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想有很多朋友都是很喜歡音樂的,


也有很多朋友會在部落格放上音樂播放的單元,


但大家也都知道,這些播放音樂的來源有很多是不合法的,


目前為眾人所知的合法音樂播放,


就是來自於風潮音樂所提供的部落格音樂播放。


 


從心靈音樂、佛教音樂、兒童創造歌謠、原住民音樂、中國傳統音樂等….


風潮音樂一直都在致力於非流行音樂的工作,


對於喜歡音樂或是像我這種讀書時並沒有受過太多音樂素養薰陶的人,


風潮音樂的產生,無疑地是一件令人感到非常幸福的事。




 


轉眼間,風潮音樂20歲了,


這二十年來,我想主其事者應該是會有很多話要說吧!


因為在台灣從事音樂文化出版的工作一向是很艱辛的。


1988年的誕生,到2008年,


風潮唱片這一路上走來,應該也歷經不少的風雨磨練吧?


 


風潮唱片一路走來,已經二十年了,


從起初的音樂中國出版社、唐山樂集到今日的風潮唱片,


創辦人楊錦聰曾經在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表示過:


他說這二十年來,他也有遇到低潮艱難的時候,


曾經面對一個月僅有8000元的收入時,


迫使讓楊錦聰一度想要放棄這個行業,


但楊錦聰憑著一股對音樂的熱愛,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


好在他堅持走下去,否則今天我們就沒有那麼多的好音樂聽了。


 


楊錦聰曾經這樣說過:我知道我將來要走的路就是音樂這條路。


身為家中的老二的楊錦聰,


他形容自己天生就是不服輸的個性,


從小功課就名列前矛,出身農家的他,


父親對他的期望就只是大學畢業之後找一個鐵飯碗,


這一點,跟我們這群從南部北上念大學的鄉下小孩好像,


因為每一個人的父母親,總是期待自己的子女能在公家機關上班,


求得一個安穩的工作環境,能讓三餐得以溫飽。


 


不過因為與生俱來的天份以及對音樂的熱愛,


並沒有讓楊錦聰接受父母親的建議,


反而更加確定了他自己往候後人生的方向,


楊錦聰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是樣說的:


「我從一開始就很清楚知道我將來要走的路就是音樂這條路」


「小學的時候,校長負責帶我們班的音樂課,總是要我上台唱歌給大家聽」。他說,即使一根鑽了洞的塑膠水管,


到了楊錦聰的手上就成了能吹奏出美妙旋律的樂器,


或許是這種與生俱來對音律的敏感度,


是促成他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主因吧。



在過去的幾年中,風潮唱片在金曲獎及其他國際音樂獎項上所受到的肯定,


早已經奠定了風潮音樂穩固的根基,


在風潮唱片二十年的生日的今天,


期待楊錦聰能帶領風潮全體工作團隊至做出更多豐富生命的音樂。


 


 


http://blog.xuite.net/wm_dsc/music  風潮音樂秘密基地網站


http://tw.youtube.com/watch?v=ZLXpl_-LGCs&feature=related


櫻花雨/林海/風潮唱片




 


延伸閱讀


 


◎楊錦聰


一九六年生,新竹香山人。一九八八年創立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為台灣重要的獨立製片唱片公司之一。


一九九六年創作第一首曲子「素顏鴿」,獲得相當迴響。一九九八年推出風潮的暢銷名曲「櫻花雨」,從此在經營者的身份之外,同時朝著音樂創作的夢想前進。


至今最感念三位關鍵性的人物:一是鼓勵他繼續升學的 國小 老師李文重,二是告訴他一定要「做自己最有興趣,不會因為挫折而被擊敗的工作」的大學老師洪瑞雲,三是引導他開拓自我生命 空間的 老師陳怡安。因為有他們,才有能以豐沛的生命力領導風潮不斷創新、前進的楊錦聰




 


◎楊錦聰玩聲音-創造寧靜的實踐者


 (張老師月刊文=陳健瑜.攝影=黃念謹  2008-03-03


 


