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天搭船抵達澎湖時,已經是接近中午了,


大夥兒匆匆忙忙在港口碼頭邊的餐廳用完餐後,


隨即坐上遊覽車到達飯店將行李丟在住宿飯店的大廳後,


馬上就搭遊覽車到後寮碼頭,立刻搭船出發到「北海」的吉貝嶼。


 


吉貝島最吸引人的就是在吉貝島的南端那片拖著一片長條狀的沙灘,
整個沙灘上滿滿的都是貝殼和珊瑚,總共綿延了八百多公尺,


聽說這片美麗的沙灘會被發現,


主要是由於一次國內的小飛機的機師,


在一次的風向偏移時,在飛機上發現到這一片美麗的沙灘,


因此用相機將它拍攝下來後,PO在網路上,


經過口而相傳後。遂炒紅了這塊稱之為海豚灣的景點。


你問我這個說法是否正確,我也不敢跟您保證,


因為這是導遊說給我們聽的。



 


吉貝嶼是澎湖「北海」最大的島嶼,


而上述所敘述的美麗海灘,就位於吉貝嶼的南端,


吉貝沙灘主要是由貝殼細沙所構成,


在夏季時,經由耀眼的陽光照耀時,


若從海面上或站在沙灘上眺望,


整片沙灘都會呈現出金色光芒。


由於這片沙灘約綿延上千公尺,


所以不但白天有垂竿客來此釣魚之外,


傍晚時,每當夕陽下山後,更會有很多情侶來此散步,


若是在入夜後,幾個三五好友躺在在沙灘上,


看著天空的星星和遠方目斗嶼燈塔閃爍的塔光,


喝著啤酒聊天,也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這幾年由於觀光局一直想引進商業模式的經營方式,


遭致吉貝嶼居民以及相關學者的反對,


立法院也舉行過公聽會,


雖然觀光局的招標案已經流標,


但是否還會繼續推動所謂BOT的方式,


再度引進商業經營模式,其實還有很大變數,


我是不贊成過度以商業開發行為來經營吉貝嶼的,


因為這樣壞大量破壞掉吉貝嶼的自然生態,


若能善用這美好的資源,透過遊客限量管制以及社區再造的模式,


從自然、環保的旅遊方向去努力,


我想即使不仰賴任何的商業模式經營,


吉貝嶼的沙灘依然仍會永續豔麗動人的,吸引更多觀光客的。





 


延伸閱讀


 


◎「南海」與「北海」


 


所謂的「北海」指的是位於澎湖馬公島北方的群島,如吉貝嶼等:而「南海」


指的就是位於馬公南方的群島,如虎井嶼、桶盤嶼、望安嶼及七美嶼等島嶼。


 


 


◎「白沙鄉」小檔案


 


白沙鄉位於澎湖群島北部,早年稱為「頂山」,境內包含白沙島、中屯嶼、鳥嶼、員貝嶼、吉貝嶼、大倉嶼及目斗嶼等七個有人島和二十個無人島,為澎湖縣轄島最多的鄉市。島上因盛產白色砂砱和細砂,故稱為「白沙」。


 


白沙諸島周圍海岸曲折,多樣的海岸面貌分布其中,海崖、岩礁、潔淨的沙灘與深碧的海水相間,藉浪潮聲宣告島嶼的存在。小白沙嶼、鳥嶼、員貝嶼等離島,海崖為節理發達的玄武岩柱狀地形,雄偉壯觀、氣勢磅礡,或垂直聳立、或傾斜狀、放射狀,多采多姿,令人目不暇給,是珍貴的玄武岩奇觀,也是澎湖競逐世界遺產的代表。這些柱狀節理岩層,是萬千歲月的刻痕,紋紋入理、層層分明,不僅是地質學家的戶外研究室,也是一般民眾欣賞奇特地貌的天然教育場所。為維護這無法再製的天然美景,避免人為的干擾和破壞,小白沙嶼經農委會規劃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白沙諸島,長年受凜冽的東北季風所激起的波濤無情沖刷,海蝕平台甚為發達,遼闊的礁岸海域蘊育豐富的海中生物,是候鳥過境覓食的天堂,也是民眾認識潮間帶與拾螺、採貝的絕佳場所。險礁、吉貝的沙灘,乾淨如洗,佈滿貝類的金黃沙灘與蔚藍的海水及天色相映,純美得如詩如畫,猶如人間淨土。


