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三級貧民的子弟,


自小努力念書出人頭地,


因此大家將他送上台北市長,送上總統府。


他當選總統那一天,


甚至有位開計程車的榮民伯伯跟我說:


我雖然不喜歡他的政治理念,但我樂於他當選總統,


因為他當選總統的意義,代表了自由民主的真意,


沒有任何背景的人,只要肯努力就能出頭天。


 


一個是醫生世家的千金,


她為了愛情下嫁於三級貧民之子,


她可以為支持丈夫的政治理想,因此而癱瘓。


 


這兩個人就是阿扁和扁嫂,


若他們的故事僅到如此,那麼他們是世人崇敬的一對夫妻。


 


可惜,一場阿扁親自出席的記者會,


輕易毀了台灣之子的榮耀!傷痛了長久支持選民的心,


更加侮辱了民進黨前輩信介仙等人的信任,


如今這對夫妻所說的話,不管真偽,


已經沒有人會再相信他們的話了。


因為他們倆的作為讓很多人的理想破滅了,


甚至已經嚴重影響到他們所屬的政黨─台灣民主進步黨。


 


我想身為每一個長久支持台灣民主政治的熱心人士,


此時此刻一定痛心到極點。


 


但我還是要呼籲大家,痛心、傷心、氣憤都只是情緒的抒發,


為了台灣的主體意識和民主自由制度的堅持,


我們仍舊要給民進黨打氣,給蔡英文主席加油,


支持他們重新出發!讓台灣的民主制度更加趨於完善。


 


但同時我也想建議蔡英文主席是否抽空看一下甘地傳,


往後的民進黨要少點權謀,多點理想,


要讓台灣人民為您們的理想付出而感動!


學習一下甘地不屈不饒的精神,做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反對黨吧。


如此,是人民之幸,百姓之福。





 


 


印度國父甘地的一生


 


綜觀甘地的一生,可說是飽經憂患,歷盡坎坷。


他出生于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


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


甘地自幼緬腆、羞怯但卻循規蹈矩。


從小學到中學,甘地可以說並沒有太為突出的表現,


雖然少年時的甘地曾經親身領受到當時革新的風氣,


並且也曾經嘗試打破素食的戒律,藉由強身健体用來振興民族國家,


但最後還是因為擺脫不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和宗教觀念,因而半途而廢。


 


在甘地19歲的時候,他不惜被開除种姓身份,遠涉重洋,赴倫敦求學。


透過遠渡重洋的留學生活,英國先進的文明曾造成甘地深刻的自卑和崇拜,


而過去他所受到的宗教陳規約束也使的他在這個全新的環境無所適從。


但在經過短時的迷惘和自我摸索後,


甘地終於選擇了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


並更加堅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和兼容並蓄的納入其他宗教的教義,


順利的接受了英國法制思想的教育,以及取得了倫敦大學的律師資格。




 


 


 


甘地學成歸國後,起初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的業務,


不料卻歷經挫折的考驗,他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


歷經半年後他便打道回府,在家鄉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師的業務。


但是律師業務的還是毫無起色,這樣的情況更使得他更加苦悶壓抑。


這個時候,突然個來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


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歷程。


 


在南非這個种族歧視根深蒂固的英國殖民地裡,


甘地這位有色人种的律師,先後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


也就因為在這種民族自尊心和印度同胞在南非所受的苦難的驅使下,


甘地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种族歧視的抗爭,也成為了引人注目的人物。



在南非這塊充滿种族歧視的土地上,


甘地開始否定了他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


並藉由抗爭運動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


也開始懂得掌握作一個成功律師的秘訣,


甚至開始奠定了他往後的宗教關和人生觀以及對於社會和政治的觀點。


 


當然他在南非所領導的的反种族歧視的抗爭,


同時也為南非印度人爭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


因此他也從這個抗爭活動中,試驗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


那就是真理與非暴力學說。


只不過,在這些抗爭的過程當中,


甘地似乎對英帝國的文明進步仍存有著一些幻想。


 


