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走在台北市的中山北路,
或是經過桃園火車站時,
總會看到一群皮膚較為黝黑,
說話比較吵雜的人群。
依照我們一般人對他們的稱呼,
不管他們是菲律賓人還是印尼人,
我們都管他們叫做「外勞」。
或許有很多人會跟我一樣,
對於這群在假日群聚於車站、公園的外勞們的印象,
就是他們還滿吵的,而且好像每個人都很樂觀的樣子,
還有就是,因為他們在他們的國家賺不到錢,
所已只好來台灣打工。
除此之外,除非有特別的原因,
一般人應該也會像我這樣,
根本很少會想到這些來自於東南亞國家的外勞們,
每一個人私底下究竟隱藏著多少心酸的日子。
也許真的是因為是民族和文化的不同,
因此在華人的電影中,
香港人將題材鎖定在新移民所衍伸的社會問題,
這類電影以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所導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系列電影,
算是最能夠深刻地刻畫出出香港居民,
和從大陸遷移過來的新移民,
兩者之間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和文化的差異。
而台灣呢?
類似話題拍得最多的,
莫過於像「老莫最後一個春天」的老兵電影,
都是在探討老兵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故事,
這些類似的體裁都算拍的滿深入的。
只不過當今的台灣社會,
其所育孕而生的下一代,
已經不限於本省、外省、原住民或是客家等族群互相通婚的問題而已,
或許大家只要看到各縣市所統計的外籍新娘的數量後,可能會嚇一大跳!
往後,在少子化的台灣社會中,
這些外籍新娘和台灣男人所生下的下一代,
所占的比例將會陸續的增加。
所以面對新移民這個名詞,
抑或是外勞在台灣的生活型態,
都應是已經成為我們要去面對的問題了。
其實說真的,
所謂的「國片」,
真的很難得有一部電影像「台北星期天」這樣,
是以兩個外勞為主角,
而且從頭到外的語言都是以這兩位外勞的母語為主。
多虧了導演的才情很早就受到肯定,
也多虧了發行團隊有這樣的勇氣,
那麼大膽的推出這樣一部電影,
否則我們這些觀眾,
將沒有眼福看已得到這部好片子,
當然囉!年輕導演何蔚庭也不會有機會,
可以獲得第四十七屆金馬獎傑出新導演獎。
據說,這部電影拍攝後準備發行時,
在上映之前,一直不被外界所看好,
導演和製作團隊其實真的也很害怕,
擔心電影上映後可能只有小貓兩三隻而已。
但好在因為由於網路口碑效應的發酵,
在加上專業影評和媒體們的大力相挺,
以及光點台北電影院和信義威秀兩家戲院的協助下,
讓這部劇情長片上映首週後,
即創下台北這兩廳38萬的出色票房紀錄。
讓很多喜歡且關心這部電影的朋友們感到非常的欣慰,
尤其這部電影還創下了光點台北電影院國片映演以來最高週末的\票房紀錄,
同時也締造了超過十場滿場的驚人成績。
然而更令人感動得是,
我想是電影播映的時候,
每天都有許多菲律賓朋友來到光點電影院觀賞,
和台灣的觀眾一起享受充這滿歡笑與感動的時刻。
可見導演的作品不只感動了台灣觀眾的心之外,
也獲得了這批菲律賓朋友的認同,
我想這才是我認為這部電影值得推薦的重點。
坦白說,
這部電影一開始後,我就很喜歡片裡頭的那兩位活寶,
也很喜歡電影中那兩個活寶坐在沙發上演唱的那個片段,
不但演唱的音樂好聽,更被那一段場景所感動。
當然!我更喜歡導演何蔚庭的創意
他很高明的透過喜劇的方式,
讓觀眾在滿場笑聲中,
又可以不著痕跡的體會出這批「外勞」們的內心世界,
導演沒有採用灑狗血的方式,
來替這些外勞控訴他們內心中的苦悶,
導演也沒有用嚴肅的言語,
來批判台灣對於外勞的政策是否正確。
而是透過外勞彼此的互動,
以及他們在台灣的一些實際生活型態,
再適時地加上一個有點荒謬的故事,
讓整部電影活潑了起來。
在電影中,
這兩個菲律賓來的活寶,
竟然用了一整天假日的時間,
就是想把一組撿來的沙發台回工廠宿舍,
滿足他們可以在工作結束後,
可以喝著台灣啤酒,躺在沙發上看天上的星星!
