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要來囉,


有聽到北投在呼喚的聲音嗎?。


假日不妨到一趟北投,


北投的歷史將溫暖你的想像力,


北投的溫泉水將撫慰你疲憊的身心。





 


輕鬆自在的捷運之旅


從台北搭淡水捷運線在新北投站下車後,便可以用散步的方式展開這趟溫泉之旅。從捷運站對面的北投公園開始,一路經過溫泉路、銀光巷、幽雅路,以休閒輕鬆的心境漫步在這條路上,你會發現,沿途上隨時都會讓你有人驚喜的發現。三不五時你會在荒煙蔓草中,發現廢棄的溫泉旅社,從日式典雅建築的殘跡輪廓中,可以想見日據時代北投溫泉鄉的繁華。


到北投玩,最好抱著隨興所致至閒情,晃到哪裡,玩到哪裡的心情,這時候您會發現,沿途有不少石階,幽靜又神秘,往往不知小徑通往何處,在您好奇心的作祟下,繼續往前走,您可能來到加農舍的後院,或是誤闖一座日本式的寺院或廟宇。


這裡隨處可以看到日式風味的房舍,雖然有的已經凋零破敗,但從這些房舍上所散發的歷史氛圍,會讓人忍不住前往一窺究竟。


北投溫泉史始於日本人的開發


甲午戰爭,滿清政府兵敗,根據馬關條約,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大阪人平田源吾來到北投,在泡過了北投的溫泉之後,大感過癮,於是在在北投溪畔開辦了台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叫做「天狗庵」,從此開啟了北投的溫泉史。而北投的命運,隨著台灣被日本殖民的歷史而散發著幾許滄桑。由溫泉而興起的北投,不久之後就從「溫泉鄉」變成了「溫柔鄉」。


北投曾經是個溫柔鄉


  日據時代的北投,不管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彷彿都可以在這個北投溫柔鄉裡找的解脫,暫時擺脫戰爭的痛苦,縱情地解放在充滿聲色的世界裡。


北投溫泉旅社裡,徹夜忙著迎送客人,甚至還發展出「限時專送」的服務。最後乾脆設立「藝妓管理所」,規定藝妓的價格。北投藝妓管理所還寫了一首「歡樂調」:


「 唱歌要唱歡樂調,兩相好。


   美好的是望月與煙湯,來吧!歡樂,歡樂,濃濃煙湯遮掩了月光。


唱歌要唱歡樂調,大屯山風。


風也涼,精神也涼,在泡浴後,來吧!歡樂,歡樂,如願以償的躺睡,夜不闌。」


 


別有風味的老溫泉旅館




     如今眾多有名的溫泉旅館有的已經荒費於荒煙蔓草之間,有的則改建為房舍,目前還僅存的則有幽雅路上的銀松閣、溫泉路上的星乃湯等旅社。至今仍保有日式風味,走進旅社,可看得到日式庭園。


 

瀧乃湯溫泉 


光明路上的瀧乃湯浴場,也是從日本時代經營至今的溫泉浴場。


關於瀧乃湯,流傳著幾個有趣的傳說。瀧乃湯溫泉浴場早期為日本人所經營,戰後由林添丁先生接手經營。
日據時代來瀧乃湯洗一次是3分日幣,所以眾人就笑稱瀧乃湯為「三仙間」(三仙,台語發音與三分諧音)。現今瀧乃湯收費僅80元,是非常便宜的大眾溫泉浴場。瀧乃湯至今外貌看起來依然非常古老有趣。




北投公共浴場



北投公共浴場興建於日據時代大正2年(西元1913年),是一棟二層樓建築,一樓為英國鄉村式磚造建築,古色古香。二樓為木造,備有通鋪休閒設施,非常宜人。後來為迎接裕仁太子來台,又增建特別休息所,是當時日本統治領地中最富盛名的公共浴場。孫中山先生也曾於1913年來此泡澡。公共浴場在當時頗有羅馬大浴池的風格,泡完溫泉後,還可以到二樓的通鋪休息、玩牌、用餐,是當時許多人最喜愛的休閒,一年浴客達5萬多人。日治時代的詩人洪以南曾做詩吟詠:「此地有溫泉,浴之氣爽然,盪胸忘俗慮,酣夢傲神仙。…… 」


 

北投溫泉博物館再生得救於北投國小的師生



隨著北投溫泉鄉的沒落,公共浴場逐漸荒廢,直到1996年,北投居民看到北投國小師生請願搶救北投溫泉公共浴室之後,引起愈來愈多人響應,大家開始思考北投的未來,而掀起一波波社區營造活動。北投溫泉公共浴室終於可以從荒煙蔓草中重見天日,目前正在整修為「溫泉博物館」與「終身學習中心」(甫於10月31日開館)。




