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悲歡離合中,
最能夠適當的詮釋感情,抒發情感的,
就屬音樂最能夠擔任此一任務。
它不但可以安撫人心,
更可以振奮人心,
這也是為甚麼越趨於專制的國家,
越善於利用歌曲來激勵他們的國民,
透過歌曲的媚力來鼓動人心。
過去的台灣也一樣,
像「梅花」、「龍的傳人」等經典傳唱歌曲,
也都是當時的台灣政經地位處於風雨飄搖之下所應運而生的歌曲,
也是我們這些四、五年級前段班同學們,永遠難以抹滅的記憶。
每一個世代,
都會有著代表那一個時期的音樂代表作。
像我就讀國中的時候,
也就是七零年代校園民歌開時興起的時候。
當然現在台灣的流行歌壇,更是群星聚集,
越加能夠體現出這種百花爭鳴,
創意無限的多元化社會的現像。
由於時代快速的變遷,
加上升學主義的影響,
我想有很多年輕的朋友們,
對於台灣早期的歌謠和其歷史背景,
都是極為陌生的。
倘若學校的考試不考的話,
應該是不會刻意去關心它的。
為了讓台灣的文化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今天就讓Uncle來說一說「戰後台灣四大名曲」的故事吧!
所謂的「戰後台灣」這個名詞,
指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台灣剛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時期。
台灣自從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
由於台灣剛剛光復不久,又逢遭「二二八事變」,
因此當時整個台灣的的社會現況,
可以說是處於人心動亂,民不聊生,物質缺乏的環境下。
普遍窮困的台灣百姓,為了生活得努力打拼,
為了養家糊口飯得四處奔波,
可以說,那時候為了過日子故三餐,是極為辛苦的一件事。
也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
因此產生了描寫在各種行業中打拼奮鬥情景的歌謠,
用來反映當時台灣的有關普羅大眾民生的問題。
在類似這些歌曲中,
其中最典型的就屬「收酒矸」這首歌曲了。
這是由張邱東松老師作詞作曲的,
這首歌詞的義意是說男主角自小就很窮苦,
每日一大早就得出門外出,
為了顧三頓而要去辛勤努力的打拼。
另外一首代表作,
也是由張邱東松老師創作的成名曲:「燒肉粽」,
這是老師在「收酒矸」一曲後完成,
源自於因張夫人半夜聽聞「燒肉粽」的叫賣聲音的靈感所寫出來的。
因為當時張夫人的心裡是這樣想著:
若是肚子餓的人聽到這「燒肉粽」的叫賣聲,
一定會因而感到非常窩心及倍感親切的。
但是,又有誰會去想到賣肉粽的這些人,
他們三更半夜為了討生活,在各地奔波來往叫賣的辛苦呢?
於是她建議老師將這樣的情景,寫出了「燒肉粽」這首經典名曲。
當然啦,
除了張邱東松老師的名曲之外,
在同一個時期著名的歌曲如「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望你早歸」,
以及「秋風夜雨」、「愁怨」、「孤戀花」等歌曲,
也都在當時台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裡蓬勃的發展。
只是台灣歌謠蓬勃發展的榮景似乎是太過於短暫了些,
正當台灣歌謠正如日中天的時候,
突然受到了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所訂下的所謂「國語政策」,
以及當時崇洋心態所延生流行的西洋歌曲等各方面的衝擊下,
導致台灣歌謠的的流行因此而日漸末落,市場也日漸萎縮。
所幸,
近幾年來因為台灣政權的交替,及民主自由化的環境影響,
大家也開始注重母語教學以及台灣故有歷史文化的保存,
台灣歌謠和歌曲的創作,這才又慢慢受到大家的重視和喜愛!
這實在是一件值得賀喜的事情。
在往後的一個四個篇幅裡,
Uncle將會很仔細的來介紹台語歌謠黃金時期的「戰後四大名曲」,
這四大名曲依照年代順序,分別如下:
○1947年:「望你早歸」(楊三郎曲、那卡諾詞)
○1948年:補破網(王雲峰曲、李臨秋)
○1949年:杯底不通飼金魚(呂泉生詞曲)
○1949年:燒肉粽(張邱東松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