1915年,甘地回到了印度。


回國的的第一年,他開始坐上三等車廂的火車游歷印度各地,


藉以深入了解他久別的祖國。


在經過一年的考察後,他開始發表演講,積極的宣傳自己的主張,


並開始從事非暴力抗爭,但他對當時正在進行的一次世界大戰予以支持,


主要是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高度的自治。


可是“一戰”後,殖民的英國當局的所做出的種種作為,


讓甘地從一個英帝國的忠實追隨者,頓時變成了不合作主義者。


1919年的3~4月間,甘地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


他發起了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


起初由於殖民政府的血腥鎮壓和群眾的暴力反抗,


甘地曾經一度還親自宣布暫緩非暴力的抵抗運動,並嘗試和殖民政府合作,


但是英國政府卻繼續在哈里發與旁遮普的問題上倒行逆施,


因此徹底打破了甘地對英國殖民政府的幻想。


 


就在印度全民對英國抗爭運動日益高漲的形勢下,


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趨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發運動中,


發起群眾全面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機關、法院和學校,


同時籍制英國貨品等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20年9月,印度的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


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畫及甘地起草的黨綱,


使得非暴力不合作主義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


而爭取“印度自治”也成為國大黨的努力抗爭的目標,


在這樣的衝擊下,國大黨也因此由一個少數精英分子構成的政治團體,


轉變成一個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政黨。


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而確立。


自此凱史,不論甘地是否在國大黨內任職,他始終都是國大黨的“靈魂”,


一直左右著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方向。


 


1922年2月,因運動中出現暴力事件,


甘地因此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這不但挫傷了抗爭的士氣,也引起了國大黨黨內的思想混亂。


而甘地也因此而身陷囹圄。


出獄後的甘地,他一直致力於重振大家的士氣。


就在1929年12月31日,國大黨拉合爾年會通過爭取印度獨立的決議,


并授權甘地領導新的不合作運動。


1930年3月甘地率領78位志願同志開始了「食鹽長征」,


揭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序幕,給予英國殖民政府巨大的打擊。


很可惜的是,在運動進行中,甘地又與總督談判,


并且出席圓桌會議,導致群眾運動因此而鬆懈,


抗爭運動終被英國給鎮壓下來。


 


1934年10月,甘地因与國大黨領導層再次出現嚴重的分歧而宣布退黨,


但甘地仍在關鍵的問題上繼續指導著國大黨的工作。


1939年9月3日,英國代表印度宣戰后,


甘地的極端非暴力立場與國大黨領導機構的有條件支持戰爭的主張,


發生尖銳衝突,以致他兩次被免職,


但卻又因為英國政府肯滿足國大黨的要求,國大黨又兩次請甘地復出。


 


在這期間,甘地的反抗英帝國的立場進一步產生變化。


1942年4月,就在印度國內廣大群眾反英情緒高漲,


和日本侵略者軍隊逼近印度的形勢下,


甘地這時候提出了英國“退出印度”的口號,


并先後發動了第三次不合作運動和準備發動第四次不合作運動時,


均被英國給鎮壓下去,甘地入獄直到1944年5月。


 


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後,的英國政府懾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再起的壓力,


終於答應印度獨立的要求。


但由於印度國內印、穆兩教的分岐對立由來已久,


加之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的影響,這時候印、巴分治的態勢幾已成定局。


甘地為維護印度統一的努力,始終無法達成,遂只好接受分治的現實。


 


印度獨立後,甘地獲得了印度人民和國大黨的崇高敬意,


但他卻因此大權旁落,其終身為之奮鬥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於高閣。


面對分治以後的宗教仇殺與社會混亂,


甘地還是殫精竭慮,運用自己的威望與絕食的做法,


幫助平息了大規模教派仇殺,


但他自己最後卻成了教派衝突的犧牲品,


死在了一位狂熱的印度教徒的槍口之下。


 


目前,有很多人誤為現在在印度政壇活躍的甘地家族,


就是聖雄甘地的子孫,其實不然,甘地與印度的政治家族甘地家族全然無關。


〈在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和Feroze Gandhi結婚後,這個政治家族才採用甘地這個姓氏。〉


 


 


 


 


 


< bod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