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網,目眶紅,破到這大孔....。」


台灣光復的初期,在經歷了二二八事件後,


民間老百姓的生活可說真是百廢待舉。


而補破魚網,猶如台語諧音「補希望(魚網)」,


無非希望透過「補破網」的來縫補過去的失望與悲情,


期待締早美好未來的新希望。


 


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沒有像我們現在那樣的自由,


很多文字創作若是太過灰暗或是牽涉到批評時政,


常常會被當時的主管機構取締或是禁止出版。


 


根據李臨秋的後人透露,


「補破網」原作歌詞本只有兩段,


但是因為歌詞被有關當局認為過度灰澀,


連帶所及,不僅這道歌曲遭禁唱之外,


連同名電影「補破網」也遭禁演。


李臨秋先生當時為了不想拖累電影公司,


因而被迫寫下第三段團大結局的歌詞:


「漁入港,好年冬,歌詩滿漁港,


今日團圓心花香,從今免補破網。」。


 


因此李臨秋老先生臨終前經做過這樣的表示,


因為「補破網」第三段歌詞非出於他的自願,


因此希望後人若唱到這首歌曲時,


只要唱前兩段歌詞就好了,


因為這才是他最原始創作精神。


 



 


 


「補破網」1948王雲峰曲、李臨秋詞)


 


「見著網,目眶紅,破到這大孔,


為著前途鑽活縫,找傢俬補破網。


手偎網,頭就重,悽慘阮一人,


姑不利終罔震動,夯網針接西東,


天河用線做橋板,全精神補破網。」


 


這首「補破網」,


1948年李臨秋為永樂戲院上演的舞台劇「補破網」所寫的一首主題歌,


經王雲峰譜曲發表後,風靡一時,


這首歌代表「補希望」(捕魚網的台語諧音)的補破網,


雖是舞台劇電影「補破網補情天」的主題曲,


但因為流傳的時代正處於於戰後初年,


充分表達了台灣廣大人民的心聲,


以及對於二二八事件衍生的裂痕後那一種期待融和的願望,


也因此使得這首歌曲和戰前所寫的「望春風」成為李臨秋的招牌歌曲。




 



 



 


○「補破網」被禁唱的故事


 


1948年春節期間,


「台北市電影戲劇促進會」,為了增進會員彼此間的情誼,


特別在台北市迪化街永樂座戲院舉辦「春節會員遊藝會」,


由「永樂勝利劇團」演出「破網補情天」舞台劇,


這首由李臨秋作詞,王雲峰作曲的「補破網」,


便是這齣舞台劇的主題曲。


 


這首「補破網」經常被用來隱喻國民政府來台,


接連發生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後,台灣人民敢怒不敢言,


文化工作者也像閹雞一樣叫不出聲,整個台灣社會已經「破糊糊」,


由於歌詞中「漁網」和「希望」的台語音相同,


意指需要全國同胞大家提起針線,一針一針,共同來縫補社會的破網。


 


這齣舞台劇在全台公演受到歡迎,


後來,李臨秋的表兄陳守敬出資將這齣舞台劇拍成電影,


片名就叫「破網補情天」,影片中延用這首「補破網」做插曲,


卻被新聞局以「補破網」的歌詞過於灰色予以禁演,除非修改歌詞。


為了不讓表兄的資金血本無歸,李臨秋勉為其難地寫了第三段歌詞,


用「今日團圓心花香,從今免補破網。」來作喜劇性的收場,


迎合新聞局的要求,這部電影才得以解禁上演。


 


事實上,當初李臨秋創作這首歌的初衷,


其實是因情場失意而寫的,應該算是一首「失戀歌」,


目的在喚回情人的感情。


 


