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新故鄉

老樹換新枝
枝枝向上天
合手打造新城市
四邊是山好景致
街路清氣溪全魚
逐工出門勿會嚥氣
台北好企起
快樂唸歌詩
台灣e門窗
歌詩滿街巷
扑開燈火揣希望
希望原來著是咱
先來慢ㄔ各攏相共
新一代e台北儂
夢已經震動
奮鬥毋通放

【註】
1. 清氣:乾淨。
2. 逐工:每天。
3. 嚥氣:嘔氣、抱怨。嚥﹝一ㄢ3﹞。
4. 企起:同「ㄔ奇」起,居住。
5. 扑:打。
6. ㄔ各:到。
7. 相共:相同。  







                                                                                                                            照片取材於網路




阿勃勒絮語    
南都,春天太快
我的戀戀絮語,尚不及
在你耳鬢廝磨細訴
就全都掛上
街道的枝椏招搖
像是一串串錯愕的詩句
張開滿口黃蓮的嘴巴
急於呼喚
而你的名字
已被南風吹散

--發表於2006年6月1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照片取材於網路


 



春天的花蕊

詞: 路寒袖 曲: 詹宏達

雖然春天定定會落雨
毋過有汝甲阮來照顧
毋論天外烏雨會落外粗
總等有天星來照路
汝是春天上水e花蕊
為汝我毋驚淋駕澹糊糊
汝是天頂上光彼粒星
陪汝我毋驚遙遠恰艱苦春天e,春天e花蕊歸山墘
有汝才有好芳味
暗暝e,暗暝e天星滿天邊
無汝毋知佗位去


【註】
1. 定定:常常。
2.
毋過:不過。

3.
外烏:多麼黑。

4.
上水:最美。「上」也同「尚」;「水」同「帥」。

5.
澹糊糊:濕淋淋的。

6.
彼:那。

7.
歸山墘:滿山坡。
8. 佗位:哪裡。


 





                                                                                                                   照片取材於網路


 



往事如影

坐佇鏡前歸暝,往事如影
鏡中幻影迷濛,流轉歌聲
流來轉去像風,吹散形影
暗夜月娘失神,林鳥著驚
想起過去彼段,心肝痛疼
青春年少懵懂,烈火是名
烈火緊燒緊威,煙中揣伴
雖然雙儂相倚,愈來愈寒
坐佇鏡前歸暝,往事如影
越頭路途遙遠,腳步孤單
踏著沉重腳步,認分認命
追著家己e影,家己e
為情為愛為理,半生獨行
人生幾座山嶺,我攏卜看
看盡繁花流水,行過風寒
天地唱出我e

【註】

1.
歸暝:整晚。
2.
威:﹝ㄏㄨㄚ1﹞,火滅。「威」字中的「女」應該改成「火」。

3.
越頭:回首。

4.
攏卜:都要。卜﹝b4﹞。


 


 


 




                                                                                照片取材於網路


 




除了喜歡陳明章老師的歌外,


也喜歡路寒袖老師的詩經過譜曲後的歌,


其實我和路老師有數面之緣,


主要是因為承辦一個兒童詩經朗誦的活動,


曾邀請過路老師來擔任過評審,


因為那時候身為主要承辦者的我,


大大小小得照顧到,


所以只有跟路老師寒喧幾句而已。


不過能夠跟自己喜歡的作家碰面也是一件很直得高興的事。


 


