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嘉義出差洽公,


原本約定下午一點半的會議,


因為對方突然更改約定的時間,延至下午三點半,


突然多了兩個小時的時間,正想著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時,


這才想到上次要去嘉義縣布袋搭船到澎湖時路過嘉義市區,


因時間關係無法進入嘉義公園參觀,正巧開會的地點離嘉義公園也不遠,


心想就到公園裡逛逛吧!


因為我剛好知道嘉義公園裡有幾棟建築物滿值得觀看的,


所以我也顧不得中餐還沒吃,就拿著數位相機走進嘉義公園裡了。


 


其時嘉義公園除了射日塔和嘉義市史蹟資料館這幾棟值得參觀的建築之外,


附近還有一座林務所的實驗林,走進裡面彷彿好像到了一座小森林一樣,


很值得假日到這裡運動並做森林浴的。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高麗獅



 


嘉義市的射日塔是建築在昔日忠烈祠的基座上的,


其實所謂的忠烈祠,原本就是日據時代的嘉義神社,


因為兩旁都還有日式的石燈籠和手水舍等遺跡保留著,


其中的石燈籠,我走近一看,


石座上的日期還是大正(日本大正天皇年號)年間的。


在嘉義公園入口處看到平面圖介紹時時,


原本還以為射日塔應該只是一棟平凡的建築物而已,


沒想到了現場一看,射日塔的中間的雕塑,還真的是一件不錯的藝術佳作呢,


它取材自原住民「射日神話」的青銅雕刻,整體給人的感覺還不錯。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石燈籠



 


另外在嘉義公園內的「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係由日據時期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以及社務所兩棟建築物做為主體的展覽館,


這兩棟建築物原屬日本「書院造」的建築形式,屋頂屬「入母屋式」形式,


有點類似中國傳統的歇山頂,其屋簷、屋脊、破風、垂脊、正脊,


均使用日式之建築元素,最特殊的是屋身外壁之上端有船形肘木(斗拱)


讓人感覺很樸素又具古風,比起附近用水泥蓋的孔廟,真的是有很大的落差。


我搞不懂,嘉義市怎麼會蓋出那麼爛的孔廟建築,


整座孔廟徒俱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外殼,不管是牆柱或是斗拱全然沒有修飾,


我很武斷的認為,這座孔廟可能是全台灣省最醜的一座孔廟了。


 


另外我也覺得國民黨當初戰敗遷台後,做了一個最不好的示範,


那就是將全省縣市原有的日本神社都改成忠烈祠,


對於光復不久的台灣,去除日本人佔領的天皇崇拜思想,


對於這樣的作法,我並不反對,


但是將一座座精緻且具有唐風特色的建築拆掉,


改建成水泥建築的忠烈祠,對於這一點我就不是很贊同了。


其實,細看日本本土現存的傳統寺院建築,大多保有唐宋古風,


透過純粹的木造建築,呈現出莊嚴和寧靜的感覺,


若是不去拆除這些神社建築,


而只是將裡面的祭祀的大照天神改成紀念烈士牌位,這樣不是也很好,


所幸桃園的忠烈祠就是因為如此作法,


才讓台灣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看到純正的日本神社建築。


 


不過在嘉義市,雖然已看不到神社建築,


但是還可以看到日據時期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及社務所的兩棟純日式建築物,


以及保存完整的石燈籠和手水舍,還算是滿幸運的。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此外,嘉義公園用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數幅以嘉義公園寫生的畫作複製品,


用來比對嘉義公園現場的景色,我覺得很棒!


既可以用來追崇這位前輩畫家,又可以襯托嘉義公園的歷史和景色之美,


對於嘉義市政府這份用心,真的應該給予掌聲鼓勵!


