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好幾年沒去香港了,


我所謂的好久沒去,


指的是進入香港境內,


 


因為這幾年到大陸上海出差,


 


每次都是匆匆忙忙,都只能過境香港而已。


 


以前到香港,每天至少一頓會在香港的茶餐廳用餐,


 


喜歡茶餐廳的食物名稱,


 


如台灣的泡麵,香港茶餐廳叫公仔麵。


 


土司麵包叫多士,三明治叫三文治。


 


更喜歡每餐必點的鴛鴦,


 


當然更喝過過熱可樂加檸檬,


 


也吃過……..


 


反正每次到香港。一定會去找一家茶餐廳坐座就是了!


 


近來因為台北也開了不少類似香港的茶餐廳,


〈像我們公司路口就有一家〉


 


偶而我也會去點個東西吃,算是略解對香港茶餐廳的相思。


 


但每次總再喝完第一口鴛鴦後,


 


這個相思病又更加嚴重了,


 


因為總覺得不對味,沒有香港的濃厚好喝。


 


或許這是我的偏見吧!


 


 


 


 


您喜歡香港茶餐廳嗎?


 


且讓我帶您去了解一下香港茶餐廳的歷史吧!



 



 


 

茶餐廳


茶餐廳是一種起源於香港的食肆,提供揉合了香港特色的西式餐飲,是香港平民化的飲食場所。隨著香港人口的移動和香港文化的傳播,香港以外的地方也不難找到茶餐廳的蹤影,中國大陸、海外的唐人街等有茶餐廳算是尋常不過。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香港一些住宅區的附近有不少大牌檔,這些大牌檔主要提供油條叉燒包等中式早餐。戰後,香港受到西式生活影響,由於當時只有高級餐廳會提供西式食物,而這些餐廳收費昂貴、且不太歡迎華人。為了讓更多人以低廉的價錢享受西式食物,冰室及茶餐廳相繼興起。


冰室本來是以提供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為主,同時提供三文治、奶油多士等小食,但絕不賣。部份冰室更設有麵包工場,製造新鮮菠蘿包蛋撻等揉合了本地和西洋特色的餅食。後來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逐漸增加,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如今堅持不賣飯的冰室已非常少見。


特色


在香港,茶餐廳遍佈各區,營業時間不定,通常由早上6時至凌晨1時,旺角等繁忙地區的茶餐廳更可能通宵營業。


 


茶餐廳是一種地道香港食肆,主要顧客是普羅大眾。其主要特色包括:


食品多樣化:茶餐廳供應了中式及西式的食品,更有不少香港獨有的飲食(見茶餐廳食品)。一間小小的茶餐廳菜單內往往有數十種食物,選擇繁多。


 


講求效率:茶餐廳一般都不收小費,顧客光顧後自行到收銀處付費。而且不需要等侯,由點菜至結賬都講求速度。每逢午飯時段,地盤工人、貨車司機以至辦公室職員都會同時光顧茶餐廳。不同階層、行業的顧客在茶餐廳內邊吃飯、邊高談闊論、閱讀馬經等,成為茶餐廳的一大特色。


 


食品價錢相宜:傳統食肆售賣的食品價錢通常比較貴。茶餐廳裏的一頓飯可能只需二十多元港幣,茶餐廳裏的常餐、快餐會包含飲料,或免費提供清水或熱茶。





 


 

茶餐廳食品


茶餐廳一般會有以下各類食品:


 飲品


咖啡


黑咖啡香港人稱為「齋啡」或「飛砂走奶」,沒有加入砂糖牛奶的咖啡


奶茶絲襪奶茶: 茶餐廳必備港式飲品。以香、滑、濃為標準


鴛鴦咖啡加奶茶,香港獨創。根據中醫所說,咖啡燥熱,奶茶寒削。混合兩者,天衣無縫。


茶走絲襪奶茶,不加砂糖改加煉奶


好立克


阿華田阿華田紅豆冰


檸茶(檸檬加紅茶):港式檸茶必定有幾塊切片檸檬在杯中


◎檸水(檸檬加水)


◎檸樂(檸檬加可樂)、檸七(檸檬加七喜)、鹹檸七(鹹柑桔、檸檬加七喜)


檸啡(檸檬加咖啡): 香港獨創


◎檸賓(檸檬加利賓納: 香港獨創


◎檸蜜


汽水


牛奶


奶水:牛奶加水


滾水蛋:開水加生雞蛋


奶水蛋:煉奶加水加生雞蛋


牛肉茶:把牛肉剁碎,加入薑片和水一起煮


谷古


杏仁霜


◎蓮子鴛鴦冰


大部分飲品都可以加冰成凍飲,但要加收一至二元。



 




 


 