見山是山?內溯的過程抽象而難以言喻,是心境的轉換,也是對生命的重新審視


 


  深紫色毛衣、藍色牛仔褲,風潮唱片總經理楊錦聰穿得簡單舒適,明明才結束一場會議,但是表情卻像剛從某條街道散步回來。他從容坐下,順手翻閱我們遞上的《minE老師月刊》,彷彿有了共鳴,輕輕地說:「這個mine下得好,mine或說是being,我覺得指的是本質的原我,按照佛家的講法就是『初心』、『空性』。大部分人活著都是忙著用腦子與人溝通、處理事物,卻很少回頭與心底的本質相處。」他半闔著眼,若有所思:1988年創立的風潮唱片至今恰好屆滿二十年,當年那個憑著理想與熱情製作音樂的心,歷經時光與環境的磨洗,變成了什麼?


  「這是一個由『見山是山』到『見山仍是山』的過程,年紀愈長,愈覺得人要找回的是最初的自己,這是一條回家的路。」這個「家」是自己,也是心靈的歸依。楊錦聰表示,三十五歲之前,他追求的是外在的肯定,農家子弟到台北闖天下,家鄉父老的殷殷期望推著他只能往前走,鎮日煩惱公司的存亡發展,在乎掌聲、獎項,渴望成功。


  「那是一股出人頭地的信念。跟在台灣成長的大多數人一樣,一路念書、考試、升大學,畢業之後工作、創業,為理想奮鬥,想做有意義的事,一切價值都是正向的;但是當事業穩定,風潮成為一種品牌之後,我卻感覺失落且空虛,外在的成就有了,內在卻是虛的。」他一句一句慢慢說著,內溯的過程抽象而難以言喻,是心境的轉換,也是對生命的重新審視。「日子不該只是day by dayliving,而是enjoying,永遠記得詠歎生命的美好。」十年來的摸索,他體會到外在的成就是無常的來去,內在的活水卻能流轉不斷,但總得拄杖入林探索溪水的源頭,才知道涓涓清流如何滋養大地。


 



《櫻花雨》水花濺起,雨滴打在地上,跳躍著,如同精靈的舞蹈



 


  最初的感動往往最深刻,提到音樂與心靈交會的奇特經驗,楊錦聰總是喜歡分享創作「櫻花雨」的靈感瞬間。


  「記得那是秋日的夜晚,我從溫州街的茶藝館走出來,思緒特別清澈,心無雜念,簡直可以吹起口哨,而天空下著雨,一輛車自身旁開過,水花濺起,雨滴打在地上,跳躍著,如同精靈的舞蹈,哇!那個旋律啪一聲涮上心頭,滴啦滴滴答答 滴啦滴滴……,我進入雨中,像個孩子玩得渾然忘我。」他不時閉上眼,回想那天夜裡的「奇遇」,即使經過十多年,這段故事講了不知多少遍,當年那個短暫而片刻的雨中狂想,依舊讓他陶醉。


  「當我創作,便是在滋養我自己,總要先感動自己,先能忘我投入,才能感動別人。」他說得肯定,我的腦海卻不斷浮現小時候跟弟弟互踩水窪的畫面,雨鞋與水花此起彼落,可以專注玩耍真是美好的感受!


  他接著問我,有沒有聽過一種「玩聲音」的遊戲,可以獨自哼或兩三個人一起玩,胡亂地哼唱小段旋律,隨著音階上下滑動,任意飆高或低吟。「有時候會來到某個位置,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哼出這種聲音,它就自己竄出來,很有趣。」他笑著說,這就是孩子般的品質,勇於探索、充滿好奇,對世界永遠保持興致。


 



《旋轉時……》手心向上,上接天的能量,天的能量透過人,還給大地



 


