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天星滿天光 想家己黯淡無儂問
問家己未來怎打算啊 親像月娘照田莊
街路路燈街路光 看家己形影拖長長
啊沉重孤單心頭酸啊 四月雨水替阮問
打開風的門 互悲情去流浪
行佇暗瞑中 無月無影 冷冷四月風作伴
四月望雨水 雨水滴心肝
意志溢海岸 遙遠世路 家己自由行
「四月望雨」 演唱:鳳飛飛 作詞:路寒袖 作曲:詹宏達 編曲:陳揚
http://www.inkui.com/a3/9/8/9882D44AF40421874BE4.html
「四月望雨,」這首歌,
是路寒袖老師取鄧雨賢先生四首名曲的頭一個字而來的,
這四首名曲分別是「四季紅」、「月夜愁」、
「望春風」、「雨夜花」。
其實「四月望雨」除了是一首歌外,
它更代表了前輩音樂家鄧雨賢先生音樂創作的精隨,
更代表了當時台灣人民及文化發展的象徵,
所以個人認為「四月望雨」這名詞,並不非特定的意涵,
它所呈現的卻是一種抽象的、隱然浮現當時的台灣文化氛圍。
而這四首音樂,
又剛好代表了人生的「喜悅」、「哀愁」、
「希望」、「破滅」等四種不同的情緒。
明白地突顯出了台灣人民是「壓不扁的玫瑰」的特性,
僅管歷經苦難,但仍能在春雨之後,重新發芽茁壯。
如今一齣有關鄧雨賢先生的傳記舞台劇「四月望雨」
也將於國父紀念館公開演出,
對於這位前輩音樂家,我們除了給予高度的肯定外!
同時也歡迎不認識他的朋友,
可以藉由這齣音樂劇來了解他的生平概況。
鄧雨賢先生的故事:
在台灣閩南語流行歌曲中,有所謂的「四、月、望、雨」這個名稱,
其實指的就是〈四季紅〉、〈月夜愁〉、
〈望春風〉、〈雨夜花〉這四首歌謠,
這四首歌謠在當初發表的時候,都曾造成轟動,
幾乎以達到人人傳唱的地步;
即使時間已經經過數十年之久,
在全世界只要有著華人的地方,
還是持續在流傳著,不時地被記憶著。
加上這幾首閩南語語歌謠有著它們特殊性的創作時空背景,
所以不僅僅成了上一代台灣人,
在日本嚴格殖民統治之下抒解胸懷的心聲,
同時也是在歷經戰亂之後熱血年輕學子懷舊、及心靈的寄託,
或因其蘊含著濃厚的台灣本土味道,
甚至成了日後為了反對國民黨一黨專制,
不得不漂泊於異鄉的遊子們,聊以慰藉鄉愁之苦的思鄉名曲。
而這些充滿台灣特有情調,讓人一聽便難以忘懷的音樂旋律,
全都出自於一人之手,
那就是台灣客籍前輩音樂家鄧雨賢先生。
鄧雨賢,一九○六年(日明治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誕生於當時大溪郡龍潭庄,
眾所皆知,
台灣桃園台地的居民一直以來便以客家人居住為大多數,
其中龍潭「九座寮」地方的鍾姓人家、
「八張犁」地方的鄧姓人家,
更可以說是世居當地的名門望族。
相傳鄧氏家族早在清朝嘉慶年間便從廣東省梅縣渡海來台,
並在龍潭這個地方生根落腳。
這些來台的鄧姓宗親為了表示緬懷祖宗,
並期許未來家族仍能福澤延長、瓜瓞綿綿,
所以規定凡是鄧氏家族的子孫,皆須依舊例輩份命名,
因此鄧雨賢先生就是屬於「賢」字輩子孫。
鄧雨賢先生不僅出身於名門望族,
家中世代更是以書香傳家,
鄧雨賢的曾祖父、祖父及叔公皆曾考取秀才,
因此鄧家有「一門三秀才」的傲人記錄。
而鄧家的長輩也大多以「教育」為職志,
例如鄧雨賢的父親:鄧盛柔(號旭東),
便在家鄉的龍元宮公學校擔任教職,
後來又應聘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老師,
也未這樣,
鄧盛柔攜家帶眷,遷居台北。
而讓鄧雨賢第一次開始接觸到閩南語的環境,
鄧雨賢的小學教育,