小食


◎各式多士〈土司〉:例如奶油多(煉奶+鮮牛油多士)、奶醬多(煉奶+花生醬多士)、油占多(鮮牛油+果醬多士),西多士(法國吐司)等。


◎各式三明治: 例如:蛋治(雞蛋三明治)、腿蛋治(火腿雞蛋三明治)、牛治(碎牛肉三明治)、蛋牛治(雞蛋碎牛肉三明治)、公司治(Club Sandwidch)等。香港茶餐廳三文治和外國其他三文治最大的不同,是只會用方包製作,而且可以讓顧客選擇是否「飛邊」(去掉麵包的邊緣)、或加「烘底」(先把白麵包製成多士)。


蛋撻


◎各式麵包:例如餐包、菠蘿包(菠蘿即鳳梨,菠蘿包酥皮表層經烤烘後像菠蘿,故名)、菠蘿油(在菠蘿包內加入一片牛油)、雞尾包


通心粉麥皮(燕麥片)麥片


豬扒飽葡式蛋撻辣魚飽(沙丁魚罐頭為餡的飽) (流行於澳門)





 


 

早餐、午餐、快餐、常餐


在特定時間內供應的固定的餐單,通常會有ABC等數個選擇(詳看外部連結文章)。


早餐一般有煎雙蛋、通粉、餐包,也有速食麵或者三明治,附送咖啡或茶。
最經典早餐A餐單:牛油餐包、西煎雙蛋、火腿通粉、咖啡或茶。


午餐與早餐雷同。典型餐單有:牛油餐包、火腿奄列、叉燒湯意粉、咖啡或茶。和早餐不同的是只在午市(約上午11時至下午2時半)供應。


快餐一般只在午市供應。當有客人點菜時可以最快時間送到客人面前,是謂快餐。


一般快餐餐單上皆有最少一個選擇,但多數是碟頭飯(以一個盤子或大碟子盛著飯和菜),菜式多是預先製成,一般為香港常見的例如柱侯牛腩飯、咖喱雞飯等,或是附茨汁的肉扒飯、例如黑椒/洋蔥/茄汁/粟米(茨汁)牛//雞扒/肉片飯等。一般附送熱飲品或汽水。快餐餐牌通常每日更換,亦有一些茶餐廳預先設定好一週的固定快餐餐牌,同一天也有兩款或以上的選擇。


有些茶餐廳的快餐會附有餐湯。通常會有羅宋湯(稱為紅湯)或奶油湯(稱為白湯)任擇。有些茶餐廳更會有中式湯水(稱為例湯或者中湯),而中湯款式基本上每日轉換。


常餐一般無供應時間限制,即全日供應。餐單一般全年一樣。


下午茶餐一般以煎炸食品為主。炸雞髀(雞腿,一般寫為雞髀)、炸雞翼(雞翅)、西多(全稱法蘭西多士)、炸薯條等。較豐富的多為一碗火腿煎蛋公仔麵附咖啡或茶。


個別茶餐廳還有「營養餐」。基本上餐單和早餐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飲品一定是玻璃樽鮮奶或者朱古力奶,價錢比早餐貴。一般為全日供應。


 


粉、麵、飯


茶餐廳多數會有各樣式各樣的碟頭飯、炒飯及炒粉、炒麵。如揚州炒飯星洲炒米肉絲炒麵乾炒牛河。不過,香港的茶餐廳並沒有「港式炒飯」或「香港炒飯」之類的菜色。


大部分的茶餐廳會有車仔麵、及各種速食麵等麵食。速食麵通常都是採用價錢較便宜的「頂好大光麵」,也有越來越多的茶餐廳會有日本品牌日清出前一丁供應(可能需另加費,詳見下文)。除了「出前一丁」之外,速食麵在茶餐廳一般統稱為「公仔麵」。(此為香港南順食品之下的速食麵產品之一,不過因為廣為香港人所接受,大多數香港人也會將「食速食麵」說成「食公仔麵」)


部分的茶餐廳會有魚蛋粉雲吞麵潮式粉麵供應,這類茶餐廳的名字通常叫做「粉麵茶餐廳」。


 粥、油條


部分茶餐廳會有提供各樣的油條


 燒臘


部分燒味檔式茶餐廳,會有叉燒燒肉乳豬燒鵝白切雞油雞(醬油雞)等燒臘供應。一般會佐以湯粉麵或者白米飯。伴以白米飯的稱作燒味飯或碟頭飯


在現在的茶餐廳甚至一些酒樓供應的燒鵝通常為燒鴨,因為燒鵝比較貴,以燒鴨取代之。不過一般香港市民上酒樓或者茶餐廳還是慣常叫燒鵝。


座位與「搭枱」


一般茶餐廳的檯都會是四人方檯或者是六人至八人圓檯。也有些是二人檯。


一些茶餐廳會在檯面上放上透明坡璃。玻璃下會有餐牌。


座位一般都有椅背。主流的茶餐廳座位一般都是無椅背圓櫈。


部分茶餐廳會有廂座(香港人稱「卡位」),可能是源自西餐廳。坐卡位會有較多的私人空間,所以甚受顧客歡迎。但部份茶餐廳的卡位非常狹窄,四人座位平時最多只能坐二人。


絕大多數茶餐廳也需要「搭枱」, 尤其是在午市最繁忙的時候。「搭枱」就是幾個不相識的人同坐一檯。通常茶餐廳侍應會安排客人坐位。



 