 


北投溫泉區


北投溫泉區泛指地熱谷、龍鳳、鳳凰、湖山里、行義路等十餘處。而狹義的「北投溫泉區」主要是指環繞「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四周的中山路、光明路、新民路、泉源路一帶,此地溫泉旅館規模較大、數量最為集中,自然人文資源也最豐富。


清光緒20年(1894),德籍硫磺商人奧里(Ouely)利用北投溫泉興建溫泉俱樂部,為北投溫泉開發之始。1896年,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發現北投溫泉質佳,極富觀光與商業價值,故於北投溪畔開闢台灣第一家溫泉旅社─「天狗庵」,成為北投溫泉浴場的先例與濫觴。


座落於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內,緊臨北投溪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乃「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是在西元1913年由台北州廳仿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浴場所興建,占地700坪,為2層樓建築,一樓磚造235坪,二樓木造190坪。建築北面呈現出日本神社的莊嚴氣氛,是台灣最富盛名、規模最大的公共浴場。


光復以後,浴場荒廢很長一段時間,後經北投地方人士熱心奔走,民國87年市政府開始著手將此處規畫為以北投溫泉為主題的社區博物館,並於民國87年10月31日舉行啟用典禮,正式開放供民眾參觀。




 


北投溫泉博物館



  • 在日據時期的大正二年(西元1913/民國二年)六月,台北州廳運用了公共衛生的經費五萬六千餘元,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        始建的規模為兩層,入口處在二樓,有涼亭、換鞋玄關,進入經樓梯下到一樓後有男女更衣室及個別的沐浴大池,重要的賓客在南側還設有獨立的浴室和休息間。

·         浴場內最主要的是以服務男賓為主的大池,顯示當年泡湯的男女比例較為懸殊,圓拱列柱圍起的浴池與兩側牆上的鑲嵌彩色玻璃,提供了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


北投溫泉博物館展示內容介紹


館內的展示配合古蹟再利用的空間使用,共分上下二層樓。建築物配合自然環境地形,入口由二樓進入;二樓為原本之貴賓室及休憩空間,現在展示北投的人文、歷史、產業等主題,一樓為原本之公共浴場、個人浴池空間,現展示溫泉、溫泉相關設施、用品、北投石、浴場空間使用等主題。


二樓部分


A1「北投溫泉鄉發展史」


        展示內容透過一些老照片,讓大家瞭解北投溫泉鄉的過往景象以及各個時期的發展特色:如在溫泉鄉走唱表演「那卡西」、因應當時特種行業,當時旅社以摩托車接送侍應生所發展出來的特殊行業「限時專送」,現今已變成為北投特有的便民服務行業等。本展示區向遊客介紹北投溫泉鄉的人文歷史,有冠蓋雲集、極盡繁華的輝煌時代,也有淪為聲色場所、廢娼後逐漸沒落蕭條的過去,藉由對歷史的陳述,希望大家能瞭解並正視過去一段歷史過往,激勵大眾思源與愛鄉之心。


 


A2「北投社原住民」


      本展示區介紹本地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當時這附近有凱達格蘭族的聚落「內北投社」。當時地熱谷一帶終年煙霧飄渺,感覺非常神秘,似乎有「女巫」居住,原住民稱「女巫」為「PATOU」,音似台語的「北投」,北投的地名就是這樣輾轉而來的。原住民並不懂得使用溫泉,北投溫泉的開發是到日治時期以後才受到重視,開始蓬勃發展的。


 


A3「榻榻米活動大廳」


      在日治時代,榻榻米大廳是當時的人在沐浴後納涼、用餐、休憩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眺望整個北投谷地以及公園美景,開放的室內空間通風良好。當時的溫泉沐浴是一泡在泡,泡完可以在此納涼或到北投公園散步,然後再回來泡溫泉。這樣的情景,讓人感覺到當時的人泡溫泉是非常有「品質」的。


      榻榻米後方的導覽圖,向各位遊客推薦來北投遊玩的最佳方式是步行。由圖上可以看到在北投一帶有許多有特色的日治時期建築和宗教建築物,也有許多值得一看的景點。建議遊客到北投可以搭捷運或公車,或搭公車到陽明山再步行來北投,沿途不但可以欣賞不同的風景,也可以聞到不同的溫泉氣息,特別的是北投溫泉地一帶有許多四通八達的石階,可以帶大家體會不同的北投風貌。


 


A4「多媒體視聽室」


      目前每天於定時放映,播放『北投的風情與人文』。影片內容分別敘述北投發展的歷史與產業、風光,與由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到北投溫泉博物館的過程。


 