戰後不久,李臨秋相當仰慕一名女子,


兩人卻在農曆七夕那天吵架,不歡而散,


回到家後,懊惱不已的李臨秋就寫下這首歌,


並拿給好友王雲峰譜曲,試圖挽回這段感情。


歌曲寫好後,李臨秋還聘請樂團和歌手到這名女子住處演奏,


唱出這首「補破網」,希望該女子能夠回心轉意:


 


這一補,果然將兩人的嫌隙給補了起來,兩人合好如初。


各位讀者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或許會跟我一樣,


都會相信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一定比反映時事要來得輕鬆。


 


根據李臨秋的兒子李修鑑表示,李臨秋晚年時,


看著社會的亂象,覺得這首歌用來控訴執政者的不義也相當貼切。


只是在他生前,不喜歡人家唱第三段歌詞,


因為在第二段歌詞中「全精神補破網」,


已經跨越了「看著網,目眶紅」的失意,對未來充滿著希望,


至於為迎合當政者的第三段「魚入網,好年冬」,實在是畫蛇添足。


 



 


「望春風」〈作詞:李臨秋 作曲:鄧雨賢〉


 


獨夜無伴守燈下  春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看著少年家
果然漂緻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
想要問伊驚呆勢  心內彈琵琶

想要郎君做尪婿  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採  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  開門甲看覓
月娘笑阮憨大呆  被風騙不知


 





延伸閱讀:


 


 


○「李臨秋」的故事〈本資料取材於 台灣歌謠臉譜/郭麗娟〉



三0年代那個時候,電影院內播放的都是黑白默片,因此必須仰賴電影解說員〈俗稱的「辯士」〉,在戲院現場隨電影情節為觀眾解說劇情。


1932年,台灣戲院引進上海聯華影業拍攝的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後,


為了宣傳這部電影,因此戲院請來了當時著名的辯士詹添馬和王雲峰兩人,按照電影的情節,寫下了這首「桃花泣血記」的台灣歌謠,並由當時的古倫美亞唱片將它灌成曲盤〈唱片〉,沒想到這樣的宣傳方式竟然廣受歡迎,而「桃花泣血記」也成為了台灣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曲。


也因為這樣,往後台灣所引進的電影也都開始仿效這種寫宣傳曲的作法。


 


 


1934年引進台灣的電影「人道」,它的宣傳曲就是由當時任職於永樂座的李臨秋作作詞,邱再福作曲,青春美主唱,並由「博友樂」唱片所行。


 


「家內全望君榮歸,艱難勤儉送學費,


那知踏著好地位,無想家中一枝梅。」


 


李臨秋的歌詞描寫著一位苦守家中的妻子,將滿腹對只顧追求功名,薄倖郎君的怨懟,透過歌曲娓娓道出,現場的觀眾在戲院內,莫不為為劇中女主角悲慘的遭遇,紛紛掬一把同情之淚。


 


李臨秋,一九0九年出生於台北牛埔庄,也就是現在的雙連附近,李臨秋的祖父早年賣油,常有農人拿米糧來跟他換油,後來就改開輾米廠,生意相當好。


李臨秋的父親是家中獨子,家境優渥,備受寵愛,飽讀詩書。因此李臨秋自幼受父親教誨,長大後入台北市大龍峒公學校就讀,並於1922年畢業。


 


由於李臨秋的父親交遊廣闊,四處為人作保,最後,輾米廠因幫人作保被查封,財產也沒了,那一年剛好是大正十四年,李臨秋才十六歲。


房子被查封了,總不能讓一家大小流落街頭,當時李臨秋就向有姻親關係的「錦記茶行」,商借房子好安頓家人入住,同時也進入「高砂麥酒株式會社」,


當起三個月一聘的臨時工友,月薪十二元,〈「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就是現在的「建國啤酒廠」〉。


當了一陣子的臨時工友後,這才轉入永樂座戲院當「茶房」。當時的用樂戲院,觀眾只要憑著票根,就可免費喝茶,桌上有一壺茶水,「茶房」在電影開演前及中場休息時,會提著一大壺開水幫觀眾沖茶。


