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九月六日一大早就被飯店服務生叫起床,


用完早餐後,七點多鐘就搭乘專車到展覽會場,


抵達後一看,才知道這個會場是露天的,


展覽會場是夾在兩棟建築物中間的廣場,上面搭著鐵架,


雖然整體看起來不錯,但是福建的緯度跟台灣差不多,


雖然還不到八點,已經熱得我全身都是汗水啦。


好不容易等到開幕儀式完畢後,我馬上搭乘接駁車回住宿飯店,


脫掉西裝領帶去沖澡,換了輕便的衣服,這才出門去逛大街。




                                                    中憲第


 


雖然南安市石井鎮號稱是鄭成功的故鄉,


也是泉州市縣轄市裡的一個鄉鎮,


但是老實說,鎮上的人口和生活機能遠比不上台灣任何一個小鄉鎮,


若不是開放泉州石井港口和金門對開航班,


又設置了所謂的閩台農產物流中心,


我想台商是不可能會像這一次這樣子,


一下子在假日中來了兩百多人次的旅遊人口,


而且也或許石井鎮是一個生產石材和沿岸漁業為主的鄉鎮,


所以好像也不是很注重旅遊觀光事業,


因此我在飯店裡用自己的筆記型電腦搜尋相關的旅遊資訊,


也只收集到位於石井鎮中心附近的延平郡王祠和鄭成功紀念館等兩項景點,


而且還沒有當地公交車指南或是其他交通等相關資訊,


加上此地也沒有計程車,只有一種載客的摩托車,


所以讓很多參展的台商感覺到很不方便,


紛紛在昨天的晚餐中討論今天如何洽租車輛到泉州市去玩。


 


因為他們說,攤位上來的都是石井鎮的居民,雖然對於台灣的物品非常有興趣,


但是因為價格讓他們無法接受,所以大部分都是來抱著來試吃心態居多,


所以才會有很台灣朋友們不想繼續留在攤位上了,


想自己去泉州市區看看賣場或是去風景區逛逛。


由於我等一下就得搭乘下午一點的船班返回金門,再搭機返台,


所以無法與他們到泉州市去去玩,真的有點遺憾!


但是,昨天下午,我一個人逛石井鎮倒也有幾項意外的收穫呢?




                                                          中憲第


 



首先我發現到鎮上靠近延平郡王祠附近有一棟非常雄偉的傳統宅第,


雖然有些部分已經傾毀的很厲害,


但還是看得出來應該是富貴人家或是官宦世家的宅第,


走近一看,果然沒錯,原來是清代一位鄭姓富商所興建的,


這棟建築物取名為「中憲第」,


中憲是中憲大夫的意思,是富商鄭運錦因為捐官而獲得朝廷賞賜的官位職稱。


因為裡面還有人居住,我不敢直接闖入,


好在門口有賣冰棒的小販,我就直接問他可不可以進去參觀,結果答案是可以的,


所以我就走進去拍了好幾張照片,果然是官宦世家,是不可多得的一棟古宅,


這棟宅第雖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護,但不見有修護或是積極保存的措施,


若繼續令其損毀,實在很可惜。






                                                          中憲第


 


昨天除了讓我逛到這棟歷史古宅外,算是還不失此行之外,


另外在閒逛了一二個鐘頭後,心裡倒是有幾點感想:


1.      石井鎮當地的人很愛按喇叭,不管是汽車還是摩托車,平均每分鐘都可以聽到按喇叭的聲音,走在街上,真的會讓你有點神精緊張,以為自己擋住人家的路了。


2.      在石井鎮上可以看到多元的建築物,有傳統民居,有中西式混合洋樓,也有現代建築,而且有許多較具規模的建築還是旅居海外的華僑所蓋的,可見福建沿海諸縣市,真的是名符其實的橋鄉。


3.      在飯店收看泉州電視台的節目,看了有關南管戲和高甲戲的演出,雖無法也沒時間現場實地看到,但可以在節目上看到演出,也算幸運了。


 


雖然大夥兒都說來到這個小鎮不好玩,我也覺得此地交通很不方便,


但是若抱著一種體會當地居民生活的心態,以悠閒的心態去閒晃,


其實也可以找到了一些很不錯的東西的。


 


就當我逛完後走回飯店門口前,竟然巧遇這幾天同桌吃飯的台灣廠商,


這幾位大姐們,因為展場生意不佳,


所以提前回飯店,正籌愁著不知到要去哪裡玩呢?