路寒袖出身苗栗縣苑裡鎮山柑村望族「山柑王」的後代,


因他的祖父於壯年早逝,留下孤兒寡母的祖母與父親,


因缺乏強而有力的守護者,因而被驅出整個家族,


從此寡婦孤子相依為命,祖母靠著幫人縫製衣服,


辛勤撫養父親成人、娶妻。


路寒袖五歲時,舉家遷居台中縣大甲鎮,


但是他的母親則在這年因癌症而辭世。

小時後的路寒袖雖然家並不好,


但他在台中大甲仍然擁有快樂童年記憶。


就讀台中一中後,因該校學風自由,


讓他蘊含已久的文學興趣得以抒發,


高二的下學期(一九七五年),


他與文學同好共組人學社團「繆思社」,


從此正式展開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

當時的路寒袖,失志成為小說家,


因此萌生拒絕聯考的念頭,


想說早一點進入社會汲取生活經驗,


以早日完成他的小說家之夢。


不過,這個夢想似乎’沒有維持多久,


在他接觸了新詩之後,他的興趣因此轉向,


詩不僅僅成了他的新歡,


也成為他一聲堅守不悔的志業。

路寒袖台中一中畢業後,


真的拒絕聯考,因此流浪了兩年。


就再一九七七年的時候,


他終在朋友的引介下,


認識了前輩作家楊逵,


同時也獲得楊逵老先生的同意,


幸運的進住了東海花園,


並且渡過了四個月照顧花草的田園生活。


在和這位「壓不扁的玫瑰」的楊逵朝夕相處下,


讓路寒袖深深領悟了,


創作與生活以及土地和信念是密不可分的,


也許就是這段東海花園短暫的生活歷練,


以及在台灣文學老前輩楊逵的身教下,


應該是很關鍵性地影嚮了他往後的文學風格與走向。


在路寒袖進入了東吳大學中文系後,


他的生命開始有了落實的感覺,


寫作風格也已脫離早期的那種晦暗青澀,


用字遣詞日趨明朗,題材則日趨於生活,


並以社會現實為主題,著重人文風格。


他在就讀東吳大學時期,


先後擔任了校刊(溪城雙週刊)、(報紙型)、


(東吳青年)、(雜誌型)的總編輯,


更在大四那年,


他跨校際串聯了愛好新詩的同好,共組(漢廣詩社),


發行(漢廣詩刊),開始引起詩壇矚目。

路寒袖退役後,開始進入職場,


起先在復興商工任務三年多,後轉入媒體工作,


先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擔任撰述委員,


後回到家鄉台中,擔任台灣日報副編輯,掌理藝文中心。


現擔任高雄市文化局局長。


 






                                                                                  照片取材於網路


 




專訪賴和文學獎得主路寒袖


(本文取材自《民眾日報.鄉土文學》1999.05.24


我還夢想……
在那四個月裡,雖然跟楊逵談論文學的次數並不多,可是他那種言行合一的風格,對文字工作者而言是一個絕佳的典範。那時剛好是我詩風的轉型期,在迷惘摸索的混沌當中,楊逵讓我望見了落地的定點。從他身上我找到了詩學再出發的方向,也尋回被自己忽視已久的土地與人民。

把詩貼到牆上去


受風格轉型的影響,在東海花園時我只寫了兩首詩,其中〈孤挺花〉是我現今詩集裡最早的作品。它以楊逵為書寫對象,將他比喻為孤挺花,那種張大嘴巴唱出血來(宣揚理念,不計死生)的風骨;另外一首〈漂之現象〉則寫那段流浪歲月的心境。我把這兩首詩以毛筆謄寫在宣紙,貼在住宿的工寮牆壁。一方面時時以楊逵為效法的典範,一方面反省過往年少輕狂的日子。
這個習性一直延續到上了大學之後,我還常常在宿舍的牆壁貼「大字報」。那種感覺有點自我發表的意味,心血來潮時還可以面詩作大聲朗誦給寂寞聽,更重要的是,可以逼迫自己每天檢視那些作品,一段時日之後,自然就會發現它們的缺點,不滿意的就撕下來換另外一首,這對詩藝的進步產生無形的鞭策力量。


尋找台語文學的主體性

跟其他鄉下小孩差不多,我從小就是看布袋戲、歌仔戲,聽台語歌謠、台語廣播長大的。這種生活經驗,成為我後來從事台文創作的重要養分來源之一。但是台灣的扭曲教育,讓我們進入求學階段後,從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到了大學,教育體制中總無所不用其極的醜化我們的母語。所以有一段時間,特別是國中階段,我竟認為台語歌很沒水準,要聽就得聽國語或英文歌。