 


由於當時電影院播的都是默片,所以需要有專解說劇情,解說劇情需要「辯士」和三人一組的「樂隊」,當時最有名的「辯士」是詹天馬,樂隊則以王雲峰為主。


有一回,詹天馬看著影片上的字幕,突然有一個字一時唸不出來,


站在身後的李臨秋馬上告訴他怎麼唸,詹天馬驚訝於這個年紀輕輕的「茶房」,竟然有此學問,於是就鼓勵他試著寫寫劇本和電影本事。


「劇本」就是將電影的口白、音效謄寫出來,提供給辯士和樂隊於劇情解說時參考。而「本事」就電影劇情大綱和歌詞,


當時看電影的觀眾都會拿到一張電影「本事」,以利瞭解劇情。


自此,李臨秋的工作也從「茶房」升格為「文書」。


 


1934年,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張織雲主演的電影「懺悔」在台北永樂座上演,李臨秋就曾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寫詞,並由洋琴高手蘇桐譜曲,純純主唱,古倫美亞唱片發行。


同年,李臨秋的祖母過世,因家道中落沒錢辦喪事,李臨秋就寫了好幾首電影宣傳曲曲的詞,拿去古倫美亞唱片「當歌」。


「當歌」?
李臨秋的么子李修鑑笑答:「據父親當時的說法,家裡實在沒有錢,但要開口向唱片公司借又開不了口,乾脆把寫好的歌以一首五元的價格,典當給唱片公司,先拿到錢辦喪事要緊。」


古倫美亞唱片的日籍老板柏野正次郎也頗通情理,接受李臨秋這種史無前例的「當歌」要求。李臨秋寫過的影宣傳曲計有:「懺悔」、「倡門賢母」、「人道」、「一個紅蛋」」.....等。


除電影宣傳曲外,他的第一首創作歌謠就是流傳至今的「望春風」。


在三0年代那個時代裡,婦女的社會地位仍然相當的低落,女性一職被看成男人的附屬品。對古典小說頗有研究的李臨秋,從「西廂記」裡得到靈感,


他想寫一首說出女性心裡話的歌,讓女性也能 勇敢表達自己的情感,


於是他寫下這首「望春風」,由鄧雨賢譜曲。在第二段的歌詞中:


 


「想要郎君做尪婿,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將女性內心對愛情的渴望,表達得淋漓盡致。


但是在當時,女性的感情仍被壓抑,內心的情意是不容許輕易說出口,否則就會被看成輕浮、不正經,因此,儘管內心對「少年家」充滿好感和愛意,也只能放在心裡,歌詞最後就把這種愛在心裡口難開,期待意中人能和自己靈犀相通,主動上門來提親,這種微妙的心思,牽動全身每一絲纖細的神經,即使只是隔牆花影動,也會懷疑是不是有人來了?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


月娘笑阮憨大獃,茯風騙毋知。」


 


結果還被看過千古多少紅塵俗事的月娘取笑,原來只是風吹動門扉的聲音;又氣又惱,摻雜些許失望,只能倚門望月興嘆了。


 


李臨秋、王雲峰、陳秋霖、蘇桐,這幾個好友經常到茶店、酒家喝酒,言談間難勉互相褒貶,有一回談到作詞,他們就問李臨秋除風花雪月外,


能否以台灣的景物為主題寫詞,李臨秋就試著以台灣四季花卉為主題寫出「對花」,並以台灣春夏秋冬季節的更替寫出「四季紅」,以台灣四季生產的水果寫出「四時春」,從這些歌詞中的對仗工整,不難看出李臨秋在文學方面的涵養,以他及對於周遭環境敏銳的觀察力。也難怪他常自稱為「公學士」〈大龍峒公學校畢業〉。


 


