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爵士樂界最富傳奇色彩的天后,


沒錯!


她就是被尊稱為爵士女伶的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


比莉哈樂黛出生於費城,在馬里蘭州的巴爾地摩長大。


從小就失去父母親的關愛,


她在自傳中自己承認是私生女,


自小在妓院長大,飽受暴力脅迫,


但這些逆境不僅沒有打敗比莉哈樂黛,


相反的,比莉哈樂黛從一個女侍出發,


憑藉著她堅毅的精神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直到她遇到了班尼固德曼 (Benny Goodman),


兩人合作灌錄第一張專集,


自此展開她一主傳奇的演唱事業。


雖然她因為壓力的關係而酗酒,


導致嗓音變成成沙啞,


但卻也造成的後期歌聲變成淒愴的獨特風格。


即使她在四十四歲的壯年因酒精中毒而身亡,


但是比莉哈樂黛留給後世爵土女歌手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


由於她在工作上的敬業表現,


不但為女性塑造出獨立有自信的模範,


加上比莉哈樂黛的歌聲中細緻層次分明,


不但讓她自己成為爵士樂壇首屈一指的歌后,


也替後代的爵士歌手們樹立了標竿。


 


昨天在部落格上PO了「我愛薩克斯風 」一文後,


好友卡門小姐回覆我,


說她最喜歡聽Louis Armstrong和Billie Holiday合唱的那首「甜蜜壞東西」,


正巧也是我很喜歡聽的一首爵士樂,


也同時激起我收集資料寫這一篇介紹文章的動機。


所以要感謝卡門小姐的催生才能這麼快寫出來,


同時希望大家會喜歡這位傳奇爵士女伶--比莉哈樂黛 〈Billie Holiday〉。




 


 

一本介紹比莉.哈樂黛的書


---《我們與比莉.哈樂黛》介紹


       許多人如此形容比莉.哈樂黛的演唱方式,She sang her heart out,把心都唱出來了。爵士樂迷都熟悉她的歌聲,搖滾樂迷中聽過她名字的也大有人在,因為U2合唱團1988年登上排行榜的單曲《哈林的天使》(Angel of Harlem)就是獻給她的。歌詞裡說「我在WBLS電台聽到天使的聲音」(”On BLS I heard the sound of an angel”)。天使的聲音聽起來像什麼,每個人的想像或許不盡相同。但可以確定的是,比莉的歌聲讓人聽過就不可能忘記。


      她與其他爵士女歌手不一樣在哪裡?在於「滄桑」。她沒有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13項葛萊美獎的肯定,她不像莎拉.沃恩(Sarah Vaughn)出身音樂家庭,從小就學鋼琴;她不若南西.威爾森(Nancy Wilson)不僅有葛萊美獎與艾美獎加持,1960年代她在Capitol旗下的銷售數字僅次於披頭四,這幾位名伶都活到90年代,南西.威爾森甚至到現在還在國家廣播電台主持爵士節目。比莉.哈樂黛死於1959年,死時幾乎是一無所有。


       這樣一位藝人的生平,自然是傳記作家與出版商眼中的搶手商品,因此比莉的傳記多如牛毛(在亞馬遜網站搜尋比莉.哈樂黛相關書籍可以找到4,296個項目),最有名的一本是她的自傳《女士唱藍調》,由她本人與威廉.達夫提「共同」寫成。書中刻意寫成的訛誤甚多,或許也是促成哈樂黛傳奇的重要原因。


       這本《我們與比莉.哈樂黛》於2005年出版,作者茱莉亞.布萊克本不是第一次為他人作傳,她之前寫過題材包括在英國聖赫勒拿島流亡時的拿破崙、西班牙畫家哥雅以及19世紀末搬到澳洲與原住民同住的英國女記者黛西.貝茲(Daisy Bates)。這幾本書都混合了作者個人經驗與回憶,《我們與比莉.哈樂黛》也不是平鋪直述的傳記。作者因緣際會取得了珍貴的訪問稿,她給每個人一個獨立的章節,簡單為他們做身份介紹之後就讓他們現身說法,令讀者就像是坐在訪問者身邊,一起聽著受訪者道出往事。這是其他比莉.哈樂黛傳記沒有見過的,作者的巧思讓敘述更具說服力,而受訪者對同一事件的回憶有所出入,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本書也就無需建立於任何一種可能為真的事實版本。看似捕風捉影,但隨著章節進展,比莉.哈樂黛卻在字裡行間彷彿從鬼魂變成實體,連影子都出現了。


