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早就對張愛玲有很深刻的印象!


記得我高一的時候就讀過她的一本小說「秧歌」,


只是後來因為她的小說全集都是由皇冠出版社出版的,


我因為不喜歡瓊瑤的愛情小說,


所以那個時候連帶只要是皇冠出版社出版的書都不會想去翻閱,


〈此一習慣直到我服完兵役後才解除,


因為皇冠那時候出版了我一個很敬愛的作家的書,那個人叫黃春明〉


我看過她第一任「漢奸老公胡蘭成所寫的兩本書:「今生今世」和「山河歲月」,


胡蘭成的文筆真的是好,但是擔任汪精衛偽政權的文宣高官却是個不爭的事實,


雖然他在這兩本書中多少也為他的行為作了不少辯白,


但不管蔣介石和汪精衛是如何不合,


近代史的認定。大概還是會認定胡蘭成是漢奸吧!


 也就是看了胡蘭成那本「今生今世」,才得知張愛玲原來跟他有這麼一段愛情故事!


後來在廣告公司工作的時候,


由於收入較為優渥一點,


每個月平均花三千元在買書上對我而言是不會造成負擔的,


所以就一次將張愛玲的小說集買回家看,


看完後,我也贊同她是個才女,


但是我也被沒有太推崇她,或許她不是我喜愛的那一型的作家,


不過那是我告人的事,也無損他受歡迎的程度不是?


我只是有興趣她小說裡所寫的有關上海的人、事、物,


以及這幾年陸續出版了像「綁架張愛玲   人文地圖」等探索張愛玲在上海的住處或一些人文景觀的書。


這才是我興趣所致,


只因為我喜愛上海的那種東西夾雜氛及現代與傳統並存的氛圍。




                                                                                                                    上海外灘夜景



美麗過程    滄涼的一生 張愛玲


悲壯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
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
蒼涼又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
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張愛玲,中國的傳奇才女,本名張煐,1920 年出生上海。


她的父親張志沂是個傳統的文人,注重古文、時文,但是因為處在新舊時代的交替,他只能當一個遺少;他沉溺在西方物質的享受:住洋房、坐汽車,和中國祖先的特權:抽鴉片、娶姨太太。而她的媽媽黃素瑩留學歐洲,於是張愛玲就在這種既傳統又現代、中西文化互相衝擊的還境下長大。所以她所寫的小說都籠罩著淒涼的氣氛,她同情舊家族鐘苦苦掙扎的男女,寫出他們的心聲。


張愛玲在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的小說震動文壇,是四十年代上海最紅的女作家。五十年代,張愛玲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創作,包括《傾城之戀》、《金銷記》、《赤地之戀》 、《半生緣》 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和頹廢的大城市中鋪張曠男怨女,演義著墮落及繁華。


張愛玲的小說吸引人,她的感情生活也是大家注目的焦點,最令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她和胡蘭成的愛情傳奇,雖然短暫,卻也轟轟烈烈。晚年,張愛玲獨居洛杉磯,她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感。


1995 年 9 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而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大平洋,結束她傳奇的一生。




 


                                                                                                    上海舊式裡弄


張愛玲小傳


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上海市,原籍河北省豐潤縣人,祖父張佩綸曾任清朝官史,尊稱李鴻章為師,與恩師女兒李蘭耦成親,父親張志沂雖有滿腹文才,但處於滿清、民國時代的交替中,淪為清朝遺少,沉溺在抽鴨片、蒔花養鳥中,唯有如此才能回味祖先往昔的榮光,母親黃素瑩曾留學歐洲,張愛玲便在這中、西文化的衝突下成長。


        在那個烽火連天、戰事未歇的時代,上海被强權主義強佔百年的都市,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英、法…等國紛紛在此劃地作為租界,人口大都為逃避戰火而來,也有一些是逃難到此的舊滿清官,如此構成了大上海的市民,形成特殊的租界社會,另一方面上海累積了數百年來江南最精華的文化,張愛玲曾如此定義:「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裏有一種奇異的智慧。」,所有新鮮古怪的洋玩意都可以在上海找到,使得上海成為全中國最繁華、閃亮的城市,只要有新穎的事物一出現在這城市,不久便會蔓延到其他地方,可是誰也沒料到日後竟造就出文壇奇女子巨星張愛玲。從她筆下的上海和上海故事中,彷彿見著了這個大城市中掙扎的男女,目睹了十里洋場的縮影,舊時代的上海既華麗又見蒼涼。