直到高中,有一次在台中太平路一家自助餐廳吃飯,裡面播放的都是一些台語歌,其中一首叫〈流浪到台北〉,歌詞映照出在異地求學的心情,剎那間,自己彷彿沾染了流浪的風塵,於是重新激盪起以前對台灣歌謠的情感。從那時起,我又回過頭來聽自己母語所唱的那些歌謠。一九八○年,我企圖以現代詩的語彙重新去理解自己喜愛的一些台灣歌謠,因此有了一系列的《台灣歌謠詩作》,它們雖然不是用台語書寫的,卻是日後我之所以會走進台文創作的一個印證。

我是直到一九九一年才正式台文創作的,之前所猶豫的是台語用字的統一性尚未建立,擔心混淆的符碼會造成閱讀的障礙。但衡之台文寫作初初起步不久,許多創作上的問題都尚處摸索階段,這時得仰賴關心者的參與,也特別須要好作品的出現,否則極易讓昔日對台語存有負面刻板印象的民眾產生惡性的聯結,一時忽然覺得不趕緊投入就來不及了。我還夢想……

我一直認為,宣揚台語之美不能只停留在諺語的舉證與詮釋,既然已到創作的層次,最重要的就是拿出好作品來,很多評論家譏諷台語文學是「只有台語而沒有文學」,頗值得我們深切的反省。其實很多優秀的創作者他們本身的母語就是台語,但卻不願投入台文的行列,或許他們各有所思,有的認為台語還不夠成熟(包括語法與用字),有的覺得華語就已經很通行、很豐富、很足夠了,有的甚至鄙夷台語是文學書寫的二等語言。


但不論原因為何,台語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美學體系則是事實,所以我們才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與。因為一個美學體系的建立,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集體的建構,也需要各種表現方式、各種文類的豐富。就像唐詩,在那樣的格律之下,有那麼多詩人嘔心瀝血的創作,思索詩應該怎麼表現才美,如何符合格律、平仄或是協韻,慢慢地就會從眾多的作品裡找出一些共通性來。這些共通性是長期以來,經由讀者、作者共同參與所建立的一套美學。


因此,我寫台語詩的一個因素就是積極參與,希望能夠藉此進而建立新的台語美學系統。從五○年代之後,台語與社會脈動的關係就被政治因素所斷絕,造成它無法隨著時代的前進而成長,在思考上,我們一方面得想辦法彌補先前的那段空窗期,一方面尤須建構新時代的語言美學。我們應有一個觀念:語言是活的,是會新陳代謝的;既然是活,在生命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受傷,受過傷就可能有疤痕,疤痕並不是悲情的標記,真正的可悲是主體性的喪失。


對以台語為母語的台灣住民來說,我想說的是,我們從小到大願意花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學習外文--英語,那為什麼吝惜挪出一點點時間來認識自己的母語?可能有人會說,很多音不曉得該用什麼字。但其實大部分的音都已找到相應的符碼,而且台語用的都是漢字,雖說兩系統間(台文與華文)有的意同有的意異,不過學習並非難事。當然,有的系統是漢字和羅馬拼音混用,另外也有主張採羅馬拼音的,但無論如何,跟學習任何外文比起來都簡單多了。我百思不解的是,為什麼有些人老是以敵視的態度來看待台語,難道自己的母親、家族是不值得了解的嗎?以我個人為例,我本身並非台語專家,可是創作上並沒有什麼障礙,遇到難題時,可以查資料,可以請教專家呀;試想,我們在從事華文寫作時,不是也常會如此嗎?
這兩者根本毫無差異啊!真正的癥結恐怕是心態的問題吧。