是在台北萬華「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民學校)完成的,
由於鄧雨賢每天都必須與這些以閩南語為母語的同學一同上課,
相處時間久了之後,他對於閩南語的運用當然也就十分流利了。
西元一九一九年,台灣總督府頒佈所謂的「台灣教育令」,
積極進行教育的改革工作,並決定將「國語學校」停辦,
同時又設立台北及台南師範學校;
此時的鄧雨賢,
以年僅十五歲的年齡,順利考上台北師範學校,
當時的台北師範學校為了能夠培養出全能的師資,
所以非常重視教師未來的音樂教學能力,
因此在每間教室裡幾乎都配置了一架鋼琴,
所以說台北師範學校的音樂教育,
對於鄧雨賢往後的音樂生涯以及歌曲創作,
應該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西元一九二五年,二十歲的鄧雨賢順利由台北師範學校畢業,
隨即被派往台北大稻埕「日新公學校」(即今日日新國小前身)任教。
在當時,台北師範學校的台籍畢業生若被派任為教師者,
民眾習慣對其稱之為「訓導」,並同時具有所謂的文官資格,
在任教兩年之後,就可身著「文官服」;
由於當時文官服的帽子及上衣袖子皆繡有金線滾邊,
所以民間習慣稱呼穿著此種文官服的教員為「金巡仔官」,
在日據時代民眾的心目中,台灣的子弟若能成為「金巡仔官」,
是一件很難能可貴、榮耀之事,
因此當時的鄧雨賢,可以說是大稻埕地區人人敬慕之著名人物。
鄧雨賢在日新公學校執教的第二年,
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與畢業於台北州立第三女子高等學校(今中山女高)的鍾有妹小姐結婚。
婚後鄧雨賢仍繼續擔任教職,
但幾年之後,終因對音樂的嚮往與執迷,
於是鄧雨賢下定決心,暫時拋下妻子,
隻身負笈日本深造音樂知識,
並進入日本東京一家歌謠學校專心研習作曲理論。
但是很出人意料的是,當鄧雨賢學成返台後,
卻發現台灣當時的音樂環境境,
竟沒有可提供他發揮長才的地方,
不得已,鄧雨賢只好暫時潛居台中,
並且為了謀生,
不得已在台中地方法院內擔任通譯官,月俸僅僅為區區五十圓,
比當初他擔任日新公學校之教師薪俸還低:
好在這樣的日子並沒有過的太久,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
鄧雨賢一展長才的機會終於來臨了。
西元一九三二年,
當時第一首台語創作歌曲〈桃花泣血記〉,
〈一部大陸電影「桃花泣血記」的主題曲,當時的電影為默片,
劇情皆由當時的辯士翻譯口述〉
竟然奇蹟似地風靡了全台,
因此有不少唱片公司的老闆,
對於台語創作歌曲產生了高度投資的興趣,
當時公司設在永樂町(今日的迪化街)的文聲唱片公司負責人江添壽先生,
為順應市場龐大的需求,
從原來只灌錄歌仔戲、民間笑劇及說唱戲曲的業務,
刻意將觸角擴及到台語流行歌曲的唱片錄製。
鄧雨賢首次應文聲唱片公司之邀,
寫了一曲「大稻埕進行曲」,初次即嶄露頭角。
(作詞者不詳,此曲今已失傳)
他在創作上的才華,
隨即受到了當時在唱片界執牛耳地位的古倫美雅唱片公司的矚目。
〈古倫美雅唱片係哥倫比亞唱片另一個譯稱〉
當時擔任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負責人是伯野正次郎先生,
伯野正次郎當時正持續而且積極地大力倡導台語流行歌曲的發行,
他同時還鼓勵當時台語歌謠作家的詞曲創作務必要具有所謂的「台灣味」,
並一再強調若繼續發行仍帶有東洋味的作品的話,
哪只要直接引進日本的「演歌」即可,
何必還需要台灣音樂人才苦心創作呢?