        張愛玲的舞台在上海,從1942年起,第一篇文章《沉香屑-第一爐香》在「紫蘿蘭」雜誌發表之後,便廣受文壇注目,往後三年至1945年,是她創作生涯中最發光發熱的時期,1943年與當時任偽政府宣傳部政務次長胡蘭成結識,她和胡蘭成的愛情與婚姻,可從「傾城之戀」中窺探一二,此部作品也於1945年於上海「蘭心劇場」公演,推出後獲得很大的迴嚮。後來因日本戰敗,胡蘭成被迫逃離上海,大時代的變遷使他們分離,張愛玲創作能力最旺盛的時期也同時結束,此後避居香港,投入創作、編劇,長篇小說《秧歌》、《赤地之戀》是這個時期完成的。1955年毅然赴美,從此不曾在踏上這塊瑰麗的土地。1956年邂逅美國劇作家賴雅(Ferdinanal Reyher),1958年八月結婚,十年婚姻的相知相惜,使她在創作生涯達到另一個頂峰《怨女》、《半生緣》便是在此時創作而成的。直至1967年賴雅因病纏身過世後,張愛玲孓然一身,1971年定居洛杉磯,她有意的躲開了這個世界,不見訪客、不接電話、不回信,展開長達20餘年的幽居生活,於1995年9月8日病逝,享年74歲。


        說張愛玲是位傳奇的作家,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她本就是一則美麗的傳奇,她的小說直到如今仍是現代電影取材的對象,不論是作品或生活都留給讀者無盡的追思,世代的讀者依循她成長的足跡,逐步追尋張愛玲的上海情緣。




                                                                            上海外灘夜景



張愛玲大事年表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上海人。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之一。她的主要作品包括有小說《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怨女》、《赤地之戀》、《秧歌》等。張愛玲也曾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南北一家親》等六個劇本,之後也曾從事翻譯與考證工作。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過宋淇介紹給夏志清先生,肯定張愛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譽國際。張愛玲遺產的繼承人是宋淇夫婦,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1920年(一說為1921年),張愛玲出生於上海的麥根路(現在叫泰興路)。張愛玲家世顯赫,她的祖母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女兒,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綸,父親是典型的遺少,母親則是留過洋的新女性。她的父母給她取名叫做張瑛。


1922年,張愛玲全家搬家到天津。在那裏,張愛玲四歲就進入了私塾學習。


1928年,張家又搬回了上海。


1930年,張瑛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


1931年,張愛玲開始在上海白利南路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


1932年,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


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了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7年,張愛玲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


1939年,張愛玲考入了香港大學。成績優異,連獲獎學金並有機會赴倫敦大學深造。日戰爆發後,不得不中斷學業,回滬從事文學創作為生。


1943年,張愛玲發表了幾篇重要著作,包括有《沉香屑 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等。也是在這一年,她認識了胡蘭成1944年,二人結婚。張愛玲在日本人佔領期間的「表現」,鮮為人知。[1] 但是她的婚姻並不長久,在1947年,她與胡蘭成離婚。


1948年,張愛玲發表了《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


1952年,張愛玲遷居到香港。到香港美國新聞處工作。


1955年,赴美國定居。


1956年,她得到了Edward MacDowell Colony 的寫作獎金。這一年她結識了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開使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三反、五反」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1957年-1964年 為香港電影業鉅子陸運濤的電影懋業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等劇本。


1967年,改編短篇小說《金鎖記》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


1967年,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紐約雷德克裏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成為英文


1968年,《十八春》的內容經過修改以後重新定名為《半生緣》,在《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進行連載。


1973年,定居洛杉磯


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逝世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這一年9月19日,遵照張愛玲遺願,林式同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捷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張愛玲的生日,林式同與數位文友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她的遺物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以美國南加大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為名,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南加大圖書館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發現《海上花》英譯稿竟就在其中。


張愛玲作品


張愛玲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類型包括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張愛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緣》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於1960、70年代先後由臺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且於1980年代暢銷海內外。張愛玲小說風格對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


2004年2月,臺灣皇冠文化集團在其50周年社慶之際,宣佈推出張愛玲的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這本突然曝光的張愛玲著作據稱是張愛玲的最後一部遺稿。其後該書的中文簡體字版權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獲得,中國內地的張迷們也可以讀到這本首次問世的張愛玲的作品。


2005年,皇冠出版社與大陸的書商合作,委託陳子善先生擔任主編,收錄她以往未曾正式結集出版的散文、電影劇作、親筆插畫和個人遺物的照片,輯成新書《沉香》。


 




                                                                                    上海新天地品櫥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