寫作時用台語思考


以台語寫作,一般會經歷幾個階段,先是以華語思考以華語寫作,再翻譯成台文;接著是以華語思考,下筆時轉成台文;最後才是以台語思考,以台文書寫。前兩個階段我一個也沒省略掉,較慶幸的是跨越的速度很快,不出幾個月的時間我已經可以完全用台語思考了。這並不表示我的語文天份比別人好,重點是要有心,因為我強烈的要求自己,用什麼語言寫作就要用什麼語言思考,惟有如此才可能寫出最具原味的作品。而且我也不認為台語無法觸及抽象層次的思考,譬如說,現在已有很多人不僅用台語演講,甚至在學院裡也用台語來教學。不是台語本身缺乏深度,而是它長期被隔離,所以抽象層次那一部份退化了,甚至是完全的空白,但我覺得那是可以救回來的,只要肯做就有辦法彌補。舉例來說,一個從出生就被拋棄在孤島的人,雖然已經活到二十歲了,可是因為未曾受過教育,所以現代的知識當然比不上一個國小的孩童,但只要他有機會接受教育,過不了多久就能學會那些知識,並且融入文明社會。語言也是如此,它是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台語以前只用到日常生活的部分,但如果學術界、文學創作從現在開始使用它,開發它,台語就有辦法走進時代,並且繼續成長。何況,台語有七個聲調,絕對比四個聲調的華語豐富,表現的空間也會更大。


未完成的夢想

我剛開始寫作的理想是當個小說家,可是後來卻以詩為主要創作,因此寄望到了四十歲時能圓夢,但現已年過不惑之年了,卻還未真正地動筆。不過,我並未死心,因為到目前為止,我依然覺得小說有著其他文類無法取代的迷人魅力,例如:理念的直接傳達、虛擬世界的建構等。

對未曾碰觸過的東西我總特別的好奇。詩、散文、歌謠都寫了,如果可以完成幾部小說的話,不管是短篇或長篇,會讓我覺得自己在創作上更完整一點。


當然我也期許自己在台語歌詩方面的持續創作。台灣歌謠在歷史上長期地受到扭曲、打壓,不僅要為它平反,袪除既定的刻板印象,更要重新建構一個新的歌謠傳承。因為歌謠跟我們的休閒娛樂生活密不可分,它對庶民的影響既直接,又廣泛。

文化建構不是一個英雄式的完成


從一九九一年至今,我用自己的母語--台語創作已達八年之久。這段期間雖然作品並不多,可是從那當中我起碼一直在自我感動。有很多題材,包括人物、事件或情感,會覺得說,其實用母語來表達才是最為貼切的,它是第一道原汁的純粹,不需經過翻譯,不需經過轉化,從台語創作當中我得到很多快樂。

我寧願站在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待語言的使用,語言本身是沒有意識形態的,使用的語言愈是豐富,對創作、思考愈是會有正面的激盪。有時候我會拿同樣的素材,同時用台語和華語來創作,讓這兩者各自展演,相互較勁。當然我也期待有更多的朋友以他們自己的母語來創作,不論是客族或原住民。


我常覺得,文化的建構不是獨自的志業,必須仰賴大家的共同參與,如果只是一個人在做,那頂多是一個英雄式的完成。因此,我也希望能夠運用在報紙媒體工作的機會,呼朋引伴結合各方的資源與智慧,一起來建構台灣文化的立體圖像。


 






 



                                                                               照片取材於網路



路寒袖小檔案:


本名王志誠


現任高雄市文化局局長


筆名路寒袖,


台中縣大甲人。一九五八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


曾擔任: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1987.12~1995.9)
⊙明日工作室顧問(1999~2000)
⊙好讀出版社顧問(2000~2001)
⊙台中縣公民大學籌備、執行委員、教師(1999.7~2002.12)
⊙台中縣港區藝術基金會董事(2000~2002.12)
⊙「歡喜之聲」廣播電台文化節目「歡喜夜快車」主持人(2002.9~2003.3)
⊙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2003.9~2004.6)
⊙國家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館通訊》(季刊)總編輯(2003.9~2004.12)
⊙文建會文化建設基金會顧問(2000~2004.12)
⊙世新大學中文系講座教席(2001~2005)
⊙台灣日報副總編輯兼藝文中心主任(1995.9~2005.7)

現任: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2000~)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2003~)

