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燈
 
自古紅顏多薄命 紅顏多薄命 紅顏薄命 阮也薄命
好夢由來最易醒 好夢由來最易醒 好夢易醒 獨有阮夢未醒
心海情波滾未停 滾未停 心海情波滾未停 滾未停
良人何時上歸程 今夜獨對相思燈 對相思燈 斷腸對相思燈


 


作詞:黃俊雄 編曲:黃俊雄


http://bbs.mychat.to/read.php?tid=580732


http://tw.youtube.com/watch?v=p2r24Zgoek0


http://tw.youtube.com/watch?v=XBoVCGPOq3c  卡拉OK




 


不曉得您們小時候看過史艷文的布袋戲沒有?


我對其中有一首女主角出場的主題曲「相思燈」印象特別的深刻,


依稀到現在還記得整首歌的歌詞,而且還哼唱的有板有眼呢。


小時候不懂得音樂,只覺得這首歌很好聽,而且唱腔很特殊,


後來才知道這首歌是由黃俊雄採集南管高甲調「相思引」所編寫的歌詞.


唱的是就是南管的曲調,尤其是若用泉州語調去唱,更是韻味十足。


 


或許對於台灣的民間音樂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


台灣早期的民間音樂有所謂的「南管」和「北管」之分。


「北管」給人的感覺是敲鑼打鼓,聲音高亢,熱血澎湃,


好像豪爽的男子一般;


而以琵琶、洞簫和絲竹為主要演奏樂器的「南管」,


則抒情典雅,又彷彿溫文儒雅的書生或是優美的女性一樣。


 


也許就是南管中的這份特殊的抒情氣質的因素,


慢慢吸引了我,讓我開始有興趣去了解和試著去聽「南管」,


同時也讓我更加注意到了「漢唐樂府」這個藝術團體。


不過那時候的我,對於南管也還只能算是懵懵懂懂吧!


一直到後來,我看了女導演 陳玫 君,用著同樣抒情的敘述,


拍出了「漢唐樂府」創辦人陳美娥的紀錄片:「南管女子」,


才讓我對於南管藝術茅塞頓開,


也讓我更加著迷於這個有著「御前清客」的封號的南管表演藝術。




 


這部片的主角人物,其實她有一個很鄉土的名字,名字叫做:陳美娥


但是 陳月娥 女士全身上下卻散發著一種非常獨特的氣質。


在導演 陳玫 君的鏡頭下,


可以說完全捕捉到了 陳美娥 女士所有在的生活上,以及言談舉止之間的精隨。


陳美娥女士的每一個動作,彷彿好像是一個標準的舞台姿勢,高貴卻不傲慢,


而這種優美的女性氣質,卻都是原原本本地從民間藝術中蘊釀出來的,


就好像是一種我們曾經很熟悉親切的東西,被雕塑得更加精美圓潤一般。


若以台灣精緻文化的傳承者來稱呼 陳美娥 女士,我想一點都不過分。


由其相對於時下流行的所謂搖滾並具商業性質的台客文化而言,


我們可以在這部紀錄片中,


看到了一種另類而且精緻的「台灣常民文化」。




 


這部「南管女子」的片子,很完全地記載了 陳 女士為南管奮鬥的所有過程。


陳美娥女士試圖把南管和梨園的戲劇之美互相結合,


塑造出一種新穎但卻又富實驗性的表演風格。


她親手創辦了「漢唐樂府」這個表演藝術團體,


無非是希望將這台灣民間這種即將沒落的傳統藝術,


透過這種藉由音樂與戲劇的組合表演方式,能夠帶給更多的人欣賞。


 


這部紀錄片的開端,首先是以女性的敘述聲音緩緩展開序幕的,


在時間上,則 從陳美娥 女士開始對南管發生興趣的青春記憶開始,


一直到2006年新編南管劇藝「洛神賦」隆重的演出為止。


在整個空間上,鏡頭則帶進了台北華西街的蛇肉店,


鹿港媽祖廟的神會,「漢唐樂府」的排練場,


甚至是北京的傳統藝術大會以及泉州的大街小巷……


透過以上如此多變的時空序列鋪陳下,


完整建構出了在 陳美娥 女士奮鬥努力經營下的南管世界。





 


