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http://tw.youtube.com/watch?v=4yoOyDNoenI


王心心 她與南管一樣優雅的


 


 



Hello,Dolly

Hello Dolly, this is Louis, Dolly
It's so nice to have you back where you belong
You're looking swell, Dolly, I can tell, Dolly
You're still glowing, you're still crowing
You're still going strong
I feel the room swaying 'cause the band's playing
One of your old favorite songs from way back when
So take a rap, fellows, find her an empty lap, fellows
Dolly'll never go away again

I feel the broom swaying but the band's playing
One of our old favorite songs from way back when
So Dolly gee fellowes have a little faith in me fellows
Dolly never go away
Fellows you never go away
Dolly never go away again


http://tw.youtube.com/watch?v=Kd4HPipfceU


Louis Armstrong - Hello Dolly




 


曾經有朋友說過我對音樂的興趣很極端,


竟然會一起喜歡南管和爵士樂這兩種反差極大的音樂。


其實,說真的,我也真的沒有去好好想過這種問題,


但是我就是很喜歡這兩種音樂,


而且也樂意將他們介紹給大家。


 


不過,我認為這兩種音樂其實並不衝突,


原因就是這兩種音樂都有其區域性和文化性的共同點。


泉州的南管以及梨園劇,雖說延續中原文化,保有兩晉古風,


但畢竟八百多年來,經過多少朝代的更替以及歷史的戰亂,


仍舊得以歷代傳承的所謂官方正統文化中,還可以在福建泉州這個地方,


能夠繼續保存著這種傳統的音樂文化實屬不易。


 


或許大家都知道,泉州自元明開始就是一個通商的口岸,


所以泉州也是歷史有名的僑鄉之一,


在這種比內地各省縣更容易接觸外面事務的環境下,


泉州依然仍夠維持南音絲竹於不墜,


甚而將之留傳傳到新加坡等南洋華人居住的地方,


可見南管音樂戲劇有其迷人獨特的地方。


 


「梨園劇」相傳延續八百多年,透過其獨特的身段和南管音樂,


用泉州地方語言演唱,讓人更覺得溫文典雅,古風仍在,


經由泉州的梨園劇和儡戲的流傳,


進而演繹出「高甲戲」和「薌劇」(台灣的歌仔戲)等相關劇種的延生,


讓我們得以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可以一窺南管音樂之美,實屬不易。


 


但也由於「梨園劇」在經過高甲戲和歌仔戲的相繼推出後,


已有逐漸凋零之危,因此福建省還特地成立了一支「泉州梨園實驗劇團」,


為傳承推廣梨園劇繼續努力著。


 


而此時台灣的「漢唐樂府」特地跨海福建泉州,拜師學藝,


將傳統梨園劇的身段演繹融入南管音樂中,繼續發揚光大,甚至名威海外,


即使國內有些學者並不認同這種創新,但是不可謂言的,


若沒有運用這種創新的方式,


我想南管在台灣的傳遞可能也要走向凋零的地步了。


 


另外,遠從泉州遠嫁來台灣的王心心,透過其專業的南管音樂素養,


選擇唐詩切入,以南管原有音律吟唱,更能讓人領略南管之美。


這種匯集歷代音樂文化傳承,並集中於泉州及其移民的台灣兩地,


不正也和紐澳爾良爵士樂興起的環境有點類似。




 


大家都知道爵士樂起源於美國紐奧爾良,


但是這種音樂的形成也不是馬上就開始就開始流傳的,


它是經由來自南美或是非洲的黑人,透過其特殊的移民文化和社會環境,


慢慢累積,再經由一群致力於爵士樂創作和演奏者逐漸打下的基礎。


所以可以說,泉州和紐奧爾良都並非是南管和爵士樂的創始地,


但這兩個地方卻是這兩種音樂的孕育者及發揚光大的區域。


 


不管我的觀點或是看法是否正確,


但音樂的確是可以陶冶人類心靈的最佳良方,


不管是端著一杯咖啡聆聽爵士樂或是泡壺好茶仔細體會南管音樂之美,


都算是一種很幸福的享受不是。




 


延伸閱讀


 


◎梨園戲


 