當她們聽到我從鎮上回來,便問我要不要再陪她們去逛一次,


我想想回飯店也沒事,而且距離晚餐時間也很久,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所以我就充當導遊,陪她們逛了鄭成功紀念館和延平郡王祠等鎮上的景點,


回到飯店後還承蒙她們請我去飯店四樓的按摩中心捏腳〈上海洗足〉呢,


真是太謝謝她們了。


 




                                                石井鎮的民居


 



延伸閱讀


 


◎泉州南安「中憲第」


 


中憲第位於南安市石井鎮延平東路,系清代雍正年間南安石井人鄭運錦往台經商貿易致富後開始興建,歷經祖孫三代完工。因其子鄭汝成由貢監生授州司馬加五級並誥封中憲大夫,蔭及三代,故稱“中憲第”。
中憲第年已被公佈爲南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20日被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憲第的特點有三:是閩南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築歷史久遠;占地約12畝,總體規模頗爲壯觀。中憲第建有書軒、演武廳,有文韜武略之意。水榭亭閣、曲橋流水在府第內皆有,動靜搭配、錯落有致、佈局合理。這種府第在泉州是不可多得的。





                                                中憲第傾毀的建築物


 


◎中國媒體報導「中憲第」的文章


 


車過了水頭不久,就來到了鄭成功的故里———石井,而中憲第就在延平東路上。車門一開,中憲第深紅的外圍牆古樸悠遠的氣息撲面而來。擡頭望眼府第正大門的門額,蒼老遒勁的“中憲第”三字題書於牌匾之上。

穿過高達3.8米、寬1.9米的大門扇,踏上廳前的大岑石,可見廳堂豎立著兩根大梁柱,而且依稀可辨梁架和門扇皆配有精美木雕,可謂用心精致。
在石井鎮政府有關領導和鄭運錦後人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保存較完好的西護厝、經後人重修的萬化堂及府第建造時開闢山坡後建的園林舊址。沿著演武廳旁的小道走,遠望可看到前方的一座小橋,此橋就是初建府第時規劃的九曲橋,而月亮潭則在橋的下方,其精妙搭配讓人感覺清新之極,恍然進入“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之中。考察組一行行至九曲橋時,同行的專家不禁感歎道:“屋內有橋,橋下有水,很美!很美!”“有義大利威尼斯的味道。”
 
浩大宏偉、佈局井然的建築工程,隨著歷史的車輪輾過200多年之後,滄桑之中透出的悠遠氣息讓人陶醉。在這座古宅裏,無論是頭髮花白的老人們倚著紅磚白石閑坐,還是村婦在古老的水井旁汲水浣衣,都是透著古意的中國畫,就連大廳

地上一塊塊淺紅色的燒磚也沈澱著府第厚重的文化積累。


據鄭氏後裔鄭邦田老先生介紹,中憲第建造用的不少木石都是從臺灣海運過來的,廳口臺階的白花崗岩中,長達7.9米,寬0.78米的石條就是一個例證。除此之外,大石柱、門框等也均爲臺灣青白兩色的花崗岩雕琢而成。而房上頂梁等其他木結構建築則採用了臺灣名貴的杉木、楠木。據鄭邦田介紹,鄭運錦因傾力賑濟臺灣災民有功,在府第落成時,臺灣知府贈予“恩倫世寵”匾額。另據傳,鄭運錦富甲一方時,曾購置船隻在臺灣———廈門兩地進行貿易,並在臺灣彰化縣開設“勃興行”、“勃興港”。如今,臺灣仍有不少鄭運錦的後人。
鄭氏的家族發展史和中憲第的建造過程都與臺灣有著密切的聯繫,反映閩台兩地長期交往的歷史。至今,中憲第與鄭運錦的故事在海峽兩岸廣爲流傳。該府第如今主體建築尚基本完整,只有部分附屬建築被損毀,在閩南地區已不多見,是研究閩台關係史和閩南古建築的寶貴實物資料。