 


老實說,我對於導演 陳玫 君的掌握力非常的欣賞,


因為這部片子探討的角度頗為多元和開放。


尤其是對於新編南管的爭議性,以及南管在新世代的普及性,


導演都透過訪談的片段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而最讓我感到興趣的是,從片中的訪談可以清楚的看到:


好像學院派的師生比較無法接受傳統的東西被新的創意所改變;


反而真正從事做藝術工作的人,卻樂於接受這種所謂多元面貌的南管藝術。


但是,不過不可謂言的,也確實因為 陳 女士創立了「漢唐樂府」,


因而讓更多人認識了南管,我想這一點,


學院派的師生們大概也不得不承認吧!


 




 


 


 


整部紀錄片的後半段,鏡頭則是帶到了大陸的泉州,為台灣的南管文化尋根,


片中敘述了台灣民間藝術和大陸文化之間深厚的關係。


對於這段尋根的歷史,用宏觀的歷史角度而言,


即使現在兩岸的政治生態完全不同,


但究盡還是無法抹殺這種中原文化淵遠流傳的事實。


 


而最主要的還是,


我在這部紀錄片中, 從陳 女士熱情的眼神當中,


看到了一個熱愛藝術的台灣女性,以及她對傳統藝術的堅持。


當然也因為如此,讓我能夠領略到南管音樂藝術之美。


 


http://tw.youtube.com/watch?v=chFk2jnPtKs  漢唐樂府的表演




 


 


 


延伸閱讀


 


◎「御前清客」的由來:


 


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六十壽誕,大學士李光地(福建人),特地派人回閩南找到南管名家吳志等五人進京演奏南曲為康熙祝賀。演奏之時聲調和諧,婉轉悠揚。康熙讚賞之餘,便要給吳志等人封官,但他們不願當官,寧願回家鄉演奏南曲。康熙於是改賜為「御前清客」。


 


 


◎漢唐樂府〈資料引自於「漢唐樂府」官網)


 


漢唐樂府成立于1983年,由南管名家陳美娥創辦於台北。秉持重建南管古樂於中國音樂史學術定位之宗旨,深入經典追本溯源著述立論,並培訓音樂演奏演唱及演藝人才,為日益式微薪傳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血活力。以明確的學術目標、深遂的文化精神、民族的音樂特質,古典的藝術內涵、粹練的唱奏演技,造就漢唐樂府沉蘊優雅的清新風格。


茲為保存民族傳統文化資產,於1994年執行「南管指譜大曲全集」錄製計劃,歷年所錄製之散曲賞析,演奏專輯亦於先後1990~1995年獲得教育部頒發傳統音樂類團體「薪傳獎」,及行政院新聞局頒發最佳製作人、最佳唱片、最佳演奏、最佳演唱等五項「金鼎獎」。


1996年首度推出汲取傳統南管樂曲與梨園科步精髓改編的古典樂舞--豔歌行,豔驚四座,也奠定了以深邃悠揚的南管樂音與典雅脫俗的梨園舞蹈為基礎,在既成的傳統架構中注入現代劇場元素的可能,企圖以旺盛的創作活力及編排手法,融合傳統與當代的文化對話。


二十餘來漢唐古樂蜚聲國際,足跡遍及世界各國高級學府,屢獲歐、美、亞地區國際性重要藝術節、大劇院之邀演,頗受佳評。


2000年應邀參加「法國里昂雙年舞蹈節」獲媒體評選為「最佳舞蹈評論獎」


 2003年八月在美國林肯中心戶外藝術節的演出,被「紐約時報」藝術休閒版權威舞評家珍妮弗.丹寧Jennifer Dunning評選為「全美年度風雲榜最佳舞作」的榜眼(榜首為「雲門舞集」)。


珍妮弗.丹寧形容:


「我向來避免用 『迷人的魔力』這樣的字眼,但有些時候不用這個字,實不足以形容。」


與各國頂尖現代舞團風格相較,漢唐樂府以傳統南管古樂及典雅梨園科步,所焠練出的梨園樂舞,實現了古典與前衛並俱「立足傳統、再造傳統」的文化理想,成功地塑造具有普世美學價值觀的表演藝術新典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