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家都知道台東知本溫泉是國內知名的泡湯地點,





也有很多人會誤認「知本」是一個鄉鎮,





但其實「知本溫泉」的行政管轄區,





應該屬於台東縣卑南鄉。





 





卑南地名源自卑南語Puma,為「尊稱」的意思,





主要是為了紀念180多年前卑南族大頭目「鼻那來」(Pinara)。





傳說中「鼻那來」聰明蓋世,有漢人血統,





除了建立部落的典章與納稅制度,又控制附近各大族,





發展迅速統並治著臺東縱谷區域。





荷蘭人稱之為「卑媽拉」(Pimala),





漢人則簡稱為「卑南」,沿用迄今。





 





此外,卑南的來源還有一個說法,





根據該部族中的耆老說法,





正當卑南社的會所增到六所時,





長老們一致認為過多的會所易易產生事端,





從此決定不再增加會所,因此在其後所產生的家族,





都合併在六個組統中,以整合全族的防禦力量,





這樣的做法,在卑南語中稱為Punuyuma(集中、團結之意),





從此Puyuma成為卑南族之族名。





 





卑南鄉舊稱「埤南」,在清初時期嚴禁漢人進入,





但即使如此,為了求生計而移墾後山的漢人仍大有人在。





咸豐年間,冒險至此拓墾的漢人愈來愈多,





也因為與原住民雜居混處,免不了會發生一些爭端,





因此就在光緒元年間設置了卑南廳(西元1875年),





並在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改廳為直隸州。





 





中日馬關條約日本割據台灣後,更名為卑南庄役場。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後,實施地方自治後改為卑南鄉。





據說當時有23村,是全省面積幅員最大、村落最多的鄉鎮,





但於民國63年為因應當時之臺東鎮升格為縣轄市,





而將卑南鄉的精華區:卑南、南王、知本、建和,





和富崗等十個村,劃歸臺東市,





經過上述行政區域的改劃分後,





卑南鄉除了人口與面積銳減,以及鄉治遷移到太平村之外,





同時也形成了「卑南」不在卑南鄉奇特現象





卑南鄉現有現有賓朗、美農、初鹿、明峰、嘉豐、太平、泰安,





和利嘉、東興、溫泉、 富源、利吉、富山13村,





知本溫泉區的行政區域就隸屬於溫泉村。





 





目前的卑南鄉人口大約有二萬人,





其中有三分之一為原住民(主要為卑南族、魯凱族及阿美族),





其餘則為歷代自臺灣西部或大陸遷移定居的漢人,





這其中又以閩南人占最多數。





 





到了卑南鄉,除了到知本溫泉泡湯之外,





其實還有幾個地方值得一逛的,





那就是親自體會原住民部落的田野風情,





以及他們部落的神話傳說。








 





●「知本森林遊樂區」





 





知本森林遊樂區位於知本溪的中游,





園區內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





走在林蔭的步道中,可以充分享受原始的山林之美,





此外吸一口充滿芬多精的新鮮空氣,





在此聆聽鳥叫蟲鳴,處處都可以看到自然生態之美。





尤其是進入園區後,馬上就可以看到到橫跨知本溪的觀林吊橋,





您可以選擇站在橋上,迎向著風向吹拂,





那種清爽舒適的感覺,真像置身於人間仙境一般。





 





除此之外,有關於遊樂區內精采豐富的生態,





非得要親自走一趟才能發現其中的奧妙與樂趣,





身在其中,不但樹蛙有可能和你來個四目相視知外,





獨角仙和鍬形蟲的蹤跡也處處可見,更是小朋友們的最愛。





整個知本森林遊樂區」行程下來,





您將發現園區內處處驚喜連連,





而流連於森林中的芬多精,





更加會讓您的心情保持愉快。





還有更值得特別一提的是,





園區裡有個著名的好漢坡步道,





長度雖僅有三百 多公尺,但落差卻有150公尺,





共有792個步階,因坡度陡峻而得名。





 





 





●「知本溫泉」





 





知本坐擁絕佳的山林環境之中,本地特有的縱谷地形,





不但可以飽覽群山奇嶺之美,





此外,未經人為過度開發的野地,更保留了一片自然原味的生態,





加上終年川流的天然溫泉,散佈於知本溪的溪谷之間,





早在日治時期就已開發為溫泉旅館,





不僅成為台東地區重要的觀光資源,更是台灣八大名景之ㄧ。





 





遊客來到此,除了可以享受泡溫泉的樂趣外,





同時也可以欣賞到此地的山林之美。





知本溫泉區的四季的景致各有特色,





無論春、夏、秋、冬都是泡溫泉、賞美景的好季節。





除此之外,來到這裡,還能品嘗到當地特有美食。





在溫泉區內,原住民美食及各式山菜野味的食堂林立,





所販售的釋迦、鳳梨、洛神花等,都是富有東台灣獨特的農特產。





 





知本溫泉水質極優,屬弱鹼性碳酸氫鈉泉,





無色無味無臭,對於皮膚病、關節炎、神經痛皆有改善的效用,





並具有促進血液 循環、鬆弛肌肉關節的功能。





實在是一個休閒兼具養生的好地方








 