然而,在這樣的地方,很容易讓人生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感慨:當年的水榭、亭閣、假山、魚池、月亮潭等雅致的景觀已難覓蹤影。府第內演武廳後的閨房(即梳妝樓)、花園如今均已損毀,書院歷經颱風、暴雨“洗禮”,也演化成一片殘垣斷壁。掩映在一人多高的荒草之中,幾根雕梁大柱躺在廢墟之中似乎在作無奈的歎息。據史料記載,在府第落成時,大廳堂上懸挂著臺灣知府特贈的“恩倫世寵”大木匾,現已不見。中憲第西側部分圍牆也被現代高樓建築佔用。面對這座幾近廢棄的古建築,專家一臉凝重:“該清理的清理,該整修的整修,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局部翻建,保留原樣。這些應該成爲一種‘廢墟文化’,讓參觀者憑吊緬懷,供後人評價。”


 





              


                                      石井鎮的民居


 



◎高甲戲


 


高甲戲,又叫「戈甲戲」、「九角戲」、九甲戲,以閩南語為媒介語進行表演,是福建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閩南地區,台灣和東南亞閩南人聚居之地。高甲戲形成於清代中葉。高甲戲的劇目來源比較複雜,絕大部份是從提線木偶戲梨園戲徽戲戈陽腔京戲吸收過來的。初步統計高甲戲的傳統劇目一百多個,新編的優秀劇目有《連升三級》《真假王岫》、《大鬧花府》、《筍江波》、《許仙謝醫》等。


高甲戲的音樂曲牌以南曲為主,兼收木偶調和民間小調,具有濃郁的閩南地方韻味。器樂分為文樂和武樂。文樂以嗩吶為主,配以品簫洞簫、三弦、二弦,後來又加入琶琵揚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大提琴。武樂有百鼓、小鼓、通鼓、鐸板、大小鑼、大小鈸,特別是響盞和小叫,是丑、旦戲不可缺少的打擊樂。


高甲戲行當的劃分與其他劇種大體相同,尤其擅長丑角表演。僅醜行分類就有幾十種之多。其表演特點活潑、輕快,舞蹈性強,節奏明朗,誇張性大,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


高甲戲老一輩醜行演員比較有名的有柯賢溪許仰川施純送等。


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福建省閩南方言地區和臺灣、金門及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聚居地。音樂曲牌屬於南音系統。

   
高甲戲始於明末清初,開始只是一種化妝遊行演出。在閩南沿海農村,每逢迎神賽會或喜慶節日,人們扮成梁山好漢,在強烈的民間樂曲的伴奏下作即興表演。當時叫做“宋江戲”。後來發展成專業戲班,因主要演宋江的戲,被稱爲“宋江戲”。宋江戲偏重武打,劇情較爲簡單。清道光年間,藝人們吸收了其他藝術門類的表演形式,漸次發展成爲有文有武的“合興戲”,突破了專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清末又吸收了徽劇,江西弋陽腔和京劇的藝術表演形式,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閩南地方戲曲劇種,始稱“高甲戲”。

   
傳說“高甲戲”系因搭“高”台,穿盔“甲”而得名,又傳說系因武戲多,執“弋”穿“甲”(閩南語“弋”、“高”同音)音訛爲高甲。

   
高甲戲的傳統藝術豐富多彩,尤其以“醜、旦”角的藝術表演見長,特別是“丑角”的表演吸收了不少木偶戲的表演方法,演來生動、活潑、風趣、 獨具一格。

   
五十年代以後,高甲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演出團體遍佈閩南城鄉,表演藝術有了很大提高。創作了《連升三級》、《鳳冠夢》、《大河謠》、《大漢魂》、《玉珠竄》、《竹杠橋》、《審陳三》等一批全國獲獎的劇本,湧現出“陳宗塾、 林賜福、許仰川、柯賢溪”閩南四大名醜。

   
高甲戲曾多次到香港、新加坡、菲律賓、臺灣、金門進行訪問演出,每到一處都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


 






                                               石井鎮上的延平郡王祠



 






                                                        高甲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ne'view 的頭像
    Shane'view

    Shane's View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