 


今天的嘉義出差之行,拜客戶延後開會的時間,


讓我可以多出二個小時的時間得以參觀嘉義公園,


真是幸運,即使因為開會時間挪後,讓我回到台北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了,


但是我認為還是很值得的,因為我想也沒有人可以像我這樣好運,


不但可完成公事又可多認識了一些值得參觀的古蹟建築。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延伸閱讀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興建:昭和18(1943)


位置:嘉義市公園街42(射日塔前)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兩棟建物乃日據時期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及社務所,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列為市定古蹟,其創建於昭和18(西元1943),齋館係前往神社祭祀前齋戒和準備的地方,而社務所為神社行政管理辦公處。


  該兩棟建築物屬日本「書院造」的建築形式,使用天花板、紙橫拉門、外廊道等建築要素。而屋頂屬「入母屋式」形式,類似中國傳統的歇山頂,其屋簷、屋脊、破風、垂脊、正脊均使用日式之建築元素。屋身外壁之上端有船形肘木(斗拱),下半部採「真壁」形式。台基為低矮干闌式作法,而門窗方面,門多採橫拉門,只有少數屬推拉門;窗則有玻璃橫拉窗固定格柵窗、固定格柵加橫拉玻璃窗,以及紙橫拉窗等四種。齋館、社務所、手水舍,祭器庫等,是日本留下的居住文化代表,且祭器庫有混凝土模倣木作建築的外牆,較為特殊。


  齋館建積267平方公尺 ,社務所建積208平方公尺 ,兩棟建築物之間有通廊相連,若以中央通廊為連繫軸,則形成頗具規模的整體空間。綜觀該日式「書院造」構造之格局,建築元素與服務機能等形式,在台閩地區十分稀有,具獨特性,藝術表現優雅,工藝參考價值高。


  後經市政府委託專業單位本著「不改變主體架構」、「保留原有外觀造型式樣」、「依原有建築元素復原」、「考量與公園環境配合」等原則,陸續完成建築物的修復建。


  民國8710月,該兩棟建物經嘉義市政府核定為市定古蹟,並定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90915日 史蹟資料館開館啟用,館內展示有關嘉義的人與嘉義市的事,以過去與現在的時光交錯,呈現各自的風華,藉以激發民眾愛鄉愛家的情懷。史蹟資料館是了解嘉義歷史的最佳處所。認識嘉義,就從參觀史蹟資料館開始。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陳澄波畫架


 


豎立展出:民國 90 3 25 日起


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大師在 1895年出生於嘉義,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後,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國立東京藝術大學前身),畢業後再入該校研究所專攻西畫二年。1929年赴上海擔 任藝專 教授兼系主任。


  1933年返回台灣,1934年創立台陽美術協會,民國35年,擔任嘉義市第一屆參議員,民國36年因二二八事件遇難逝世,享年53歲。


   陳澄波 先生於 1926年創作大幅油畫《嘉義街外》,入選日本第七回帝國美術展覽會,是台灣西畫家入選的第一人,為台灣人在日本社會中揚眉吐氣,此後又連續入選多次。1931年上海舉辦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他的作品《清流》獲選為當代十二位畫家,並代表參加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

   陳澄波先生是台灣傑出的前輩畫家,他的畫作拍賣價早已逾台幣千萬元以上,尤其許多作品都以家鄉風光與人物為描繪的對象,嘉義的一景一物藉由他的畫藝而流傳並揚名於世。民國 903月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九幅複製油畫,豎立在嘉義公園內,這是台灣第一次油畫與公園景點結合,大大提高嘉義公園的藝術氣氛。


陳澄波先生具有高尚的人格與傑出的畫藝,是嘉義人共同的驕傲,在欣賞畫作的同時,讓我們再一次 向陳澄波 先生致敬。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BE%84%E6%B3%A2


陳澄波個人檔案網址




            射日塔


 


◎福康安紀功碑


 


建造:清乾隆 53 ( 西元 1788 )


尺寸:石碑高 310 公分,寬 143 公分


形式:額刻御製,雙龍文飾,邊框飾龍紋,滿和文字合壁


福康安紀工碑的名氣很大,將石碑豎立於石龜上,相當壯觀,在大陸到處可以見到用石龜作為台基的石碑,不過在台灣卻是罕見的,只有台南等第留有幾塊,不只是物稀為貴,更重要的,此碑牽引出一段台灣重要的歷史林爽文事變,尤其是諸羅縣因此事件奉皇帝賜名為「嘉義」,為全台地名唯一由皇帝親賜的特例。