也因伯野正次郎肯定了台語歌謠的價值。
當時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由黃韻柯先生擔任經理,
並在西元一九三三年聘請當時台灣新文學文壇上,
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陳君玉先生,
出任該公司之文藝部部長(約等於主任級職務)。
陳君玉上任後,更加積極致力於網羅各方傑出的音樂人才。
由於陳君玉十分讚賞鄧雨賢之前發表的作品:〈大稻埕進行曲〉,
認為鄧雨賢將是拓展閩南語歌謠的最佳人選,
於是他進一步積極遊說鄧雨賢正式進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擔任作曲專員,
並和剛剛卸下牧師職務的姚讚福,
以及擔任當時民眾黨宣傳部長盧丙丁的夫人林氏好女士,
一同擔任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旗下所屬歌星的演唱訓練,
從此鄧雨賢不僅成為台語流行歌謠極富盛名的創作者,
也可以說是當時台灣第一位專職的音樂家。
鄧雨賢先生自從獲得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重用後,
果然不負眾望,
在哥倫比亞唱片的第一年(西元一九三三年),
就陸續創作出〈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跳舞時代〉、
〈橋上美人〉等歌曲,所受到讚賞聲不絕於耳;
第二年,又相繼推出了〈雨夜花〉、〈青春讚〉、〈春宵吟〉等動人歌曲,
在之後的幾年之間,鄧雨賢更以〈滿面春風〉、〈碎心花〉、〈南風謠〉、
〈想欲彈同調〉、〈琴韻〉、〈四季紅〉、〈四季謠〉等首首動聽之旋律,
贏得了當時「最受歡迎流行歌曲作家」的美譽;
甚至有人還將鄧雨賢、蘇桐、黃讚福、邱再福等四人,
並列為當代流行歌壇作曲的「四大金剛」。
而鄧雨賢持續創作台語歌謠之餘,
他同時也試圖採集民間傳統的民謠與戲曲,
以做為他創作的題材和靈感來源。
在他個人的田野採集工作中,
紀錄了不少所謂的七字背、六孔興調、客家調、山歌……等等;
這些資料中,有的鄧雨賢還另外加上他自己個人的詮釋,
並編寫鋼琴伴奏譜,可見他對這些流傳於民間的音樂極為重視。
西元一九三四年,
台灣新文藝的作家們,決定要成立所謂的「台灣文藝聯盟」,
在經過半年的計畫與籌備後,終於創辦了「台灣文藝」月刊雜誌。
該雜誌曾邀請當代美術、音樂、戲劇、書法等著名藝術工作者,
舉行了一場「文聯主辦綜合藝術座談會」。
西元一九三六年三月,鄧雨賢以音樂家的身份參加該座談會,
在此次座談會中,
鄧雨賢不僅提出許多他個人對當前流行音樂的看法與論點,
同時也開始更加努力地實踐其對音樂的理想,
他更加積極致力於採集整理〈艋舺新背調〉、〈番婆調〉、
〈七家調〉、〈客人調〉、〈新雪梅思君〉等歌謠,
但很可惜的是,
雖然鄧雨賢想憑一己之力充實台灣之音樂版圖,
但最終仍抵抗不了現實政治的高壓迫害,
以致於不得不在日本政府的高壓下從事創作所謂的日本歌。
這段故事要從西元一九三七年,日本正式發動七七事變說起,
台灣總督府為了配合日軍侵華活動,
在台灣積極推動所謂「皇民化運動」,
並且還成立了皇民奉公會的外圍組織--「台灣演劇協會」,
開始大規模強制推行所謂的「新台灣音樂」,
進而規定台灣的曲調需一律套用日語歌詞才能演唱,
這樣的做法無異地扼殺了當時流行歌曲作家創作的自由,
也同時讓鄧雨賢對大眾音樂懷抱之期待頓時落空。
當日本軍閥陷於後期戰爭泥沼之時,
開始缺乏兵源,缺少勞動力,
於是在台灣不斷地強徵台灣男子充當軍夫、志願兵;
因此那時台灣本土的年輕人不是被徵調到軍事工地,
從事無報酬勞動的「勤勞奉仕」,
便是被強迫送往戰爭前線打仗,為日本人賣命。
日本統治當局為了加強戰時體制,
為了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偉大使命,
一味積極地鼓吹台灣百姓從軍參戰,
在這種氣氛之下,
日本統治局需要製作一些宣傳歌曲以激勵士氣,
因此他們首先利用鄧雨賢的〈望春風〉改填上日語歌詞,
成了〈大地在召喚〉,之後又利用當時早已膾炙人口〈月夜愁〉、
〈雨夜花〉之曲調,改填上其他歌詞,成了所謂的「時局歌曲」,
於是〈月夜愁〉變成〈軍夫之妻〉;