       布萊克本在寫作本書過程所參考的幾本關於比莉的著作,以下簡單介紹提供讀者閱讀時的參考。


      《比莉的藍調:比莉.哈樂黛的故事》(Billie’s Blues: The Billie Holiday Story)──約翰.奇爾頓(John Chilton),1989年出版。奇爾頓本人是職業爵士小喇叭手,不過他是以爵士方面的寫作聞名,除了比莉.哈樂黛之外,他還寫過多本爵士名人傳記,包括薛尼.貝雪(Sidney Bechet)、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和柯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等人。本書是所有哈樂黛傳記中出版年份相當早的一本。


      《如果你無法自由,就當一個謎》(If You Can’t Be Free, Be a Mystery)──法拉.潔絲敏.葛里芬(Farah Jasmine Griffin),2001年出版。葛里芬是賓州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寫過多本與爵士或黑人種族文化相關的書籍。本書集結關於比莉.哈樂黛的論述以及對之前傳記作家的批評,但她自己曾說過,打從一開始,本書就無意朝正式傳記或音樂研究的路線發展。她堅持不把比莉當作悲劇性受害者,她觀察之前一些傳記的明顯事實錯誤,並分析錯誤的成因。舉例來說,比莉的母親被錯誤地描述成未成年懷孕生子的懵懂無知少女,以顯示出她的無助,然而事實上她就是與許多男人來往,這是她的生活型態。同樣的,比莉也被描述成受毒癮控制、等待男人拯救的悲劇性巨星。


      《黛女士:比莉.哈樂黛的許多面貌》(Lady Day: The Many Faces of Billie Holiday)──羅伯特.歐米利(Robert O’Meally),1991年出版。歐米利是哥倫比亞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教授,也是爵士研究中心主任。本書的著眼點在於比莉.哈樂黛的歌唱事業,與其他傳記最大的不同處,是書中前面的部分以訪問、報導以及引述論及她的歌唱技巧。本書亦有作者親自編劇的同名紀錄片,曾經在美國公共電視台播映。




 


 

有關「比莉.哈樂黛」的簡介:


       看過「村上春樹的爵士群像」專輯中「雨夜裡的比莉哈樂黛」後,你是否也想瞭解為何美國大兵會說:「為我播張比莉哈樂黛的專輯,那張都行,只要比莉哈樂黛。……」?這個能撫慰異鄉遊子思念之情的歌聲,背後有個怎麼樣的故事能造就出這位傳奇歌后呢?是的,請您看完以下的故事後,再來聽比莉哈樂黛的歌聲……。


       據說很少有人在聆聽比莉哈樂黛的現場後,不會感動落淚的,因為這位爵士樂界最具傳奇色彩的歌后,在演唱時總輻散出字句句心聲淚痕:她的音樂感人之處源自肺腑,而非唱腔表面的雕飾,因為,永遠被無數後輩歌手視做最崇敬對象的比莉哈樂黛,確實是用她的悲劇性生命寫下並吟唱出每一個音符。


       不平凡的人,似乎注定該有著不平凡的遭遇,而比莉哈樂黛也應驗了這個命定之說,只不過她的不平凡是悲慘、苦澀的。比莉的一生充滿著悲劇性的因子,甚至我們可以說,她的一生其實就是個悲劇。生於1915年的比莉哈樂黛,呱呱墜地之時父母都還只是未成年的孩子,在沒有父母關愛與暴力陰霾的環境下,10歲時慘遭強暴,不久又被賣為雛妓,18歲的她就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然而多舛的血淚童年,並沒有讓比莉對人生抱持以怨懟的的態度,她不但沒有自甘墮落,相反地,更磨鍊出自我尊嚴的珍視與堅毅不服輸的個性。在那個女性極受不平等對待的時代裡,在酒館當女侍謀生的比莉,對慣於輕視女性的男性酒客不屑一顧,也絕不會像其他女侍一樣,卑微地撿取客人丟在桌上的賞錢。她的傲氣與堅強,讓薩克斯風好手,也是她一輩子最親密的朋友--李斯特楊 (Lester Young),為她冠上" Lady Day" (淑女黛小姐)的封號。


       1933年樂評家John Hammond在聽了比莉哈樂黛的演唱之後,深受她動人的歌聲所著迷,便積極安排她與搖擺樂之王--班尼固德曼 (Benny Goodman) 合作灌錄第一張專集,自此展開她一主傳奇的演唱事業。而比莉哈樂黛與李斯特楊之間始終未獲確實證明的情愫,似乎亦可從兩人合作時嫻熟的默契略見端倪。


