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今天請了一天休假,
特地來了一趟捷運之旅,
分別走訪了台北市動物園、臨濟宗護國禪寺、台北市美術館和淡水。
或許有人會問我,既然是休假,我又是那麼喜愛騎乘自行車的人,
為甚麼我今天休假出遊,怎麼沒有跟我心愛的MILK一起呢?
原因是我今天要去的地方,得需步行和親身體會的居多,
我不放心將心愛的MILK放在這些展示館外面,
深怕MILK被人牽走啦!
所以只好選擇以捷運代步。
動物園復古的偉士牌
台北市動物園
我不知到住在台北的朋友們,您們到底有多久沒去過動物園了,
我只知道我已經有十幾年沒進去過動物園了,
或許是冬天的緣故吧!
今天有好多動物都是懶洋洋的,不是躲在窩裡睡覺,不然就是懶懶散散的,
就連兇猛的獅子和老虎也都是趴在地上熟睡,一點百獸之王的威嚴都沒有,
雖然今天並非假日,但是到動物園來玩的遊客還算不少,
尤其是由幾個老外帶領著的何嘉仁美語的幼稚園小朋友,
更是充斥著整個園區,好不熱鬧!
以前,在我的印象裡,總覺得台北市動物園很大,
今天逛起來,總覺得還好,好像沒有我以前印象中那麼大就是了,
或許那是因為我今天看不到可愛的無尾熊的緣故吧!
(不知道是怎樣?今天無尾熊沒有在館內)
還有,就是今天真的是有太多動物都躲起來的關係,
(可是明明今天的太陽還滿大的阿!)
所以讓我逛起來,總認為台北市動物園的動物種類還真是不多。
或許中國的熊貓若運來,可能動物園又會像當初無尾熊來台一樣,
再創一波觀看的人潮吧!
坦白說,今天的動物園之行,並沒有帶給我太多的收穫,
但是我倒是訝異園區裡面種植的植物和數目甚是可觀,
有些熱帶植物簡直可以媲美新加坡的植物園,
算是意外的收穫。

斑馬
臨濟宗護國禪寺
逛完了動物園後已經是中午了,
顧不得中餐還沒吃,就連忙搭乘捷運轉成淡水線到圓山站下車,
要前往台北市美術館時,我刻意地進入了臨濟宗護國禪寺參觀,
這座屬於日據時期由日本僧人得庵玄秀禪師所建的寺廟,是我第一次參訪,
往昔搭乘捷運經過,總是提醒自己有機會要進去參觀,
但是不知到自己到底在搞甚麼,好像每次都給它忘掉。
其實我很喜歡日本的佛寺建築,
純粹由木頭建造,然後屋頂再鋪上黑瓦,給人整體的感覺就是質樸莊嚴。
現在的護國禪寺,曾在2007年4月進行修護工程,
為的是改善大雄寶殿木材因雨水、白蟻侵蝕而腐黑的現象,
為了恢復台灣日治時期的大雄寶殿原貌,
並且還特地搜集檜木進行整修,就連樑柱上的紅色油漆,
也式特聘匠師以特殊藥水清除后,還原為原木色。
所以這次的參觀,真的讓我無須再跑到日本,就能看到日式木造佛寺之美了。

護國禪寺
台北市立美術館
美術館,我也是有十幾年沒進去參觀了,
上次騎著MILK到美術館,因為怕自行車被偷走,所以才沒進去參觀,
如今沒有了這層顧忌,當然是要進去參觀一下囉。
很巧,今天剛好有「台北雙年展」,
雙策展人分別是瓦希夫‧寇東與徐文瑞,
由於沒有單一的主題,而是將許多彼此相關的主題統整匯集起來,
其中主要大部分的議題係關注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化所帶來的混亂狀態。
這些主題和呈現的方式都很具現代化,而且也大量運用了影像呈現的元素,
五十元的門票可以看到如此豐富的面貌呈現,簡直是物超所值。
另外還有一項值得參觀的展覽,那就是美國60年代超現實主義攝影大師,
人們稱為“影像的魔術師”或是“黑白的冶金者”的傑利.尤斯曼攝影展,
這種出自傳統的暗房技法,將不同底片上的影像疊合在一張畫面上,
構成“純手工蒙太奇”的藝術圖像,創造出了一個個夢幻般的神奇世界。
喜歡攝影的朋友們不妨可以前往觀賞,一定會有很多收穫的。
護國禪寺的鐘
台北故事舘
這個位於台北市美術館旁,長的很像童話故事中的建築物,
原本是台北迪化街茶商陳朝駿委託日本人近藤十郎所設計建造的,
整棟建築物採英國都鐸樣式建造,已經有九十幾年的歷史了,
早期被稱做「圓山別墅」的台北故事舘歷經多個業主,
目前係由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陳國慈 女士認養經營。
這期的故事舘內主要展示的是「老品牌的故事-廣告再現」,
展示著許多老品牌如大同、黑松、黑人牙膏、綠油精等廠商以往的廣告作品,
看的這些我小時候還曾有印象的平面廣告作品及CF,
還真的是彷彿走進時光隧道裡呢!