〈雨夜花〉則成了〈名譽的軍夫〉,
這二者歌都是由日本人粟原白也進行歌詞之更改。
當然日本當局也知道,
即使向如此這樣刻意創該改日語詞句的時局歌曲,
要在短時間造成台灣人傳唱的效果未必可以達成,
所以日本當局決定利用現成台灣人民所樂於傳唱的旋律,
將之改成為進行曲的模式,並依此複製。
也因為如此的做法,效果是可以預期的,
因此,
鄧雨賢那些原本是緩慢愁怨的悠悠旋律,
竟被強改成了慷慨激昂的軍用進行曲,
日本人甚至還強迫教唱,
企圖要讓每個台灣人民能夠在短時間內皆能朗朗上口。
也因如此,鄧雨賢那些優美的作品從此遭到污染,
鄧雨賢先生雖然深感心痛,但在外人政權統治下,亦是無可奈何。
甚至鄧雨賢最後還必須在日本政府的皇民化運動聲下,
積極配合,於西元一九四二年時改名為「東田曉雨」,
另外再以「唐崎夜雨」為筆名,
為日本人譜寫一些填寫日文歌詞的時局歌曲,
如:〈鄉土部隊之勇士〉。
而戰時風行一時的〈日昇鼓浪嶼〉,
也是鄧雨賢的「應時」之作。
因此台語流行歌曲就在這種皇民化運動的打壓下,漸漸沈寂,
西元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日,
鄧雨賢實在無法再甘於淪為日本政府的打手,
於是正式辭去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職務。
但當時因戰爭趨於熾烈,
盟軍之軍機不時會對台灣進行轟炸,
鄧雨賢一家為了躲避盟軍空襲的戰害,
於是舉家遷離台北,
移居在新竹芎林庄一個靠山臨溪的偏僻山村,
並和妻子一同任教於芎林公學校。
當時夫妻兩人的薪水(鄧雨賢月俸四十七圓、鍾有妹月俸二十三圓),
合起來還不如他在哥倫比亞公司一個月的薪水,
生活上可說是十分清苦。
但是重拾教鞭的鄧雨賢,
他對教書一職十分認真盡責,
每年都獲得「事物格外認真獎賞」。
但在處於物質缺乏,一切簡陋的鄉間生活中,
並不能澆熄他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
他仍然憧憬未來的藝術生命,時時不忘創作。
隨著中日戰事日趨於白熱化,
鄧雨賢原本便就不是很強健的身體也每下愈況,
加上戰時物質嚴重缺乏,藥品奇缺,
鄧雨賢最終還是無法挨過日本統治台灣的最後一年,
就在西元一九四四年六月十二日,
不幸因肺病與心臟之併發症,病逝於竹東,
遺下妻子、三個男孩和一位遺腹子,
享年僅僅三十九歲。
鄧雨賢不僅在作曲的創作才華橫溢外,
在鋼琴、小提琴、吉他、曼陀林等西洋樂器上的造詣更是令人讚嘆,
通常他用以譜寫旋律的工具也多是利用這些西洋樂器。
鄧雨賢在創作上的才華雖然驚人,但最為難能可貴的是,
他的作品總能在巧妙運用西方音樂理論及技術之外,
又能融入帶有誠摯而樸素的台灣民謠風味,
此種中西融合的特有情味,應是最直得後人讚頌不已的。
鄧雨賢發表的作品,曾經灌錄唱片發行的,
大多集中在在西元一九三三年至西元一九三九年這段時間的做品,
他的創作數量雖然無法與西洋音樂大師們等量齊觀,
但是他在短短八年創作時間中所遺留的作品真的還算豐富,
約有五十餘首之多。
而最難能可貴的是,像〈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
〈四季紅〉、〈春宵吟〉、〈碎心花〉、〈一個紅蛋〉、〈滿面春風〉、
〈對花〉、〈想欲彈同調〉等著名歌曲,
在經過時間的歷練,已經由當時所謂「流行性」的歌曲,
蛻變成為台灣具有「時代性」傳唱歌謠,
「四月望雨」舞台劇相關報導: http://aprilrain.allmusic-mag.net/index.htm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5z1-fEQe04 中國時報 2007.05.17 林采韻/台北報導 看著舞台上的演員唱著作曲家鄧雨賢的代表作「望春風」,鄧雨賢的孫子鄧泰超直說心中很感動:「我的祖父今年剛好101年冥誕,這是最好的獻禮。」 講述「望春風」、「月夜愁」作者鄧雨賢生平的音樂劇「四月望雨」,下月將在國父紀念館登場,也是國內首齣台語音樂劇。 鄧泰超原先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父就是「望春風」的作者。他說,祖父不到40歲就去世,他的父親鄧仁輔為長子,四叔為遺腹子。