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啦!杯底不可飼金魚,好漢剖腹來相見。
拚一步!爽快麼值錢!
飲啦!杯底不可飼金魚,
興到食酒免揀時,情投意合上歡喜。
杯底不可飼金魚,朋友弟兄無議論,欲哭欲笑據在伊,
心情鬱卒若無透,等待何時咱的天,哈哈哈哈,醉落去!
杯底不可飼金魚 啊」
這首「杯底不通飼金魚」,
是呂泉生老師在二二八事件後,
為消弭省籍情結而創作的詞曲。
他並且強調,此曲沒有所謂的「政治性」,只有「世界性」,
因此呂老師曾經透過多位演唱家分別在國內外演唱這首曲子。
呂泉生老師,可以說是一位耕耕台灣音樂最久、最勤勞的「音樂園丁」。
在日領時期,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用強制的手段徹底消滅漢文化,
但呂泉生老師並不害怕日本人的壓迫,
在當時就敢採集「丟丟銅仔」、「一隻鳥仔哮救救」、「採茶歌」..等民謠。
透過這些台灣民謠的傳遞,來傳承台灣的歷史與文化。
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派員來台接收,
但因為主其事者一意孤行的錯誤政策,
導至發生慘烈的「二二八事件」,
並也因此種下了省籍情結衝突的禍因。
呂泉生老師,有感於「二二八事件」對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傷害,
為了彌補本省人與外省人因不斷的衝突、廝殺後所造成的傷痕,
1949年,呂泉生老師特地寫下這首「杯底不通飼金魚」,
他盼望用這首詞曲,能夠讓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
不要再分本省或是外省人,都要和樂的在一起過生活。
從歌詞中的「飲啦!杯底不通飼金魚,好漢剖腹來相見...」。
我們就可以看到那種千杯飲盡、一笑泯恩仇的大氣和豪邁了!
呂泉生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詞:王昶雄 曲:呂泉生〉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雖然春天無久長,總會暫時消阮滿腹辛酸。
春光春光你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心愛彼的人,
雖然人去樓也空,總會暫時給阮心頭輕鬆。
所愛的人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心愛彼的人。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
雖然路途千里遠,總會暫時給阮思念想要返,
故鄉故鄉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
雖然前途無希望,時消阮滿腹怨嘆,
青春美夢今何在,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
除了「杯底不通飼金魚」這首歌曲外,
呂泉生老師還有一首膾炙人口並傳唱不已的歌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呂泉生先生除了自己創作詞之外,
也一直鼓勵身邊的朋友和他一起寫歌,
其中一位就是和他共同寫下「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這首歌的作王昶雄先生。
呂泉生先生和王昶雄先生兩人,
曾經共同為台灣樂壇創作了許多動聽的藝術歌曲,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是他們兩人合作的第一首歌曲,
這首歌完成於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
首次發表演唱,
是由當時的台灣省文化協會的男聲合唱團在台北中山堂公開演唱。
由於在民國五十年代的台灣,
隨著經濟型態的轉變,
導致許多年輕的農村子弟都紛紛跑到都市求發展。
然而,對於這些離開家鄉、父母與妻子或是女友的異鄉遊子來說,
一個人到都市打拼,面對著陌生的城市,
心中難免產生的孤單和無助的感嘆,
而這一首「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正好可以唱出了許多異鄉遊子的心聲,
因此這首歌發表後不久,
就已經成為街頭巷尾傳唱的歌曲。

王昶雄
延伸閱讀
○台灣客籍音樂家「呂泉生」小傳
呂泉生1916年7月1日 出生於台中縣神岡鄉,祖籍福建詔安。
父親呂如苞為自耕農,家境富裕,並為基督教家庭,呂泉生從小在教會的薰陶中成長,喜愛唱歌。1924年就讀豐原岸里公學校,1930年入台中一中後,隨陳信貞老師學鋼琴。1936年負笈東瀛考入東洋音樂學校(東京音樂大學之前身)主修鋼琴,後因手臂拉傷、傷及神經,影響彈奏,通過主修考試,改習聲樂。
1939年秋於東洋音樂學校畢業之後,曾擔任東寶日本劇場的聲樂隊以及NHK廣播電台的特約歌唱家,餘暇並師事東洋音樂學校田為山教授,研習理論作曲。 1943 年返台,職司台北放送局文藝部擔任歌唱指導、合唱指揮、編曲、作曲等職。台灣光復後,曾歷任台灣廣播電台演藝股長、中國廣播公司音樂組長、省交合唱團指揮、台灣省文化協進會音樂委員、文協合唱團指揮、台灣省教育會《新選歌謠》樂刊主編等職。