        就如同許多名人在成功後總會受到一些後遺症的衝激,由女侍一躍而成聞名巨星的比莉哈樂黛也承受到了相同壓力。密集的巡迴演唱行程、錄音計劃及電影的邀約,讓她心力交瘁;而感情生活方面一直遇人不淑,再加上無法擺脫童年時期的夢魘,重重的枷鎖銬得她喘不過氣來,最後只有借助酒精來麻痺自己原本相當敏感,卻傷痕累累的心思情感。但是酗酒為她帶來更多麻煩,不但賴以維生的嗓音被刮削成沙啞的滄桑歌首,身體健康狀況更是每況愈下。就在生理與心理交相攻的情況之下,1959年,比莉哈樂黛終因酒精中毒,以44歲之齡撒手人寰。


       其實,比莉哈樂黛的歌聲並非總是那麼淒愴的。在她剛踏入歌壇之時,比莉的招牌歌聲相當的甜美,我們可以在她30年代時期的錄音中,蜜如糖的歌聲裡領略到一種酣惕的快樂:但在後來幾張在比莉私生活與聲音狀況均每況愈下期間的作品來看,她的歌聲轉為沙啞滄桑,更深入地刻劃出多次情場受傷後,身心俱受重創至直淌出血的椎心之痛。然而,無論是早期的甘醇動人或是後期的賺人熱淚,比莉在歌聲中所注入的細緻層次,不但讓她自己成為爵士樂壇首屈一指的歌后,也替後代的爵士歌手們樹立了演繹的標竿。


       比莉留給後世爵土女歌手的影響是深遠的。她在工作上的敬業表現,為女性塑造出獨立有自信的模範,不但在唱功方面開拓出前所未有的情感表達方式,在音樂創作上的潛心進修成果,也可自她所創作的歌曲中得以綻現。而登台表演時比莉一向以正式服裝,與一朵別在頭上的花作為獨一無二的個人標記,即使是在錄音室裡,沒有現場觀眾的情境下,仍會身著盛裝,頭戴紅花來進行錄音工作,以表示無論身處何地,都對演唱抱持著尊重的態度。這種敬業的精神即使在今日看來,也是令人大感欽佩的。


       比莉哈樂黛的歌聲與其生平一樣,是充滿夢幻色彩的傳奇,短暫44年的生涯,點滴都讓樂迷無盡追思。她細瘦的嗓音,有時雖然稍顯氣若游絲,卻仍舊散發出獨特高貴的氣質,那是超然於她個人乖舛身世的嘲弄。不平等的時代,鑄煉出不平凡的女性,不管時代如何轉變,永不凋萎的是那能夠溯及心底深處最底層憂緒的聲音。



摘錄自新力音樂發行
「比莉哈樂黛精選輯」專輯


 





 


比莉哈樂黛 〈Billie Holiday〉小檔案


 


比莉哈樂黛出生於費城,在馬里蘭州的巴爾地摩長大。她在自傳第一頁中就大膽承認,自己是名私生女。她小時候在妓院打雜,就是在這裡第一次聽到唱片,而認識了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和貝西史密絲(Bessie Smith)的爵士歌唱。她的母親把她一人丟在巴爾地摩,之後才接她到紐約同住。到紐約後她還是在從事下人的工作,但對歌唱的熱愛開始在心中滋長。她開始叛逆,前去哈林區的史莫爾俱樂部試唱,然後就開始因為自己原創性的歌唱風格受到矚目,並被經紀人相中讓她在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的唱片中演唱,之後就遇到萊斯特楊(Lester Young)這位心靈伴侶。兩人一生就這樣在音樂中相知相許。她登上了當時最重要的棉花俱樂部等地,卻染上毒癮。她的錄音生涯僅僅在三O和四O年代最豐盛,最後在五九年死於藥物過量。

    比莉哈樂黛是位歌唱成就影響了美國爵士至今半世紀以上、未來也將是爵士史上最常被談論的歌手,同時她的私人生活,則有著勾動所有人心共鳴的特質,這中間的起起伏伏,她如何從一個酒館的女侍,開發自己那獨特卻不見得完美的歌唱才華,一步步憑著對音樂的熱愛和敏感度,不自覺地成為這樣傳奇的悲劇人物。而她之所以受人擁戴和喜愛,裡面還有著太多難以解釋的特質,這讓她成為音樂史上少數幾個特別吸引人的人物。這份錄音收錄她從一九四四到五五年的經典歌曲,把她那種哀怨帶點滄桑的歌聲,表現得非常道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