護國禪寺鐘樓門
淡水
雖然今天並非假日,
但前往淡水玩的人潮比起往日都來的多,
莫非大家都趕著在今年的最後一個月裡,想要把剩下的年休假休完。
淡水對我而言,是我在休假裡最常來的一個地方,
因為我很喜歡這個地方,
白天來,它有白天的美,
黃昏來,夕陽加上淡水河的漁舟點點,有其特殊的韻味,
晚上來,燈光照映著水面,更另有一種不同的風味,
所以,淡水當然就是我今天城市漫遊的終點囉!
照例,我還是拍下了不少照片,
帶著很滿足,很幸福的心情踏上回家之路。

台北市美術館 台北雙年展
延伸閱讀
◎臨濟宗護國禪寺
臨濟護國禪寺就廟宇組織言,全名為財團法人台北市臨濟護國禪寺,是主祀釋迦牟尼的財團法人。就古蹟言則是位於圓山遺址旁的台北市市定古蹟。
臨濟護國禪寺,始建於1900年,完工於1911年,1912年 6月21日舉行落成佛像安座大典;為台灣日治時期初期,日本僧人得庵玄秀禪師所建。他當時受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邀來臺弘法佈教,是台灣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佛寺。
臨濟護國禪寺原屬於佛教禪宗的分支臨濟宗妙心寺派,山號鎮南山,為日本佛教於台灣地區宣教的重要場所。承襲日本伽藍的仿宋式禪寺格局,大雄寶殿為木結構之重檐歇山頂式建築,供奉釋迦三尊;另有鐘樓門,同為現存台灣日治時期木構式建築中,興建年代最早的代表,目前已列入台北市市定古蹟。寺前先民之大砥石及禪寺周圍的開山始祖墓、石雕佛像等亦多具歷史文物價值。因為位於圓山遺址附近,曾於建構中發現眾多台灣先民遺跡。
依據民德寫真館(台北)於1941年發行的《臺灣佛教名蹟寶鑑》,原名「鐵真院」的台北市市定古蹟:北投普濟寺,也是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台北的布教據點。
2007年4月護國禪寺進行修護工程,改善大雄寶殿木材因雨水、白蟻侵蝕而腐黑,甚至下雨時漏水的狀況,工程共耗資8575萬元;款項中,禪寺所在的台北市政府補助了1805萬元,其餘款項則由禪寺與其信徒自行籌措及日本相關宗教機構的募捐資助。為了恢復台灣日治時期的大雄寶殿原貌,寺方向日本京都竹村瓦商會訂製仿作黑瓦片約三千枚,並搜集檜木進行整修;樑柱上的紅色油漆,也由匠師以藥水清除,還原為原木色。2008年8月27日舉行大雄寶殿修復落成典禮。

台北故事舘
◎台北故事舘
台北故事館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旁,早期稱為『圓山別莊』,因整棟建築物採英國都鐸樣式建造,呈現獨特且高貴的風格,台北故事館是一棟別具特色的建築物,常吸引婚紗業者作為最佳背景取材,不時可以瞧見一對對的新人幸福地在台北故事館拍照取景,讓此充滿了浪漫與幸福的味道。
台北故事館算來歷史悠久!建於民國三年(西元1914年、日據大正三年)由英國人與日本人近藤十郎所設計;台北故事館建造人是台北迪化街茶商陳朝駿,為福建省廈門鼓浪嶼人,原為 陳朝駿 先生的休閒歐風別墅,兼作招待南洋貴賓訪客之用。
民國十二年陳氏家道未顯,此洋樓別莊曾是王姓人家所有,後為日本憲兵隊徵用,光復之初為前立法院長黃國書宅,一度改為藝品館,民國六十八年市政府徵購,被指定為市定三級古蹟稱為『圓山別莊』,封館整修近三年的古蹟『圓山別莊』,民國七十六年交由市立美術館管理;目前係由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陳國慈 女士認養經營,也成為台灣首例的『私人認養』古蹟的先驅,並化身為『台北故事館』。重新整裝開幕的台北故事館,將以城市的人文生活為主題,並藉由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老房子的歷史記憶,台北故事館並且引領民眾從古蹟了解市民的生活史。
此外,在台北故事館正門右邊由亞都麗緻經營的故事茶坊,為了配合古蹟英國都鐸式建築的特殊風格,其茶坊的裝潢及所供應的各式點心及茗茶,都以英國High Tea為主題;不管白天或黑夜呈現的風情是無法言語的,同時台北故事館均有導覽解說,讓您深刻體會台北歷史及古蹟之美。