梨園戲發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其歷史源頭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泉州的歌舞百戲伎藝,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爲“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它以泉音、泉腔、泉調演唱戲文,是個獨立的聲腔劇種,距今已有著800餘年的歷史,被譽爲“古南戲活化石”,廣泛流播于閩南、廣東潮汕地區以及港澳臺和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保存了宋元南戲的諸多劇本文學、音樂唱腔和演出規制。


 


  梨園戲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戲曲的諸多文學與演出形態。在長期的歷史流衍中,梨園戲分爲小梨園(七子班)和大梨園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劇目“十八棚頭”和專用曲牌,保存有傳統劇目70餘部,較多保存了宋元戲文,諸如《朱文》、《劉文龍》、《蔡伯喈》、《王魁》、及“荊、劉、拜、殺”等,其中《朱文太平錢》、《劉文龍》等則爲南戲軼篇、海內弧本。腳本中類似于《張協狀元》中的“瓜”、“三合”、“淨扮婆”等舞臺提示,梨園戲至今仍存在於舞臺表演上,保留了原生態舞臺藝術。


 


  梨園戲表演有整套嚴格規範的表演形式,其基本動作稱爲“十八步科母”,各個行當均受其嚴格規範,尤其手姿的表演,豐富多彩,細膩獨特,與敦煌壁畫中人物的手姿有一脈相承的異曲同工之妙。音樂保留了南戲的鼓、簫、弦伴奏爲主的形式;唱腔源于晉唐古樂,一字多腔,用泉音演唱,屬曲牌體,已知曲牌250多種,至今沿用古曲牌名:如《摩河兜勒》、《霓裳羽衣曲》等;琵琶系南琶,橫彈,與唐制相仿;上弦乃晉代奚琴遺制;洞簫即唐之尺八;打擊樂以南鼓(壓腳鼓)爲主,打法獨特。


 


  “棚”是梨園戲傳統的演出場地,演出前都要舉行“獻棚”儀式,供奉戲祖師田都元帥,之後才開始扮角,跳加官。棚上正後方只擺設長條椅,迥異於一般戲曲舞臺的一桌二椅;南宋雜劇《眼藥酸》的砌未“竹杯”,仍在梨園戲淨、醜兩個行當的表演中沿用。


 


  梨園戲保存的文獻資料和活態資料,從中可窺探到南戲文化、閩南地域文化,以及本土民間藝術的精華。




 


◎高甲戲


 


流行於福建南部,相傳源自清初閩南的「宋江戲」。清代後期,南安嶺兜村出現了「合興班」,突破只演宋江和武打故事的局限,演出半文武戲,迅即流行於閩南各地。「合興戲」又稱「九角戲」「戈甲戲」,後改稱為「高甲戲」。


 


以丑角的表演最為著名。高甲戲中的丑角分工精細,單是其分類已有數十種之多,當中既分文、武丑,又有男、女丑


丑角表演詼諧活潑,令人忍俊不禁。舉例說,在《連升三級》中,不學無術的賈福古打算向才女甄似雪求婚。借雙肩上下有致的擺動、扇子的運用,手舞足蹈的動作,成功塑造出「花花公子」的形象,惹人發笑。至於賈福古蠢笨的動作,既富幽默感,又將其無賴、愚笨、草包的個性,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


另外,丑角的念白亦甚具特色。念白分「戲白」、「人白」,表演時,念白尖且高,開場白時會先用「來哎呀」、「哼哈」等聲,其後則常用「呀咦」、「嘻」等聲。


 


宋江戲時的唱腔比較簡單,至合興戲時,以南曲為主,兼收木偶調和民間小調等曲調。


 


可分為文、武樂。文樂以嗩吶為主,配以琵琶、品簫、洞簫、三弦、二弦、楊琴、二胡、中胡等。武樂則有百鼓、通鼓、大小鑼、大小鈸、鐸板,以及富濃厚地方色彩的響盞和小叫。


 


傳統劇目約六百多個。宋江戲期間,劇目主要從小說《水滸傳》中取材,至合興戲時期,劇目大部分取材自京劇、布袋戲和木偶劇,亦有部份劇目改編自演義小說和民間傳說。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ne'view 的頭像
Shane'view

Shane's View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