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一個新聞節目報導有關鹿港龍山寺修建的專題,話題大概圍繞在整修單位不按古法施工,也沒有尋找世居鹿港的一些知名匠師參與修建,而引起鹿港一些關心文化的團體的責難。


其實看到了這個節目後,我還滿覺得欣慰的,鹿港人終於開始發聲了。


源於對歷史文物的興趣,我一直很喜歡到鹿港去玩,依循著先民開發的足跡,一一去探詢一些已經失去的遺跡或是還保有的文物,只是每次到訪,總覺得鹿港街上的商業這幾年來熱鬧了不少〈應該是託了觀光之福吧〉,但是鹿港的古蹟建築卻有越發衰敗的現象,或許地方鄉鎮財力不足的關係,加上天災的摧殘,有名的意樓建築幾乎已經所剩無幾。


其實維護古蹟,除了需要財團的支持或是執政者的重視外,那種愛屋及烏的心情更為重要,主管當局並非有了預算,只要按照程序發包完工程就算了!應該繼續關切發包後的維修過程是否得當!


雖然台灣這些年社區總體營造的成績還算不錯,但如何讓更多土生土長的社區居民凝聚更多的共識,為自己生長的環境及所有的一切做出更為正確的判斷,並進而督促相關主管機關,來維護自己鄉土的文化傳承,這應該也算事積陰德留給後事子孫吧,千萬不要讓後代的子孫以後看到的都是牌坊上寫著某某古蹟遺跡。


高興看到這次鹿港人針對龍山寺的維修發提出意見來,我想這應該裁是社區總體營造背後所隱藏的精神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