多變的天色和海象,豐富了島嶼風光,是紀錄大自然最佳素材。白沙鄉可說是地質學者的寶庫,保育鳥類的天堂,攝影家及愛好自然者的樂園。


 


 


◎「吉貝島」小檔案


 


吉貝嶼位於白沙島北方約5.5公里 ,是白沙鄉28島嶼中除白沙島外最大的有人島,也是本縣第六大島。吉貝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吉貝嶼週邊暗礁島嶼形狀布列似「吉」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吉」是偏遠的離島,有貝塚存在的意思。根據研究,吉貝屬於「北海漁場」,早在明代就有漁民在此生活建廟,就是今天武聖殿的前身。吉貝嶼在清朝時期從「鎮海澳」分設獨立為「吉貝澳」,相當於現在的鄉,設有軍事長官及官兵。


 


日據時代,吉貝島居民增加,一部份前往高雄的「哈碼星」(為現在高雄市鼓山及鹽埕區靠近港口一帶)從事苦力,並集資在今日高雄市建國四路底興建武聖殿,以延續家鄉信仰的香火。光復後,一部份在外工作的居民回鄉,使居民生活改善。一時有「小美國」的稱號。


 


1960年後,近海漁業枯竭,臺灣經濟發展,年輕人再次渡海到臺灣工作。吉貝嶼的四周有大小石滬群和珊瑚礁地形,島內更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與文化遺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本島的鳥類和植物也十分豐富,目前發現的鳥類已有百餘種。本島東南海岸的岩層已被侵蝕形成海蝕平台。


 


島的東側及東北側海濱,有較黝黑的玄武岩。西崁山原為一獨立山頭。後來由廣大的珊瑚碎屑堆積成一座陸連島,在西崁山東南方有一隆起的灘岩地形,與西崁山北方的堆積層,合佔全島的二分之一面積左右,是本島另一特別的地形景觀。堆積層外面的海蝕平臺上,石滬櫛比鱗次,退潮後露出海面,是澎湖石滬最密集的地方。




 


◎吉貝島的保護與隱憂


 


根據相關單位的保守而粗糙的統計,近來到訪吉貝嶼的旅客數每年超過三十萬人次;一位擔任某知名飲料廠牌的澎湖總代理商曾經私下透露,每年批發到吉貝的商品銷售量佔據全澎湖總銷售量的三分之一。這些數據儘管不夠精確,卻真實的反映出吉貝嶼作為澎湖縣觀光產業的龍頭的地位,實在一點也不為過。然而,在這穿戴著觀光發展的豔麗彩衣下的真實面貌,大概只有世居吉貝的村民真正知道。


 


吉貝嶼觀光發展的確立和沙尾的開發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過去的「沙尾」是吉貝村民捕撈丁香漁的天然良港,由於鄰近聚落的港口是俗稱的「臭乾港」,一遇退潮船隻均無法進出,而丁香是過去重要的經濟性魚獲,每當漁汛來臨,吉貝漁民怎能坐候漲潮才出港,因此多數人便循著沙尾的方向出航作業,漁汛期可說是平日寧靜的沙尾出現人潮的僅有時光。除外,寬廣而沒有人為干擾的沙尾有著層次有致的貝殼細沙,也是綠攜龜來回產卵、繁衍下一代的快樂天堂。


 


就在二十多年前,開始有地方人士看上「沙尾」的觀光潛力而醞釀開發的想法。當時吉貝人出身的澎湖縣議員陳西南,在優勢的政治資源下終於以「吉貝海上樂園」的公司名義向澎湖縣政府承租沙尾一帶地段經營觀光產業。這個前所未有的開發讓世代以捕魚為業的吉貝人,共同點燃了「發展」的幻想和希望。然而,正是土地的出租,讓居民和沙尾阻隔起來,成為一個自外於吉貝嶼的「租借地」。原來「海上樂園」在沙尾的出入口設置了一處牌樓,要進入者一律得買票通過。曾經有返鄉的吉貝人帶著親友造訪沙尾時遭受售票人員的阻攔,被要求出示身份證件,甚至引發員警出面調解的情形屢見不鮮。從村中青年男女約會的後花園和補抓丁香的良港,一夕之間,竟成無法自由出入的變色長城、一塊喪失住民主權的土地。


 