離開永樂座戲院後,李臨秋曾出資拍攝電影,成立「永樂影業社」,當時,台灣沒有拍攝電影的設備,電影都採港台合作,演員各半,在香港拍攝完成後,再運回台灣放映。李臨秋的「永樂影業社」製作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桃花鄉」,電影相當賣座,李臨秋也把由陳達儒作詞、王福作曲的「桃花鄉」用作電影宣傳曲,只是將歌詞因應劇情而略有修改。


當時電影放映到一半或結束時,演員會隨片登台,歌手也會演唱電影宣傳曲,


這部「桃花鄉」捧紅女主角「丁蘭」,每次一登台,觀眾都爭睹她的風采,這首「桃花鄉」也由電影宣傳曲成了流行曲,紅極一時。


 


「桃花鄉」的賣座,繼續鼓舞李臨秋繼續投注資本拍攝「搖鼓記」和「沉香扇」兩部電影,結果票房不如預期,投下的資金不但血本無歸,連全家棲身的透天厝也得把樓下賣掉才能把債務還清。而他親身創立的「永樂影業社」也隨之歇業。


 


在李修鑑兒時的記憶中,大約一九五三年前後幾年,父親還常跟歌謠界的朋友聚會,吃過飯後,王雲峰拉小提琴,蘇桐操彈洋琴,陳秋霖拉大管弦,


一群人彈彈唱唱,唱自己寫的歌。


李修鑑印象最深的是陳秋霖的太太寶珠阿姨歌唱得真好。父親有時和朋友跑酒家,年紀最小的他既是母親的眼線,也是父親用以障眼的盾牌,


當時有名的酒家如「黑美人」、「東雲閣」他都去過,每次一到酒家,酒家小姐就先去買雞腿巴結他,回家後才不會亂說話。


 


七0年代,五十幾歲的李臨秋已呈半退休狀態,沒事喜歡到淡水河畔喝茶。


喜嚐杯中物的李臨秋,獨愛士林酒場的紅露酒,他寫過一首「不醉不歸」,


這也是他生前最喜愛的一首歌,這首歌曲,頗有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一詩中的豪邁之情。


1979212日李臨秋病逝,享年六十九歲。李臨秋雖然學歷不高,作品卻處處流露文人氣質。





 


 


 


○「桃花泣血記」


 


「桃花泣血記」是一九三二年,「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所出
品的一部影片,由十萬蒼編劇,阮玲玉、金燄飾演女主角琳姑和男主
角德恩。


德恩是一位富家子弟,而琳姑是一位貧困的牧羊女,這部電影的劇情
是描述封建禮教壓迫下,由於「門不當、戶不對」,在「德恩老母無
理解」的現實情況下,這一對擁有「新思潮、新觀念」而努力爭取婚
姻自由的年輕男女因門楣之見而演變成悲劇的故事,在那種婚姻必須
全權聽命於父母之言的年代,「桃花泣血記」頗能打動年輕人的心。


台灣的電影從業者為了推廣本片,想出了製作宣傳歌曲的點子,他們
委請了台北市大稻埕兩位著名的「辯士」(黑白默片解說員)」詹天
馬和王雲峰來為這首歌曲譜詞譜曲。


 


桃花泣血記用民間傳統敘事歌謠的「七字仔」來創作,歌詞共有十二
段,現在廣泛傳唱的僅有前四段,而歌詞最後也頗帶有宣傳的意味「
結果發生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就像章回小說中「欲知後事如
何?請看下回分曉」的手法一般。


 


這首創作歌曲隨著電影宣傳,傳唱全台,引起了日籍企業家柏野正次
郎的重視,乃成立了「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並錄製唱片發行,也使
「桃花泣血記」成為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


「桃花泣血記」開啟了台灣流行歌壇的序幕,這種「劇情歌詞」也影
響了日後的創作方式,這首超過了六十年的老歌,一度被遺忘,還好
由於它頗具有「歷史價值」所以在台語歌謠的尋根當中,又被發掘出
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