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http://www.wodeyinyue.com/playsong.asp?id=74537 王心心吟唱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http://www.13520.org/play/0/4864/52844.htm 王心心吟唱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http://www.wodeyinyue.com/playsong.asp?id=74538王心心吟唱




 


只要提到「漢唐樂府」這個南管劇藝團體和其創辦人陳美娥女士,


我想對南管藝術有興趣的人,很快都會聯想到王心心這個南管女王,


沒錯,王心心曾經擔任「漢唐樂府」的音樂總監,


而且還是「漢唐樂府」創辦人陳美娥女士的大嫂呢。


 


其實會知道王心心這個人,並不是從觀看「漢唐樂府」的劇藝演出認識的,


因為我在公視看到有關「漢唐樂府」的精采演出的時候,


王心心已經離開她的小姑陳美娥女士所創辦的「漢唐樂府」了。


 


與王心心的第一次照面〈我指的是音樂CD啦!〉,


是在萬華的「艋葛拾遺」二手書店裡,


因為當時一進入店裡就發覺店內的音樂很特殊,


後來仔細一聽才知道是南管演奏樂曲,


並且也同時發現架上陳列的音樂CD正是王心心的作品。





 


 


 


王心心目前是『心心南管樂坊』團長兼音樂總監。


王心心生長於福建南管的故鄉-泉州。


四歲就開始學習南管,不但精習指、譜大曲及各項樂器,尤以歌唱著名。


王心心曾任福建泉州南音樂團的專職樂師。


當年台灣兩岸政策剛剛開放時,


她就帶著父親的琵琶與對南管藝術的志業遠嫁到台灣來,


成為第一批所謂台灣的「中國新娘」,並擔任「漢唐樂府」的音樂總監。


 


後來她與小姑,也就是漢唐樂府的陳美娥女士分道揚鑣後,


王心心自立門戶,成立了「心心南管樂坊」,


成軍五年來,頗受好評。


除了國內的劇藝演出外,也將表演市場拓展到國外,


分別曾受邀於法國「亞維農藝術節」,比利時「法蘭德斯藝術節」,


荷蘭「東亞之音」,法國及葡萄牙「東方藝術節」,法國巴黎小艇歌劇院,


美國「紐約中華新聞文化中心」等全世界近百場演出。


並在1995年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演唱獎」,


2004年以《靜夜思》獲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並入圍最佳製作人。


現除致力於『心心南管樂坊』的劇藝演出推廣外,


同時也在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擔任講師,傳承南管藝術。





 


 


王心心在她出版的音樂專輯「靜夜思/王心心 唐詩南管吟唱」的廣告文案裡,


曾經說過:「南管是我的搖籃曲」這樣的話,


簡直是一語道盡了她與南管深厚的因緣。


 


我總覺得聆聽她的南管演出,會讓人有種莫名的感動,


彷彿當時整個時空都隨著她的演出魅力,完全靜止在那古早悠遠的年代中。


也就因為這樣,這位當代最重要的南管音樂家,


還曾被世界媒體報導讚譽為「最具有東方古典美的演唱家」。




 


 


老實說,我會開始喜歡南管音樂,並非故作風雅,


而且我本人也非自幼習樂之人,而且更加糟糕的是,


我在高中時還曾被音樂老師譏笑為「音癡」過呢。


 


我只是被南管那種富有傳有傳統的吟唱風格給深深的迷住了,


尤其聆聽王心心以南管吟唱唐詩,


那種再現唐人聲腔音韻的氛圍,更是讓我嚮往。


 


想想看,從小到大,背誦了多少唐詩,


但是用所謂的標準國語朗誦出來,即使朗誦者融入更多的情感,


總會讓人覺得還是少了那麼點味道似的,

原來那個味道就是標準古音的聲腔音韻阿,


因為古人所作的詩詞,很多作品是可以讓人吟唱的阿,


不然,否則哪來的樂府詩阿。


透過王心心的泉州南管古音所詮釋的唐詩,


那才叫做真正的唐詩阿!


