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


大稻埕人印象最深刻的,


應該是見證昔日風華的迪化老街,


以及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年貨大街


 


其時在日治時期的迪化街除了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


之後米業、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


永樂市場及其附近的布行


更是創造了台灣60年代經濟奇蹟的紡織工業大本營,


只可惜目前業者都已經凋零



談到大稻埕


一定要介紹這個聞名全省的霞海城隍廟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原是福建泉州同安下店鄉五鄉莊居民的鎮守之神。


現今奉祀霞海城隍主神,並配祀三十八義勇公等。


〈即當時艋舺械鬥時,護送金身至大稻埕途中受襲死難者〉


廟的格局雖然偏小,只有正殿與拜亭,


卻是香火鼎盛,信徒眾多。


近來年,廟裡的月老為眾多年輕男女牽紅線成功的案例很高,


因此也成為未婚男女來此祈求婚姻的熱門廟宇。



外,


位於南京西路上的台北法主公廟


係於1869安溪茶商所建,為茶商們所共同祭祀的著名廟宇,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慈聖宮合稱大稻埕三大廟。


 


台灣近代史悲愴的二二八事件的引爆點,


就是在台北法主公廟對面前美人座大酒家左邊騎樓柱,


〈也就是昔日著名辯士詹天馬開設的「天馬茶房」〉


 


另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位於大稻埕老市區,


主體建築樣說是大茶商李春生


參考福建廈門一帶教堂所建造的




 


早期的大稻埕雖然是台灣新文化的啟蒙地,


但是在傳統文化方面,其實也極為傲人的成績,


在大稻埕各處的戲院裡,


經年累月都有著京劇、話劇、布袋戲、歌仔戲等各種劇種的


 


只可惜在歷史及大自然的洪流裡,


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下,


早期知名的第一劇場早已經拆建成為現代化商用化大樓,


昔日的梨園的鼎盛時期早已不再!


這個過去繁華的地方,


似乎也早已褪去了往昔的絢爛。


但是其所留下的歷史建築,


倒是可以讓我們憑藉著歷史的紀錄,


以無比的想像穿梭時空回到過去,


透過想像力再度去緬懷大稻埕昔日的風華。


 


附註:


其實我不知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或是相關官員有沒有想過?


當初或是近期若有規劃要增建演藝中心的話,


大稻埕這個地區應該是最適合不過的了,


若真的可以蓋,或是運用現有的歷史建築,


建造一棟「台灣傳統戲館」,


或許可以讓昔日的風華再現呢。




 


延伸閱讀


 


○詹天馬


 


法主公廟對面,有一家咖啡廳「天馬茶房」,在日治末期和戰後初年是大稻埕知名交誼餐飲店,由當代名「辯士」( 黑白兼默片時代電影刻情解說員)詹天馬所經營。


當年,詹天馬為社會 名流,台語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之歌詞,即出於他的手 筆;詹天馬本人也是台灣新劇的推動者和電影片商。史稱「二二八事變」 ,即在1947年(民國36年)2月27日發生在「天馬茶房」門前,一場輯查 私煙的嚴重糾紛事件,成了肇事的近因,星星之火,因而燎原。


 


 


 


○日本的「大正民主」


 


大正民主大正デモクラシー),意指1912年-1926年,日本大正年間所推行,符合現代民主的政治體制與政策。在第一次大正政變後這期間,日本內閣多為政黨政治的互動,內政上以民意所趨為主,外交則採取對中國內政不干涉、日蘇友好等策略。


另外,在殖民地經營方面,則更尊重民族自決意旨,多為政策開明。台灣總督改由文官出任。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工友總聯盟等各種政治、社會運動勃興。


 


歷史背景


 


明治天皇的統治晚期政府支出增加,特別是連年的海外軍事活動,使得政府財政困難。明治天皇在1912年駕崩後,給新登基的大正留下龐大財政負擔,當時的首相西園寺公望準備財政改革,預定削減軍費。此舉引發陸軍對內閣的抵制,西園寺內閣因此在19121221日倒台,第三次桂太郎內閣成立,桂園時代結束。


由於對內閣制實施以來藩閥長期壟斷總理大臣的不滿,衆議院議員尾崎行雄與犬養毅於是發起第一次護憲運動,喊出「打破閥族,擁護憲政」的口號,提出了對桂內閣的不信任案,迫使桂內閣在220日總辭(大正政變),這象徵著護憲派第一次有實力挑戰藩閥的勢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不處於直接戰場,戰爭帶來的物資需求使得日本景氣空前繁榮,各種產業飛速發展,克服了日俄戰爭以來的財政問題;戰後歐洲各傳統強權元氣大傷,加上1917年蘇俄成功建立世界第一個共產政權、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倡民族自決原則,自由民主思想襲捲全球,各種思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理論支柱


 


1912年,憲法學者美濃部達吉在《憲法講話》中發表天皇機關說,認為天皇只是國家行使統治權的機關,而主權應屬於國民全體。1916年,同為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的吉野作造在《中央公論》提倡民本主義,從此普選運動逐漸變得活躍。


 


日本早期的政黨內閣


 


1918年俄國內戰爆發,寺內正毅內閣以拯救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為藉口出兵西伯利亞(西伯利亞出兵),由於需要軍糧,政府買盡了市場上的米,造成米價暴漲。在富山縣發生的小騷動很快擴散至全國,演變為大規模暴動(是為米騒動),寺內內閣為事件負責而在921日總辭。原敬接任,成為日本首位平民出身的首相,並組織日本最早的政黨內閣,也正式打破了內閣制實施以來的藩閥政治。19231227日發生虎之門事件,第2次山本權兵衛內閣總辭以示負責。樞密院議長清浦奎吾接任首相,但由於閣員皆由貴族院議員出任,導致護憲派不滿,發起第二次護憲運動。


結果由立憲政友會、憲政會、革新倶樂部等護憲三派組成加藤高明內閣。加藤任內制定《普通選擧法》,實現普通選舉。從加藤開始的6代內閣皆為眾議院多數黨交替組成的政黨內閣,由政友會及民政黨兩大政黨競爭輪替執政,政黨內閣制自此確立。


 


政黨內閣時代的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各國的市場逐漸恢復,造成大量戰爭期間生產的產品滯銷,大戰期的經濟泡沫破裂;1919年日本經濟由出超轉為入超,1920年股市也暴跌,加上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造成戰後恐慌。1927年,累積多年的不良債權問題終於爆發,日本多家銀行瀕臨破產或倒閉,景氣急速惡化 (昭和金融恐慌)


進入1930年代,由於政黨間的對立、中國問題的嚴重化、經濟大蕭條、軍部對於裁軍的不滿等一連串內憂外患,使得軍部、官僚、右翼等保守勢力對於政黨政治的不滿高漲。1932515日,首相犬養毅遭到海軍青年軍官暗殺(五一五事件)。526日,海軍軍人齋藤實繼任首相,組成「舉國一致內閣」,(戰前)政黨內閣時期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