氛,並以探戈的節奏,
成功地表達出鄉「音」化的「市聲」,
這也是張邱東松繼「收酒矸」後,再度可以傳世的經典作品。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心聲,
「每一首歌都有一個時代背景」,
這是名小說家黃春明先生說過一句話,
因此只有抓住當代社會的脈動所創作出來的作品,
才能成為真正見証歷史的聲音,
「燒肉粽」這首歌曲,除了表達市井小民的心聲之外,
同時更成為一九四九那個年代的聲音,
這也難怪會被列為台灣戰後四大名曲之一。
○禁歌的緣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
同時也開使了一連串的文化禁令,
先是下令全面停止報紙上的日文版,
徹底切斷台灣人接受資訊、表達情感的文字工具,
繼而就是一連串的禁講日語、禁播台語歌、禁講台語等等嚴厲的措施。
在這一連串的措施中,以禁播台語歌最早執行。
此項戒嚴的迫害,就是從一九四八年的五月六日開始的,
遭受迫害的是當時正風行的台灣流行歌曲《收酒矸》。
「收酒矸」這首歌大約是在一九四八年四月左右出爐,
立刻受到非常熱烈的好評,民間到處都在流行,
曲盤(唱片)也很暢銷,一些廣播電臺都會在節目中選播,
因此,使「收酒矸」與同年出爐的「補破網」的兩首歌曲,
雙雙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流行歌。
可是,經過將近一個月之後,
由國民黨掌管文化控制的部門(新聞局)就講話了,
認為「收酒矸」的歌詞內涵不妥,
於是下令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出面處理。
台北市教育局面對全島都在熱烈流行的情況,
一時還真的不知如何下手,
最後才選擇了播出「收酒矸」頻率最多,
收聽率也最高的台灣廣播電臺開刀,
在一九四八年五月五日以正式公文下令即日起禁播,
隨後,當時由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台灣省政府,
更進一步得實施全面性的禁播、禁唱。
這首「收酒矸」的原始歌詞共分三段:
『我是十六歲小孩,自細(小)父母就真散(窮),
為了生活不敢懶,每日出去收酒矸。
有酒矸,通賣否?破銅舊錫簿仔紙可賣否?』
『每天清早就出門,挨家挨戶去訪問,
不敢亂來四處玩,為了三餐去努力。
有酒矸,通賣否?破銅舊錫簿仔紙可賣否?』
『前天去過太平通,今天該走大龍峒,
為著生活的保障,不顧大雨和大風。
有酒矸,通賣否?破銅舊錫簿仔紙可賣否?』
這是一首典型的寫實歌曲,
描述戰後台灣的社會情景,
充分反映了當時人民窮苦為了生活奮鬥的實況,
然而,禁播、禁唱的理由卻是這樣短短的一句話:
該歌曲『歌詞卑鄙陋劣,委靡懦弱,有傷風化』。
如此昧於現實的理由,在當時曾經引起不小的反彈,
不料當時的台北市教育局黃啟瑞局長卻出面說明,他說:
『一個十六歲的兒童,正當在學校受基本教育的時候,
何堪流落街頭做這毫無意義的行業,況且台灣各方面正待進一步建設,
尤以兒童教育更為重視,而收酒矸歌詞中,對於兒童實有很多汙衊。』
黃啟瑞上述的談話,很明顯的就是在刻意掩飾現實,
有意為當時貪汙無能的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社會所造成的罪惡脫罪。
然而,在當時的恐怖正治的氣氛下,
禁播、禁唱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
而且曾「收酒矸」這首歌開了頭之後,
後來所謂的禁歌,開此逐漸多了起來,
甚至成為往後四十多年來的常態政策,
而被查禁的歌曲曲名幾乎可以印成厚厚一本書,
當然所有查禁的理由都是同樣顢頇和無理的。
幸好張邱東松創作力旺盛,
他在一九四九年蔣政權自中國敗退台灣的時候,
繼「收酒矸」之後,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燒肉粽」,
名列戰後台灣四大流行歌曲之一。
PS:
後來也有一說,因為當時中共利用這首歌來宣揚台灣民的困苦,
連小孩子也要考收酒矸和破銅爛鐵才能求得溫飽,因此才下令禁唱。
張邱東松
延伸閱讀
○張邱東松個人簡介
張邱東松,台中縣豐原鎮人,一九○三年出生,「張邱」是雙姓。他因執迷音樂,雖然做過洋服店(西裝行)的老板,但仍以教唱、賣唱為主要營生。
日據時代他是中部有名的「辯士」,替人解說電影劇情。戰後,曾組「鄉音藝術團」,後進入台北市立女子初級中學任教,也曾應呂泉生之邀,在「台灣廣播電台」上節目。
張邱東松的創作,一向自己包辦,也稱得上是多產作家,有「划船歌」、「千山萬水」、「台北小雨」、「月光光」、「海風」...等作品,惜已軼散,尤其「收酒矸」、「燒肉粽」兩首描寫小市民生活的「市聲」之作,足以令他留名於台語歌壇。他的晚年很不得志,一九五九年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