A5「北投產業」


      北投產業展示區概括介紹了北投農業和工業方面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產業,像以前市場上用來綁紮物品用的三角藺草,就曾是北投重要的經濟作物;而北投不但是蓬萊米的故鄉,也是碰柑的名產地;工業方面,從明代開始,北投一直是提煉硫磺的硫業重鎮,但從清朝燒山封礦以及日人利用溫泉之後,硫業逐漸轉為陶瓷業,而北投早在鶯歌之前,更早已是台灣著名的陶都。


 


A6「台灣好萊塢」


    本區所展示的是北投的台語片相關記錄。在民國四五0年代台語片盛行的時候,北投優美的環境吸引許多電影來此拍攝,不但讓電影公司省去搭布景的麻煩,而眾多的溫泉旅社更提供了拍片所需的內景、工作人員休息用餐或過夜的場所。台語片在北投最盛期的景況是同一間旅社內有兩三組人馬拍攝不同的電影,所以北投可以說是早期台語片的好萊塢,許多當時的電影中都有北投的影子,其中「溫泉鄉的吉他」更是全片在北投拍攝的經典之作。


 


一樓部分


B1「北投溫泉浴場」


      這間展示室日治時代是更衣室,男性浴客下樓後在此更衣,然後從連接大浴場的門進入浴池,沐浴完後將衣物放在竹籃子裡攜帶到二樓休憩。戰後這裡當過圖書室,修復前西面最右側的窗戶被改成一個可供出入的門,本次整修時依照舊照片將它復原。天花板在整修前破損的相當嚴重,像海沙屋一樣混凝土剝落、鋼筋外露腐蝕,這是因為溫泉長期侵蝕的緣故,所以用鋼板將樑保護起來,用以承拖樓版,樑上的白點則是鎖住鋼板的卯釘,而天花板的五個「泥塑」花飾除了中央的之外,其他則是仿造新作的。


      本區展示著北投公共浴場經搶救到指定為古蹟、成立博物館的歷程。1995年北投國小一群師生,在鄉土教學課程中發現這棟破敗不堪的公共浴場,經過學生、老師們連署陳請,社區居民團體也積極的奔走呼籲,終獲得臺北市政府通過古蹟陳請案,並經內政部公告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


 


B2「溫泉浴池」


      大浴場是公共浴場的精神所在,也是整棟建築物最重要的空間。依據當年旅遊摺頁所載為當時東亞最大型溫泉浴場。大浴池只供男性沐浴,浴池的建築仿歐式,帶有羅馬和土耳其浴池的風格。此外,必須站著泡也是這個浴池的特色,因為這樣可以容納更多泡溫泉的人。


      這裡還展示了一些早期在北投泡溫泉的簡單用品,如刷子、瓢子和水桶,一直到現在,一些高級的溫泉旅社也還會提供溫泉浴袍。由於北投的青磺是強酸性的溫泉,如果使用一般肥皂洗澡會產生「油脂化」,因此,他們用茶籽壓製成一種強鹼性肥皂使用,以便達到酸鹼中和。


 


B3「台灣及世界溫泉」


      本區對於溫泉的形成、世界溫泉的分佈有初步的描述,並大舉例介紹台灣與世界各地的知名溫泉區。


 


B4「北投石」


      北投石是正式學名,也是全世界唯一用台灣的地名來命名的礦石,它的產地只有日本玉川及台灣的北投溪,它們的共通特性為生成於溫泉水質皆為青磺,且具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鐳;而所謂的北投石是附著在石頭上的一層結晶物,它的價值不在於使用與收藏上,然而學術研究上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B5「溫泉北投」


      北投、陽明山一帶主要的三種溫泉分別是白磺、鐵磺和青磺,其中青磺只有北投地熱谷才有;北投的白磺主要來自惇敘高工附近的硫磺谷,六窟溫泉附近則有鐵磺,所以北投可以說是享用溫泉的最佳地點。青磺是強酸性溫泉,PH值在1~2之間,帶有刺鼻的鹹味,成透明微綠;白磺也是酸性泉,PH值在3~4之間,有硫磺味,因懸浮物而呈混濁的乳白色;體礦是中性泉,無味透明,含有鐵質,又稱做「赤礦」。


     此展示區展示溫泉相關硬體設備,包括溫泉管線系統模型、修復時留下之溫泉管(包括溫泉陶管、PVC塑膠管、口徑磚、分水管、磺底石等)、小型溫泉浴池,讓遊客可以瞭解早期運送溫泉使用的管線、溫泉水費的計價方式及溫泉持石材的接著劑等。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交通方式: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二號 電話:02-28939981 傳真:02-28939984


公車:新北投站下車  216、218、218(副線)、223、266。

捷運:捷運淡水線或南勢角線於北投站下車換乘新北投支線,於新北投站下車。

自行開車:往北投方向至大業路底,可於新北投捷運站停車場停車,步行約五分鐘即可到達本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