「小時在家中父親很少跟我們談起祖父,希望盡量低調,不要惹上麻煩事,畢竟台灣那時的社會政治氛圍很敏感。」 就讀江翠國小時,8歲的鄧泰超跟著班上同學唱起「保密防諜」歌。演唱過程中,老師一直盯著他看。「首先全班只有我唱走音,可見只有我對音樂不熟,後來我才知道,『保密防諜』是用『望春風』的音樂,老師看著我,是因為他知道我是鄧雨賢的孫子,我自己卻完全搞不清楚。」 兩年前他在網上成立鄧雨賢音樂文化工作室,開始系統性整理祖父的照片、手稿。這次「四月望雨」中許多歷史影像由他提供。「望春風」、「雨夜花」等重要作品手稿早已遺失。 鄧泰超為祖父抱不平,因為外界有不少資料敘述,鄧雨賢與原配鍾有妹婚姻不幸福。「我父親跟我說,祖父常帶著祖母和他出門散步,『雨夜花』的首演祖母也在場。」另外,他對於鄧雨賢因為在台北情感受挫、混不下去才回到芎林教書的傳言也提出反駁:「其實原因很單純,就是戰爭開打,音樂事業沒有發展空間。」 而音樂劇歌手江翊睿將飾演鄧雨賢,洪瑞襄飾演「望春風」原唱歌手純純。音樂劇6月16日將在國父紀念館登場。 鄧雨賢101歲誕辰戶外紀念音樂會 紀念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一○一歲誕辰,新竹縣文化局將於六月十一日(星期日)下午四時,於新竹縣芎林鄉鄧雨賢紀念公園舉辦「鄧雨賢101歲誕辰戶外紀念音樂會~心築希望‧望春風」音樂會,由台灣管樂團擔崗演出,並結合客籍歌手許景淳,讓精緻音樂藝術下鄉完美呈現。活動採自由入場,風雨無阻如期舉行,縣長鄭永金歡迎民眾踴躍前往,一同回味台灣民謠的往日情懷。 活動記者會,八日上午於新竹老爺大酒店舉行,新竹縣文化局長曾煥鵬代表縣長鄭永金主持記者會,邀請貴賓包括獨家贊助本次活動的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郭珊珊、負責擔綱演出的台灣管樂團團務委員藍尚懋。 新竹縣長鄭永金指出,鄧雨賢先生是新竹的瑰寶,縣文化局延續去年舉辦百年誕辰紀念系列活動,特於鄧雨賢先生101歲誕辰持續辦理「2006鄧雨賢紀念系列音樂會」。芎林鄉因鄧雨賢老師駐足,有了音樂造鄉之宏願,進而文化造縣。 縣文化局長曾煥鵬表示,縣文化局?延續過去對台灣藝術文化之關切,並獲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獨家贊助,於六月十一日日下午四時於芎林鄧雨賢紀念音樂公園舉辦「鄧雨賢101歲誕辰戶外紀念音樂會~心築希望‧望春風」活動,音樂會中,歌手許景淳將演唱鄧雨賢先生的名曲「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滿面春風」、「一個紅蛋」;台灣管樂團將獨奏鄧雨賢歌曲「對花」和其它包括「桃花過渡」、「天涯懷客進行曲」、「春風歌聲」、「迴盪‧原型‧繁舞」、「快樂的出帆」、「我只在乎妳」、「晚霞」、「台灣舞曲」等曲目,歡迎鄉親踴躍前往緬懷鄧雨賢老師對音樂的貢獻,並感受台灣歌謠的音樂魅力。當日另贈前六十名與會觀眾「2005鄧雨賢音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除此場音樂會外,縣文化局另於六、七月份的每週六(六月十日選舉日除外)晚間七時,在縣文化局文化廣場及芎林鄉鄧雨賢紀念公園舉辦「鄧雨賢戶外音樂嘉年華」活動,邀請縣立國樂團、竹北國中、博愛國中、博愛國小、山崎國小等縣內優秀國樂團和大華技術學院社團、故鄉室內樂團演出。連續三週6月28日、6月14日及6月21日下午2時,假芎林鄉圖書館播映去年委託公視拍攝「鄧雨賢之前世今生」紀錄片及鄧雨賢先生相關之影像資料。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表示,台積公司向來致力於社區總體營造及文化藝術推廣工作,透過「台積心築藝術季」的各項活動,在社區每個角落敲擊出美妙的樂音,落實社區、生活藝術化的精神。去年心築藝術季推出「聽淘—陳永淘水路音樂劇」,透過客家歌手阿淘的歌聲,喚起民眾對家鄉湖光山色的關愛與記憶。今年則舉辦「鄧雨賢戶外紀念音樂會」,藉由鄧雨賢先生的多首代表作品,與社區居民重拾這位客家籍作曲家對音樂的熱愛,以及對這片土地付出的關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