創作與評語:
⊙創作以詩、散文為主,兼及台語歌詩
⊙詩作〈四月望雨〉為1995年台視連續劇《四月望雨》之主題曲
⊙詩作〈冬至圓〉為1995年桂冠湯圓廣告歌曲
⊙散文〈守護彎潭的燈〉被選入國中國文課本第三冊(康軒版,2003年~)
⊙散文〈等待冬天〉被選入國中國文課本第五冊(南一版,2005年~)
⊙多篇詩作被選入各級學校之教本
⊙詩作〈溫馴的背影〉(2002年)、〈四月望雨〉(2003年)、〈往事如影〉、〈夢咧震動〉(2004年)等被廖末喜舞蹈劇場改編為舞作,除於全國巡迴公演外,並赴美演出。
⊙台語歌詩作品被評論家譽為:
「重拾台灣歌謠尊嚴的里程碑」
「點燃台灣新文藝復興的火花」
「台語文學的深度指標」
「既承續戰前台語文學的優良傳統,復開出當今台灣雅歌的新希望」

獲獎:
⊙第六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1994年,得獎作品:畫眉)
⊙金鼎獎最佳作詞獎(1994年,得獎作品:畫眉)
⊙第七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1995年,得獎作品:思念的歌)
⊙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出版獎(1995年,得獎著作:春天的花蕊)
⊙賴和文學獎(1999年)
⊙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2000年)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散文獎(2001年)
⊙年度詩獎(2003年)


⊙第十四屆榮獲台灣詩人獎(2004年)


著作:


■詩集
1.早,寒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1)
2.夢的攝影機 (麥田出版公司,1993.4)
3.春天的花蕊 (台語,皇冠出版公司,1995.4)
4.我的父親是火車司機 (元尊文化出版公司首印,1997.6;遠流出版公司重印,2005.6)
5.路寒袖台語詩選 (金安出版公司,2002.7;本書獲2002年中國時報《開卷》版網路票選年度十大好書)
6.台灣現代詩:李魁賢、李敏勇、路寒袖 (日本.國書刊行會,2002.12;日文版,與李魁賢、李敏勇合著)

■散文集
1.憂鬱三千公尺 (時報出版公司,1992.7首印;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4重印)
2.歌聲戀情 (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4)

■繪本書
像母親一樣的河 (遠流出版公司,2003.5;本書被翻譯成韓文)
聽爸爸說童年 (玉山社出版公司,2005.8)
陪媽媽回外婆家 (玉山社出版公司,2005.8)

■主編
1.公開的情書 (麥田出版公司,1994.3)
2.風景明信片 (麥田出版公司,1995.4)
3.公開未公開的情書 (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7.2)
4.藏在我心 (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7.9)
5.青春發飆 (晨星出版公司,1997.11)
6.珍愛藏一生 (晨星出版公司,1998.1)
7.記憶台中 (探索文化出版公司,1998.10)
8.新獨居時代 (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8.11)
9.夢,可以成真 (麥田出版公司,1998.11)
10.鬱卒的時候 (麥田出版公司,1999.8)
11.搭飛機也瘋狂 (麥田出版公司,1999.9)
12.探照生命裂縫的光群
  ─第一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1)
13.落筆生根 雲朵盛開
  ─第二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12)
14.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12)
15.台中縣國民中小學台灣文學讀本:散文卷 (台中縣文化局,2001)
16.暮色中的那抹殘紅
  ─第三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11)
17.玉山詩集 (晨星出版公司,2002.5)
18.神蹟
  ─第四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12)
19.玉山散文 (晨星出版公司,2003.7)
20.台中風華 (文化總會中部辦公室,2003.10)
21.根
  ─第五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3.11)
22.彰化縣國民中小學台灣文學讀本:新詩卷 (彰化縣文化局,2004.10)
23.李普陣亡了
  ─第六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4.11)
24.毽子
  -第七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5.11)
25.黃色迷戀--阿勃勒詩集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策劃出版(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製作發行,2006.6)
26.綠光印象--小葉欖仁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策劃出版(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製作發行,2006.9)
27.翠意沉靜--雨豆樹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策劃出版(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製作發行,2006.11)
28.為歷史的蒼茫打光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策劃出版(晨星出版集團製作發行,2006.12)
29.繆思最喜歡居住的城市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策劃出版(晨星出版集團製作發行,2006.12)