  為了不與自己內心的那份「在」疏離,楊錦聰積極接觸冥想、靜心、呼吸治療、神聖舞蹈等身心修煉的領域。「以前為了工作四處旅行,現在反過來,我是真的想體驗古老的智慧而行走,如果途中會碰見好音樂,那就順道帶回來,不強求,與修行者相處才是我期望的。」八年前他至印度旅行時,不經意地被一間佛堂傳出的異國旋律吸引,仔細一看,只見一群人在原地快速地旋轉著,極快的動、極澎湃的節奏,卻很安定,他看得入神,也投身舞動的漩渦中,成為蘇菲旋轉的實踐者,自2003年開始,每周三晚上他都與好友相約大安森林公園,一起旋轉。


  「旋轉是由頭腦掉落到心的途徑,手心向上,上接天的能量,天的能量透過人還給大地,我的身體變成銜接天地的通道,一個宇宙的接收器,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無數的念頭在身旁流過,像是置身颱風眼,外圍風狂雨驟,中心卻靜得出奇,我與宇宙和諧地運轉著,好似碰觸到天地萬物。」他一邊說,一邊站了起來,舉起右手、放下左手,原地轉了幾圈,神情輕鬆陶醉。「剛開始轉的時候會畏懼,害怕跌倒、害怕速度,那是對未知的恐懼,但是當一切上了軌道,就無懼了。」語畢,他收起與人交談時「對外」的專注,眼神渙散,如同發呆,也像是入定。


  「向內看,進入全然屬於自我的區塊,大概像個醉漢吧!」他回過神,笑著,試圖解釋他在旋轉時「看見」了什麼,卻久久不語,似乎感受過於洶湧,只能任由潮水拍擊心岸而無能言說。「一開始,頭頂圍繞好幾團烏雲,那是綁著我的恐懼與壓力,但是我轉呀轉,卻發現雲的顏色變淡了,從白到亮,愈來愈透……」他不禁發出讚嘆:「也許修道者眼中的雲淡風輕就是這麼回事。」


《創造寧靜》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他的途徑。


  然而,凡常生活裡,雲淡風輕並不容易。「在台灣,工作與靈性生活是截然分割的,儘管我比較幸運,工作時間比一般上班族來得彈性,不過討論起企畫、發行等公事時,生命依然是渾重的。」他覺得這就像戴面具,每張面具都代表一個身分,都代表「我」,但也都不是「我」。


  土耳其孔雅(蘇菲發源地)托缽僧在紅塵中修行的態度,就讓楊錦聰深深嚮往。「他們是僧人,但同時也是雜貨店老闆、卡車司機或音 樂 老師,開店鋪是修行,送貨、教書也是修行,有願望要實現,有責任需承擔,但卻可以讓身心保持在平衡和諧的狀態。」楊錦聰後來瞭解,托缽僧的自在源於對生命的熱愛,如同zikir(蘇菲咒語,兼有「記得」與「祈願」之意)的頌禱——You feel so good!所以想祝福別人也美好。


  「風潮這一路走來,不只反映我,也反映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心境轉折。」他強調,大抵人生走到了某個階段,總會開始擔心生死、害怕無常,於是開始向內求。「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他的途徑,也許上教堂、練瑜伽,或是打禪七,但是我覺得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親近自然,每天都到山上走走。」住在台北,卻能每天到森林中散步,聽起來頗令人稱羨,他則認為寧靜全靠自己創造,雖然住在新店山上的社區,舉目翠綠,但他還是情願多開十幾分鐘車程,到無人的林中小徑去,獨處,或者與草木蟲鳥共處。


  「天氣好的時候,無人的林間是鳥類的天堂,嘰嘰喳喳,熱鬧非凡,宛若演奏交響樂,聲音是躍動的;但我抬頭,陽光穿透樹梢灑了下來,空間卻是靜謐的。我就在裡頭走著,自在地唱歌,跟樹說話,我被自然擁抱,我也屬於這座森林。」他滔滔不絕地說著,眼前有一幅清晰的影像,而聲音呢?


  他想起今天帶了蘇菲笛出門,特地返回車上拿笛子,回頭便在辦公室門口的椅子上,隨性吹奏起來,進入不需言語綴飾的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ne'view 的頭像
    Shane'view

    Shane's View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