 


 

現今往茶餐廳用膳的流程


進入茶餐廳。自行找空位坐下或由侍應安排。


點菜。注意部分餐單有特定供應時間。需同時點選飲品。侍應會提供一張結算單, /她會把單放在檯面或者放到檯面與玻璃中間的罅隙。


等候上菜。


上菜、用膳。


有些茶餐廳會在客人差不多用膳完畢時才詢問客人飲品的種類。這可避免冷飲的冰過早融化影響口感,也避免熱飲品涼掉。


離開時, 拿著結算單到門口櫃檯付錢。


茶餐廳的特色現象


大部分茶餐廳在顧客坐好以後會先給客人每人一杯茶。這杯茶一般都是淡而無味,香港人通常都會將其用作清洗餐具之用。 餐具的提供一般有兩個方式。 一種是點菜後侍應會提供適用的餐具。例如吃碟頭扒飯會有刀和鐵,吃湯粉或炒粉麵會有筷子。 另一種是所有餐具都會預先用筒裝好放在檯上。筷子和刀叉鐵羹會分開兩個筒裝好。部分茶餐廳的衛生情況不太令人滿意。尤其是餐具(筷子和刀叉鐵羹等)有時會殘留污跡,所以多數會在用餐前先用清茶洗餐具。


絕大多數茶餐廳都不禁止客人吸煙。甚至有茶餐廳侍應會在值勤時吸煙。此為茶餐廳一大特色。不過不好吸煙的食客會對此相當反感。


侍應替客人寫菜單時,通常他會使用一些速記符號,例如他們會用「反」代替「白飯」,又或者用「0T」代替「檸檬茶」(「零」與「檸」同音)。這是因為過去擔任茶餐廳侍應的人,文化水準比較低。亦因為茶餐廳的步伐一般相當急促,侍應並沒有太多時間每一個字寫到單上交到廚房去。當中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他們用「丐」字來作為「麵」字的簡寫,而未有為意「麵」字的右半部是「丏」(「麪」)而非「丐」(「麫」)。


當要去冰的凍飲料,一般顧客均會說「走冰」或「走雪」。咖啡紅茶會「飛砂走奶」即是不要糖不要奶,檸檬茶要「少甜」即是不要太多糖水。 如果要要求麵食加多一些麵條(或加飯),一般顧客均會說「加底」。「加底」需要另外收費(一般為三至五港元)。此外,若點叫的飯款不是連飯一起炒(如滑蛋蝦仁飯),客人要求飯要用炒的就叫「炒底」。「炒底」一般也要另外收費(一般為三至五元)。如果速食麵要換成「出前一丁」或者日式烏冬麵條要加一或兩元。


粥和湯粉麵一般都會有蔥花灑在上面。不喜歡吃的人可以要求「走青」。






 


 


茶餐廳與香港文化


20049月,香港電台在網上舉行「最能代表香港的設計」投票,茶餐廳以1930票獲得冠軍。


香港的電視節目、電影、音樂錄影帶等,往往都有在茶餐廳內拍攝的情節,可見茶餐廳的普及程度。例子有動畫麥兜梅艷芳鄭秀文2002年合唱《單身女人》的音樂錄影帶。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不少政府高官都曾公開表示愛好茶餐廳食品,作為支持香港本土文化、貼近普羅大眾生活的一種表示,像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部分藝人與名人亦喜歡到茶餐廳,中環威靈頓街翠華餐廳便以多明星光顧而馳名,門外亦常見狗仔隊蹤影,跑馬地奕蔭街祥興咖啡室亦常見星蹤。


衍生產品


因為茶餐廳的獨有特色,部份飲品和食品會以「茶餐廳風味」作為宣傳綽頭。較常見的包括茶餐廳檸檬茶和茶餐廳奶茶。




檀島咖啡餅店,常被稱為檀島茶餐廳


是香港第一間茶餐廳,早於1940年代已開業。其第一間分店位於香港島灣仔駱克道,於1990年代搬到軒尼詩道現址。此外,檀島咖啡餅店在1990年代起於中環士丹利街以及青衣城將軍澳連理街均有開設分店。


檀島咖啡餅店以酥皮蛋撻最為著名。其門前對聯以其馳名之咖啡蛋撻作題:「檀香未及咖啡香,島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