淡水夕陽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是一家位於台灣台北市的美術館,成立於1983年12月24日,典藏及展示的作品類型相當廣泛,但主要以台灣的當代藝術為主。常簡稱為「北美館」。
該館位於台北市中山區中山二號公園(又名美術公園)內。,是台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館區約有6200坪 ,外觀屬於理性的當代建築,以疊狀的白色方型為主。由建築師高而潘依據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概念所設計。共分為六層,地上三層,地下三層,主要的展示空間集中在地上三樓與地下一樓。目前在主建築旁亦有雕塑花園。
北美館現有3000多件典藏作品,多為1940年代之後的台灣當代藝術作品,共分為13類,包括雕塑、版畫、油畫、素描等等。此外,北美館在1998年規劃了「典藏常設區」,設在二樓。1980年代北美館的展覽以當代水墨畫為主軸,1990年代之後,版畫與媒體藝術成了主要的展覽重心,2000年代則多有數位電子藝術,與當代經典產品設計的展覽。此外,北美館亦是台灣藝術界主辦世界性藝術展覽的先趨,在1980年代就陸續舉辦了相當多的國際展覽。1998年開始了「台北雙年展」。
第一屆的「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是邀請國際策展人南條史生(Fumio Nanjo)舉辦的。2004年第四屆台北雙年展的主題是《在乎現實嗎?》。
2008年第六屆台北雙年展雙策展人為瓦希夫‧寇東與徐文瑞,並沒有單一的主題,而是將許多彼此相關的主題統整匯集,大部分的議題會關注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化所帶來的混亂狀態。
原本館旁有興建台北水墨館之計劃,後因故未能施行。後利用臺北市政府舊廈,做為台北市第二美術館,即今日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北美館旁邊有台北故事館。

淡水水灣餐廳
◎台北市美術館:「2008臺北雙年展」
較前幾屆雙年展,第六屆的「台北雙年展」將以台北當地的各種脈絡為基礎,提供多重的藝術經驗。本屆策展人,瓦希夫‧寇東與徐文瑞,將邀請比前幾屆更多的藝術家參展,並將提出多元且多重脈絡思考的策展方法。他們深信雙年展不單只是一個純粹自外引進的展覽計畫而已。
此次展覽將以美術館為主要展出場地,並將延伸至台北市其他各個地方;目前場地仍再持續討論,尚未獲致結論。本週策展人徐文瑞與寇東特別在台北四處參訪,尋找可能的展出場地。然而,一些場地必須與未來的參展藝術家討論後始能最後確定。
兩位策展人對於在展覽籌備期間與台北許多藝術機構,包括但不限於台灣的專業美術界間的溝通與互動,十分重視。他們相信最重要的是以展覽核心架構為溝通基石,使展覽成為一個平台,發掘新意、引發討論,並計畫於展覽籌備期間,開放與各界一起分享討論。
◎台北市美術館:疊影絮語:傑利.尤斯曼攝影展
傑利.尤斯曼1934年生於美國,為美國60年代超現實主義攝影大師,人們稱之為“影像的魔術師”、“黑白的冶金者”。
1965年尤斯曼提出「後視覺化」(post-visualization)影像觀,主要出自傳統的暗房技法,將不同底片上的影像疊合在一張畫面上,構成“純手工蒙太奇”的藝術圖像,在此中尤斯曼發現了影像「再創造」的神秘與驚奇。他的藝術反映出60年代中期,西方攝影從單純的照片到圖像概念的美學過渡。
傑利·尤斯曼,是20世紀60年代“成像後(再合成)”攝影的開創者,所謂“成像後(再合成)”是針對“成像前”攝影而言的。前者打破了後者按動快門前的預先擬想過程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攝影美學,這反映出60年代中期,西方攝影從單純“照片”向“圖像”概念的過渡。彌足珍貴的是,尤斯曼製作的這些圖片並非依靠現今習以為常的電腦技術合成,而是出自傳統的暗房製作技法,通過多架放大機將不同底片上的影像疊合在一張畫面上,製作形成了“純手工蒙太奇”的藝術圖像。尤斯曼的攝影主要由岩石、樹木、河流、船隻、人像和靜物等元素組合而成,創造出了一個個夢幻般的神奇世界,它們是視覺美的享受,卻又是哲學思維所不能解釋、現實中所無法存在的。
在使用電腦即時合成圖像為時尚的今天,尤斯曼依舊不改初衷地採用傳統的暗房技巧,我們可以在這裡找到夢幻世界的初始源頭。這些超現實主義的神秘作品,打破了我們慣常的思維邏輯,觸動了我們的內心深處。是尤斯曼引導我們走進了視覺思維的迷宮,又巧妙地藏起了地圖。正如大師自己所說:“我的攝影是新奇的、創造性的時空並移,它們拓展了原始題材的可能性……最終我的希望是使得自己也感到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