音樂出版:


1.潘麗麗專輯《春雨》(水晶唱片,1992年)
2.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音樂帶(水晶唱片,1993年;收錄〈寫佇雲頂的名〉等四首;本專輯並於日本發行)
3.《春天的歌》(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1993年;收錄〈日頭溪水相借問〉)
4.潘麗麗專輯《畫眉》(水晶唱片,1994年;收錄〈畫眉〉等十首)
5.李靜美專輯《情鎖》(上揚唱片,1994年;收錄〈情鎖〉、〈過去現在未來〉)
6.陳水扁台北市長競選主題曲《台北新故鄉》(1994年;與〈春天的花蕊〉收錄於1995年《台北春天新故鄉》專輯,水晶唱片)
7.鳳飛飛專輯《驛站》(EMI唱片,1994年;收錄〈四月望雨〉)
8.鳳飛飛專輯《思念的歌》(EMI唱片,1995年;收錄〈思念的歌〉、〈寫佇雲頂的名〉)
9.永和永平中學校歌(1995年)
10.《台語創作藝術歌曲集》(鄉頌文化,1995年;收錄〈冬至圓〉)
11.蔡琴專輯《午夜場》(點將唱片,1995年;收錄〈一個人唱歌〉、〈當孤獨遇到寂寞〉)
12.潘麗麗專輯《往事如影.冬至圓》(水晶唱片,1996年;收錄〈往事如影〉等九首)
13.《咱的鄉土咱的歌》(台北縣政府,1998年;收錄〈九份鄉愁〉、〈山水的故鄉〉、〈手風琴之夢〉)
14.《城市的聲音》(台北市政府,1998年;收錄〈強欲飛起來的日子〉、〈夢的握手〉)
15.蔡秋鳳專輯《生活影印機》(滾石唱片,1998年)
16.王識賢專輯《只要你越頭》(滾石唱片,1998年;收錄〈失落的腳踏車〉)
17.《吟詩作對歌仔調》(采風國際文化,1998年;收錄〈春雨〉、〈往事如影〉、〈煞戲〉)
18.陳水扁台北市長競選連任主題曲《有夢最美》(1998年)
19.謝長廷高雄市長競選主題曲《南方新世界》(1998年;收錄〈南方新世界〉、〈講予全世界聽〉)
20.陳水扁總統競選主題曲《少年台灣》(1999年;收錄於2000年《歡喜看未來》專輯)
21.《發光的靈魂》(台灣人權促進會,2000年;台灣人權促進會救援「蘇建和案」人權歌曲)
22.盧修一紀念歌曲《溫馴的背影》(白鷺鷥文教基金會,2000年8月)
23.蔡明憲台中市長競選主題曲《台中的歌》(2001年8月;收錄〈台中的歌〉、〈性命來交陪〉)
24.游盈隆花蓮縣長競選主題曲《日出東方》(2001年10月;收錄〈日出東方〉、〈山嶺的堅持〉)
25.廖永來台中縣長競選連任主題曲《美麗的所在》(2001年10月)
26.李應元台北市長競選主題曲《魄力相挺》(2002年10月)
27.謝長廷高雄市長競選連任主題曲《大船開入港》(2002年10月)
28.陳水扁總統競選連任主題曲《相信台灣》(2003年12月)
29.凱達格蘭學校校歌(2005年3月)
30.東森電視台文化紀錄片《看見台灣紅》主題曲《看見台灣紅》(文化總會,2005年5月)
31.高雄左營「萬年季」主題曲《花開萬年》(高雄市政府民政局,2005年9月)
32.《耳空內的蟲聲──228紀念音樂專輯》(文學台灣基金會,2005年12月)
33.高雄市2006「城市閱讀運動」主題曲《讀書歌:愛戀文字》(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年4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