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對南管有興趣,
源自於我有一次信步走到萬華龍山寺斜對面的「莽葛拾遺」二手書店,
正當我當時正在興奮自己可以無意中發現一家那麼有文化氛圍的舊書店時,
更讓我驚艷的是,店裡傳來以泉洲古音吟唱的唐詩聲音,
經過詢問後,才知道店裡播放的正是南管名家王心心的作品。
真正喜歡南管,開始慢慢深入了解南管的歷史沿革,
則是因為好友閒雲樓主的邀請,
在中山堂親自聆聽了王心心的現場表演後。
對於崑曲的粗淺了解,
則來自於求學時候對於教課書上國學常識的記憶,
只知其始於元曲,也就是元朝雜劇的戲曲藝術。
後來是看了由白先勇製作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後,
才對崑曲有了興趣,並開始作一些簡單的資料收集和研究。
十二月五日晚上七點半,仍舊承蒙好友閒雲樓主的幫忙購票,
讓我在台北新舞臺得以首次觀賞到傳統戲曲史上五百年來頭一回,
由南管名家王心心和崑曲名角錢熠共同攜手演出的「霓裳羽衣」。
的確,這一場演出的確算是難得一件的創舉,
一位是從南管故鄉的福建泉州長大,
卻因為南管,遠嫁來台的「南管女兒」王心心。
另一位則是出身於上海崑劇團,卻為崑曲出走異鄉,
從此踏上一條藝術不歸路,
並在美國林肯中心演出全本「牡丹亭」的最佳杜麗娘代言人錢熠。
由其是南管和崑曲還一同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所以能夠現場聆聽這樣精采的演出實屬難得。
由於南館和崑曲的流傳和演近都屬江南,
加上兩者有不少雷同的曲牌名,
雖然內容迴異,
如果用崑曲和南管共同的曲牌去搭配,
到底會產生怎麼樣的效果呢?
我想這也就是現場觀眾非常期待的。
或許真的兩種戲劇都源自於南曲系統的關係,
加上兩種音樂都有一個共同的表演樂器琵琶,
所以以南管極簡與清雅所代表的仙樂,
和崑曲的婉轉與典雅的人間音樂,
再選用崑曲「長生殿」為本中的「霓裳羽衣」,
作為這場音樂舞劇的演出內容,
的確為兩者共同譜出了南管與崑曲的一段音樂因緣。
舊霓裳,新翻弄。
的確,這場的演出,
似乎呈現出了王心心和錢錢熠兩人的企圖心,
想藉由這樣子的結合演出,
試圖在梨園戲劇裡創下新的記錄。
因為既然南管和崑曲都以同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而從文化遺產這個四個字裡就看得出來,
既然屬於遺產,
那也就是表演者和觀賞者越來越少的同義詞阿,
多虧了這兩位勇於創新的人,
讓這兩個世界文化遺產得以創新的型式繼續流傳下去。
整個「霓裳羽衣」的演出總共,成為四段:
分別為「春睡」、「聞樂」、「製譜」、「霓裳羽衣曲」。
文本則借用明代洪昇所寫崑曲「長生殿」,並加以改編,
將原本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兩人的愛情故事,改成以「音樂」j主角。
由錢熠飾楊貴妃,王心心則飾演上元仙子,
也同時邀請到了香港電影「倩女幽魂」、「功夫」的名服裝造型設計師陳顧方,
為錢熠設計一襲長達4公尺的華麗紅色披風,
而上元仙子則由珠串白紗表現其清雅純淨。
一個多小時的演出,
可以稱得上讓觀眾聽和看到了一場精緻文化的精采演出。
「泉州絃管」又名「南音」、「南樂」,
流傳到台灣後,一般稱之為「南管」,
主要係以泉州古語傳唱,和崑腔同屬南曲系統之曲牌音樂。
臺灣的南管,是早期隨泉州移民傳入的,
並在臺南、鹿港等地,都設有歷史悠久的館閣(社團),
如鹿港雅正齋,迄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
直到今日,彰化鹿港一代的學校,
仍然還保有南管社的學生社團,
並一直保持著固定的集會與成果發表。
也由於傳統的南管皆出自於館閣,
而且演奏似乎多於唱詞,更少有所謂的戲劇演出,
因此像「漢唐樂府」及王心心的泉州南音,
在許多台灣南管師傅,甚至是學者專家的眼中皆不承認其為正統。
只是我認為,在多元化的社會中,
像「漢唐樂府」以及王心心這樣的演出方式,
並沒有甚麼唐突或是破話正統可言。
為了傳承這項世界文化遺產,
真的得要靠著結合不同藝術元素,和不斷的創新,
方能得到觀眾熱情的回饋阿。
許因為致力於於南管的創新演出,
再加上王心心本生傳奇性的人生際遇,
較諸於一般傳統南管的表演而言,
的確顯得耀眼許多。
而且演出場合多屬於中產階段所熟悉的舞臺,
而不是再一般傳統的廟埕,
所以才會和一般的傳統南管演出方式不盡相同。
坦白說,我認為王心心自從離開漢唐樂府後,
自己創了「心心南管樂坊」,
也許自幼在中國福建泉州深受傳統的南管音樂訓練的關係,
王心心似乎覺得南管或許還是應該回歸到基本的唱功才是。
所以後來她自製的南管樂劇,大多以唱曲為主,
而舞台上的戲劇演出,也只是協助增加觀眾視覺上的呈現而已。
個人粗淺認為,儘管王心心或是「漢唐樂府」,
一再試圖打破南管的規矩,進行所謂跨界的演出,
我覺得這也算是在為傳統文化找尋新的出路。
如果說,傳統文化的重點在於推廣傳承,
以及培養欣賞和厚植廣大的觀賞人口,
我想就無須拘泥於髓為真正的「正統」一詞吧!
shane個人部落格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shane_liu2003
延伸閱讀
●王心心vs.錢熠小檔案
○王心心
生於南管音樂的故鄉—福建泉州。四歲開始學習南管;1984年以術科第一名考入福建省藝術學校的南管專科,師承南管名師 莊步聯、吳造、馬香緞等人,精習指、譜大曲及各項樂器,尤以歌唱著名。
曾任福建泉州南音樂團專職樂師、台北漢唐樂府南管古樂團音樂總監。二十七歲嫁來台灣,1992年起定居台灣。1995年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演唱獎」;2004年以《靜夜思》獲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
曾受邀於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比利時法蘭德斯藝術節、荷蘭「東亞之音」、法國及葡萄牙「東方藝術節」、法國巴黎小艇歌劇院、美國「紐約中華新聞文化中心」等全世界近百場演出。2008年底並受邀於德國碧娜.鮑許舞蹈節演出白居易《琵琶行》。
現任心心南管樂坊音樂總監,並任教於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錢熠
1975年生,10歲進上海崑劇院,為重點栽培的天才演員,迅速在中國劇壇嶄露頭角。
1999年於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全本崑曲《牡丹亭》中杜麗娘一角,令人驚艷,隨後展開巡迴,深受歐美各地劇評家和觀眾喜愛。《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分別以「光芒萬丈」、「無可匹敵」、「魅力迷人」盛讚她的表現。
近年除致力發揚崑曲文化,主持中國傳統戲曲工作坊和示範演出之外,也與梅芮迪絲.蒙克(Meredith Monk)等西方藝術家合作,並嘗試多種戲劇演出,包含舞台劇、現代歌劇等。
2005年於華盛頓甘迺迪中心,發表個人創作《月袍》A Robe for the Moon;2006年參與三部獨立製片電影演出。2007年與台灣京劇名家吳興國合作崑曲風歌劇《夢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