 


王心心部落格:以心交心


http://tw.youtube.com/watch?v=4yoOyDNoenI 王心心 她與南管一樣優雅的



 






 


 


 


延伸閱讀:


 


◎王心心〈資料引自「心心南管樂坊」〉

自小生長於福建南音的故鄉-泉州。1984年,以術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建藝術學校的南管專科,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旋即被網羅進入福建泉州南音樂團。在學及在團期間曾獲中國大陸「全國曲藝新曲目」三等獎、「通美盃」全國盒式磁帶銀榜獎、華東六省「紅燈盃」歌曲大賽最佳演唱獎以及「福建南音廣播大選賽」第一名。


1992年來台定居,擔任漢唐樂府音樂總監及首席樂師,隨漢唐樂府訪遍世界各國著名大學與重要藝術節。1995年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演唱獎;今年也以《唐詩南管新唱─靜夜思》專輯穫得金曲獎最佳專輯獎項。


心心的演唱音質文正,曲容嫻雅,韻情深邃,動人心絃,頗富古典歌樂婉約淳厚之典型。更難能可貴的是她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方法清晰而有系統,讓有心了解及學習南管音樂者,能由淺入深地,以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掌握唱奏南管音樂的知識,是國內不可多得的南管音樂家與教學研究者。2002年,創立「心心南管樂坊」,以傳習推廣南管音樂為首要目標。


 


 


◎南管



「泉州絃管」又名「南音」、「南樂」,流行於泉、廈、金門、 臺灣及南洋諸島等泉州人聚集之地。在臺灣,一般稱之為「南管」,來和皮黃系統的「北管」區別。 南管主要以泉州話傳唱,或曰「泉腔」,與崑腔同屬南曲系統之曲牌音樂。細分其流派,還有「泉州」和「廈門」兩種,其實兩者的差別並不大。 南管的源流,有人可以追溯到唐、宋,甚至上及魏、晉,不過這些意見爭議仍多,在此姑且不論。但是我們所看到明刊的南管唱本,和今天所唱的歌詞並沒兩樣,所以要說南管音樂至少在有明一代即已定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臺灣的南管,早期隨泉州移民傳入,遂在臺南、鹿港等地,產生 了歷史悠久的館閣(社團),像鹿港雅正齋,可能就已經存在兩百多年了。南管曾在日據時代到民國四、五十年代風行一時,今日則大不如前了;不過,在泉州附近,南音館閣仍然相當活躍。

廣義的南管音樂,包括梨園戲與坐部清唱兩大傳統,兩種風格很不一樣。在台灣一般談論到的南管,大半屬於後者,也就是一般狹義的南管

『南管』的名詞解釋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提供給您做個參考:"今人對『南管』一詞的印象十分混淆,甚至曲戲不分。事實上,『南管』就是一種音樂的名稱,而且是在台灣對北方傳來的北管音樂所做的特殊對稱。它是我國閩南地區的古樂,原來並不稱為南管,而是依其特性與使用樂器,陸續有『絲竹』、『弦管』、『五音』、『南音』、『郎君樂』、『郎君唱』等等名詞;在閩南及東南亞一帶,都因為它以弦樂器琵琶為主奏樂器,因此大部分都稱『絃管』,『南管』實在只是在台灣的特稱,亦可算是『南管』沿革演進後的一項結果。"


 


 


◎樂府詩


 


定義:


1.      始於秦朝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其職責是編製樂曲、訓練樂工以及採集民間歌謠。漢武帝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將所採集之民間歌謠加以整理,配樂歌唱。後人因稱這些經過樂府機關整理、配樂、可歌的民間歌謠為樂府。


2.      後來詩人仿作,有的依舊譜作新詞以入樂,有的只沿用舊題抒寫而 不入樂,亦稱樂府。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等,繼承樂府諷諭功能,創作反映社會現況的詩篇,不用舊題,完全自立新題、作新意,也稱為「新樂府」。


3.      唐、宋之長短句(詞),及金、元之南北曲,均為樂府之變體。 如宋蘇軾之詞集稱東坡樂府,元張可久之散曲集稱《小山樂府》。


 


內容:以敘事寫實為主


形式:形式自由,無句數、字數限制,平仄、對仗及用韻較寬


藝術特色:反應現實生活/敘事特色/形式多樣性/浪漫主義特色


影響:現實主義、寫實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