事情演變至此,吉貝人心中的傷痛無人能訴。海上樂園的收費措施隨著原租約到期和地方輿論抨擊而結束,但諷刺的是,今天仍在沙尾一帶經營海上遊樂活動或住宿的業者,一直流竄在法律邊緣地帶謀求殘餘的生存空間。我們大而有為的政府大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催促著BOT案的誕生,一方面可越過複雜的政治角力解決「非法營業」的問題,另方面表現積極推動觀光發展的政策美意。沙尾輪迴的命運結果是預埋了「還我沙尾」的住民意識引爆。


 




 


◎我們只有一個吉貝島


2006.03.11中國時報社論/作者 黃聲威



吉貝島是澎湖最北端的「有人島」,其海岸線長約十公里,沙灘就綿延了三公里。一般論及旅遊觀光的三大要素有所謂的三S:陽光(Sun)、海洋(Sea)、沙灘(Sand),吉貝島是國內少數具備這三項條件的小島。


近年來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致力於澎湖的觀光發展,在吉貝島係以大型投資案進行整體的規劃與開發。民國九十二年澎管處標租吉貝「沙尾」兩筆國有土地,陸域約 二十二公頃 、海域約二一公頃,希望有意的財團以二千萬元承租,經營五十年。此BOT案公佈後,立即引起環保團體以及當地居民的激烈反應。他們發起了「搶救吉祥寶貝島」的連署活動,並且相對提出將吉貝島規劃為「專司海平面升降記錄及生物變遷的永久樣島」。因此,該BOT案迄今仍未通過。近日在立法院召開了環評的公聽會,仍引致許多紛擾與質疑,吉貝島的觀光開發案的後續發展,目前是很難預測的。


 


其實,從一個小島觀光旅遊與永續發展取得平衡的觀點,吉貝島應可嘗試朝向「生活博物館」(Eco-Museum)的願景努力。台灣十年來「社區總體營造」的啟蒙主要來自於日本的「造町」運動,其中最有名的日本古川町是一再被提及的典範案例,古川町具備了參觀、研究、創造、保存、學術、展示、學習、休閒、遊憩等「博物館」的功能,可謂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吉貝島的面積僅三.五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五百人,過去居民生活以漁業生產為主,目前,吉貝島是一個典型「轉型中的漁村」。如果從漁村社造的角度思考,打造吉貝島為一座「海洋生態博物館」,雖然是難度頗高的理想,但絕對不是遙不可及的「烏托邦」。


 


吉貝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它有為人熟知長達 七百公尺 的沙尾,沙尾已成為代表澎湖的夏日意象,也是年輕人最愛的海洋休閒樂園。澎湖海域覆蓋廣大面積的珊瑚礁群,吉貝島海域也不例外,是海洋學術研究或海洋生態觀光最佳的「標的」。在人文資源方面,吉貝島號稱「石滬的故鄉」,石滬是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古老的陷阱漁具,它利用漲退潮的原理捕捉魚群,澎湖石滬的數量多達五七四口以上,居全台之冠,而吉貝島擁有八十八口石滬,又是澎湖第一,石滬是我們祖宗先民的智慧文化創意的結晶。


因此,今後吉貝島的發展關鍵及主導就在「吉貝人」了,台灣本島盛行的社造運動應該在吉貝島積極推展起來。吉貝島的居民們應組成「有願景、有組織、有效能、有活力」的社造團隊(或者社區發展委員會),實際參與吉貝島發展之規劃與推動。另外,我也在此提供若干建議:


 


一、前來吉貝觀光遊客數量應予限制,對每天登島人數實施總量管制。


二、島上觀光的遊客禁止租用摩托車,遊客應該步行,或以自行車來做為交通工具。


三、全島岸域的休閒遊憩活動應落實生態保育的觀念,予以有效管理,必要時可收取合理的費用。


四、收取的費用應該完全用諸環境復育、公共設施、管理、規劃等用途。


五、吉貝島周圍的海域應請專家學者協助規劃,設置保護區、遊憩區、作業區等。


過去政府諸多開發施政常有過份圖利財團或有「賤賣賤租」國土之嫌,此風實不可長。以社造精神開發或經營一個村落或社區,或許陳義太高,但是我們只有一個吉貝島,一個小島永續發展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是全民參與的。

(作者為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域 管理系 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ne'view 的頭像
    Shane'view

    Shane's View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