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二):楊逵影集:滿里文化工作室/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出版
認識楊逵始自於國中教科書國文課本的「壓不扁的玫瑰花」。
後來我念岡山高中時,因對於課外讀物需求頗大,
由於常跑高雄式的舊書攤,
因此結識了幾乎所有高雄市舊書攤的老闆,
有時候買書待不夠錢,老闆還會給我賒帳,要我下次再給他(她)就行了!
而這些老闆們若進了”好書”也都會先給我過目。
所謂的”好書”就是一些禁書。
當年我念高中時,台灣還屬於戒嚴時期,
警備總度會查緝所謂影響思想的書籍,
如李敖和柏楊的書都在被禁之類,
至於殷海光的”中國文化之展望”,
或是史學家顧頡剛的”古史辯”都在禁書之列,
當然我也都在那個時期跟舊書攤老闆買過。
而楊逵的著作「送報伕」也是那時候買進的。
現在位於台南市新化區的楊逵文學紀念館,
現有楊逵真跡手稿製品六十五件,將近四百頁的楊逵真跡,
採取博物館級的高規格,以無酸紙擬真複製,
係台灣文學館提供給楊逵文學紀念館展出之用,
複製手稿包括楊逵〈新聞配達夫(後篇)〉、〈鵝媽媽要出嫁〉、
〈三個臭皮匠〉等重要作品,以及一九七0年代中期,
文友前往東海花園拜訪楊逵時,
在「東海花園留念臭皮匠(烏白畫烏白寫)」留言本上,
所記錄的留言及簽名。這批複製文物是以一比一的比例複製,
材質、顏色,甚至毀損處也完全仿製,幾乎難辨真偽。
楊逵(1906年10月18日-1985年3月12日),
本名「楊貴」,台灣著名小說家,
出生於台南廳大目降街(今台南市新化區),
筆名有「楊逵」、「楊建文」、「賴健兒」、「林泗文」、「伊東亮」等,
以楊逵為代表的筆名,
乃是在1932年發表〈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時首度使用,
據說因慕《水滸傳》李逵之孝勇而名之。
日治時代1909年生於台南新化。
1915年進入新化公學校(現新化國小)就讀,
1921年畢業,1922年考入台南州立第二中學(現台南一中)。
1924年為了深造和抗拒童養媳之婚姻,自主退學,東渡日本內地,
1925年考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能科夜間部,
在學期間參加勞工運動、政冶運動。
1927年返台參加農民運動,
起草台灣農民組合第一次全島大會宣言而被捕,
此後活躍於台灣的社會運動。
1934年〈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入選東京「文學評論」,
是台籍作家首次進軍日本中央文壇,確立其小說家的地位,
同年「台灣文藝」創刊,擔任日文編輯。1945年戰後,
創辦「一陽週報」,1946年日文小說集《鵝媽媽出嫁》,在台北三省堂出版。
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和葉陶皆被捕入獄,三個月後獲釋;
1948年因起草「和平宣言」,觸怒台灣省主席陳誠,
再度被捕,經軍法審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
1951年開始在綠島服刑,入獄期間,寫作不輟。
1961年出獄,次年在台中市郊東海大學附近購地定居。
1976年國中國文教科書收錄〈壓不扁的玫瑰花〉(原名〈春光關不住〉),
是日治時代潭灣文學作品編入國文教科書的第一人。
1979年《美麗島》雜誌創刊,擔任社務委員,
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1985年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