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是讀大眾傳播學系的,


有關廣播製作、攝影學以及電視製作和電影原理等相關課程,


都是我在大學當中必修的重要學分課程之一,


我記得我這個從小就有一點不是那麼服從傳統的南部小孩,


在大學修習上述課程的專業製作中,


所選的體裁及表現方式總是跟別人不同,


說好聽一點是別出心裁,可獲得老師的青睞及擁有好成績,


說白一點就是老愛唱反調!還有一點反權威體制。


記憶最深刻的是在修攝影學時,


老師要我們分組後自行選擇題目拍攝一組幻燈片作品,


當別的同學紛紛選擇古蹟文物或是新聞體裁拍攝的同時,


我跟我這組的同學偏偏反其道而行,


選了黃舒駿的「馬不停蹄的憂傷」作為我們作品的主題,


將幻燈片習作硬是給拍成劇情片,


放映的時候,隨著這首「馬不停蹄的憂傷」的歌曲,


各種場景及劇情的鋪陳紛紛在昏暗的教室裡從白色的銀幕逐一躍出,


當作品放映完後,我們這組獲得到最熱烈的掌聲,


也分別拿到學生自行投票及老師給予的最高成績;


另外我最大膽的一件事情,


是表現在廣播製作的作業中,


我那時候也不知道哪來的膽子,


竟然敢挑戰在中廣任職高階主管的指導老師的禁忌,


以純粹的閩南語發音製作台灣閩南語歌謠的發展史廣播專輯,


在當時尚未解嚴及老師又是外省人聽不大懂閩南語的狀況下!


我們那組的作品依然得到系上同學票選及老師給予的最高成績!


很可惜,我後來沒走上拍電影及廣播製作這條路上,


倒是在廣告公司任職了十六個年頭,


起碼廣告素材的拍攝及後製對於我這個從事業務企劃的人都還勉強沾上邊。


算是沒有對不起當初系上同學及老師的厚愛!


今天晚上,有個部落格上認識的朋友,


打電話來向我詢問一些有關復古體裁資料的尋找,


他說他們公司要拍目錄用的,


這讓我突然想起了這部榮獲2003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跳舞年代」,


更讓我想起這部紀錄片的顧問李坤城先生收集舊留聲機及舊唱片的故事。


由於篇幅的關係,容我先來介紹這部「跳舞年代」紀錄片吧!





 


 

《跳舞時代》這部片的故事是這樣子的:


愛愛阿嬤和五位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同事坐在台北波麗露餐廳﹐


哼唱著七十年前台北街頭年輕男女傳唱的這首台語流行歌〈跳舞時代〉。


他們臉上露出笑容﹐思緒回到從前。


故事的場景跳到1933年,


是的,這是1933年﹐日本統治台灣已將近四十年﹐


雖然政治、經濟、文化的主導權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但台灣也因日本投入大量現代化建設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台灣流行歌在當時進入黃金時代﹐


而愛愛是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歌手。


在這台灣流行歌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裡﹐


歌手純純、愛愛﹐作詞家陳君玉、周添旺、作曲家鄧雨賢都曾各領風騷。


他們留下的歌曲:月夜愁、河邊春夢、望春風、雨夜花等,


不斷啟發著後來台灣歌謠創作的靈感。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台灣流行歌的產量逐漸減少﹐最後完全被日本軍歌取代。


跳舞時代終在戰火中落幕..


 


我總覺得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紀錄片,


而這部片的拍攝成功,


除了兩位導演的努力之外,


亦得歸功於音樂人及收藏家李坤城多年鍥而不捨的收藏與研究﹐


及公共電視資深製作人馮賢賢女士的膽識和遠見和她戮力策劃的協助,


最珍貴的是這部紀錄片中使用珍貴原版唱片,


讓原音得以重現那個充滿創新與夢想的時代風情.....