●「大巴六九部落」





「大巴六九部落」位於今日卑南鄉泰安村內,





北臨太平溪(大巴六九溪),南與「呂家望部落」相隔不到2公里。





聚落背對大巴六九山,地形上由西向東傾斜,





卑南族住戶主要分布在沿著「受東宮」進去的地區。





此外,通往太平營區的路旁兩側也有一些住戶。





舊社社址位於「朝陽山莊」的軍人公墓的北側一帶。





日治初期,才逐漸從呂家社附近往大巴六九沖積扇頂的方向移去。





 





有關大巴六九部落」的形成,有著這樣的故事傳說著:





在太古的時候,從ruvuwaHan(panapanayan)的石頭,





蹦出來了一位名叫vivi的男子和一位名叫tahta的女子。





兩人結婚生下一對男女,後來這兩兄妹也結了婚...





後來再從ruvuwaHan這個地方遷移到大南社。





但是有一天,突然海水湧上來,





這時候只有一位女子因為抓住樹木而獲救。





後來,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檳榔,這位女子撿食後因此懷孕生子。





因為沒有其他配偶,所以只好母子結婚,人口因此得已繁衍。





 





從此之後,人們從kindopor往下來到大南社,





大巴六九的祖先再離開大南社,





為了尋找適合居住的地方,因此來到了呂家社。





雖說呂家社非常歡迎他們一起居住,但是他們並未留下,





而是先在Turaturaw(呂家和大巴六九中間的山腳地區)居住,





再漸漸遷移到今天部落的位置。





 





同時也因為,他們在遷到Turaturaw之前,





也曾在呂家下方的vurasiyan住過一些日子。





從那時候,因與呂家社的族人有所接觸和親密的互動,





所以大巴六九部落」族人現在的語言、風俗習慣,





幾乎和呂家社完全一樣。





也由於他們接受raera家的支配,





每年大巴六九部落」族人收穫祭時,都要給raera家米和糕餅。





 





 





 





 





 





●「達魯馬克部落」





 





達魯瑪克位於台東平原邊緣的丘陵地帶,





正好是大南南溪和大南北溪匯流(兩溪匯流後,始稱為利嘉溪)處,





距離台東市中心十一公里。





在地理位置上,右方是知本溫泉風景區,





左方是台東縱谷平原入口,





背靠蒼翠的中央山脈、面向蔚藍的太平洋。





以台九線和台九乙線為聯外的主要交通幹道。





 





達魯瑪克是山林子民,也是魯凱族三群中東魯凱群僅存的傳人。





東魯凱是一支飽受波折、歷經磨難、數度被迫遷村的族群。





現在,在祖靈和自身文化的聲聲呼喚下,





他們努力串起每一個曾經落戶的痕跡,畫出悲痛的遷移路線圖。





一步步回溯到祖先的發源地,重建祖靈屋、青年會所,





並勇敢的、驕傲的以及自信的找回往日神釆,活出達魯瑪克的精神。





 





達魯瑪克最早於西元一六五O年列入正式的歷史資料。





當時,在荷蘭人的戶口資料中,達魯瑪克被列為敵蕃。





傳說中,達魯瑪克發祥於中央山脈巴油池(小鬼湖)一帶。





經過多次遷徒,先到肯都爾山(Kintool),





再到卡帕里瓦(Kapaliva,這裡海拔約五百至五百八十公尺高,





距今東興村約十公里的附近。





他們在卡帕里瓦可能居住了數百年之久。





據說當時曾發生天花和霍亂,死了很多人。







西元1874年,恆春發生牡丹社事件後,





滿清政府才開始經營東台灣,稱達魯瑪克為「大南社」。





日據時期,日本人以武力統治達魯瑪克。





民國十五年,日本政府在「番社集團移住」的政策下,





將達魯瑪克東遷至兜(Doo,海拔約三百公尺高,位於大南水利發電廠上方),與比利良(Irila,海拔約一百五十公尺高,位於大南水利發電廠下方)。





民國三十、三十一年,再遷到現址而定居。

民國三十四年,部落內部份民房遭洪水沖毀,





災區附近族人乃再遷至現今利嘉溪南岸,





建立蘇巴陽的小部落。





大南則經歷民國五十八年的大火後,在原地重建,





也就是今天的達魯瑪克。





 





 





 





●「呂家望部落」





 





利嘉聚落位於中央山脈東南山腳下、呂家溪北側。





聚落南臨魯凱族大南聚落(今日卑南鄉東興村)





北與泰安卑南族聚落相距約2公里。





利嘉是僅次於知本與南王的卑南族第三大聚落。





 





呂家望部落被視為與知本、建和以及南王構成卑南族的四個主要部落。





據說,以前知本社人出獵時,曾在該地種植攜帶的小米、甘藷等,





因為生長豐盛,遂以標示豐盛的卑南語mukavkavon為名。





也有說是因為種植的芋頭葉非常茂盛,





狀如帽子kavung,遂有likavung之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