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又多了一天假,我住的地方風雨也不大,
其時很想跑出去看一場電影,但是怕我媽她老人家會擔心,
所以只好在家裡找出以往看過的推理小說,再重看一次囉。
就這樣窩在房裡看了老半天書,感覺到肚子餓啦,
這才想到午餐要吃啥呢?
這時候突然想起了要吃水餃,趕忙去冰箱看看有無存貨,
好在冰箱裡還有一包我從超市買回來的冷凍水餃,
徵求過我老媽的同意後(她向來很少吃水餃的),
中午當然就以水餃大餐當作我的午餐了,
真的,雖然只是冷凍水餃,但是看到一顆顆晶瑩亮透的水餃,
再沾上自己調製的沾醬(將蒜頭打碎切成細末,再加麻油和醬油),
一下子,三十粒水餃就然我ㄧ掃而光,
當然還喝了一碗白菜豆腐湯啦,
真是幸福的一餐。
我是道地的台灣人,老家在台南縣柳營鄉,
先祖是鄭成功的部將,跟著鄭成功渡海來台的,
所以我們劉姓這支衍脈,在台灣少說有二三百年歷史了,
照理說,我應該已經很習慣台灣南部的一些飲食習慣,
比如說早上吃稀飯配醬菜,其他二餐則都以米食為主才對。
當然這些習慣我都有啦,但是我也很喜歡麵食,
從小的時候我就喜歡吃麵條,一直到今天還是。
此外我還喜歡吃餃子,不論是水餃、蒸餃、煎餃還是湯餃,我ㄧ蓋照單全收。
其實我小時候,由於父母的飲食習慣都以米食為主,根本很少吃過水餃的,
直到我在岡山唸高中的時候,由於附近眷村甚多,所以外省人開的小吃店也不少,
我最喜歡一大早就到校門口的早餐店,先叫來一盤蒸餃,再來一碗鹹豆漿,
那種美味,迄今都一直還停留在記憶中呢。
所以到現在,我只要上超市或是傳統市場,
我都會買上一包冷凍水餃或是幾盒手工水餃放在家中冰箱,隨時都可以享用。
另外,我也會學習北方人過年的習俗,
在農曆除夕夜,煮上一盤水餃,讓自己過足癮。
不過說老實話,不管外面賣的餃子還是上館子吃的水餃,
再怎麼好吃,我想都比不上自己包的水餃好吃,
您想想,幾個親朋好友,剁菜的剁菜,包餃子的包餃子,
一方面聊天,一方面忙著下水餃,即使包的餃子形狀再難看,
當大夥兒急忙拿起筷子,爭著夾起剛下好的餃子的那一剎那,
我想天下再怎樣的美味的食物也都比不上呢,
好吃莫不過餃子,您說是嗎?
延伸閱讀:
◎餃子的由來: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歎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餛飩,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餛飩""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餛飩"----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說。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裏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一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後,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被送到京裏,經過殿試,手藝高的廚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咋做最後一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麵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裏煮熟,當做最後一樣飯給皇端去。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歎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餛飩。"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餛飩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