導演透過這兩個人,
為了完成這樣的心願,
讓這兩個人走了好多冤枉路,
也發生過很多次爭吵,
但也讓觀眾逐漸了解到這兩個人的身分背景和個性,
也同時讓觀眾得知在他們樂觀的笑容裡,
都曾隱藏著悲傷的過去。
我猜想,是不是因為導演是馬來西亞華人的關係,
這樣的人文背景,讓他更能夠擔當起成功的溝通者,
拍出這樣一部既可以讓台灣觀眾感動,
又可以讓在台的菲律賓人認同的電影。
我想他可以獲得本屆金馬獎的最佳新導演獎,
應該是實至名歸。
電影「台北星期天」故事簡介:
就像是美版的勞台與哈台,
或是台版的王哥與柳哥的組合,]
在這部電影喜劇裡,
也有一個胖子搭配一個瘦子。
身為近萬在台「菲勞」大軍的這兩人:
馬諾奧,年輕單身、自命風流,
一心只想能和雇主有一腿的美麗菲傭賽西麗拍拖。
而在同一工廠上班的老鄉迪艾斯,
篤實憨厚、內斂寡言,一方面時刻掛念遠在家鄉的妻小,
但卻又和同在台灣工作的安娜勾勾纏,搞七捻三的。
因此每到星期天那一天,
這兩個人總是懷抱不同的期待,
直奔台北市中心,去實踐他們美夢。
但是那一個星期天,真的很不一樣!
一早,到教堂做完禮拜後,
馬諾奧和迪艾斯彼此所懷抱的美夢,都一個一個破碎了。
這時候,
一張被遺棄在路邊的火紅沙發,
突然勾起了這兩人的目光。
當他們兩個閉目想像著,
若這樣的一張沙發可以放在宿舍的天台上的話,
他們倆將可以一邊喝著冰涼的啤酒,
一邊躺在沙發上看著天上的星星,
這樣子大概就是所謂天堂了吧。
就這樣,
馬諾奧與迪艾斯這兩位活寶,
兩人一前一後,在週日的午後,
兩人扛起沙發,上山下海,
一起穿過台北城市的大街小巷,
展開一段爆笑連連,卻又萬般滋味的旅程。
延伸閱讀
○電影「台北星期天〈PINOY SUNDAY〉」小檔案
上映日期:2010-05-07
類型:喜劇
片長:1時25分
導演:《夏午》何蔚庭
演員:巴亞尼‧阿葛巴亞尼、艾比‧奎松、林若亞、莫子儀、張孝全、陸弈靜、曾寶儀
發行公司:穀得電影
官方網站:
http://pinoysunday.pixnet.net/blog
○導演「何蔚庭」小檔案
馬來西亞華人,十八歲離家赴美留學,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系。離家十年後回亞洲,在新加坡為發現科學頻道(Discovery Channel)拍廣告,然後轉移到台灣,拍攝廣告、紀錄片、短片及MTV 。
紐約大學畢業短片﹝STILL﹞獲當年紐約大學電影節第三獎及九項技術獎,並在洛杉磯、倫敦、巴黎、新加坡、布里斯本等影展展出。跟著獲美國Oppenheimer電影攝影器材公司製作獎金贊助拍攝的第二部短片﹝SOLSTICE﹞;2005在台灣完成的第三支短片《呼吸》在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獲兩個獎,成為第一部在坎城獲獎的台灣短片,同年更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國際奇幻影展獲「最佳奇幻短片」。 次年(2006)在台北電影節獲特別評審獎之外,還受邀參加柏林影展精英訓練營 (Berlinale Talent Campus)
雙語版電影腳本《慾望遊戲》﹝SKETCHES﹞獲紐約Richard Vague 製作獎金優選。隔年另一部雙語版電影腳本《三代不同堂》﹝SONS AND FATHERS﹞再獲紐約Richard Vague 製作獎金優選,並入圍美國日舞學院劇本工作室(Sundance Institute Screenwriting Workshop)。
其最新電影長片計劃《台北星期天》獲選參加2009年坎城影展電影基金會工作坊單元。這是他個人第三次入選坎城。短片《夏午》深受好評,入圍2008年坎城影展導演雙週,為唯一入圍坎城的亞洲短片。 《夏午》也入選各大影展如韓國釜山國際影展,加拿大溫哥華國際影展,荷蘭鹿特丹國際影展。2008年九月,《夏午》和其他兩部短片(天黑、闔家觀賞)聯合上映三週,票房評價不俗。 並榮獲四十七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
導演 何蔚庭