 


 

跳舞時代 VIVA TONAL- THE DANCE AGE 〉小檔案


Viva Tonal跳舞時代 VIVA TONAL- THE DANCE AGE 


影片規格:16mm 


影片類型:紀錄片 


影片時間:104 


出品年份:2003 


出品公司:郭珍弟,簡偉斯


導演:郭珍弟,簡偉斯


編劇:郭珍弟,簡偉斯,李坤成


技術工作人員:杜篤之 陳博文  


藝術工作人員:李坤成


其他工作人員:李坤城(顧問), 陳宗良(燈光)


官方網站: http://www.vivatonal.com.tw 


參展及得獎紀錄:2003第四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2003
台灣女性影展觀摩
2004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入圍 


故事本事〈大綱〉:


殖民地紀錄片中最常見的故事是人民悲慘的生活或受壓迫者的心聲吶喊,但是《Viva Tonal跳舞時代》跳脫統治者與被殖民者的角度,以台語流行歌開場,跟著曾經紅極一時的歌手愛愛阿嬤回到歷史現場。二十世紀初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年輕男女隨著受到歐美及日本歌曲影響的流行歌節奏翩翩起舞,跳起華爾滋、狐步舞,追求他們嚮往的「維新世界,自由戀愛」。《Viva Tonal跳舞時代》這部紀錄片,用珍貴原版唱片原音重現那個充滿創新與夢想的時代風情。


在美麗的樂聲中,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出現,象徵了一個文化思潮多元開放的時代契機。古倫美亞的經營者柏野正次郎,以企業家的胸懷、對市場敏銳的嗅覺,不斷探訪採集台灣民間各種類型的音樂,為古倫美亞開拓全方位的音樂市場,同時也促成了台語流行歌曲第一波的黃金時代。


作詞家陳君玉在文學創作與台灣文化運動之中默默耕耘,並將藝文人士帶入流行歌曲的創作領域。歌手純純用她善感滄桑的歌聲,唱出了同時代女性對愛情與自我的勇敢追求。陳君玉情感含蓄、怯於表達,對純純的戀慕之情,只能默默付出關懷與照顧。陳君玉對「祖國」(中國)認同,相對於純純對日本內地「文明開化」的嚮往,造成兩人之間若有似無的感情。兩人在極大的差異中努力維繫的情誼,呈現出當時台灣人在文化認同上普遍的矛盾情緒。


二次大戰終戰前的一顆炸彈,將台北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夷為平地,柏野正次郎抱憾返回日本,古倫美亞的歌手、詞曲作家、員工們,死的死,離的離,獨留陳君玉面對蕭條封閉的戰後時局,抑鬱以終。


1930年代音樂人的笑與淚,縈迴交織在創作者的追尋歷程中,他們感嘆當年台灣文化多元開放的契機一旦熄滅,居然等到幾十年後才在台灣社會重新點燃。在追索音樂文化歷史的過程中,他們似乎找到了創作的新動力,然而探索的旅程仍將持續...... 


 


導演:簡偉斯
政大英語系畢業。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攝影暨電影系研究所碩士。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兼任講師

作品:
1993,《等待月事的女人》編導
1994,《小珍和她們》
1995,《回首來時路--她們參政的足跡》
1999,《世紀女性.台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
1999,《世紀女性.台灣第一位女詩人陳秀喜》



導演:郭珍弟
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
美國天普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藝術碩士。

作品:
希.音拉珊(記錄片,45mins , 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贊助, 入圍2000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競賽單元)
離島醫療記事 (56 mins)
台灣第一位女地質學家--王執明



顧問:李坤城
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
現任紫藍色廣播音樂工作室負責人 暨李坤城台灣音樂博物館籌備處執行長。
三立電視台「台灣最美麗的聲音」節目之音樂顧問,新聞局第十二屆金曲獎總召集人。


製作過程:
選擇用十六釐米影片拍攝﹐呈現給觀眾最佳的視覺效果。【跳舞時代】製作過程耗時將近兩年﹐最後由台灣電影首席剪輯陳博文操刀﹐並由亞洲首屈一指的錄音師杜篤之完成錄音。旁白配音則由同為紀錄片導演的陳君玉姪女陳麗貴以她富有感情的台語娓娓道來﹐重新燃起了我們對那個消逝時代無限的想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