1957年接受榮星兒童合唱團創辦人辜偉甫先生邀請,擔任該團團務指導及指揮工作。1958年任實踐家專音樂教師,1969年並擔任該校音樂科首任主任,時達八年之久。1986年自實踐家專退休,專職榮星兒童合唱團的發展與歌曲寫作工作, 1991 年自該團退休,同年年底,赴美國定居。1992年11月獲頒全國第四屆金曲獎特別獎。
呂泉生的作品以聲樂為主,1943年回台之後即投身台灣文藝運動的他,特別有心於民謠的改編與創作,留日期間,利用返台假期即已開始展開民歌採譜的田野工作。經他長期採集編譜的台灣民謠包括《丟丟銅仔》、《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救救》、《快樂的聚會》(邵族歌謠)……等。經過他改編的這些歌謠不但在台灣已家喻戶曉,而且也在廣大的華人音樂世界中廣泛流傳。
呂泉生對本土文化的關懷特質深深影響他的音樂風格,尤其是福佬語歌曲,不僅充滿鄉土色彩,音樂旋律也多能與語言旋律相配合,既優美又好唱,常令人錯以為是民謠。創作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搖嬰仔歌》,「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吋,嬰仔嬰嬰惜,一暝大一尺……」,即是典型的代表。1945年6月8日晚上,呂泉生首次在廣播中播放這首歌,由他的學生黃月蓮主唱。播出之後,立刻引起極大的迴響,由於當時抗戰已近尾聲,對於很多被迫離鄉背井的台灣人而言,這首既溫馨又充滿關懷之情的音樂,確實能帶來撫慰心靈的力量。
寫於1947年的《杯底不可飼金魚》是一首飲酒歌,勸酒時叫人杯底不要剩下酒,一飲而醉、一醉方休。但其實際的寫作背景,是緣於「二二八事件」後,對省籍衝突的感慨。呂泉生認為,在這片土地上,無論發生什麼事,如果每個人都願意「剖腹來相見」,彼此肝膽相照,那麼就不會有這麼多的誤會產生了。因此該曲《杯底不可飼金魚》表面看來確實是標準的飲酒歌,其背後所隱藏的卻是亟欲化解仇恨的勸世心情。至於其音樂,五聲性的旋律與福佬語歌詞配合的天衣無縫,充分表現出樸實、簡鍊、豪爽、自然的情趣,也使得這個曲目成為台灣民眾耳熟能詳的傳唱歌曲之一。
而由於身為「榮星兒童合唱團」的團長兼指揮,呂泉生一生所寫最多的當屬兒童歌曲與合唱曲。該團是台灣兒童合唱教育的先鋒,民國五○年代,在榮星兒童合唱團的帶動下,全國各地的國民小學和各縣市的兒童合唱團也紛紛成立,甚至當時很多父母都以能讓小孩進入「榮星」為榮。呂泉生對國內兒童合唱團的推動也為他贏得了「台灣兒童合唱的大家長」之美譽。而「榮星」也著實成為呂泉生音樂生命中重要的共同體,它的存在,使得呂泉生在不知不覺中,先後改編及創作二百餘首歌曲。
這些歌曲的題材從親情、友情,遊戲、工作,寫景、寫物,到道德思想、生命教育,乃至宗教信仰……等等,無所不包。在音樂方面,無論旋律及和聲都相當優美,而且每一首皆有其出奇制勝之處,讓人在不覺中,總能陶醉其中。其兒童歌曲尤常表現明朗、輕快的風格,表現了孩子們歡樂愉快的心境,與豐富的內心世界。
呂泉生晚年定居美國洛杉磯,那時候雖已90高齡,但還是保持創作的慾望,直到2008年3月17日辭世為只。
從1943年投入音樂創作到今天,超過半世紀的寫作生涯裡,他個人的生命史幾乎無法與台灣音樂發展史分割。他的歌曲,其內涵深入台灣人的生活,也在樸實中,反映了台灣各個時期的發展;在音樂風格表現中,他凸顯的特色則是優美、純樸的民謠風,不僅為大眾所喜歡並廣為流傳,同時也為台灣樂壇建立了獨特的歌曲風格。
○詩人醫生王昶雄
王昶雄(1916年-2000年)本名王榮生,臺灣淡水鎮人,牙醫,知名作家。
他的寫作作品橫跨台灣日治時期,二戰戰爭文學,國民政府戒嚴與解嚴後。
身為台灣戰爭期新文學知名作家的他,其中以1943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奔流》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爭議。戰前被視為皇民化文學尖峰佳作的該作品,在戰後有著媚日與抗日的兩極評價。
1916年生於淡水的王昶雄,本名王榮生,昶雄是他的寫作筆名。王父從商,母親亦為他父親的商界幫手。也因父母往來台灣與中國兩地,他幼年生活並沒有與父母一起生活,而是由居於淡水老家的外祖母帶大。
1929年,在日治時期淡水公學校完成基礎教育的王昶雄赴日就讀,入學於東京郁文館中學。1931年,郁文館中學畢業後返台唸高等中學,就讀學校為當時位於臺北市中正區的臺灣商工(今開南商工)。1935年考上日本大學文學系,隔年因父親過世,考慮生計,轉學至牙醫科系,棄文從醫。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積極於台灣推動「皇民化」的台灣總督府不但廢止各種官方文書的漢文註記,禁用華文,也下令廢止民間報章、雜誌漢文作品專欄。同時,本以漢文白話文為主的台灣新文學運動,被迫轉以日文發展。而1937年-1945年間,「以日文寫作且表達台灣意識」的台灣「戰爭期」文學,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王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