  乾隆 51 (1786) ,林爽文在彰化舉兵起事,殺死彰化知縣,南下攻陷諸羅 ( 嘉義 ) 縣及鳳山縣,一時全台騷亂。由於台灣總兵柴大紀奮勇作戰,不但保衛住台南府城,又於乾隆 52 (1787) 正月收復諸羅縣城。而林爽文部眾在重整後,繼續圍攻諸羅城,戰事慘烈,情勢岌岌可危。


  同年十月,乾隆調派履立戰功的福康安將軍率兵增援台灣,果將林爽文擊敗,解除了諸羅城之圍。事後已諸羅城軍民守城義勇可嘉,特家地名改為嘉義。乾隆 53 (1788) 皇帝御製十座紀工碑石與龜座,以褒揚福康安之戰功,其中四座全刻滿文,四座全刻漢文,二座漢滿文合刻,而漢滿文合刻的一座預定立於嘉義,其餘九座立於台南府城。


碑石吉龜座在廈門雕刻完成,運抵台南府城港口卸貨時,其中一龜座不慎掉入港內,乃另以砂岩仿造,至於嘉義。碑座經數次遷移,最後安置現址。 ( 掉落港內的龜座於 1911 年被台南漁民撈起,供奉在台南保安宮 )




                    射日塔



 


◎射日塔


 


位置 : 嘉義市公園街 46 ( 嘉義公園內 )


高度 62 公尺的「射日塔」,造型取諸於阿里山神木,其褐色鋁條之紋理似神木之外皮,至中間留有高 40 公尺的「一線天」,內部設有取材自原住民「射日神話」的青銅雕刻,此優美神話闡示人類繼往開來的傳承精神,富有振奮人心的社教意義。


  本塔入口處有象徵台灣守護神的雲豹銅雕一對,塔的底層為「忠烈祠」,頂層為咖啡餐廳兼瞭望塔,塔頂斜面設有-巨型市花-艷紫荊,美麗搶眼。自頂樓可眺望嘉義市全景,山城美色盡收眼底。


 


                                          桃園忠烈祠



◎桃園的日本神社


 


桃園縣忠烈祠,位於台灣桃園縣桃園市成功路三段200號,屬於祠廟類國家三級古蹟,也是目前日本境外唯一完整保留的神社建築。


桃園縣忠烈祠的前身為桃園神社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各地建造了約200座神社,包括台灣神社(現址為圓山大飯店)、新竹神社嘉義神社台南神社高雄神社等。1930後,日本開始在台灣推行「一街庄一社」的政策,台灣大多數的神社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包括了桃園神社。


 


桃園神社係1935昭和10年)擇定現址開始建造,由春田直信所設計,於1938(日昭和13年)610落成,並舉行鎮座式社格定為縣社的桃園神社除了奉祀造化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外,也加祀掌管五股豐收的豐受大御神明治天皇。戰後初期桃園神社改名為「新竹縣忠烈祠」(當時桃園仍未設縣),1950才改為桃園縣忠烈祠,在小閣樓內置放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遺像,並在左右廂房設置反清、抗日烈士靈位。1972台日斷交,政府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指示「日本神社應即徹底清除」,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大多被損毀,僅桃園神社被完整保留。


1985時縣政府一度要將忠烈祠拆除重建,後經輿論及學界的強烈反彈,改為耗資新台幣886萬元整修,於1987完成。1994215內政部定為三級古蹟。


桃園神社座落於桃園市虎頭山麓,方位座東北朝西南,可遠眺桃園市區,中軸線通過有「桃園大廟」之稱的桃園景福宮,可經由神社參道(今成功路)連接到桃園車站。神社建築包括本殿(安置神位之處、僅祭典主祭者可進入)、拜殿(一般信眾參拜之處)、中門、社務所(神職人員辦公處)、高麗犬、石燈籠、手水舍(參拜者參拜前洗手之處)、鳥居、東司、石階、參道等。建築配置順應地形,逐層拾級而上,材料採用檜木杉木,同時保留完整大木結構系統,顯露出蒼勁及樸實之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