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天台北連續下著雨,又逢寒流來襲,


在這種濕冷的天氣下,除了必須出門執行公務之外,


實在真的很不想出門。


 


但是今天出門上班前,


我老媽有交代,要我在下班的時候,


繞道到萬華龍山寺旁的青草巷買幾樣青草回去,


但是若等到我下班後在到萬華去的話,只怕會越晚越冷,


於是我就利用午餐一個小時的時間,


趕忙搭乘捷運去龍山寺旁的青草店買青草。


 




 


因為捷運龍山寺站離我現在的辦公室只有一站的距離,


所以我很快就到了萬華,


依照往例,我還是先前往龍山寺燒香祈福,


這是我每次到萬華的時候必定會做的事情,


也不是每次都去求菩薩甚麼,


只是很單純的祈福而已。


 


從龍山寺走出,


看看手錶上的時間還很充裕,


所以我就繼續往剝皮寮走去。


 


雨中的剝皮寮很安靜,沒有甚麼遊客,


但是卻有一對新人在那裡拍婚紗照,


看到新娘在寒冬裡,還穿著無袖和露出事業線的低胸禮服,


我還真是佩服新娘子的勇氣,真的是「愛水不怕流鼻水」。


 


很多人到艋舺剝皮寮玩,


大半都只是逛到前半段而已,


好像參觀完艋舺電影場景的院落後,就算是結束了。


其實整個剝皮寮的歷史建築聚落並非只有這樣而已,


緊臨旁邊的「台北是鄉土教育中心」也屬剝皮寮的建築群之一,


裡面有剝皮寮的歷史和其他常設的展覽,很有參觀價值的。


另外這段的建築都是典型二層樓的台灣厝,


走在裡面參觀,我們可以看到在原本歷史建築裡,


輔以現代強化建築的鋼材,


再加上透明玻璃和燈光的交互運用,


彷彿讓自己走進一棟時光交錯的空間裡,


尤其是在濕冷的雨中,


走一趟剝皮寮,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呢。


 



 


延伸閱讀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米店、呂阿昌醫師宅、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因此剝皮寮歷史街區實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為最佳的本土教學場所。 剝皮寮歷史街區緊臨老松國小南側,街區自日治時代的都市計畫即劃入學校用地,民國七十七年起歷經一連串的徵收補償作業,至八十八年六月臺北市政府確立「剝皮寮老街保存再利用」政策,將剝皮寮如期徵收, 以文化資產保存與本土教育共構之原則進行規劃。


 


「剝皮寮老街東側(第一期)修復再利用工程」於九十一年十月通過都市設計審議,九十二年七月動工。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九十二年八月成立剝皮寮再利用的經營 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發揮「歷史老街紮根教育園地,教育活動活化歷史老街」的理念。籌備工作自七月下旬聘請中心主任後,密集展開擬定中心設置計劃和年度經費預算,並著手商調來自各校對本土教育 有興趣的教師,擔任各組組長或種子老師。九月中下旬設置中心辦公室,並以教育部增置員額辦理工作人員甄選,九月二十四日研究助理報到,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工作團隊正式運作。九十三年八月工作團隊重組, 原各校商調教師回歸各校,鄉土教育中心團隊以正式員額和增置員額為主。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隸屬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由教育局局長兼任中心主任委員;國教科科長兼任執行秘書;中心主任由教育局聘任。中心自成立至今可謂從無到有,百事待舉,各種運作模式仍須不斷嘗試和建立。工 作內容包括研究、出版、策展、推廣活動和社會服務等;工作任務更需配合「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的修復進度,隨時機動調整。剝皮寮活化再利用是市府重大政策,在教育融合文化資產的議題上更具指標性 意義,然以任務編組的模式,擔負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管理營運實極具挑戰性,尚需更多的突破和資源挹注,方能共同開啟剝皮寮的新生命。期盼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不僅成為臺北市中小學師生的本土教學園地,更能 躍升為國家級,甚至世界級的本土教育重鎮。


 


成立日期:2003 8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 廣州街101


聯絡電話:886-2-2336-1704 / 傳真號碼:886-2-2336-1720


參觀時間為週二至 週日,0900-17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剝皮寮歷史街區


 


剝皮寮歷史街區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在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福皮藔街在嘉慶四年便有店屋買賣的紀錄,可以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


 


清代中期,剝皮寮街稱為福地藔街,而福地藔街尾為清代艋舺的營盤所在,由於當時營盤在北臺灣的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在時空背景上有其獨特性,福地藔街連結了營盤與艋舺市街的道路。就艋舺地區的觀點來看,剝皮寮位於清代艋舺東南角的邊緣位置,是艋舺通往古亭庄的要道。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臺北的開墾已經遍及大安、中崙、古亭庄、景尾(景美)。艋舺至新店及艋舺至錫口(松山)的交通順暢,故成為各地土產的集散地,古亭庄、景尾的貨物若要進入艋舺皆須經過福地藔街。因此可以理解,剝皮寮街在清代時是艋舺與其他街庄的聯絡要道,更是其他街庄要進入艋舺要重要市街的必經要道。


 


日治時代稱為北皮藔街,在日人一系列都市空間的改造計畫,使得北皮藔街道失去了清代的空間地位,但由於被劃定為學校預定地,所以在都市計畫中得以保留。正因為如此,整個剝皮寮街因受清代街道發展及日治時代空間改造計畫的影響,一方面在建築物上保有清代民房特色,一方面在今日廣州街、康定路保有日治時代街屋立面的形式。然而光復後由於都市化腳步加速,艋舺其他地方隨著老街發靳而改建,街道紋理因數次都市計畫之拓寬道路,已不見清代舊貌。剝皮寮雖劃歸學校用地,長期禁止增建,反而保有了清代舊有街型,但部分清代、日治時代建築物卻因為年久失修而荒廢,或因產權問題而轉手他人,已不復往日舊貌。


 


日治時期被劃定為老松國小學校用地,在民國七十七年,臺北市政府開始進行剝皮寮土地徵收,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十六日,剝皮寮進行人員淨空。六月二十日歐晉德副市長組成「臺北市政府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及建築物在利用專案小組」,六月二十二日召開專案小組會議,提出剝皮寮再利用「應以教育措施建設與文化資產結合,積極成立跨局處整體規劃小組」。民國九十一年四月二日「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開標評選建築師,由徐裕建建築師事務所得標,研擬剝皮寮建築體及內部空間的修復與規劃設計。同年五月十五日臺北市政府馬市長英九主持「萬華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會議」,再次強調應強化教育與歷史街區共構並存的精神:十一月二十九日,「剝皮寮老街南北側第一期(東側)修復再利用工程」通過都市設計審議,修復工程於六月二十七日由慶仁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得標,負責進行修復工作。並於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七日正式動工,工程於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完工。至於「剝皮寮南北側(第二期)修復再利用工程」於九十三年一月九日通過都審,刻正進行細部設計。


 


民國九十二年八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作為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管理營運單位。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秉持「歷史老街紥根校地、教育活動活化歷史老街」的理念,提供臺北市本土教學資源,推廣本土教育活動,希望活化剝皮寮老街作為本土教學示範場所,並研擬剝皮寮老街永續運作模式,創造教育與文化共營的前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